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理论经济学的三大基础_经济学论文

论中国理论经济学的三大基础_经济学论文

论中国理论经济学的三大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中国论文,经济学论文,理论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5)02-0021-06

中国的理论经济学,应该研究中国当代的实际问题,解释当代中国的经济现象,有益 于中国财富的保护和增长,服务于中国最广大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能不能为我们创建上述这样的中国理论经济学,提供一种比西 方经济学更具包容性的基础呢?应当承认,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经济学家之间是存在分歧 的。本文分别就作为中国理论经济学基础的价值理论、资本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对马 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做出了比较,通过自己的努力对上述问题做出了一个肯定的回 答。

一、中国理论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基础

有人认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是一种有关价值的传统理论,西方经济学的价格理 论则是一种有关价值的现代理论。其实并非如此,它们都是在19世纪后期产生的,它们 之间的区别,不是传统和现代的区别,而是研究起点和研究方法的区别。西方经济学的 价格理论先撇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撇开劳动与物的区别,集中论述价格的短期 波动和资源的静态最佳配置,然后再逐步把现实世界里的不完全竞争的种种问题加进来 研究,把经济发展问题加进来研究。在某些地方(如劳资集体谈判中)把劳动不同于物的 特点加进来研究,当然是一种可行的理论体系,但显然不是惟一可行的研究起点和理论 体系。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先撇开竞争和供需矛盾,集中论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 矛盾,揭示这些差异和矛盾所导致的财富分配及经济发展,然后再把现实世界里存在的 竞争和供需矛盾加进来研究,也是一种可行的研究起点和理论体系。而且,马克思经济 学的价值理论体系具有比西方经济学价格理论体系更大的包容性。

目前,西方经济学家们大都接受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对经济学的定义,认为经济学是 一门研究作为目的和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关系的人类行为的科学(注:参阅罗 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中译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0页。),他们 把经济学局限于主要分析人们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要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为此 ,他们在理论经济学研究中,抛弃了劳动价值论,建立了边际效用价值论,用于只研究 人与物之间关系;建立了均衡价格价值理论,用于只研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边际效用论和均衡价格论,都是有用的学说,完全可以放在中国理论经济学价值理论 体系的适当位置上加以发展,但它们都无法取代劳动价值论对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研 究。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里,它们只是效用理论和价格理论,而不是价值理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一种主要从需求方面研究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经济理论,只能说明 人们对财富的主观评价,无法说明财富的来源和增长。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富 增长,就无法用边际效用论来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财富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加 ,加上人口从8亿人增加到13亿人,如果供给不变,人均财富将减少,东西将更为稀缺 。这种稀缺现象用边际效用论来解释,只能解释人们对财富的主观评价的价值比以前大 了,但不能解释客观的使用价值为什么比以前大,因为它不去研究财富的供给。也就是 说,它只能解释同样大的一张馅饼,为什么人们对它的评价更高了,但不能解释一张馅 饼如何可以做得更大,或如何可以使一张馅饼变成两张馅饼。

边际效用论作为价值论的另一个缺陷是,撇开交换关系谈论商品的价值,没有说明在 存在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人们都是为他人、为社会而生产的情况下,商品只有通过 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生产者个人对它的产品评价如 何高,如果离开交换关系,都不可能得到其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只能自我陶醉、自我 欣赏。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离开交换关系,一件商品无论多么有用、多么稀 缺,他生产的只能是一种有用物,而不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有价值的物。

把脱离交换的效用说成价值的第三个问题是,使商品价值失去了可比性。有人认为, 效用是抽象的使用价值,客观的使用价值无法比较,抽象的效用却是可以比较的。但实 际上这种效用离开交换也无法比较,一本专业书给一个学者带来的满足与一个门外汉完 全不同;一件棉被给一个有棉被的人和无棉被的人感觉也不一样。和作为价值实体的抽 象劳动一样,效用离开了交换也是不可比较的。因为,既没法计算它们的生产成本,也 没法计算它们的价值,最多只能统计它们的实物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财富的价 值不可能离开交换价值。恰恰是商品可以交换的社会属性,使它们有了可以比较和加总 的价值,成为得到社会公认和普遍享用的财富。

