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经济社会与循环经济的逻辑关系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经济社会与循环经济的逻辑关系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的逻辑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和谐社会论文,循环经济论文,节约型社会论文,逻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

2005年7 月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单向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需要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突破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瓶颈的最佳选择。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是当前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这四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一、科学发展观是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指南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指南。

1.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正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2.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

3.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科学发展观既把发展作为永无止境的目标追求,同时又把和谐作为发展的应有之义,坚持了社会发展与和谐的有机统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一开始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所规定的这一正确原则,努力在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在和谐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4.科学发展观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思想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方法集中而生动的展示。这些科学思想方法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

5.科学发展观包含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反思以往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道路后,在反思的基础上,为缓解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而作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目的。从2003年起,我国年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既是战略机遇期,又是各种挑战并存的时期。特别是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冲突将日益严峻。本世纪头20年,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保障后代人的发展,当代的经济增长必须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行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就是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节约型社会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子目标和阶段目标

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容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可以看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二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但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从理想和价值追求目标来看,建设节约型社会是阶段性目标,而和谐社会的构建则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节约型社会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子目标

1.节约型社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目标之一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人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人与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文化关系的和谐;目标之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人在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中,尽力增强其再生能力,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目标之三是人与人的和谐。核心的问题是要调节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社会利益,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建设节约型社会,主要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2.节约型社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要求。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大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十分紧迫的任务。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中国GDP的15%;这一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和谐社会,这是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总之,没有节约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的目标也不会实现。在现阶段,我们党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通过解决当前发展阶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消除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二)节约型社会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阶段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和谐是相对的、具体的、历史的,不是绝对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谐社会建设有不同的具体目标,有不同的需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坚持从现实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全力推进,又不能超越阶段,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采取广泛宣传、法制规范、政策引导、增加投入、强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在各个领域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但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我国承载了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压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实现节约型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从这个角度看,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历史进程与特定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是长远价值目标与阶段性目标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伴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过程,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阶段目标。

三、循环经济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途径和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中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资源消费的增加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大量的资源消费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国的资源消耗将接近全球消费总量,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难以为继的。2003年下半年以来,煤电油运的持续紧张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直接推动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以此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同时拉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标签:;  ;  ;  ;  ;  ;  ;  ;  ;  ;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经济社会与循环经济的逻辑关系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