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该怎样做父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父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专家评说
劳凯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所长)
网络的影响是双向的
网络的影响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对社会、对每个人的生活等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网络也构成了一些负面的东西。1990年初我曾和美国的一个电视制作商有过一次争论,关于电视对孩童的影响,因为当时也是这种情况,孩子们成天沉迷在电视中,就像现在的电脑。当时他提出的一个观点使我感触颇深,就是对孩子看电视不要人为地去限制,实际上也无法限制,那么只有一种选择,就是给孩子提供好的节目,让他受好的影响。电脑上网也一样,既然无法限制,就必须考虑如何让网上的内容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根据我们对北京市6个城镇郊区的调查,80%家里购置了电脑的初高中学生,在家里上网的占50%,在网吧的占17%,由此看来,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网吧事件其实并不是最严重的。最大的问题是,家长46.9%不会使用电脑,不会上网,矛盾与问题的焦点就出在这里,其实如何做父母的问题也都是由第二个问题引起的。家长希望孩子利用电脑学习,乃至考大学,而不是干别的事情,但事实上网络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可以利用的工具,它还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从文化上最终改变一个人。网络是一种文化,现在已绝大部分和我们的生活粘连在一起,有没有负面的影响?有。还应当引起我们成人社会的高度关注,想办法去帮助孩子在这样一个新的社会变迁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也是做父母的一种责任。
网络导致青少年行为方面的七类问题
网络导致青少年行为方面的问题,大概归为七类。突出表现为:
网瘾(美国的标准是每天上网超过四个小时,下网的时候有欲罢不能的感觉),据我们的调查,上瘾的比例大概为1.9%,相对数量来说比重还是较大的。网上沉溺,对青少年行为上、人格发展上影响相当大,应引起关注,并采取措施,严重的还须看医生。
网恋,50%的人有认同感,认为不错,喜欢网上交往,对新交往形式感兴趣。这与上辈不一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相对封闭的环境造成的,所以家长应予以理解,不能简单地禁止,至于圈套的存在,只能予以引导。
上网的目的:娱乐时尚62.1%,交友聊天42.1%,新闻报刊28.8%,教育学习27.1%。其他的,性爱、色情4.5%。
网络上犯罪基本上都可实现,除了强奸,青少年对于犯罪在网络上的判断存在模糊性。据调查,1/3的人与现实中判断不一样,有很大的差异性。当前在网络文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网络已经构成了和我们现实社会相对应的另外一种社会形态即虚拟社会,道德判断标准不一样,在虚拟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比如诚信,在网络上许多的人就认为大可不必。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当中的反差导致了青少年虚拟与实在的两元分裂的危机,在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当中(这与成人不一样),导致人格分裂的悲剧。
家长需要再次社会化
学校和家庭作为孩子教育的两个重要场所,对于网络的负面影响,现在却是不知所措、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网络方面的道德教育,也不知道如何要求孩子,这实际上就是代际超越的问题。成人社会(上一辈人)老有不能适应的感觉,咱们今天提的标题实际上也反映成人社会的一种困惑。如何重建孩子和成人之间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美国上个世纪70~80年代,曾经也出现过类似当前中国社会大变迁所出现的亲子矛盾,一股反主体文化、反潮流的运动,他们采取对抗的做法来表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社会生活文化的反抗,反映了文化之间的一种代际冲突。其实我们现在来看,那并不是腐朽文化,而是显示出了一种文化张力。当时美国的很多人也是非常忧虑,并提出了解决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回归主流论,即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法来使年轻人回归主流文化,这一观点曾在欧美影响很大(尤其在社会学、教育学当中)。(2)反哺论(玛格丽特)。
由此,我提出当前家长们有一个再次社会化的问题。以前大家认为社会化是青年人的事,现在实际上是成人群体面临再次社会化的问题,甚至更严峻、更困难。因为对于新的社会文化形态,年轻人表现得更能适应,所以成年人要不断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资格去教育、影响孩子。两代人要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理解,问题和症结才能得以疏导和解决。
蒋国华(中央教科所教育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室教授):
网络监管要有力
