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建筑行业快速的发展。建筑物的可靠性关乎着业主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着区域社会稳定性。我国属于地震多发国家,面对地震的威胁,建筑的可靠性更加重要,需要加强防震隔震技术的应用,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充分发挥建筑的使用价值。本文将以官渡区人民医院迁建项目为例,分析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防震隔震;设计;施工技术
引言
目前,中国建筑业飞速发展,许多城市高楼大厦林立,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办公需求。然而,中国的许多地方靠近地震带,地震灾害的风险很高。因此,建设单位需要研究目前应用的抗震技术,做好建筑的整体抗震处理工作,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尽量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和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威胁。在此基础上,施工单位必须应用高质量、高效率的建筑抗震技术,有效提高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1抗震设计在结构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地震这一自然灾害有着强大的破坏力,一旦发生地震可能会严重损坏大量建筑物,威胁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物如果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够为居民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工作生活环境,这对于人们幸福感和归属感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健康稳定地发展。其次,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会随着抗震性能的提升而大幅度提高,从而其耐久性更高;再次,不断探索、发展抗震设计有助于我国设计师、技术人员等工作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为我国建筑行业提供大量的实践经验,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水平缩短,从而推动我国建筑行业与国际接轨,加强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最后,提高抗震设计水平有助于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速度。
2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抗震技术的应用原理
地震期间,地壳的运动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地震波的传播会引起周围剧烈的震动,因此,震源附近的建筑物会因震动的影响而损坏和倒塌,威胁到相关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为,建筑阻尼参数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如果阻尼值较低,地震发生时,建筑物本身不能有效吸收能量,而会遭受非常强的振动,这将导致建筑物的损坏,甚至倒塌。如果阻尼值很大,建筑可以很好地抗震。所以,施工单位在使用抗震技术建造建筑物时必须增加阻尼值,确保地震发生时,建筑吸收大量地震波,从而降低地震的破坏。目前,主要有两种常用的抗震技术。首先,传统抗震技术是以传统建筑加固的形式增强建筑的稳定性。该技术应用价值非常普遍,属于被动抗震。第二,结构抗震技术,也就是主动抗震,要求在施工的时候科学利用抗震技术提高阻尼值,以便在地震后释放能量,保护建筑。
3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常用抗震技术
3.1基础隔震抗震技术
该种抗震技术包含的类型较多,主要有支撑摇摆隔震、橡胶隔震等技术,具体操作时则需要施工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在基础部位进行抗震施工,构建可以向上传输能量的隔震装置,以此合理控制地震产生的震动作用,减轻地震波所致的严重破坏作用。目前该种抗震技术在很多建筑的抗震施工中应用较多,适用范围较广, 不仅可以在建筑钢筋砼、砌筑结构中应用,而且还可以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进行有效应用,借助于质量性能优良的隔震材料便可以充分发挥抗震作用。
3.2半主动、主动控制技术
使用半主动控制技术时要对建筑结构参变量按照抗震等级标准的要求进行调整,掌控构件为调节载体,需要的外界能源量非常少,可以采用铅酸蓄电池等弱电形式进行电力供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此项减震技术应用时将断路器作为掌控构件,整个控制系统依托断路器装置进行控制,使得建筑结构动力特性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可控液体阻尼、可改变等装置为经常使用的半主动控制装置。另外一种则为主动控制减震技术,该技术应用时对于外界能源的需求量非常大,发挥抗震作用的为反方向作用力,在该力与地震波的相互作用中,达到抗震的目的。作用机制为施工单位在建筑内部设置传感系统,如果建筑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地震波导致的震动、结构变形等情况,传感器便可以敏感的记录全部数据,之后会将数据传输至控制系统,系统平台便会对收集的全部信息进行计算分析,得出最佳的震动反方向力后,借助于外界力量向地震波施加压力,从而对抗地震强烈的震动作用。现阶段使用空气脉冲发生系统、气动挡风板体系等能够进行主动控制的装置可以有效地进行地震波的抗震减震处理。
3.3建筑工程的施工中耗能、减震和抗震技术
建筑物内适当位置必须安装耗能、减震和抗震技术装置,以增加建筑物地震时的阻尼值,地震的时候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建筑中使用的构件具有弹性特征,当发生较小规模的地震灾害的时候,横向刚度会在动力作用下发生变化,从而控制建筑物的变形。当建筑工地发生严重地震的时候,构件处于非弹性状态。此时,建筑物本身的阻尼值高,能量吸收性大,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整个建筑物的振动效果。因此,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的能耗组件是该技术应用的重点。
3.4最新建筑防震加固技术——弹性建筑防震方法
弹性建筑防震方法是目前我国一种最新的防震方法,这主要针对目前建筑行业防震方法的发展流行趋势,即将建筑建在隔离体上,通过隔离体中的螺旋体硬钢板、分层橡胶及阻尼器的作用,使主体结构并不与地面接触,这也阻断了由于地震造成的地面变形所产生的强大的冲击力对主体结构产生的影响,其中阻尼器的作用能有效地减缓房屋体的上下颠簸。这种将与地面隔离开来的抗震设计理念也大大增加了人们的想象能力,且也有研究来表明将建筑建设在弹簧上或滚珠上也是可行的,这种抗震方法与传统抗震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大大减少了建筑遭受地震破坏的机会。
3.5建筑工程的施工中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技术
建设部门必须从以前建造的建筑和经历过地震灾害的建筑中分析提炼抗震技术运用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发现抗震作用较好的建筑框架结构,即钢筋混凝土加固框架。混凝土加固方法是指施工人员必须使用钢支撑组件和耗能支撑组件来将它们部署在地震力可以消散的位置。并且需要在建筑物整体框架的柱子间隔处安装钢支撑,从而科学有效地增强结构框架的稳固和抗震强度。在发生严重地震灾害时,逐层布置的框架和钢支撑框架能确保建筑物不会发生太大变形,放置在结构框架中的耗能支撑组件能够在地震袭击的时候吸收和处理大量的能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这种地震力对建筑物自身结构的不利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自身的抗震能力,是目前备受关注的建筑的安全性问题,抗震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关系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这也是强调建筑防震加固技术的应用的原因所在,因此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应明确目前建筑防震所面临的问题,了解建筑需防震加固的原因,广泛运用多种防震加固技术,确保建筑结构的整体质量,做到既保证建筑的舒适性,又兼顾其安全性,促进建筑的发展,提升建筑所产生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因建筑防震加固技术广泛而不同,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又会出现新的形式的防震加固技术方法,在此不能一一详述。
参考文献
[1]李彬,李威.房屋建筑减震隔震技术在合肥市的应用[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7(5):75~80.
[2]王峥峰.探讨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技术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10):124.
[3]王鹏、刘银露.工民建房屋建筑防震加固技术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5(22):52.
[4] 吕洁.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施工技术与管理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12):144.
论文作者:王丽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
标签:建筑论文; 技术论文; 建筑物论文; 地震波论文; 阻尼论文; 结构论文; 作用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