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研究*-从三个层面促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_国有经济论文

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研究*-从三个层面促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_国有经济论文

关于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研究*——从三个层次推进国有经济战略重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经济论文,战略论文,层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客观必然性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它拥有社会经济资源的70%左右。然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国有经济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能力显得很弱,各种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在现实中呈现出国有经济的不景气。

1.从整体上看,效益水平低下。

国有企业亏损额、亏损面、亏损率呈上升趋势。一些反映综合效益的指标如资金利税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利税等均呈下降趋势(如下表)。

年份亏损额亏损面亏损率

资金利税率 流动资产

(亿元) (%)

(%)

(%) 周转率(次)

1985 32.44 9.66 4.21

13.2

3.6

1995540.6133.53 43.87 8

1.4

年份每百元固定资产原

值实现的利税(元)

1985 22.4

1995

9.3

上表说明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极其低下。无论是固定资产,还是流动资产都没有得到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这对于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很不利。国有企业负债率很高。1980年,国有企业的负债率为18.7%,流动负债率为48.7%,至1993年和1994年二项指标分别为67.5%、95.6%和79%、70%。可见国有资产仍然处于高风险高负债运营的状态之中。一方面,过高的负债率加重了企业的债务负担;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资产,很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因为银行贷款的60%以上集中在国有企业身上,而银行的存款70—80%来源于居民。

2.从国有经济分布来看,其范围过广、布局过散,集中度相当低

有限的国有资产难以支撑过宽布局的国有经济,据统计,截止1995年底,我国国有工商、企业资产总额为9.6万亿元,其中 2/3是负债,另1/3的所有者权益中做以适当的扣除(如个人、外资等非国有股权、非生产性资产占用等),仅剩下不足三万亿的运营资产。然而这些有限的国有资产却遍及各行各业。看来适当收缩国有经济总体规模,已显得十分紧迫。另据统计,1995年我国急需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资产总额仅为4026亿元,占全部国有资产的8.5%,比1985年下降了1.2%,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资产的43.9%,较1985年下降了32.9%,也就是说,作为先导产业和未来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国有资本介入度远远低于非国有资本。可见,这种国有经济布局并未与我国“九五”及2010年后的产业发展战略相匹配。

旧体制的惯性促使盲目求全和重复投资,造成了生产能力的大量闲置。据统计,国有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在30%以下的占企业总数的34%,利用率在31—50%和51%—70%的分别为32.1%和23.5 %, 利用率在71%以上的不足11%,这意味着国有企业有1/2以上的设备在闲置着,无疑是国有资产的潜在流失,使得相对稀缺的资金更加紧张。

3.从竞争上看,国有经济的聚合效果差,竞争力较弱

随着外资的大量进入和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市场已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在与外资的竞争中,国有资产运营处于不利地位。其表现:一是国有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据统计, 在大中型工业企业1180种主要专业生产设备中,按设备原值计算, 达到国际水平的占 26.1%,属国内先进水平的占27.7%,属国内一般水平的占33.4%,属国内落后水平需淘汰的占12.8%。可见国内设备有1/2是较落后的水平,这种设备带来的不可能是高效率和高的产品附加值。二是国有企业规模过小,没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国家队”作用。与国外同行业规模相比,产业聚合度不高,差距十分明显,很难取得比较优势。据估算首钢的年营业额仅为日本钢铁公司1993年的1/12,1995 年中国前500家大公司资产总额不足美国500家大公司的前三家之和。三是有些市场纷纷被外资抢占,国有企业所占市场份额急剧缩减,例如电子元件市场的70%,微机市场的60%,轿车的70%,机械的63%均被外资抢占,可见国有资产的综合竞争力尚待重造,以保证国家的产业安全或经济安全。

导致国有经济运营不景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对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及其实现形式的片面理解是诸多原因中的关键。实践证明,过分强调国有国营单一的国有资产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由于国有经济过宽的布局,国有经济总体规模超出财政和国家银行的支付能力,反而更不利于发挥国有资产的主导作用和集中优势。更何况某些领域并不适合国有经济的介入。另外,国际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也要求我们对“相对稀缺”低效运营的国有资产施以重组进而将之配置到最能显现其优势和主导或支配作用的领域。因而,要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要转换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重组和调整。

二、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三个层次

国有经济战略重组,也就是通过国有资产战略重组、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及国有企业的产业重组三个层次的有机协调,或重新布局国有经济,以在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充分发挥其支配作用,增强其控制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确保国家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以多形式多层次控制整个国民经济,并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微观经济基础。

1.国有资产重组——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基础或关键

国有资产重组是指以产权交易为纽带,依托资本市场,促使国有资产流动,使之从低效率低效益领域流向高效率高效益领域。国有资产重组是国有经济战略重组(尤其是市场调节)的核心层次。因为,国有资产重组的高质量操作,对国有企业重组、产业重组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微观层次。在这一层次,我们应着重进行科学界定产权边界和规范国有产权的交易行为。

