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有计划地发展商品市场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计划论文,商品市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三个“三中全会”说起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商品交换、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显示其重要性。从而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被提到日程上来。上上下下,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但基本上没有突破主辅论的范围。
及至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特别是阐明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在于所有制不同,而不在于价值规律是否发生作用。这种有计划商品经济论断的提出,不仅在实践上促使市场作用范围的扩大,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而且在理论上说出了“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邓小平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发展,从而廓清了几十年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商品、货币、市场等范畴及其作用所作的歪曲阐述。
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扩大和体制改革的发展,十三大明确指出,计划与市场是内在统一的关系,两者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并且指出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中的两种形式和手段。十四大为了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的长处,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及至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发布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里程碑,较之1984年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又一次的飞跃。1984年的《决定》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确实是理论上的一个飞跃。但《决定》依然认定“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准确地说,它依然是肯定计划经济体制,并未摆脱市场调节为辅的老框框。而且该决定的局限性也很明显。例如说,“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是商品,土地、矿山、银行、铁路等一切国有企业和资源也都不是商品。”可是,1993年的《决定》与此不同,它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并提出必须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即不限于消费品和服务业市场,还要建立要素市场。如此,方可满足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要求。《决定》还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必须转换经营机制,参与市场竞争。为了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还要求建立由中央政府掌握宏观决策和宏观调控权的宏观调控体系。这三者有机结合,成为社会系统。从此,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了新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不要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经济运行中,使市场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有利于商品、市场经济的顺畅发展。我国多年来实行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流弊很多。革而除之,改建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有助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这种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完全正确的。
那么,市场经济体制,是否还要计划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从1993年11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公布后,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怪现象。例如,《决定》公布后,某些大学把设置多年的计划院、系,奉命撤消了,教计划学的教授不得不转业。我国的省、市计划委员会,一般是由副省、市长兼任计委主任。《决定》公布后,有些省、市的副省、市长不再兼任计委主任了,在报刊上还出现某些声讨计划经济的文章,把原来实行的计划经济,说得一无是处。甚至还有人归咎于马克思、恩格斯,说他们当年不该提出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至于讳言计划,不敢宣传计划,卖瓜的不敢喊瓜甜,唯恐有复辟计划经济之嫌。所有这些,已几乎成为一般现象。
现在,我写这篇文章,倡导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经济计划化。这是否违反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的原则呢?我认为我的这个观点,决不是与《决定》的原则背道而驰,而恰恰是对《决定》的精神实质所作的正确而又全面的理解。《决定》对计划的功能和作用的认定,是最高级的。《决定》强调宏观调控,并确定由计划、财政、金融构成宏观调控体系。运用协调一致机制,进行统筹谋划。关于计划的功能,《决定》认为,计划要“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宏观调控目标和产业政策,搞好经济预测,规划重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国土整治和重点建设。”可见《决定》所认定的计划的功能,正如列宁所说的,“任何计划都是尺度、准则、灯塔、路标”。我们知道,宏观调控的任务,诸如总量平衡、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调整、发展速度等等,无一不是国家社会经济计划的内容。实际上宏观调控目标是以国家宏观计划为依据的。这就鲜明地确立了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性地位和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计划是以中长期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主。关键在于方向性的指导。所谓方向性就是国家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这正是国家计划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之所在。当然,计划并不是方向性原则的单纯论述,而是要把它具体化为社会经济指标体系,作为宏观调控目标,进而以宏观调控为手段予以实现。基于此,我们可以说,宏观调控实现之日,也就是国家计划实施贯彻之时。显然,《决定》越是强调宏观调控的重要,就越是显示出为宏观调控确立目标、尺度、准则的计划的重要。那种认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要计划的观点是一种误解,并不符合《决定》精神。
作为宏观调控体系的计划、财政、金融三者,都是着眼于全局,协调配合,统筹谋划的。计划主要是为社会经济发展绘制蓝图,确立战略发展方向,而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它们各自的机能,作为经济杠杆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只要我们的宏观计划是高水平的,而宏观调控又适时、适度,抓住关键,手段灵活,就会促进我们的市场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
市场经济并非完美无缺,需要进行宏观调控。这早已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所证明。三十年代,凯恩斯学说问世后,有些国家就对市场经济进行国家干预。战后以来,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都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例如,日本是以产业政策领头,由政府操纵经济杠杆,实施协调型的市场经济,而且从1955年以来,先后编制了十几个中长期经济计划,现正在实施走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计划。法国则号称实行“计划化”的市场经济,一直在编制分析、预测计划。至于亚洲“四小”,他们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力度就更大了。不言而喻,连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试行市场经济的“计划化”,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又怎能不要经济的计划化呢?
