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十大新趋势_经济论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十大新趋势_经济论文

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十大新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势论文,年代论文,我国经济发展论文,十大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标志着产品总体水平告别了短缺,商品市场状况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逐步改变了社会产品供求的总量和结构。特别是从90年代起,我国绝大多数工业品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从1997年起,整个社会产品开始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根本性转变。

二、社会商品供求总量实现了大体平衡,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已由着力解决经济总量供求失衡向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

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湖北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先后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农业、轻纺工业和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工业等三次大的结构调整,通过这三次大调整,基本理顺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40.5∶42.2∶17.3调整为1997年的24∶45.7∶30.3,结构顺序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农业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其基础地位明显巩固;工业近几年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在数量、种类和服务质量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为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服务。

三、在市场需求约束日益强化和宏观经济政策双重作用下,产业结构开始由同构化向发挥优势并形成区域性特色经济转变

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商品供求总量矛盾的缓解,在市场需求约束强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双重作用下,面对共同的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产业同构化形成的雷同产品竞争日益加剧。由此,各地各产业部门开始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变化趋势,站在全国经济大格局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思路,重新论证和调整各自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自身的资源、技术、人才、区位等优势出发,着力发展具有区域性特色经济或优势支柱产业,从而使产业结构开始由同构化向发挥优势并形成区域性特色经济转变。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不断强化,将使资源配置机制更加有效,使相对经济优势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使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的市场前景更加广阔,使区域性经济更具有鲜明特色。

四、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趋向开始由消费热点集中化的排浪式消费向消费热点分散化和层次化消费转变

目前,绝大多数居民基本解决了温饱并开始奔向小康生活。在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市场供求状况也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层次逐步开始拉开,居民消费心理也逐步趋向成熟。在这样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企望在消费领域再次出现过去那种“老三大件”、“新三大件”突出的消费热点,已不现实。相反,近几年来在消费领域出现了不同收入层次和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的消费热点各异的消费群体。消费者的消费热点明显地向分散化和层次化方向发展:激进消费者群体中的汽车消费升温,在汽车销售中私人购车的比重开始上升,并带动汽车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住房制度改革,购买住房产权后的消费者开始讲究宽敞、漂亮和舒适的居住环境,于是这些稳健消费者群体把住宅装修作为一种时尚,由此带动了建材、建筑、家具、室内装饰等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普遍消费者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也开始进入更新换代周期,同时空调器、VCD、 摄像机、微波炉等新潮家电产品普及率上升;信息类消费品如无绳电话、寻呼机、家用电脑等电子产品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在上述诸多分散的消费热点带动下,消费领域改变了过去那种由于消费热点比较集中而造成的消费“冷热病”,使90年代以来消费水平保持了持续平稳增长的态势,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和相对平稳发展。

五、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国内外市场更趋融合,市场竞争态势已由国内竞争向国际国内双重竞争转变

随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和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国内消费需求结构和国际市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国内省际间的贸易壁垒逐步开始打破,目前湖北省工业产品在省内市场的占有率仅有20%左右,绝大部分商品市场被其他省份的名优产品和三资企业的产品所占领。这标志着国内省际间市场基本融为一体,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格局逐步形成。二是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加上国际间贸易保护主义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日益扩大,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促使国内企业不仅要着眼于国内市场,而且还必须面向国际市场,迎接世界性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加快的挑战,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了一批像海尔、长虹、春兰等拥有国产名牌的产品,能够在国内外市场上同世界强手展开竞争。1997年我国对外经济依存度达到35%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国民经济活动量的1/3以上已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同时,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加紧抢占我国市场。目前世界上已有230家跨国大公司进入了我国。如可口可乐、 东芝、松下、柯达、爱华、三星电子、摩托罗拉等,已通过各种途径抢滩登陆占领我国市场。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将会进一步提高。因此,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是经济结构调整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

六、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整个市场供求关系已由供给约束为主向市场需求约束为主转变

由于多元化市场格局的逐步形成,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日益明显,初步建立了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到1997年,国内90%以上的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产品价格,以及95%以上的工业品价格已由市场来决定。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工业产品10年来价格水平的波动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高度一致,如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不仅理顺了工业内部产品的比价关系,而且通过价格变动调节了资源配置,从而调整了工业经济结构,使过去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得到了明显缓解。另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工业40个行业产品出厂价格及资金利税率的对比分析,10年来在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我国工业产品比价关系逐步趋向合理,生产不同产品的行业出现利润平均化趋势。

