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的全球库存变化及其对工业发展的影响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的全球存货变化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存货论文,世界经济论文,产业发展论文,其对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7]04-070108-0001

一、引言

在世界经济运行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产品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大,流动速度越来越快,资源的全球配置直接影响到全球存货变化和不同产业的发展方向。全球存货变化不仅是衡量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参数。通过全球存货变化分析世界经济运行状况和一体化程度不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方面,也能够为政府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影响全球存货变化的因素较多,除市场因素外,跨国公共产品供给状况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国家之间在社会、经济、政治及其他领域的交往程度与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的需求增大,这些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具有了跨国公共产品 (multinational public goods)的特征。跨国公共产品在消费和使用方面存在免费搭便车问题(free riding problem),导致单方面供给积极性和激励不足。跨国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不仅影响国家之间的交往、比较优势的发挥和资源的跨国配置优化,也直接影响全球存货变化和产业发展。因此,有必要从实证角度分析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存货变化与产业发展,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和企业发展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在研究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全球存货变化和产业发展问题时,公共经济学领域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相关研究文献值得关注和借鉴。在传统的主流公共经济学研究文献中,往往把公共产品区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与地方公共产品(local public goods),对跨国公共产品供求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相对缺乏。正如Agnar Sandmo(1987,pp.1061-1066)所认为的那样,以Paul Samulson(1954,1955,1969)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最优配置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与规范分析①,但在实证研究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已有学者对国际公共产品或者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消费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樊丽明,石绍宾,2003)②,但缺乏跨国公共产品供求理论与实证文献。近来,引入公共产品作为基本分析工具,从经济学角度对跨国区域经济合作、跨国经济组织与联盟等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研究文献日益增多(Alberto Alesina,Igaozin Angeloni,Federico Etro,2005,pp.602-615; Wallance Oates,1972; Timothy Besley,Stepen Coate,2003; Ben Lockwood,2002; Alesina and Vittorio Grilli,1993; Alesina and Robert Barro,2002; Sang-Seung Yi,1996)。Paul Krugman(1991、1993、1995)把地理区位因素引入区际分工合作的理论分析框架之中,从规模报酬递增与经济活动地理分布角度构建两区域与多区际均衡模型,对制造业“核心”地区与农业“边缘”地区的形成与分工合作关系、“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之间的形成与分工合作关系进行内生解释,已成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文献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③。事实上,无论公共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文献,还是新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文献,都关注跨国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问题及其影响效应,根本原因在于跨国供给品有效供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前提,也是影响全球存货变化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为背景,把跨国公共产品供求作为重要影响因素,从实证角度分析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全球存货变化与产业发展问题,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的全球存货变化分析

1.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分析

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表现在多个方面,产品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规模和速度是重要的衡量指标。如果没有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开放,不可能形成对跨国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国家之间在经济方面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开放程度越高,对跨国公共产品与跨国俱乐部产品的需求也越强。在一个相互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中,跨国产品的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国家之间贸易量的增加和跨国产品供求量的增加。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可以从下表中的世界商品与服务进出口数据得到反映。

从表1可以看出,1997-2003年间,支出法计算的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商品与服务出口、商品与服务进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表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商品与服务的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大,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对跨国产品的需求也逐年增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还可以通过商品与服务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动得到反映(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1997~2003年间,全球商品与服务贸易占支出法计算的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随着商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提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程度逐渐提高,对跨国公共产品和跨国俱乐部产品的需求和供给也会相应提高。同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还反映在全球的交通运输、仓储、通讯业的发展以及全球存货的减少。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发展反映了随着全球商品与服务贸易的发展,为商品和服务跨国流动提供保障的跨国公共产品与跨国俱乐部产品的供给能力的提高和需求的增长。通信业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反映跨国之间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

简言之,随着商品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流动速度的不断加快,商品与服务进出口贸易占全球进出口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跨国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图1 世界商品与服务进出口贸易占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柱形图(1997~2003年)

