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论文_王小洁

内镜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论文_王小洁

王小洁

(济南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 山东济南 250000)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0-0165-02

随着内镜技术的普及,其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内镜已经成为常规诊疗工具。由于内镜经常接触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和血液,沾染大量致病微生物,常因洗消和处理过程给医务人员带来暴露机会,可引发医院感染[1]。内镜室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医院内镜诊疗患者多、流动性大,医护人员与患者近距离接触,使他们成为易受感染的高危人群。

1.内镜室常接触的致病生物因素

1.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引起艾滋病的致病因子,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和性接触传播,大量病毒还可以随病人分泌物排出体外污染各种物品。我国艾滋病正进入快速增长期[2],很多来内镜室门诊甚至病房进行诊疗的病人并没有进行常规筛检,存在潜在的危险。随着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医护人员正面临HIV的职业暴露风险[3]。

1.2 血液传播性肝炎病毒

常见的血液传播性肝炎病毒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庚型肝炎病毒(HGV)和输血后肝炎病毒(TTV)。我国属血传性肝炎高流行区,人群感染率高达10%左右。沾染有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操作和手术的医务人员有发生意外暴露感染的危险性[4]。只要被带有0.004mlHBV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经HBV携带者血液污染针头刺伤后,患乙型肝炎的危险一般为10%~30%[5]。

1.3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最常见的感染菌之一,不仅可以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与胃癌和胃淋巴瘤的发生也密切相关。有调查表明,医院工作人员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员,消化科医生和口腔科医生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医院其他科工作人员。密切接触消化性溃疡病史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无溃疡病史者,有消化不良症状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无症状者。调查结果证明,消化内镜从业人员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90%,消毒不合格科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消毒合格科室[6]。

2.内镜室常接触的化学物质戊二醛戊二醛是目前内镜消毒应用最广泛的消毒剂之一,国内外都推荐用20g/L戊二醛对胃镜和肠镜进行清洗消毒,但需要较长时间浸泡,而且浸泡后需要大量水充分冲洗以祛除消毒液的毒性残留,对人体黏膜有一定刺激性,日本消化内镜学会第三次全国调查报告,戊二醛应用时飞沫能造成医务人员角膜损害和皮肤损伤,必须有强力排气设施,内镜人员要使用防护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干预措施

3.1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内镜材料特殊、机构复杂、精密度高、使用后消毒灭菌难度大,同时价格昂贵、医院购置的数量有限、诊疗需求大,从而常常导致消毒工作不到位[7]。内镜在诊疗操作时易损伤黏膜,特别是活检时必然会穿破黏膜,接触血液,破坏黏膜屏障,是造成幽门螺旋杆菌、HBV、HCV和HIV等的传播媒介[8]。同时,胃肠镜在使用后会不同程度地被致病微生物污染。因此,在对胃肠镜实施洗消过程中极易形成气溶胶,如果胃肠镜室通风不良,则可能成为医务人员呼吸道感染的隐患;另外,胃肠镜消毒灭菌所用的戊二醛等消毒剂挥发到空气中,对人体呼吸道黏膜和眼黏膜均有刺激作用,长期接触会造成损害[6-7]。

3.2 实行标准预防

做好内镜人员职业防护,要求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诊疗过程中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实行标准预防,要把所有被检者都看做是感染源,每位患者检查后的器械都要充分清洗,消毒。在内镜操作时除要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外,对特殊感染的患者或预计有飞沫、血液、体液喷溅的操作,应戴护目镜或面罩;清洗消毒时要戴橡胶防护手套、防渗透围裙等,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双向安全。医务人员的皮肤被针头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HBV、HCV、HIV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内镜医务人员在取活检、息肉切除、ESD治疗等内镜下侵入性操作过程中,发生针刺伤的机会也多,但多数锐器伤害都可以预防。首先,应该深刻认识锐器伤的危害性,树立职业暴露防护观念,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知道伤后的处理方法。管理部门应提供避免和预防针刺伤的用具,制定科学有效的操作流程,实施安全操作。规范清洗消毒工作程序,确保消毒灭菌质量,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规范清洗消毒操作程序,认真做好内镜的消毒清洗。内镜及附件用后要立即清洗、消毒,严格按照“水洗-酶洗-清洗-消毒或灭菌-冲洗与干燥”程序操作,确保与患者接触的一切器材和用品都安全可靠。

3.2 基本干预

3.2.1洗手、戴手套  内镜医护人员的手在行内镜诊治过程中直接接触被患者体液污染的内镜,极易造成手的污染。洗手是防止病原菌传播的重要措施,医护人员在诊治患者前后必须认真洗手,防止微生物的种植与扩散,做到一人一手套、一用一换,不允许戴手套触摸公共物品。

3.2.2戴口罩、护目镜  内镜诊治中需不停的送水和送气,尤其是在行胃镜检查过程中,由于胃内压力增高或患者呕吐,经常会有大量胃液喷出甚或喷到医护人员的脸上。戴口罩和护目镜可有效地起到保护作用,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和传播。

3.3 环境干预

保持环境的清洁,加强清洗消毒设备的消毒。内镜检查室要经常清扫,保持环境的清洁,每日工作结束后,进行清扫和终末消毒,加强室内通风换气。空气消毒采用紫外线照射。存储柜保持清洁、干燥、防霉,定期进行消毒。

【参考文献】

[1]廖如燕,张贤昌,林锦炎等.广东省医院内窥镜污染与消毒现状调查[J].华南预防医学,2005,31(5):60.

[2]GruskyO,Liu H,Johnston M.HIV/AIDS in China:1990-2001[J].AIDS and Behavior,2002,6(4):381.

[3]蒋天伦,李兵,黎儒青等.HIV流行形势及医院感染防范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4(11):396.

[4]李六亿.内镜医院感染控制现状与管理对策[J].中国医院,2004,8(9):13-15.

[5]李六亿.内镜医院感染现状、存在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3-425.

[6]李惠成,刘兰,马杰等.内镜检查前患者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6):689.

[7]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

[8]肖旭华,刘云利,邓小湘.消化内镜从业人员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2,9(1):52-53.

论文作者:王小洁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3

标签:;  ;  ;  ;  ;  ;  ;  ;  

内镜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论文_王小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