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 400052
【摘 要】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时间段至我院就诊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共41例,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和护理组(共43例,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有效救护时间,同时统计两组救护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组有效救护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护理组救护成功率高于参照组,并发症几率低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优势更加明显,有效缩短了院前的有效救护时间,提升了救护成功的几率,同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预见性护理;临床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中老年群体常见的心内科疾病,发病急且无发展速度快,死亡率高,是威胁人们生命的一大重症之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果不被及时发现和救治,会增加其死亡几率。研究显示,为提高抢救成功几率并改善预后效果,一般需要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1]。而预见性护理能根据病情发展特点对潜在问题进行预判,提前做好护理准备,可起到良好的预防和改善作用[2]。基于此,本文探究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护理总结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时间段至我院就诊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41例)和护理组(43例)。参照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48-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63±8.78)岁;发病至至抢救时间为(32.78±5.13)min。护理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47-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75±8.28)岁;发病至至抢救时间为(33.05±4.89)min。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差异均保持均衡性(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患者进入科室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辅助医生进行抢救。手术后合理安排患者饮食和睡眠,提醒患者规律用药。护理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具体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数据,以此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每天定时测量体温,高与38℃时需进行物理降温,保护脑功能。定时观察患者瞳孔大小评估其意识状态,定时监测颅内压水平,升高时及时采取措施以免出现脑疝。(2)胸闷胸痛护理。患者出现出现胸闷胸痛时会加速心肌缺氧,诱发心律失常等一系列并发症。因此护理时应该给予患者吸氧,流速控制在6L/min之内,症状缓解后调至4L/min之内,并至少维持72小时。如果出现并发症或病情危急,需延长吸氧时间。为防止疼痛,还给予适量镇静剂。针对烦躁患者可采取亚冬眠疗法防止并发症发生。(3)溶栓治疗的护理。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心肌酶谱等检查。溶栓治疗时每个十五分钟记录一次胸痛位置和程度以及是否出现伴随症状,溶栓后两小时内评估胸痛是否缓解,并通过血清酶学和心电图动态变化判断冠脉再通指标。治疗后三小时内,每半小时测量一次血压,之后每小时测量一次。
1.3观察指标
(1)有效救护时间。计算开始救治至生命体征恢复的时间。(2)救护成功以及并发症情况。统计救护成功人数以及发生心衰、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人数,计算概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18.0软件对本实验统计的两组研究对象临床数据进行分析,x2检验救护成功率等计数资料[n(%)];t检验有效救护时间等计量资料()。P<0.05象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有效救护时间对比
参照组有效救护时间为(66.96±4.85)min,护理组有效救护时间为(48.63±5.06)min,统计学现实t=16.935,P=0.000,护理组有效救护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具统计学意义。
2.2救护成功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41例参照组患者中救护成功33例,概率为80.49%。本组出现心衰、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分别为3例、3例、4例,概率为24.39%。43例护理组患者中救护成功41例,概率为95.35%,本组仅2例患者出现心衰,概率为4.65%统计学显示t=4.420,6.678;P=0.036,0.010。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致死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胸部疼痛、发热、心电图进行性异常等。患者如果出现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极有可能加重病情,进一步威胁生命[3]。因此针对此类疾病的患者,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发展,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尽最大程度的减少心肌耗氧,以此提高救治率。
预见性护理又称超前护理,以整体护理为指导,熟练掌握抢救程序和技能,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该护理措施要求护理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有预见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但最终的预后康复效果较好[4]。本研究对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对护理组患者采取病情观察、胸闷胸痛护理、溶栓治疗的护理等方面的护理措施。结果显示,护理组有效救护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护理组救护成功率95.35%高于参照组80.49%,并发症几率4.65%低于参照组24.39%,两组数据对比P<0.05。主要是因为预见性护理能根据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适时或者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以免护理工作处于被动,可在医嘱下达前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而缩短了救护时间并最大程度缩小了心梗扩大面积,有效防止心律失常以及心衰的发生,提高了救护成功率,同时改善预后效果[5]。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优势更加明显,有效缩短了院前的有效救护时间,提升了救护成功的几率,同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建议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荣菊,程爱斌,王建军,等. 老年重症心肌梗死的预见性护理分析[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3):50.
[2]张士芹,孙玲,葛庆玲. 常规护理与预见性护理模式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6):193-195.
[3]王曼,李蓉,辜丽梅,等. 优化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8):9-11.
[4]何晓艳,宋蓉丽,须琼英.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老年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A02):97-98.
[5]李明健,罗贵军. 评估预见性干预对心血管重症患者的作用[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5):593-595.
论文作者:杨亚兰1,陈茜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3
标签:患者论文; 预见性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并发症论文; 时间论文; 几率论文; 病情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