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话题,在我认为要救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大人。由于传统的习惯思维模式,大人们正在脱离知识的前沿。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发明,都遭遇到了这样的灾难,比如货币(以前我们视之为万恶之源),还有考试,我们现在也在狠批(而实际上在外国人眼中却是一大发明)。网络具有两重性是毫无疑问的,但如果我们只看到一面,就必定犯错误;而如果要去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犯错误的则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把一切问题归咎于网络,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大家都知道流氓现象跟教育无关,法律混乱的地方才是它滋生的温床。据《光明日报》统计,美国84%的人上网玩游戏,35%的人发E-mail,为什么却要去禁止我们的孩子呢?要做好事情,须看到主流的一面,但我们有些老师却希望孩子们远离科学技术,然后只学老师教的死板的知识(1+2=3),所以网络的问题是监管的问题,而不是其本身有多大的弊病。
作为父母,必须弄清楚网络到底是沼泽还是金矿,抑或是陷阱、黑洞?我们在观念上要革命、要扬弃,对网络的态度,不是要等学好了规范去干,而要在干的过程中去建设、去实现和规范网络道德。
翟立原(中国科普研究所青少年科普室主任,研究员):
消除数字鸿沟 培养青少年信息收集的能力
当前,人类正在步入信息化社会,面对数字化的滚滚浪潮,青少年要认识到信息化对其生存及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在青少年日益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主要途径的今天,就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为青少年了解、收集、处理与其学习和生存相关的信息提供必要的条件。此外,家长、教师还要告诫青少年注意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以及培养他们初步掌握快速获取信息的技能。青少年信息收集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信息化也带来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正视、去解决。
首先,数字鸿沟的存在,造成不同国家、不同青少年群体之间信息收集能力的差异。由于观念落后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青少年在信息化进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数字鸿沟。同样,我国不同地域青少年在信息化进程中也存在着数字鸿沟。2000年中国(科协)科普研究所会同教育部科技司和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对全国11800名在校大中学生进行的“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的大规模问卷调查表明,不同地域家庭在青少年信息化进程中的作用存在很大差异。如表示“在家里我可以通过上Internet网了解世界”的内地青少年为28.4%,而香港青少年为60.7%,一些发达国家则超过80%。内地不同地域的差异也很大,大城市、中小城市、乡镇和农村青少年对此的认同率分别为39.4%、32.2%、22.7%和17%,说明随地域的不同,青少年群体之间存在数字鸿沟。
对此,应倡导家庭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青少年提供家里上网的机会。
其次,家长、教师与青少年之间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了代际沟通不畅。
随着在校青少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加强,以及家长、教师在上述领域继续教育上的滞后,两代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愈加明显,导致代际沟通不畅。不少青少年抱怨教师、家长不懂计算机和网络,在这方面“没有共同语言”。因此家长和教师需要尽快“科普”以提高自身的科技素养,同时也便于青少年在此领域的交流。另一方面要培养青少年与家长、教师或其他人的沟通能力,使青少年学会理解他人,并可鼓励青少年与父母一起上网,消除代际间的数字鸿沟。
培养青少年的决策能力,减少网络的负效应
另外,网络时代要培养青少年的决策能力。在感受益处的同时,从网络上的电子垃圾对青少年的毒害,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效应。因此在网络时代,更要让孩子们学会运用科学思维,特别是严密的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判断,做出有益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正确抉择。培养青少年的决策能力,最主要的是使他们掌握思维的技能。毫无疑问,在今天的世界里,如果不会理性地去思维,或者不愿理性地去思维,就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一些青少年在网络上没有“得益”反而“受害”的事实,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鼓励青少年掌握科学方法,尝试像科学家那样去思维、去决策,是培养青少年决策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向青少年进行科普的最主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