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化聪[1]2013年在《心理教育对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德育教育成效的大小,与心理教育密切相关。传统的高校德育通常重视理论的灌输,或者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一定的规范要求,而很少考虑到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关注学生,很少考虑到解决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传统的德育教育注重政治理论的教化,注重思想品德的提升,关注共性的问题,而普遍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这样的德育教育容易流于空洞的说教,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将心理教育融入高校德育之中,可以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心理,这样就能比较有效地解决空洞说教的问题,也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本文着重从心理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德育的有效实现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叁个部分加以阐述。第一部分是本文研究的基础,从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意识,掌握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学会对不健康心理的调适与处理以及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并探讨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中的意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探讨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中的现状分析,这是探讨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中心理过程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先简要概括了目前对于心理教育与德育认识中值得肯定的一面,而重点在于探讨没有很好的借鉴心理教育导致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不高的问题。文章分别从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中的认识现状、方法现状以及作用现状进行探讨,全面展现了心理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现实基础。第叁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也是文章的新意所在。在前一部分探讨心理教育与德育融合现状的基础上,这一部分主要从心理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性途径的研究上入手,分析如何借鉴心理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比较深入地阐述了心理教育与高校德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具体途径,这种深入阐述不论对高校德育还是心理教育本身的发展,无疑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陈慧青[2]2008年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实现途径》文中研究说明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出发,针对一些高校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和理顺教育管理体制等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并提出了可行的实现途径。
张继文[3]2001年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实现途径》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分析我国大学生心理现状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出发,深入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相关性和统一性,概括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并提出实现这些功能的具体方案。文章共分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现状分析。主要介绍了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概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在高校的发展概况;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叁个分离化倾向及造成分离化的原因。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概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首先肯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客观存在性,然后分析概括出四个功能;渗透功能、补充功能、调节功能、优化功能。 第叁部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途径和方法。在如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问题上,提出四种切实可行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一是以德育目标为导向,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方向;二是设置与德育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完善教学咨询人员的复合性知识结构;叁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能动塑造完善的人格;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为大学生提供切实的善行方案。
肖无霜[4]2018年在《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等教育的相关内容也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地优化更新。高校德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模式由传统以思想政治道德培养为目标转变为以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四方面为主要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体系对于德育自身的发展十分有利。同时,这也对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体系中必须在高校内引起全面重视,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以此来提高德育实效性。有鉴于此,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和非结构化访谈的形式,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现状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的运用效果不佳,二者在教育理念、教育载体、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以及教师队伍方面依然处于各自独立的现状。根据以上的调研结果,归纳剖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如何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德育中进行了主动地探索,使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真正融入高校德育,为提高德育实效性做出积极的贡献。
张扬[5]2012年在《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德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校的诞生及其历史使命的演变,高校德育更是被赋予了许多新的任务和责任。然而,现在的状况却是,高校德育在发展中存在种种困境,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要求。培养道德高尚和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是时代的需求,更是教育者的责任。目前,与高校德育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更有不少研究者提出要实现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给高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总结和分析,我们发现要实现两者的融合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同的历史经历和发展环境,结合不同的民族和国情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德育从古至今都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的德育观念会有很明显的差别,并且教育的方式也在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大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都受到巨大影响。目前,大学生并不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进入到了社会各界的视线里,但是德育在这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因此高校呼唤心理健康教育,并希望心理健康教育能和德育结合起来,共同解决学生在道德和心理方面的问题。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却又不尽如人意。比如说,自从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所实验室,心理学的问世也不过百余年的时间,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我国更是仅仅只有二十多年,并且人类的心理现象是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体,不仅有共性,而且有独特性,想要很好的把握这个复杂丰富的事物是非常困难的。