均衡价格论,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价值论。这种理论不区分劳动产品和非劳动产 品,把价值等同于供求决定的价格,只承认有价格存在,不承认有不同于价格的价值存 在。它认为,就市场经济中商品财富的生产来说,成本是供给后面的原动力,而效用是 需求后面的原动力,二者通过供求的波动,共同决定了财富的价格即交换价值。生产成 本和边际效用是供求规律的两个构成部分,它们的作用可以和剪刀的双刃相比拟。研究 商品财富的价格是受效用支配,还是受生产成本支配的议论等于研究剪刀以上刃裁纸或 下刃裁纸的议论。(注: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5年 ,第40页。)

西方经济学的均衡价格论,实际上相当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没有劳动价值论的 价格理论。它为研究价格在市场经济中配置资源的作用,以及供求对价格波动的影响, 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起点。他们的理论实际上承认商品具有二重性,因为 他们承认效用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承认商品使用价值的存在,他们承认价格或交换价值的 存在实际上就是承认物之间使用价值的相互社会联系存在。只不过他们不承认这种交换 价值是人的劳动创造的,而把它说成是由人和物相混合的生产成本“供给”的。这种将 财富笼统说成是“供给”产生的说法,虽然可以适用于土地这样的非劳动产品商品,但 没有揭示商品财富等绝大部分的劳动产品商品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开始,提出了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价值、使用价值等一系列基本范畴,并在这些范畴的基础上创立了他的劳 动价值论。马克思经济学实际上做了商品和非商品的区分、劳动产品商品和非劳动产品 商品的区分,主要对劳动产品商品进行了研究,但非劳动产品商品和非商品财富在马克 思经济学体系里也有它们的位置,只不过马克思没有来得及对它们进行展开研究。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劳动价值论,除了承认商品财富具有使用价值,其价格或 交换价值是在市场上通常由供求关系决定以外,还承认作为劳动产品的商品具有使用价 值和价值二重性。这种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形式,价值则是交换价值的本质和内容 ,是由生产它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其中交换价值一词,是一个马克思经 济学和西方理论都能接受的概念。

在马克思经济学里,价值必须表现为交换价值,但交换价值并不等于价值,价值是抽 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西方经济学承认价值离不开交换价值,但只把价值定义为交换价值 即均衡价格或平均价格,所以交换价值在这种理论里有地位,但价值一词在西方经济学 里没有独立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里有西方主流理论里的交换价值概念, 西方主流经济理论里却没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里的价值概念,所以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价值理论是比西方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更高级、更有解释力的经济学理论,需要我 们结合现实去创新发展。

由于对国民经济中各种商品价格的核算,需要统计整个国家各个产业的商品和劳务价 值,所以,国际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是一个比前苏联首创的物质平衡表体系

MPS,更可以比较完整地统计整个国家商品价格的体系。于是,有些经济学家,从苏东 国家解体以后我国和世界各国都不再采用MPS体系推论说,这证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 系中的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无用的,认为只有均衡价格论才能解释SNA体系。其实, 劳动价值论讲的价值,并不是社会表面上的价格,而只是作为人类商品财富主体的劳动 产品商品交换价值或价格的社会生产关系实质和内容。劳动价值论的任务,是从市场表 面显现的种种价格形式中,揭示出劳动产品商品价格形式的社会经济关系内容,而并不 是要去囊括所有交换价值或价格形式。

我们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除对物质劳动产品商品价格进行统计以外,加进对劳务 商品价格和非劳动产品商品价格的统计,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而是对劳动价值内容 的扩展(从物质商品价值扩展到劳务商品价值),和对交换价值(价格)形式研究的扩展( 从物质劳动产品商品价格扩展到劳务商品价格和非劳动产品商品价格)。

加进对劳务价格和非劳动产品商品价格计算以后,劳动价值论所阐明的是,在劳动者 和不劳动者相比较的意义上,而不是人和物相比较的意义上,人类财富都是由劳动者而 不是由不劳动者创造的道理依然成立。劳务商品的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非劳动产品商 品可以有价格,但如果它的所有者对它的产生和运用没有花费劳动的话,它仍然没有价 值,即它的所有者对社会、对生产没有贡献。

