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语言:语文课程语言类型的新变化_媒介素养论文

媒介语言:语文课程语言类型的新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论文,媒介论文,新变化论文,语文课程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86(2008)11-0025-05

修回日期:2008-08-11

一、国外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媒介语言”

目前国外语文课程标准中,表述“语言”概念时,往往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媒介语言”三种语言形态并称,把“媒介语言”鲜明地纳入语文课程,这使得学生的语言学习更为丰富,语文课程更为切合现实。

美国国家《英语语言艺术标准》由国际阅读协会和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于1996年颁布,虽不强制执行,但它是各州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其总纲中明确指出“学生能够就广泛的受众,针对不同目的,熟练运用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视像语言(visual language)进行交流”。[1]这里的“视像语言”就是现代大众传媒电视、电影、广告、网络中使用的图像和视频等媒介语言。在该标准最后附录的术语解释中对于“语言”的内涵这样界定:语言除了指口头与书面形式的表达之外,还包括电影、电视、电脑屏幕等视觉交流形式。阅读:除了对印刷品的阅读之外,还涉及聆听和观看。文本不仅指纸质的印刷品,而且指口头语言形式、书面作品以及信息交流媒介。

到2007年底,美国50个州的语言艺术标准中已全部包含着“媒介语言”教育的内容。如阿拉巴马州“语言艺术”(2005年8月版)中就有“在表达意见和宣传时确定何时运用口头、书面、视像的形式”的表述。阿拉斯加州的“语言艺术”专设“阅读、聆听、视像标准”,明确指出“使用这项标准的学生应该能够运用多样的阅读、倾听和视像策略理解书面、口头和视像信息。”阿肯色的标准(2005年11月修订)中有“聆听、说话、视像”专条。科罗拉多州英语语言艺术标准指出“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读(reading)、写(writing)、听(listening)、说(speaking)、视(viewing)的技能”。亚利桑纳州的“语言艺术”标准4提出“视像和发布能力:学生运用各种视觉媒体和资源来收集、评价和综合信息并能够和他人交流”,诸如此类的表述在其他各种的语文标准中比比皆是。

英国2007年9月推出的新修订的《中学国家课程·英语》中有这样的规定:“学生应成为小说、诗歌、戏剧以及非小说文本和媒体文本的热情的、批判性的读者,并从中获得读物所提供的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快乐”。[2]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课程标准框架(CSF)制定委员会现行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总目标中第一条是“能有目的、有信心、有效地听说读写看,并从中获得乐趣”,[3]其中的“看(viewing)”指的是现代媒体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对于电视、网络、广告等媒体的识别、理解、鉴赏、评判性评价的能力。

国外的语文教育的语言类型、文本形式和语文能力基本要素大致如表1所示:

目前,虽然书面语言仍是语文(母语)教育的主要内容或主体,但是,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把“媒介语言”纳入到语文教育中来,将“媒介语言”(视像语言)看作是继“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之后的第三语言,将“视像(浏览与发布)能力”看作是继读、写、听、说后的第五种语文基本能力,他们之间构成一定的对应关系。这就是当今国外语文课程语言观的重大革新。

二、大众传媒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纷纷转向一种或多种更便捷、更高效的阅读方式,这就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各种“大众传媒”。有研究表明,西方社会人们头脑中80%以上的“社会信息”来自大众传媒。纸媒介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运用领域越来越小,比尔·盖茨曾计划在他有生之年消灭纸质文本。这并不是人们不再亲近“书本”,而是因为阅读的目的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如果单单为了获取信息,网页浏览屏幕阅读和观看,有着比纸媒介强大得多的直观、迅速、便捷的优势,这是影视网络媒介之所以迅速超越纸媒介的主要原因。

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随着广播电影等大众传媒的出现,一些出于捍卫高雅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人士,号召公众认清并抵制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倡导“注射文化疫苗”。可是,到了60年代,随着电影电视进一步普及,多元文化观念逐渐被人接受,人们认识到对流行文化一味拒斥无济于事,于是,媒介素养作为一种课程,在世界教育范围内开始出现。

所谓媒介素养主要指的是对于大众传媒识读、判断、评价、鉴赏和制作发布能力。据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的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媒介语言的识读、理解、鉴赏和制作发布能力的培养,其核心就是“媒介语言识读”能力的培养。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甚至南非等,都已将其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之中。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多在母语学科中进行。目前,美国50个州的母语课程中已经全部增加有媒介教育的内容,并提出“数字时代读写能力”的教育理念,探索媒介教育的新模式。如美国田纳西州语言艺术课程目标就指出:“视觉传播正在成为今天迅速变化的科技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学生必须为21世纪做准备,学会利用视觉媒体进行有效地沟通。”[4]