同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市场竞争加剧,市场主体行为明显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从供给结构看,一般水平的加工工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据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对900 多种重要工业产品的调查资料显示,半数以上工业产品因市场需求约束而导致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从而使得一般加工业的发展机会出现不足,企业和产品面临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然而加工程度深、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大、质量好、价格低廉的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等有效供给能力则相对不足,从而使产品加工高度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使其成为克服当前市场需求约束的必然选择。从需求结构看,1996年以来的经济运行在最终需求增长率总体保持了适度水平的同时,投资需求增长率有所降低,消费需求增长平稳,出口的平均增长率虽然提高较多,但也出现逐渐降低的现象。受此影响,最终需求的增长率也表现出平稳降低的趋势。这些变化的核心是各市场主体受市场机制的作用来确定自己的生产和投资活动。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主体风险意识增强、盲目投资现象有所抑制、企业投资行为比较谨慎、部分行业一般性投资项目开始出现断档、银行惜贷以及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生产经营方向和规模等现象,都是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增大的具体表现。因此,市场配置资源和市场需求约束强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七、追求质量和效益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增长方式已由速度效益型的粗放经营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经营转变

90年代,随着整个经济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经济总量矛盾的逐步缓解,随之而来的是需求水平和结构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目前居民消费不仅要求商品数量充足,更要求质量、档次的提高,品种、花色的增加,以及商品、服务消费领域的扩大。这对社会供给的水平和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受此影响,速度效益型的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开始受到国内外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的极大制约。而政府提出的“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经济素质不断提高”的质量效益型的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真正成为各个市场主体在组织经济活动中的内在动力和自身要求。转换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从近几年的经济运行情况看,凡是产品质量好、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就发展得快;凡是产品不适销对路、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就受到市场需求约束的障碍直至陷入困境。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企业等所有市场主体要想生存发展壮大,就必须要有不断开拓进取的意识,就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产品为龙头,以科技为依托,不断提高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的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才能不断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才能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八、国民经济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运行开始由波动性增长向小波幅、适度快速和相对平稳增长转变

1991年到1997年间,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除去1991年治理整顿因素外,1992年到1997年间年均经济增长14.1%。六年间年度经济最高增幅为15.2%,最低增幅为13%,经济运行的波动幅度仅为1.1个百分点,与1979年到1990年间16.4个百分点的经济波动幅度相比,其波动幅度大大缩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平台。这表明,进入90年代以来,我省乃至我国经济增长已经摆脱了历史上大起大落的周期性反复,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大大增强,开始走上了适度快速和相对平稳的发展轨道。以此构成了90年代以来湖北省乃至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增长波动幅度最小、经济运行总体态势最好的时期。

九、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已由通货膨胀向失业问题更加突出转变

作为综合反映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关系的物价指数,在经济过热的1993—1995年间湖北省曾分别达到15%、24.6%和16.6%。通货膨胀的加剧,大大超过了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这期间,抑制通货膨胀成为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此,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国家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经过四年多的努力,使社会需求过度膨胀得到有效控制,市场有效供给增加,市场供求关系逐步改善,居民消费心理趋于成熟和稳定, 使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物价涨幅逐步走低。 1996年全省零售物价指数下降到6.5%,1997年可控在2%以内。至此,使持续几年的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与此同时,城镇失业和下岗待业人员增加。1996年底,湖北下岗失业人口已达70万人,下岗失业率达6.4%,居全国第8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1997年的情况分析,从表层上看,由于工业发展速度比上年略有下降,通胀率明显落低,使城镇失业和下岗待业人员比上年将有所增加,预计全年全省城镇登记的失业率将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 从深层原因看,在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和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的过程中,既要把一些一般加工行业过大的生产能力压缩下来,又要将一些产品既没销路、又无力开发新产品的企业兼并、破产。同时,这次结构调整又具有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的特点,即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下降,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的地位和作用逐步上升。这些,无疑都会导致大量企业职工下岗待业,加大了就业压力。再加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还会分离出一部分富余职工,这些职工的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施再就业工程,建立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紧密结合的新型失业保险制度,控制失业率,是当前宏观调控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十、顺应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化趋势的要求,企业规模小型化分散化开始向大企业集团化方向转变

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就是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一批产品真正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是实施优势企业战略和龙头企业战略的延伸和发展,它标志着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由自我发展转向规模扩张。由局部运作转为整体推进,由企业优势转向集团优势,这既是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又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史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90年代以来,大企业集团生产总值已占发达国家生产总值的40%,并控制了50%的世界贸易、80%的工艺研制、90%的高科技和75%的国际技术转让,以及对发展中国家90%的技术贸易。近几年,大量外国资本和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尤其是电子、汽车、饮料等产品已经占领国内市场的相当份额,这些产品都是出自具有相当规模的国外大企业集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并顺应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化趋势的要求,我国企业规模小型化分散化开始向大企业集团化方向转变。目前上海已拿出举措,尽快建成3—5个年销售额逾1000亿元的巨型企业集团;深圳提出本世纪末建成16个年销售额50—100亿元的大集团; 江苏近期规划近三年形成20个以上销售收入过100亿、100个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集团。山东、广东、河南等地的气势也不可低估。最近,我国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又捷报频传。由江苏的金陵石化公司等四家特大型国有企业和江苏省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组建而成的中国东联石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强强联合,现有资产542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这些迹象表明,目前我国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已开始迈出重要的步伐,企业规模小型化分散化已开始向大企业集团化方向转变。

标签:;  ;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十大新趋势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