因此,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劳动价值论去揭示社会财富增长的动 力和根源,既可以为社会各阶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准确定位,又可以吸收西方经 济学价格理论的成果为我所用,在一个开放的体系里创新发展中国理论经济学。

二、中国理论经济学的资本理论基础

西方经济学一般把资本定义为适用于一切社会和时代的生产工具。马克思经济学则认 为资本既有适用于一切社会的自然属性,又有仅适用于不同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社会属性 。从中国改革和发展对现代理论经济学的需要来看,资本和资本积累的这两种属性显然 都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来研究,创新发展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本和资本积 累理论。

和西方经济学一样,马克思经济学的资本理论承认资本就其自然属性来说,是一种生 产工具,资本积累则是将在生产中产生的产品,扣除成本以后的剩余用于再投资的过程 。对于这种属性的资本和资本积累,马克思经济学把它称为具有原料、劳动资料和劳动 三要素的劳动过程,认为它是不以人类的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活的永恒自然条 件,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对于这种资本和资本积累,不必叙述一个劳 动者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只要研究一边是人及其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的关系 就可以了。

资本的社会属性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形成的。对于资本的社会属性,西方 经济学竭力回避,马克思经济学则给予了很大的关注。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 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品上,并赋予 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 1974年,第920页。)

据此,我们可以把一切由人的劳动作用于物而产生的生产工具中体现的一定社会生产 关系,称为社会属性资本。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段 ,具有不同的属性。社会属性资本的积累,体现了拥有或实际控制资本所有权的社会集 团或个人财富的增长。资本主义社会属性的资本,是为资产者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 本主义社会属性的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社会主义属性的资本,是为劳动者 带来净增价值(注:参阅李铁映:《劳动价值论问题读书笔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第34页。)的价值;社会主义属性的资本积累,是净增价值的资本化。净增 价值与剩余价值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可以被为其产生做出贡献的劳动者共同分享和支 配,后者只能为资本所有者单独占有和支配。

在考察我国资本的社会属性时,我们在马克思经济学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生 产要素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将他们分为能动资本和受动资本两种。能动 资本,是指投在企业家和员工身上的资本,包括他们的前期生活资料投入、纯利润(不 包括利润中的税收等社会扣除和再投资的部分)、工资和各种奖励,因企业家和工人都 是生产中的能动要素,具有主动适应市场需要更新知识、组织生产、创造工具、改造自 然的能力,所以体现在他们身上的资本是能动可变的。它基本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可变 资本,只是我们用这个概念更强调了企业家和工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自主能 动作用。

受动资本,是指投在机器、厂房、原材料等物质要素上的资本,因这些要素除了偶然 的巧合不会主动改变自己适应市场需要,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只能起到被人使用和改造的 受动作用。它基本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不变资本,只是笔者用这个概念更强调了它具有 承载人类劳动改造成果的作用。也就是说能动资本和受动资本都是人类财富的源泉,但 前者是能动的源泉,后者是受动的源泉,这两种源泉都需要开发利用。净增价值即新财 富中的人类贡献,则只是来源于能动资本及其剩余劳动。

任何资本都不可能脱离自然而存在,所以必然具有自然属性;任何资本又都总是存在 于一定人类社会之中的,所以它也必然具有社会属性。同样,任何资本积累都必须在一 定自然条件下进行,所以必然具有自然属性;任何资本积累又都总是在一定人类社会之 中进行的,所以它也必然具有社会属性。自然属性资本和社会属性资本,是同一资本的 两重表现,而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两种资本。同样,自然属性资本积累和社会属性资本 积累,也是同一资本积累过程的两重表现,而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两种资本积累。资本 和资本积累的自然属性,在各个时代和社会是相同的,但资本和资本积累的社会属性在 不同社会和不同时代是不同的。

