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野拥有很多身份,他是知名话剧演员、导演,是重庆最著名民营话剧团303剧团的创始人,也是重庆最早的独立小剧场303剧场的运营人,还是重庆第一个戏剧节——南滨国际戏剧节的发起人。
他的人生中有过很多舞台,宏伟的、局促的、明亮的、昏暗的、有形的、无形的,他游走在其间,做着热爱的事业,也遇到未知的挑战。
袁野说:“舞台是一个生命体。它是完整的,持续的,立体的过程,不光是舞台呈现本身,这背后的创作、排练、灯光、舞美、汗水、思考、演员、观众……所有的一切一起构成了一个舞台,它是活的。”
袁野的事业就是由这样一个个“生命体”构成的,他带着303团队,默默付出,精彩亮相,在重庆的文化土壤中,播种,耕耘,浇灌,最后收获一朵名为戏剧的花。
从站上舞台到搭建舞台
袁野和舞台的故事要从大四那年的第一届重庆市大学生话剧节说起,还是重庆大学电影美视学院表演专业学生的他,和同学们一起演出了一部俄国作家果戈理的著名剧作《钦差大臣》,在里面扮演市长。这是一个聪明机灵、自私自利、愚昧荒唐的角色,袁野排得很投入,演得很专注,真情实感地投入到市长的人物状态中。那是2005年的冬天,沙坪剧院昏黄的灯光随着剧终落幕亮起时,迎接袁野的是观众炙热的目光和真诚的掌声,那一瞬间,袁野的心也跟着燃烧起来,“站在舞台上注视着观众,听到他们的掌声,给到我很大的刺激。”这当然不是他第一次演话剧,却坚定了他将戏剧作为职业的决心。为此,他去到了有更多机会的北京和上海,拓展自己的职业经历。
在上海,袁野邂逅了第二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舞台——李伯男导演的话剧《嫁给经济适用男》。这一次,他是台下的观众,而这也是他第一次小剧场的体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简洁的灯光下,上演着“白领剩女”和“经济适用男”之间发生都市爱情喜剧,台下两百余个座椅的其中一个上面,坐着心情复杂的袁野。
这部剧是很好看的,“题材贴近生活,剧情搞笑又切合实际,观众都是话剧爱好者,坐席离舞台也不过几米远。”袁野至今还能回想起当晚的愉快体验和和谐氛围,“观众又多,互动感又强。”和在大型剧院里观剧的感受不同,很活泼。但对于重庆人来说,和快乐同时涌上来的还有一丝不服气,和许多个“为什么”:为什么上海有的重庆没有?为什么重庆没有这样的小剧场?为什么从事戏剧行业和留在重庆这两件事不能共存?为什么我不能把这样的形式带回重庆去?民国时期的雾季公演是在重庆开展的,我们很早就有很好的戏剧文化氛围,为什么到了现在反而不行了?为什么不能把重庆话剧搞起来?
回答这些问题的,是回到家乡的袁野和逐渐成型的303。回想起303的成立过程,袁野说:“在多年从事戏剧的生涯中,我一直渴望有这样一件事发生,渴望呈现一部自己的戏剧。所以303成立不是目的性的,是事情先发生,随后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个话剧团。”
一开始是豆瓣上的一篇召集帖,“我们一起演话剧吧!”,于是一群热爱戏剧的重庆年轻人聚在一起,成为一个业余剧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初期时,没有一个固定排练场地和演出场地,第一个作为排练室的地方是位于杨家坪重庆工学院的303教室——这就是“303”名字的由来,除此之外还有公园、咖啡厅、人家的办公室……
袁野说,当时的303话剧社也是一个舞台,提供给重庆热爱戏剧的年轻人,不需要多高的专业度和多大的名气,只要爱戏剧有理想,就能成为这个生命体的一部分。终于,袁野的身份变成了话剧社的创始人之一,变成了舞台的搭建人。
这个舞台还挺大。303作为重庆戏剧界为数不多地具有原创活力的创作团体,自2009年创立起,坚持每季推出一部新剧,其中包括经典演绎,也涵盖原创探索,其中涌现出许多获得广泛认可的优秀作品,如《哥们姐们纯种时》、《7080》、《8090》,并以此成功成为重庆戏剧市场的生力军。
坚守舞台:痛,并快乐着
新生事物的诞生也伴随着阵痛,为理想高歌时迎风吃进了一嘴沙子的事情,也发生在了袁野和303的身上。“挑战一直都有,没有‘最’,只有‘更’。”
让袁野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在悬疑剧《不完美谋杀(0748)》的舞台,“演到一半,照明灯突然冒出火星,然后突然开始燃烧”,袁野做了一个有点搞笑的拧灯泡动作,嘴里发出“呲呲呲呲”的拟声来表现当时舞台事故的奇异场景,在时隔许久的今天,带着一股清醒又无奈的自嘲意味。“观众一开始看呆了,随后开始疯狂鼓掌,原因是在这种情况下演员都还在敬业地演出,没有任何停顿。”拉闸、黑灯、检修、道歉,十分钟后复演时,没有一个观众离开。这件事也让这出悬疑剧变得更加悬疑惊悚,但观众的支持和积极的反应又让这个小小的挫折变成日后的一个笑谈,“痛并快乐着”,袁野总结道。
痛是必然的,做戏剧行业本就不易,在“非北上广深”的城市做“小剧场”更是困难重重,所有的经验都靠自己摸索,所有机会都靠自己创造。303从一个业余剧团做成了一个独立的小剧场,再做成了一个本地戏剧产业链,多次转型,伴随着的都是皮肉撕扯般的疼痛,资金筹集,政策适应,专业人才募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他的亲力亲为。初创至今,身边伙伴一批批离开,一直走到现在的只有袁野一人。
这么难,为什么还要坚持呢?
袁野说:“一是因为我相信戏剧这门艺术是有未来的,它是有希望的。另外一点是,做一件事我就想把它做到专业和极致。”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戏剧传达的是一种价值观,而好的作品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不光如此,“坚持”这件事情本身,也是一种价值和原则的体现。
作为创作者,袁野也有自己的坚持。他很注重把生活场景和日常的思考放进作品中,比如《不完美谋杀(0748)》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社会上日益增加的家暴事件,以悬疑剧形式呈现了一场家庭惨剧;参加乌镇戏剧节的《连木》,改编自川剧选段《目连救母》,展现了对母爱的思索和探讨。“创作必须来源于生活,这个大家都在说,戏剧其实就是在讲我们的生活,只是套上了一个非现实主义的外壳……我们有义务去为这个社会做一些事情,告诉观众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他们了解世界的渠道不该只有新闻。”
“世界在变化,我们在追随世界变化。”袁野说。
论文作者:姜光银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重庆论文; 戏剧论文; 舞台论文; 话剧论文; 观众论文; 自己的论文; 的是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