2.全球存货变化分析

全球存货的增减变动是衡量世界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存货是指已经由厂商生产出来但还没有销售出去的产品数量,产生存货的直接原因有多种,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长速度低于产品生产的增长速度;二是厂商的产出水平保持相对稳定情况下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下降;三是经济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厂商产品生产增长过快;四是在厂商产品生产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保持相对稳定情况下,社会流通环节不畅导致商品流通速度下降;五是厂商故意囤积以最大化利润或者操作市场价格。影响存货变动的主要因素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市场供给与需求变化;二是预期因素的影响;三是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四是国际贸易环境和制度安排的变化;五是技术进步使得新产品对老产品产生替代影响。全球存货的增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程度的提高。反之,全球存货的减少反映了世界经济运行均衡程度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存货变化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特征。

首先,全球存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全球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加快,全球范围内配置经济资源能力和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全球经济运行的景气指数上升,全球商品市场供求向更为均衡的方向移动(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1997~2003年间,世界存货变化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以此相联系,批发、零售、餐饮和旅馆业、交通、仓储和通信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表明全球范围内商品与生产要素流动规模扩大,流动速度加快。

其次,与商品流通相关的某些行业的公共产品生产部门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跨国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都有不同程度提高的同时,相关行业并没有同步发展。交通、仓储和通信业等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整体呈上升趋势,批发、零售、餐饮和旅馆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整体呈下降趋势(见表4)。

上表数据可以下图直观表示:

图2 A+B占世界支出法GDP比重(1997~2003年)④

再次,世界经济运行过程中存货控制能力提高。从图2可以看出,1997~2003年间,世界存货量占世界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波动下降态势,与世界存货量的绝对量的波动递减态势相一致,表明世界经济运行过程中存货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改进和提高,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品流通速度的加快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如图3所示。

图3 1997~2003年世界存货变化及其占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具有公共产品和俱乐部产品特征的交通、仓储和通信等产业持续发展,为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基础设施条件。但世界经济运行波动性增大,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产业发展受多种要素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如图4所示。

图4 1997~2003年世界交通、仓储、通信业产出占支出法GDP比重

此外,商品流通部门例如批发、零售、餐饮和旅馆业虽然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反映了随着产品和要素流通速度的加快,世界商品流通效率提高,流通的平均成本下降,这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又一重要特征。

简言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存货总体表现出下降趋势,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经济运行中的存货控制能力上升,与商品流通相关的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提高,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运行的景气状况。

三、全球存货变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货变化与相关行业的发展紧密相关。当全球存货增加时,某些传统行业的发展会受到冲击,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下降,某些新兴行业则可能寻找到新的市场机会。全球存货下降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全球产业间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易(inter- industry trade)体系产生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效应;二是对全球产业结构变迁和全球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变迁产生推动效应和诱导效应;三是对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产生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效应。全球存货成本变化与全球产品流通速度、产品仓储成本、存货控制效率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全球存货量与其他相关经济变量的相关关系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存货不断下降对各国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球存货下降必然对传统商品流通业特别是传统跨国商品流通业产生冲击,迫使一些企业从该产业领域退出,高效、低成本的现代物流产业将快速成长并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依托产业。全球存货下降是以商品流通特别是商品跨国流通相关产业发展的结果,全球存货下降本身也对这些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以商品跨国流动和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紧密相关的交通、仓储、通信、批发、零售、餐饮和旅馆业等产业必然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其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必然占有一定的份额,但其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比重整体呈下降态势,如图6所示。

图6 1997~2003年世界批发、零售、餐饮和旅馆业发展及占支出法GDP比重

第二,粗放型传统制造业将因为运输、仓储和交易成本上升而逐渐衰退,全球制造业将向现代精细制造业转变。全球存货下降,迫使一些效率低、成本高的运输和仓储企业从全球流通业退出,一些过剩仓储能力将被压缩和淘汰,粗放型传统制成品的市场流通成本必然上升,压缩企业的获利空间,促使传统粗放式制造业向现代精细制造业转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另一个表现是,由于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传统制造业、建筑产业虽然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但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1997~2003年间,制造业产出总值占支出法计算的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低于两成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建筑业的比重则更低,只有半成多一点(见表5和表6)。