大学生在这个特定的人生阶段本身就有许多独有的特点,所以怎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结合我国的实际,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实现与高校德育的融合,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虽然目前我国高校在对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定的漏洞或者说不够完善和有效。所以,本文在采用对文献的分析法和对历史的研究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主题,即如何正确把握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并在实现两者融合上做出探讨。融合并不是整合,是要在保持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各自特性的同时,倡导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实现两者取长补短、互补共进。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其发展历史。第叁章对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进行梳理,包括二者的定义、区别和联系、对立统一的关系、对高校教育的影响和局限性以及二者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阐述了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目标和理论基础。在探讨以上各方面的基础上,寻求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原则和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本文第五章从五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原则,即以“和而不同”为原则;以适应时代发展为原则;以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别为原则;以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为原则;以助人自助为原则。并从四个方面对融合途径进行探索:第一,辅导员工作是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第二,对心理辅导理论及其德育价值的认识是重要融合途径;第叁,运用德育手段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第四,教育实践是实现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基础。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以及展望。
杨金铭[6]2017年在《高校德育现代化研究》文中认为当代社会处于不断变革和进步的发展状态,社会现代化的步伐疾如旋踵。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革命性的、整体的变迁过程,它不仅是一个长期连续的历史进程,还是一个协调发展的过程。它不是社会体系中某一系统的单独发展,而应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人的现代化发展。人的现代化发展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要素,既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内在驱动力,同时也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最高目标指向。教育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只有达到与社会现代化相一致的发展状态,才能完成其所担负的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与社会现代化形成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同步发展。高校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不例外。因此,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新要求,传统的高校德育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高校德育必然要革弊鼎新,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变革,不断地通过自身的改革和转型去满足和促进这种变革,即也要实现高校德育的现代化。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支撑,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方法、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开展实际研究。全文以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探索高校德育现代化道路为主线,以从现代化的视角进行高校德育工作理论拓展和以过程范式进行高校德育现代化实践体系构建为具体切入点。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高校德育过程的结构梳理和内容剖析,创造性的提出将理念要素、主体要素、内容要素、工具要素和环境要素作为高校德育现代化实践体系的研究框架,并深刻揭示各构成要素的内涵、作用以及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对高校德育现代化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阐释,并总结了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四大特征,即目标特征、发展特征、实践特征和过程特征;从马克思人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以及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入手,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针对高校德育现代化的特殊性对理论依据进行深入研究,寻求高校德育现代化的理论支撑;立足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围绕中外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发展及其比较,对我国高校德育的演进历程,尤其是重要历史时期进行系统分析,并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深入分析其“现代性”的体现途径和方法,总结高校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寻求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实践依据;在全面总结我国高校德育现代化已取得的成绩、现实问题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德育现代化实践体系构建的原则和路径。以解决高校德育工作在现阶段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出发点,明确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现代化实践体系的构建要坚持功能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方向性原则。从理念要素、主体要素、内容要素、工具要素、环境要素五个方面在宏观架构和微观路径两个角度提出高校德育现代化实践体系的具体操作方案。基于高校德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特点,从高校德育工作的教育属性入手,结合高校德育现代化的“现代化”特质要求和大学生人格的现代化发展需要角度,通过对高校德育现代化构成要素的界定,以及对高校德育现代化本质特征的总结,以期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论拓展有所贡献;同时,基于高校德育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的特点,立足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总结既往的实践经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体现时代性和操作性,探究高校德育现代化各构成要素的有机联系,构建高校德育现代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实践模式,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以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和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
徐亚娟[7]2010年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加里宁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提出过一个着名的论断:“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这里加里宁所提及的教育主要是指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教育变得更为复杂,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差异性突显,一些诸如“漠视生命,利己主义”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采用更加积极有效的德育方式,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当前,艺术教育中的品德教育渗透成为德育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方向,公共艺术学科德育就是以公共艺术教育为德育的载体,通过公共艺术的柔化、内化、感化、美化、升华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新方式。艺术教育的德育渗透功能是其它学科不能代替和无法比拟的,本文就公共艺术学科教育与德育渗透相结合做了一些探讨,经过实践调查并深入分析,探索性地研究了公共艺术教育和德育之间的相容性和互补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主导思想。以艺术的感染力和自然美为手段,把艺术的情感表现与思想道德的哲理融会贯通,达到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系统地论述了公共艺术学科德育渗透应遵循的教育原则,渗透策略和实现途径,提出以课堂教学渗透,课外校园艺术渗透和现代传媒艺术渗透叁平台的多层次、立体式的德育教育模式。最后,利用所提出的公共艺术学科德育渗透的原则和方法,针对当前高校德育现状,提出实现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可行性操作策略。