在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 动力所必需的东西”(注:马克思:《资本论》第23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192页。)。即企业采取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工人既少物质财产又少人力资本 ,极易替代,离开资本家就很难生存和发展;政府为资产阶级单方控制,工会力量很弱 ,劳资之间力量差距极为悬殊。所以,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属性资本,是能够为 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积累则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 的资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人格化的资本即资本家才是生产和分配的主体,劳 动者则变为和非劳动生产要素一样的客体,只能得到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不能作为人或 主体参与资本收益的分享。资本只是资本家一个阶级的生产工具,资本积累只是资本家 一个阶级的财富积累。

但是,在马克思经济学得到广泛传播以后,不论人们对这一理论持什么态度,都在不 同程度上认识到了资本和资本积累由一个阶级控制、资本和资本积累收益由一个阶级独 占的弊端。在工人起义汹涌澎湃,经济危机频繁发生,各种革命和改良运动猛烈冲击着 资产阶级统治体系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国的社会属 性资本和社会属性资本积累也因此而在发生变化。

仅就实行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来看,据史料记载,(注:参阅米歇尔·博德:《资本主 义史1500—1980》,中译本,东方出版社,1986年,第165—166页。)1913年全世界约 有1500万工会工人。虽然工人阶级在地方或国家生活的许多方面仍被排除在外,到19世 纪末和20世纪初,劳动者的利益和他们对资本的权利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属性资本 和资本积累,已经很难被资本家一个阶级所控制和独占了。

若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际工资上升的趋势,是这种属性变化的表现。在19世纪70年 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这段时期,德国实际工资平均增长了1/5,法国增长了2/5。 与此平行的另一个运动是工作日缩短的趋势。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学者从自然属性资本 的角度出发,往往强调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增长使这些资本家的让步“成为可能”。当然 ,这种观点有其一定道理,但是,没有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这些让步很可能就不会成 为现实,这也是实际情况。

20世纪以来,实行现代市场经济的国家,收入分配可以分为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 ,第一次分配是在企业层次完成的,包括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分配,是通过雇主、工 会、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决定的;第二次分配是指政府对企业和个人收入的调节 ,通过经济政策、各种税收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税、遗产税等和社会保险 、福利机制等来实现。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很多发达国家 的相当多企业,作为全部收入分配基础的企业收入分配又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有关研究表明,企业利润分享制、企业价值分享制、企业所有权分享制和企业管理权 分享制的广泛出现(注:何传启:《分配革命——按贡献分配》,经济管理出版社,200 1年。),已成为分析社会属性资本和资本积累不能不重视的现象:企业雇员可以按劳动 贡献分享利润;企业雇员可以按劳动贡献获取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企业雇员可以按劳 动贡献获取企业资本的部分所有权;企业雇员可以作为人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在这种 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关系下,尽管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政权还由资产阶级主导,但社会 属性资本和资本积累已经无法被资本家一个阶级控制和独占,它们的公有制因素已经使 社会其他阶级有了部分对其控制和分享的权利。

我国是一个由工人阶级主导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我国的社会属性资本 和社会属性资本积累,显然不能效法马克思经济学批判过的原始资本主义的做法,走资 本主义国家走过的贫富两极分化老路,放任一个阶级对资本和资本积累的控制和独占, 而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各发达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建立一系列权责利 关系清晰的法律制度体系,让社会属性资本和社会属性资本积累能受到尽可能多的劳动 者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推动,使尽可能多的劳动者都成为资本和资本积累的主体, 并能够凭劳动贡献分享到资本积累的成果,促使资本和资本积累快速扩大。

三、中国理论经济学的经济发展理论基础

马克思经济学的经济发展理论,是一种依据唯物史观揭示经济发展动力根源、具有“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其对创建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基础作用可以在和西方经济 学经济发展理论的比较中看出。在马克思经济学产生以前,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古典 经济学家虽然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肯定了劳动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但出于其资产 阶级的立场和资本稀缺的现实,他们在对经济发展的论证中,主要强调了企业家获取利 润进行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工人及其获取工资再生人力财富发挥创新劳 动对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或者论述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做出论证。

