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总结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区域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旅游业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的成功之路,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根据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制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旅游业发展路线、方针和政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四个转变”和“五个一起上”方针指引下,各地方、各部门、各行业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除了政府主导外,非国有经济已全面进入旅游业,外资也加快了进入我国旅游市场的步伐。我国旅游市场进一步开放,不同地区、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企业(包括旅游企业)突破了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限制,相互联合、参股、合作,民间资本和外资投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一浪高过一浪,全国兴旅游、全民办旅游的高潮已经形成,开创了我国旅游业“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新局面。
一、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回顾
中国区域旅游合作伴随着旅游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从最初的“外事接待”到后来的“入境旅游”到现在的“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无一不体现着“立足国内旅游合作,着眼世界旅游交流”的指导思想。从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看,各省区内部的地区与地区之间尽管受某些体制和利益影响,但旅游业的地区合作已成为共识和必要手段,邻近地区、跨地区的多形式的合作遍布全国,以旅游城市和重要旅游景区为核心,联系周边旅游业各要素的各具特色的“旅游区”是主要的旅游合作形式。邻省区的、跨省区的旅游合作也越来越多。国际旅游合作方面,与欧美及亚洲国家或地区在“求同存异、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下,广泛开展世界旅游业合作,有力地扩大了旅游业发展市场空间。先后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由近及远的多层次、多渠道旅游业合作,合作范围遍及世界各大洲,主要客源国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尤以东亚、西欧和美加为主。
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格局演进,总体上是国内发达的经济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先行,促进国内沿海、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及跨国的区域旅游合作,继而带动国内更大范围内的区域旅游合作。空间结构上有四个层次:跨国区域旅游合作、国内跨省(区、市)旅游合作、省区内跨县(市)旅游合作。功能结构上分为三种类型: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合作、目的地之间的合作、以及互为目的地、互为客源地合作等。无论东部、西部或是跨国境区域合作,在地域相邻、资源互补、通达性强的地区间合作已经呈现出多层面、多元化特征,既有目的地之间的合作,也有互为目的地、互为客源地的合作。中国跨国的区域旅游合作开始迈向互为目的地、互为客源地合作为主的阶段。
(一)中国与国际的区域旅游合作
中国跨国(地区)旅游合作的地域范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扩大而不断拓展,目前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有旅游交流和往来关系,与主要客源国建立了密切、友好的旅游业合作关系。
中国跨国(地区)旅游合作的格局是:①港澳台地区是我国最近、最紧密的合作区域,其入境总数占我国入境游客总数的85%左右,旅游外汇收入占全部入境市场外汇总收入的40%左右。②亚洲是我国仅次于港澳台的最重要旅游伙伴,亚洲市场客源已占来华入境外国旅游者人数的50%以上。又分为三个层次:日本、韩国和东南亚;蒙古、中亚诸国以及缅甸、老挝、越南、朝鲜等;中东、中亚等。③西欧、北美、大洋洲、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美是最重要的合作区域。近10多年来,中国日益加强了与港澳台、日韩、东盟、美国、欧洲等地区、国家的旅游业合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开展横向联合、宣传促销、不仅扭转了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海湾战争、“9·11”事件、“非典”、美国金融海啸等重大事件对旅游业带来负面影响的被动局面,而且保持了中国国际旅游业(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较高速、稳定的增加态势。
中国跨国(地区)旅游合作的形式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互相宣传促销,与主要客源国之间互相开放市场、输送客源。中国批准国内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目的地国家已近30个,主要集中在东亚、欧洲、大洋洲。中国与东亚各国的旅游业已逐步走向一体化。二是彼此投资、合作开发旅游业。中国与有关客源国和目的地国近年来的相互旅游投资呈快速上升趋势,在旅游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环保)和接待设施(宾馆、度假地)合作建设方面越来越多;在联合开发旅游区(点)方面也迈出了重要步伐。三是国内外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已越来越频繁,中国已允许外资进入旅游业的各个领域。加入WTO后,国外的旅游批发商(旅行社)、饭店和其他一些旅游企业,已陆续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或独资公司。中国的旅游企业已经进入亚、欧、拉美和非洲国家和地区,寻求合作发展机遇。四是中国旅游组织与国际有关非旅游组织进行旨在促进中外旅游交流与合作的协作。五是中外政府和企业举行的各级各类有关旅游合作与发展的国际性会议,如旅游部长会议、旅游论坛、旅游协会年会、旅游交易会等。中外政府官员、学者、业界就世界或区域性的旅游重大问题制定政策、措施,发表联合声明、宣言和备忘录,形成了旅游合作的高层次、多样化、制度化、规范化特征,为中外旅游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框架。