有的人否定计划经济,放肆地抨击计划经济。在我看来,是批错了对象。过去,给我们经济上造成损失的是那种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它确有诸多弊病,应该予以改革,而代之以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微观经济单位的积极性。诚然,过去那种体制,曾经给我们的计划经济造成一些缺点,但那是经济体制的错误造成的,而不是计划经济本身的错误。决不能为改革那种不合理的体制,连计划经济也给否定了,而且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曾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众所周知,正是在那个时期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虽然在那个时期,曾有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大折腾,但在1953—1979年期间,我国的经济总量年平均增长率仍高于一般国家的增长率。何况那两次挫折,都是由于政治上犯了“左”倾错误,而不是计划经济的失误。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对市场经济进行国家干预乃至提出要“计划化”,就是因为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微观经济单位去追求各自本身利益,这就难以避免盲目性,甚至发生经济危机,因而需要国家干预,以便在总体上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尚且如此,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更不能听任市场经济盲目地发展。应该说,我们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更有利于进行宏观调控,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我国正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但同时也在肯定计划的重要意义。我国的各级计划机构,也未因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撤消。在那里,拥有大量的优秀经济人才。制定经济计划,有赖于以高超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科学观点为指导。计划机关是头脑托拉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设计院,它为社会经济发展绘制宏伟的蓝图,实质上是国家的经济参谋部,它必能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畅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计划与市场如何结合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已经发布两年了。可是有些人对计划与市场能否结合,如何结合等仍存有疑虑。我认为,我国经济是要通过宏观调控而走向有计划发展的。就其实质来说,仍属于有计划的商品、市场经济。因而计划与市场必须结合,而且是可以结合的。
有人说我的观点属于计划主导型。我不反对。不过,我是反对“主辅论”的。既不赞成计划为主的旧主辅论,也不赞成市场为主的新主辅论。我认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反相成的。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关键在于正确地把握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善于自觉地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其中主要是价值规律,也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资源。
多年来,人们把商品、市场等视为资本主义经济所特有的。可从社会实践考察,不论哪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未能取消商品、货币、市场等,因为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是人们还总是要设法阻止它的发展。结果就以行政命令和统制的方式,来推行所谓计划经济。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先后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既是体制上的改革,又是理论上的创新,消除了人们的某些糊涂观念。从此,使我们得以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把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结合了起来。
我国现实的指导性计划,是以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以及分配、消费等活动为计划对象,它应与商品、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相适应。与此同时,计划又要发挥其能动性,即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指导、调控,力争减少其盲目性。运用之妙,旨在使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存在某种共同要求,所以,使之结合,并不是空想。
市场机制是通过商品在市场交换中的供求变化,价格高低来发挥其对商品生产的刺激或抑制的调节作用,从而使全社会的商品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因此,市场机制在客观上被视为指示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否相适应的晴雨表。
计划是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之前所作的预测和安排。但它并不是人们简单的主观意志、主观行为,而是必须反映客观实际要求的。因此我们说,计划机制是由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制约的一种特定机制。把经济活动作为客体来看,计划机制是要求按客观条件和客观需求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进行预计和部署,不论宏观计划或微观计划都是如此。就宏观计划来说,计划机制所要求的是按客观需求和实际可能,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进行资源(人力、物力、财力)配置,使社会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保持一定的比例,最终达到社会总供给与全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相适应。这就是说,在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机制所要求反映的客观实际就是市场变化情况,也就是由市场机制变化显示出的市场情况。这样,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就合二而一了。要把这种理论认识付诸实践,就要设置一个模拟市场机制的计划调控装置。也就是掌握市场信息,主要是各种商品供求情况和价格变化情况,经过研究分析,定出参数,进而设计模型,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进行预测,配置资源,定出计划。不言而喻,制定计划时掌握的市场信息,只能是前期的市场实现情况,而制定出的计划则是用以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的。因而计划的准确性只能是相对的;而且计划的实施要由千千万万的微观经济单位来执行,也难以避免某些自发性。可见,计划与市场结合,只能是在计划性与自发性的矛盾斗争中辩证发展。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所谓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计划,基本上是指近期计划来说的。至于长期计划、远景计划,靠制定计划时的市场信息作用不大,因为长远计划是要解决战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它必须着眼全局,高瞻远瞩,把计划建立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基础上。从最近十四届五中全会发布的“九五”计划和远景目标上,可以领会到这种精神。同时,这个长期计划愈益显示出计划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最后,扼要地谈谈计划与市场关系深层次上的理论——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问题。
价值规律是以市场机制为契机显示其作用的。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们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的过程。价值规律的基本功能是价值决定。即以价值决定作为度量费用与效率的尺度,据以考察其生产品能否抵偿消耗或利润高低,从而判断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经营,如果优质、低耗、高效率,就能得到高额利润;反之,则利润减少,甚至亏损。价值规律就是依靠这种功能,通过市场竞争来发挥其调节社会生产作用的。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自觉地把计划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好价值决定这个尺度。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计划经济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