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康复医院康复科 江苏昆山 215300
摘要:目的 探究体位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尿液产生及清洁自我间歇性导尿点选择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在我院接受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平卧位与短腿坐位两种不同的体位。对患者进行观察,进行连续2天的测量,使患者在早晨保持空腹状态,使用间接性的导尿,将尿液排空,一次性饮用500ml清水,采用膀胱B超扫描仪测量观察膀胱内尿液生成的过程,饮水后1 h开始观察和测量尿量,每隔30分钟记录1次,每个体位连续监测三次,取平均值,直至生成500ml尿液为止。结果 患者饮水后采取平卧位时,尿液产生量平均在1.5 h达到高峰,为(120.0±34.5)ml,2.0 h(110.1±32.2)m1和2.5 h[(114.5±30.8)ml为平台期,以后逐步减少。饮水后采取短腿坐位时尿液产生在2 h达到高峰,为(90.2±18.5)ml,以后逐渐减少。采取平卧位、和短腿坐位者,尿液达到450-500ml的时间分别为3.0h和4.5 h。结论 不同的体位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尿液与时间产生不同的影响:平卧位时尿量产生增加,尿液生成时间缩短,短腿坐位时尿液生成不规律,生成时间过长。患者可根据尿液产生量和时间的相关关系确定清洁导尿的时间点,为出院患者自我间歇性导尿时间点的确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体位;便携式膀胱B超扫描仪;清洁间歇性导尿;
SCI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具有致残率高的特点,对患者的肢体活动与自理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和多见严重并发症之一[1]。高致残率,康复周期长,高额治疗费用,给患者的经济带来很大的压力,促使患者回归家庭进行护理,需采用居家护理模式对SCI患者进行护理。
如何科学地对膀胱进行管理,排尿时间点的确认是清洁自我间歇性导尿的关键环节。2017年1月至2017年3月,我科选取即将出院的20例患 者进行该项试验的研究,并在该20例患者出院后的12周、16周、20周进行相关出院回访,通过查看排尿日志,实验室检查,泌尿系B超检查,患者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使用平卧位体位、长腿坐位体位以及短腿坐位体位,本研究实施方法是:指导患者在2种不同体位下(平卧位、短腿坐位)进行导尿后,嘱患者早晨空腹,通过间歇性导尿,彻底排空尿液后,一次性饮用500 ml清水,采用膀胱B超扫描仪测量膀胱内尿液生成的过程,旨在探讨体位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尿液产生及清洁自我间歇性导尿点选择的影响,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5月20例在我科接受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符合本次研究的标准,均为突发事故造成SCI排尿困难,愿意配合实验,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4岁~54岁,平均年龄37.7岁;纳入标准:①脊髓损伤平面C4及以下;②心、肾功能正常;③脊髓休克期后;④符合神经源膀胱诊断标准;⑤没有使用影响尿液生成和膀胱排空的药物,实施清洁间歇性导尿,无尿路感染患者。其中,C4~C5损伤、T5~T12损伤、L1损伤与马尾神经损伤患者分别为3例、14例、2例与1例,完全性损伤与不完全损伤患者分别为9例与11例,具体见表一。
1.2方法 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使患者使用2中不用的体位(平卧位与短腿坐位)进行导尿后,嘱患者早晨空腹,通过清洁间歇性导尿,彻底排空尿液后,一次性饮用500 ml清水,采用便携式膀胱B超扫描仪测量膀胱内尿液生成的过程,饮水后1 h开始观察和测量尿量,每隔30分钟记录1次,每个体位连续监测三次,取平均值,直至生成500ml尿液为止。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
1.4实践具体方法
A..实践器具:“润士”一次性使用间歇性导尿管;膀胱B超扫描仪;600 ml玻璃量筒。
B.实践条件:前1 d禁饮酒、浓茶、以及咖啡等利尿物品。晚上10点以后禁止饮水,保持室内温度的恒温,约22℃-25℃;患者所引用的水应为清水且温度约37℃;患者对耦合剂不过敏,能接受该项实践操作。
C.实践体位:①平卧位,即仰卧于病床,四肢平放;②短腿坐位体位,即端坐与轮椅,轮椅的脚踏板用于放置两脚。所有的患者分别在第一天与第二天使用两种不同的体位,并观察2天,且两天的时间点需要一致,分别进行详细记录。
D.测量:患者在2种体位,不同时间点用膀胱B超扫描仪监测尿量,操作结束后通过间歇性导尿导出尿液并测量。
2 结果
2.1 表一 患者一般情况
3.居家随访指导
对患者进行上门随访并收集资料,踪患者排尿动态,随访获悉18例患者按照饮水计划饮水,根据临床实践,体位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液产生时间规律,定时排尿,经过查看排尿日志其中18例患者每日自我间歇性导尿次数为4-6次,每次导尿量在300-450ML左右[2]。
4 讨论
临床上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膀胱的主要治疗措施为清洁导尿,主要是由于其具有对其他护理无干扰,并且去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在早期采用间歇导尿并采取规律的饮水和排尿制度,可以使膀胱的内压逐渐降低,与增加中的尿量相适应,为膀胱的功能恢复创造条件[3]。此外。清洁导尿有利于持膀胱的生理状态,减少尿路感染机会,对预防膀胱结石的形成也有积极的作用。体位对尿液的形成有明确的影响。直立位时回心血量小,尿液形成缓慢;而平卧位同心血量迅速增加,通过心血管中枢的调节机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抑制,尿液形成加速[4]。.
通过该项实践,了解体位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液产生时间规律的影响。对于出院病人导尿点的选择具有指导性意义,对20例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其中18人严格遵守饮水计划,导尿量及次数均在安全范围内,无相关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其他2人,已进行相关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宇臣,宋柏林,丛德毓.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康复治疗现状[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z1):-.
[2]黄爱华,卢柳艺,叶化.居家护理对外伤后脊髓损伤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01):90-92.
[3]何予工.心理干预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6):472-474.
[4]梁丽花,郭晓婷,王秀琼.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导尿方式与体位探讨[J].海南医学,2017,28(20):3391-3393.
论文作者:丁艺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膀胱论文; 患者论文; 尿液论文; 体位论文; 脊髓论文; 损伤论文; 间歇性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