陈玲玲[8]2010年在《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过程中的功能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德育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目前国内关于思想政治学科与心理健康学科的关系有一定的研究,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研究以及在学科制度、学科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探究,在思想政治学科与心理健康学科的整合研究理论中,也比较重视整合的方法,突出互补性与统一性。但由于研究角度的局限,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中,重视二者发挥优势,实现学科的优势互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未加重视,由于对心理健康的德育功能模糊,所以实现心理健康的德育功能途径也不清晰。本文从中学德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成因分析、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构与德育功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实现叁个方面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过程中的功能,从研究意义上说,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理论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过程中的功能探析,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学的理论需求;在理论上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关系的模糊性,有助于准确理解和实际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也是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统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过程中的功能初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德育过程中,既具备理论价值又对学校德育实践工作有指导意义,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统一。
鲁赛萍[9]2008年在《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使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必然要求。然而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不准、作用不明成为了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德育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界持续讨论的热点问题。正确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德育的关系,使心理健康教育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并发挥其独特功能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出发,采用文献阅读法、比较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在进入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之初,它与德育的关系就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从叁个角度分析论证了心理健康教育进入高校德育体系的主要依据。从学理角度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具有共同的理论渊源,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并且它们都要遵循教育的心理学机制。从现实角度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体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并且具有共同的主体,在工作上也相互渗透。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校德育体系中,也是对德育系统自身的优化。本论文把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高校德育体系中,并且明确了它在德育体系中的具体位置。从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整体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的完整和部分之间关系的完整,只有给心理健康教育以准确定位,才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持续健康发展,才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论文从性质、价值、结构和功能四个维度,给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体系中予以明确定位。首先,从性质和价值两个方面入手给心理健康教育以基本定位。接着,重点从素质的层次性角度、心理接受过程角度、心理接受机制角度和认识的阶段性角度,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体系结构中的基础地位。在德育体系中,思想教育是引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只有一个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周围的环境和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困难和矛盾,积极有效地接受学校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并把学校的教育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品质、规范和习惯,才能成为符合学校培养目标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所以它在德育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最后进一步给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予以功能定位,即具有个性化功能、促进功能、驱动功能和补充功能。作为本论文的结论,探讨了在高校德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本论文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其功能也必然是与德育其他部分相互作用共同实现的,所以其具体实现途径的探讨也是基于这一前提的。
梁次红[10]2003年在《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与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要使这项工作健康发展,必须对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和功能,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育人活动,它以有效地保障、促进和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健全的人格为目标,是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在教育领域整合的结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高校德育的一个独特子系统,在德育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兼具“育心”和“育德”功能,“育心”是基本功能,“育德”是派生功能。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整体的功能整合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立足心理,面向德育。作为本研究的结论,本文最后一章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实现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心理教育对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的研究[D]. 戈化聪. 太原科技大学. 2013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实现途径[J]. 陈慧青. 中国电力教育. 2008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实现途径[D]. 张继文.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4].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研究[D]. 肖无霜. 黑龙江大学. 2018
[5]. 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有效性研究[D]. 张扬. 广西师范大学. 2012
[6]. 高校德育现代化研究[D]. 杨金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
[7].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D]. 徐亚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
[8].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过程中的功能初探[D]. 陈玲玲. 苏州大学. 2010
[9].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定位研究[D]. 鲁赛萍. 长沙理工大学. 2008
[10].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与功能研究[D]. 梁次红. 武汉大学.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