与马克思经济学同时代产生的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马歇尔和克拉克等新古典 经济学家,不再主要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抛弃了劳动价值论,在对经济资源静态最佳配 置的供求分析中,将劳动等同于物质生产要素,将工资等同于需要尽力压低的物质生产 成本,只从需求者的主观评价方面说明静态资源最佳配置的状态,不从供给者的劳动贡 献奖励方面说明动态资源最优发展状态,明确地将利润归因于资本的自然果实。

在马克思经济学广泛传播,资本主义无法再按原始资本主义状态停滞不前以后,西方 经济学界终于重新感到了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必要,从20世纪30年代起陆续出现了一些 隐含地强调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的理论。例如,索罗等人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用 将劳动拟物化的方法,将经济发展的原因归于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他们虽然把劳动 的作用等同于在劳动者身上耗费的生活资料价值的作用,仍然是把80%以上的增长原因 归结为显然是人的劳动带来的技术进步,但他们没敢对技术进步的原因做出解释。

罗默等人的新增长理论,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用人力资本和知识等显然与人 的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素质因素,对技术进步的来源做出了解释,并指出“干中学”是 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来源之一,已经接近指出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都是人的劳动带来 的,但毕竟还是没敢捅破这层窗户纸,把劳动带来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这个事实讲出来 。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把投在劳动力身上的费用称为人力资本,把人们通常称之为消 费的大部分内容都归结为人力资本投资,承认对于利润的取得和经济发展来说,人力资 本投资的作用要大于物质资本投资。不过,舒尔茨像罗默等人一样,回避了劳动在人力 资本取得和发挥作用中的作用问题。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明确地将经济发展与企业家的创新视为同一物,将创新定义为企业 家对生产要素执行新组合的经营创新,称利润的产生和经济的发展都是企业家个人经营 创新活动的结果。这种论证和将利润说成资本的自然果实相比,确实反映了较多的事实 ,但它把经济发展都归结为企业家一个阶层创新的结果,抹煞社会其他阶层对经济发展 和利润产生的贡献,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与上述理论相比,马克思经济学的经济发展理论,明显更具包容性地突出了广大劳动 人民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在马克思看来,人本身的发展是财富的主要积累,是真 正的积累和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个真正的财富被追逐利润所掩盖。(注:《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25页。)他称资本家 投在劳动力身上的资本为可变资本,认为劳动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 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推动技术进步的活的因素和最终原因,因而,可变资本的投入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起点 。

可变资本包括对劳动力体力和智力的投资,即健康投资和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包括人 的饮食营养投资、健身防疫投资和医疗卫生投资,它保证可变资本的物质承担者劳动力 是“活的人体”,有健康的体魄,这样他们才能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正常发挥作用。劳动 力的体力及其健康状况是可变资本发挥其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能力的基础。

教育投资是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所作的投资。马克思十分重视国民教育的普及,认为教 育至少包括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中译本,人 民出版社,1964年,第218页。)并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 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 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 5年,第196、530、223页。)。所以教育投资是可变资本投资的最为重要的内容。提高 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将直接转化为可变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技术进步能力,“比社 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 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 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 多的价值”(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6 、530、223页。)。

马克思有关经济发展的这些论述表明,技术进步、知识、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企 业家创新等等,最终都要在广大劳动者的劳动中才能发挥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 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再借鉴其他经济家理论中的合理因素,我们就可以看到, 历史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经济发展也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为了描述社会各阶层 劳动人民的劳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在马克思经济学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可以 提出一个“多元创新劳动”的概念,这里的创新劳动是指能够创造满足人们新型需要的 、新型使用价值的劳动。人们的自主劳动、高科技含量劳动和成果回归劳动,通常同时 就是创新劳动。加上“多元”则是指由社会各阶层人民从事的多样化创新劳动。

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这个概念,可以表明社会各阶层的劳动者 都有能力从事创新劳动,他们的创新劳动都可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各行 各业都有创新者,行行出状元。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发挥各个阶层人 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多元创新劳动使社会财富的各种源泉充分涌流。

收稿日期:2005-01-21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论中国理论经济学的三大基础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