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外已有80多年的历史,可在我国教育界还比较陌生。其实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背景早已具备,据2006年4月的我国第四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已经连续6年走低,由1999年的60.4%,下降到2005年为48.7%。面对这种情况,有人忧虑,呼吁远离电视网络,亲近书籍,可这无济于事。然而另一方面,网络阅读率则大幅增加:我国网上阅读率已经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每年以107%的速率递增。[5]据2006年央视调查:我国电视观众已达10.7亿,人均日电视收视时间179分钟。截至2007年底,我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网民周平均上网时间16.2小时。面对这种情况,近年来,关于“读图时代”“屏幕阅读”的诟病和批判不胫而走,关于“远离网络”“远离电视”的控诉和忠告比比皆是。这种思维和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启程何其相似!这暴露出我们许多人思想观念的僵化和保守。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许嘉璐指出:“媒体语言,尤其是广播电视语言,太重要了——它对社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走向有着任何其他载体不能比拟的影响力。”[6]可见,学习和掌握“媒介语言”应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语文课程应增加“媒介语言”这一语言类型,培养“媒介素养”已是势在必行。

三、媒介语言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一)媒介语言的定义

何为“媒介语言”?从广义上讲,凡是用来传播信息的符号,包括文字、线条、图片、动画、声音、视频、图表、光线、色彩、影调、角度、景别、蒙太奇、特技等等都属于媒体语言。从狭义上讲,媒介语言单指在媒体中使用的语言、文字。从语文教学上来讲,媒介语言包括在媒体中使用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包括报刊语言、广播语言、电视语言、网络语言等。

(二)媒介语言的分类

按文体可分为:新闻语言、通讯语言、文艺语言、广告语言、网络语言等。

按语言传播样式可分为:文字语言、图画语言、音频语言、视像语言和多媒体语言等。

按传播载体可划分为:电话语言、报刊语言、广播语言、电视语言、网络语言等。

上述的分类是有交叉的和重叠的。比如,文字语言就可能存在在于各种文本之中,而多媒体语言更是多种语言形态的有机整合。

(三)媒介语言的特征

1.传播内容具体、形象、丰富。直接诉诸于视觉听觉,感染力强,信息量大。运用媒体语言可以轻松地还原社会和现实的真实情境,避免由于符号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流失和扭曲,这对于科技文本、公务文本和日常文本来说有着明显优势。

2.传播速度及时、迅捷、高效。这既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交互学习、即时反馈、调整策略,更便于有针对性地自我学习。

3.传播手段多样、灵活。不同的媒介运用不同的媒介语言,拥有各自不同的独特交流手段,视听音形兼备。尤其借助现代电子技术和大众传媒,几乎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这可以突破教室、班级建制和人的精力有限的弊端,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4.媒介语言具有“拟真性”“虚拟性”,容易误导受众。受众容易不自觉地进入情境,这就需要注重鉴别真伪,发展批判性读解能力。

四、视像文明与教育变革

从信息传播媒介来看,我们经历了口语文明、读写文明、视像文明三种形态。[7]虽然这三种形态之间,并不是截然相对、互相取代的关系,而是后者在充分汲取前面一种交流形式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新的交流要素,从而整合建构出的新的文明形态。但是,三者却有着不同的认知对象、信息表征和传播方式,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如表2。

在古文明阶段,也就是“前文字阶段”,人们主要用声音、手势和肢体进行信息交流,文明信息和成果主要以图画器物保存,故可称为“图画文明”阶段。那时的人类,其活动和认知范围极其有限,生活经验和生产知识只有靠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这时的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

公元前两千年左右,随着文字的出现和成熟,人类文明得以快速发展,人类迎来第一个文明高峰。尤其是到了公元五、六世纪,印刷术的出现,书籍开始大量复制,文明开始迅速传播。一个与现实世界并存的知识世界,和一个以文化知识的学习、传播和创造的知识阶层开始出现。这时,部分社会成员可以通过掌握文字、学习知识来掌握世界,改变生活。而这时纸媒介静止、缓慢的生产和传播特点,也使得文明成果呈现厚重、深刻、恒久的特点。到了近代工业革命后,以书本为主要知识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学校,成为文明教化的主要形态。