(二)中国国内区域旅游合作
中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旅游业“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格局初步形成,国内各具特色、规模有别、层次不同的旅游区域层出不穷,主要包括跨省(区)的旅游合作和跨县(市)旅游合作(见表1、见表2)。在各种形式的区域旅游合作中,有以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为中心集中了较高密度旅游产业要素的“旅游资源区域”,如黄山旅游圈、三峡旅游区。有以旅游城市为核心聚集了周边旅游资源和要素而形成了“城市旅游区域”,如穗港澳旅游区、桂林旅游区、长江三角洲旅游区。有以旅游资源和产品按某种形式组合起来而形成的“主题旅游区域”,如丝绸之路旅游带、京九铁路沿线旅游带、环太湖旅游圈。也有由若干行政区域彼此相邻而构成的“行政旅游区域”,以几个行政区域交接处的“边界区域”为旅游区域核心,如湘鄂赣旅游区、陕甘宁旅游区、湘粤赣“红三角”旅游区、粤港澳旅游区。还有一种范围更大、结构更松散的“泛合作区域”,如泛珠江三角洲旅游区、西南旅游区(云、贵、川、渝)、青藏旅游区、东北旅游区。
二、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展望
(一)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的走向
1.旅游空间结构分异更加明显,旅游区域合作层次更加分明。我国国内旅游产业要素将向资源、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和人才密集的优势区位集中,空间上将形成许多旅游核心区域,旅游旅游空间结构分异的结果是出现多样化的旅游空间形态,主要有区域旅游圈、重点旅游区、重点旅游带、重要旅游线、重点旅游城市圈、重要旅游景区等形式。全国旅游空间结构和区域合作层次表现为若干等级层次的旅游合作区域同时存在,相互交织,圈层相套。旅游区域合作层次更加分明,大尺度的世界级旅游区可望形成,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粤港澳、环渤海、西南云贵桂区域、东北区域等;中尺度的跨省级和省内跨地(市)的旅游区在国内具有区域性旅游集散和接待功能,如北部湾旅游圈、环太湖旅游圈、中原旅游区、关中平原旅游区等;小尺度的旅游区雨后春笋般出现,构成中国旅游空间系统的基本地域单元,包括跨地(市、县)旅游区、旅游景区、(环)城市旅游带等。大尺度的旅游区域包含了中小尺度的旅游区域;区域与区域之间形成过渡地带,并没有明显界线,相互交错分布。
2.旅游“行政区经济”淡化,“旅游区经济”成为必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交通通讯和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与合作。中国的旅游“行政区经济”①②③将得到进一步淡化,“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模式逐渐被“政府支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取代。国内各地区的旅游要素流动与产业合作将按照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地区分工特点,在市场机制下,介入政府和民间力量,形成“旅游区经济”发展的良性格局。旅游业的区域合作必然地会突破行政区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樊篱,有效地整合旅游资源(地理)区域、旅游经济区域、行政区域的关系,最终形成国内各具特色的“旅游经济区域”。国内各地区在旅游者区域流动、旅游业跨区域投资、旅游资源区域联合开发、旅游市场异地拓展、旅游产品区域组合营销、旅游政策区域融通、旅游设施区域共建、旅游管理区域协调等一系列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真正实现国内旅游业的区域无障碍性的一体化发展目标。
3.区域旅游合作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内容更加全面。中国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目前主要的形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占主导地位,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以及中国实施的“政府主导型”区域旅游发展模式,行政区域之间的旅游业合作唱主角,区域合作的主体多是省域之间、地(市)之间、县(市)之间等行政区域之间。二是地理空间彼此连接的地区之间旅游业合作远远多于空间不相联的地区之间的合作,全国已有的各级各类旅游合作大部分都是在相邻的省区之间、地(市)之间、县(市)之间、乡镇之间开展的。
随着区域旅游业资源和市场空间的扩大,临近的区域合作已不能满足区域旅游发展的需要了。寻求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的区域合作将成为未来国内旅游发展的趋势,区域旅游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临近区域的合作、远距离区域的合作、行政区域之间的合作、旅游景区之间的合作、旅游城市之间的合作、流域内的旅游合作、以及异质性区域(如旅游城市与旅游景区、省与地市)之间的合作等形式将成为未来特色。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其内容不完全相同。旅游业空间结构正经历着调整——优化——提升的演化过程。
(二)中国与国际区域旅游合作的趋势