第三,具有敏捷制造、网络化、灵活配送特点的新兴产业乘势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除了适应全球市场产生的新需求、应用新技术外,新兴产业提供的产品还具有灵活制造、灵活服务、灵活运输与仓储、灵活配送等特点,低库存成本甚至零库存成本是新兴产业的又一突出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新兴行业产出水平增长较快,在全球经济中影响和比重将持续上升。与传统的制造业和建筑业相比,新兴行业产出值始终占支出法计算的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四成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第四,全球存货下降既是全球产业结构轻型化发展的表现,又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全球商品流通和仓储体系依赖性较低的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长期而言,全球存货下降必然促使全球过剩的仓储和运输能力退出市场,仓储和运输效率也相应提高,单位货物在单位时间内的仓储与运输成本必然上升,粗放型的传统制造业逐渐从全球市场中退出,一些轻型产业在全球市场竞争处于有利地位。产业结构的轻型化是全球产业结构变迁的突出特点,虽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全球存货下降、全球存货控制能力上升和单位存货成本及相关交易成本的变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第五,全球存货下降影响全球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和产业跨国转移的方向与规模。全球存货下降既是产业国际分工与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的结果,也是推动全球产业布局调整的关键因素。产业国际分工是全球产品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与配置的前提,产业国际分工的调整必然影响产品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方向、规模和速度,进而引起全球存货变化。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如果产品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速度上升、流动规模下降,则全球存货下降,反之则全球存货上升。当全球产业空间布局变动、产业跨国转移方向和方式发生变化时,也会要求全球产品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速度、规模、方向、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在短期内对全球存货产生冲击效应,在长期则可能导致全球存货的持续上升和下降。

简言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与全球存货变化紧密相关,一些传统产业例如建筑业、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地位下降,除农业、牧业、渔业、森林业、公用事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餐饮、旅馆业、交通、仓储和通信业以外的一些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全球存货下降既是产业跨国分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跨国转移的结果,又成为影响产业跨国分工、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产业跨国转移的重要经济变量。

四、结论与建议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全球存货的增减变动已经成为衡量全球经济运行和相关产业发展景气状况的重要指标。全球存货的增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应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程度的提高,全球存货的减少反应了世界经济运行均衡程度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存货总体表现出下降趋势,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经济运行中的存货控制能力上升,与商品流通相关的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提高,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运行的景气状况。与全球存货变化紧密相关,一些传统产业例如建筑业、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地位下降,除农业、牧业、渔业、森林业、公用事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餐饮、旅馆业、交通、仓储和通信业以外的一些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全球存货减少和新兴行业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运行的重要趋势,对各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了新要求,各国必须加大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结构调整力度,使之逐渐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我国作为一个转型中的新兴制造业大国,必须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才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并创造新的发展优势。

注释:

①Paul Samulson,1954,"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36,November,pp.387-389; Paul Samulson,1955,"Diagrammatic exposition of a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37,November,pp.350-356; Paul Samulson,1969,"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and taxation",in Public Economics,ed.,Margolis and H.guitton,London:Macmillan.

②樊丽明,石绍宾.“关于国际公共品供给与消费的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3(11)。

③Paul Krugman,1991,"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9,No.31; Paul Krugman,1991,Geography and Trade,(1993) First MIT Press paperback edition(保罗·克鲁格曼,2000,《地理与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aul Krugman,1995,Development,Geography,and Economic Theory,(1997) Fist MIT Press Paperback edition(保罗·克鲁格曼,2000,《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④A代表批发、零售、餐饮和旅馆业,B代表交通、仓储和通信业。

⑤本文中的新兴行业是指除农业、牧业、渔业、森林业、公用事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餐饮、旅馆业、交通、仓储和通信业以外的产业。

标签:;  ;  ;  ;  ;  ;  ;  ;  ;  

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的全球库存变化及其对工业发展的影响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