可如今,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视、网络、PDA(私人数码助理)、手机、E-BOOK(电子书)等信息终端产品的迅速普及,一种整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丰富的传媒符号,间接的、虚拟的社会形态开始出现——一种崭新的“视像文明”时代已经来临!在这个阶段,信息的主要传播和记载方式,已经不再是纸媒介,而代之以电子屏幕和网络科技,学习材料以各种信息终端产品来呈现。教育形态也很可能会正由“读文时代”步入“读图时代”或“视像交流”阶段。这必然会导致以文字符号和印刷技术为载体的书面语言为代表的“读写文明”发生危机;而另外一种新的语言形态即媒介语言,整合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伴随着大众传媒信息时代悄然来临。鉴于媒介语言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媒介语言的研究也越来越迫切,这也正是世界各国在语文教育中纷纷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背景。

视像文明促进了教育的变革,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业已实施80多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正是其历史先声和现成案例,我国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停留和满足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媒介语言会逐渐成为语文课程的新的语言形态。

五、媒介语言进入语文课程的意义

语言形态的变化一直是语文课程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远古的语文教学是口耳相传的口头语言,中国语文学科设科之初,其语言形态是文言文。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五四运动时期,代表新文化、新道德、以科学和民主为精神内涵的“白话文(语体文)”,战胜了代表封建文化制度的文言文,从此白话文登上历史舞台。这一变化表现在语文教育领域就是,教材选文中文言文比例逐步减少,白话文比例逐渐增加,白话文成为语文课程的主要语言形态。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这场著名的“文白之争”,从某种程度上看,是“文言文”向“白话文”的成功的语言类型转换。那场语言形态转化很大程度上是政治、社会变革的产物。而目前一场基于技术和文化等因素的语言形态革命正悄悄发生,那就是“书面语言(印刷文本)”和“媒介语言(媒体文本)”的竞争。

历史地看:语文课程的语言形态,已经由过去的书面语言为主,发展到近代以来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并重,目前正向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媒介语言三足鼎立态势迈进。三种语言形态借助现代传播和信息媒体技术深度整合,正进一步向前发展为一种信息传媒时代的新语言形态,这将会为语文课程带来重大的变革。

媒介语言进入语文教育领域,是信息传媒时代对语文的必然要求,语文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做出必要的调整。媒介语言作为信息传媒时代最重要的语言形态,必将带来现行语文教育本质、目标、内容和方式的巨大变革。这种语文课程语言形态的变化,对于当代乃至将来的语文课程与教学都有着重大意义。

首先,语文概念发生了变化。语文学科语言在口头语、书面语的基础上增加了媒介语言之后,语文的本质就突破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的基本定位,语文的内涵拓展了,内容丰富了,语文的本质发生了变化。眼下人们大多将电话语言、报刊语言、广播语言、电视语言、网络语言等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看待,其实这些载体的语言形态是语文必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语文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媒介语言进入语文课程,学习和运用各种媒介语言必然成为语文不可缺少的教学目标,由过去的单纯进行读、写、听、说四种基本能力,发展为培养读写听说视五种语言技能,并且借助现代电子信息和传媒技术可以实现它们更有机的整合,语文教学内容丰富而逼真,语文教育面貌将焕然一新。

第三,语文教材编撰和使用的模式将大幅度改革。媒介语言的进入,使得过去的纸质媒介的课本将有电子课本和印刷读物共同承担。原来的线性的固定的教材编辑模式将被电子超文本和多媒体技术代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更新更加及时,信息量几乎可以无限延伸。教材设计也将更加人性化、情境化、综合化。

第四,语文教育教学方式出现重大变革。教学方式将由原来的一本书、一块黑板、一间教室、二十几篇课文教半年的教学模式向虚拟现实、情境教学、自主学习转变,原来教学资源和教学时空狭隘封闭的情形将彻底改观,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大大增强,个性化针对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将变得易如反掌。学生借助电子网络技术,可以随时随地在电脑网络上搜索资料,灵活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目前,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还停留在“书面”阅读阶段。以为只有阅读“书本”,阅读经典,才叫“阅读”,以为只有“纸媒介”或“印刷读物”,才有文化内涵和阅读品味;而电脑屏幕阅读、网络浏览、电视观看、电子书籍的阅读甚至手机和各种手持阅读设备,都不是“阅读”,只是“休闲”和“游戏”。很明显,这是一种偏见和误区。大众传媒信息即“媒介语言”固然具有芜杂、多变、不便沉思的弱点,但随着传媒技术的改进,传媒文化内容的丰富和品味的提升,电子技术和网络进一步完善,一种融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可供屏幕阅读,可以随时联网的电子书籍,极有可能会普及,并超过“印刷书籍”。“视像文明”时代和“媒介语言”学习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可在“媒介语言”教育上,我们的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还大大落后。我们的语文课程语言观亟须拓展和转变,我们要欣喜地接纳媒介语言,适应语文课程语言类型的新变化,这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标签:;  ;  ;  ;  ;  

媒介语言:语文课程语言类型的新变化_媒介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