1.区域旅游合作空间范围逐渐扩大,对外区域合作的空间结构更加合理。第一层次,我国与相邻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性的河流、跨国陆上交通线路等旅游通道,建立起国际旅游合作区域,形成我国边境跨国旅游区域密集分布、密切联系的旅游业对外开放格局。空间相联的紧密型边境旅游区域是我国旅游业跨国(地区)合作空间的第一个层次,也是最重要的层次,是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向外拓展的基地和桥梁。这个层次的区域合作内容最为丰富、形式最为全面,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线路与产品推广、客源互动、企业合资合作经营、旅游基础设施共建、旅游环境改造和整治等。第二层次,我国与亚洲非相邻的主要客源国之间,形成空间不相联的跨区域合作格局,成为形式上的(非空间实体)旅游业合作区域。如中日韩三国组成的旅游区、中国与新马印(尼)泰地区形成中国-东盟旅游圈、中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共同组成的大东亚旅游区等。这是我国旅游业跨国(地区)合作的第二层次,主要在投资开发资源、旅游企业经营、旅游产品推广、旅游客源互送等方面开展合作。这个层次的区域合作是第一层次的必要补充和重要支撑。第三层次,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中国与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和旅游客源国(地区),形成中国旅游业跨国(地区)合作的第三层次。这一层次的空间距离虽较远,但空间范围最为广阔。在这个外围层次,区域旅游合作的形式和内容主要在客源互送、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相互投资开发旅游资源等方面。这个层次的旅游业合作关系不够稳定,但它是中国旅游业跨国拓展的范围最广阔和潜力最大的空间。
2.区域旅游合作的领域和内容不断拓宽,中外旅游业关系更加密切融合。旅游业作为我国开放最早的行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中国加入WTO,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开放领域越来越宽广。中国旅游业在现有的开放水平上,国际合作的领域和内容将不断拓宽,在目前以旅游资源开发、线路推广、客源互动、企业经营为主要合作内容的基础上,旅游形象推广、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行业标准统一、旅游政策沟通、旅游环境整治与旅游文化塑造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将全面开展。旅游业国际合作的领域将形成由基本的旅游行业,到旅游发展的支持系统(包括旅游服务系统和旅游管理系统)的众多行业和领域组成的合作体系。中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教育等方面都成为旅游业合作的相关领域,旅游业的基本层面、技术性层次、功能性层次、制度性层次由浅入深的各个层次都会成为合作对象。
3.区域旅游合作形式与层次不断提升,中国旅游业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在我国旅游业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的进程中,旅游业国际合作的形式不断创新。这一方面表现在,国际旅游业以多种形式进入中国旅游市场,与国内旅游业开展越来越广泛而又密切的合作。包括世界著名旅游企业、世界性旅游合作组织、国际资本、国际著名旅游品牌、世界高级旅游人才(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国际民间组织、各国政府等在内的旅游业主体与国内旅游业在旅游产业开发、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旅游科学研究、旅游政策和制度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中国旅游业也将大规模地走出国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旅游业开展全面的合作,中国旅游业国际化程度将迅速提高。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国际空间将更加广阔,旅游业在树立中国——世界旅游大国和旅游强国的地位与形象,促进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经济舞台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4.国内旅游业国际化、国际旅游业国内化将成为未来中国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最终趋势。随着中国旅游业跨国(地区)合作的大规模开展,国际化程度的迅速提升,中国国内旅游产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一方面,国内旅游业的资源和市场空间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是瞄准国际市场,国内旅游业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另一方面,面对中国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消费市场不断扩张所蕴涵的巨大商机,国际旅游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与国内的资源、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相结合,并逐步走向本土化。国内旅游业国际化、国际旅游业国内化将成为未来中国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最终趋势。国内区域旅游合作是国际旅游合作的基础和保障,国际旅游合作对对国内旅游产业结构的提升、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旅游行业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导向与推动作用。对中国区域旅游合作(包括国际合作与国内合作两方面)的关注和研究应该成为国内旅游业界、学术界、社会各界、政府部门始终关注的重大课题。
注释:
①周克瑜.走向市场经济——中国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②舒庆、周克瑜.从封闭走向开放——中国行政区经济透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③秦学、刘君德.“行政区经济”现象在旅游业中的表现及其负面影响[J].学术研究,2003,(12):36-39.
标签:旅游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