第一,科学界定产权特别是国有产权边界,这是国有资产流动和重组的前提。只有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才能降低交易费用、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可以保证流通或交易中产权的完整。我国企业当前产权不清主要体现在国家出资制度不完善、集体所有制产权关系混乱、企业法人制度不完善等方面,这些层面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和向高级化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为此,当务之急是通过综合评估测算,核查国有资产,科学界定国有产权以明确法律上和经营上的所有权,划清国有产权、企业产权和个人产权的界限,并为国有产权配备“主体”(即实际运营中的国有资产负责者——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国有资产有“人”负责,克服所谓的“虚位”或“残缺”现象。

第二,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行为。目前国有产权交易有许多不规范的行为,即交易主体不规范——企业做主出卖国有产权,让“空壳”企业破产;交易程序不规范——行政干预过多,资产评估弱化;交易收入处置不规范——收入不能及时收取,且收缴部门多头,使用单位各异,从而肢解国有资产收益以满足局部的“小集体”利益;交易机构不规范——有部分单位试图参照证券交易恶炒产权,或低价出售国有产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所以有必要通过立法规定产权交易主体及资格、交易程序、交易价格、交易机构等,使国有产权交易法制化和程序化,使之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生力军。通过产权交易实现产权、债务和资产重组,使国有资产依托市场从低效领域流向高效领域同时优化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变单一产权形式为多元产权谱系,即缩小国有资产配置规模、降低国有化程度,也就是使国有经济集中分布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和特殊行业以及一些先行产业——能带动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产业。

国有资产重组的形式很多,可采取出售、拍卖、出租、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形式调整和优化产权结构,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例如辽宁省1996年,通过多形式的资产重组,创建30多个企业集团;兼并企业119户;对453户国有企业依法破产;采用承包、租赁、拍卖、托管等改组中小型国有企业718户,盘活资产存量130亿元,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也使部分国有企业低效运营的状况得以改善。

2.国有企业重组——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中间层次和实现途径

国有企业重组是指在国有资产重组的基础上,或者在国家产业政策或其它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等多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为产业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和促进国有资产依托市场进行重组。

国有企业重组可采取两条基本途径:一是运用行政手段重组或改造国有企业(指依托市场重组有一定难度且重组改制后又可发挥聚合效果的企业)以形成规模优势;二是依托市场,充分信任企业的自组织能力,通过实施大集团战略,兼并收购其他中小企业,或实现强强联合,改善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提高市场集中度以形成较为合理的市场结构。一般情况下,在国有资产重组过程中,应以后者为主要实现形式。但是,前者对于解决非市场行为的问题也有一定益处。所以,适当地采取行政方法,有可能解决一些市场难以解决的难题,而且利用行政手段的惯性,会起到某些积极作用,例如用行政的“搓合”使某些有上游产品关系的企业实现纵向一体化,其费用或市场交易成本及相应的谈判成本则有可能降低。所以,我们并不排斥行政的方法。然而,后者即市场的方法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国际惯例。组建大企业大集团以推动国有企业重组。即通过组建现代巨型公司,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发挥综合技术优势,并带动其周围的控股、参股及协作层次展开资产、产品、企业组织等的创新活动,提高财务绩效。如,一汽集团对其11个全资子公司的管理、运营带动了一汽的14个控股公司、12个参股公司的改制和创新,形成了年产15万辆规模的轿车生产线,获得了良好的规模效益。

兼并、收购、合并(即并购)是实现和推进国有企业重组和再造的重要形式。通过并购来促使国有资产实现流动和存量调整,使之由劣势企业转移至优势企业,进而真正发挥优势企业的优势——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消耗、研制新产品,为扩大再生产积聚资源。1997年1月, 辽河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建深圳辽河通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辽通化工),并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6.9亿元,兼并锦西天然气化工厂, 取得了95.7%的股权,成为全国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实现了生产规模化、产品系列化,使资本运营带来了良好效益。至1996年底,资产总额达42亿元,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2.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00%、75%和98%。

除并购之外,租赁、承包、拍卖重组、股份合作、转让、破产等也是实现国有企业重组的重要形式。通过重组进行公司制改造,抓“大”放“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体是:(1)涉及国家安全、国防、 尖端技术,某些特定行业及特殊产品的企业,一部分保持国有国营,适合公司制改造的,按国家独资公司体制进行改组,但不宜搞一行业垄断;(2)按公司制要求,对基础产业、 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实行控股经营,吸纳非国有资本的进入,优化产权结构;(3 )其他一些中小企业,可采取承包、租赁、托管、出售、股份合作等多种经营方式和财产组织形式,国有资产应逐渐从此类型企业中退出,缩减国有经济布局范围。

3.国有企业的产业选择——产业战略重组——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终极目标

国有经济的产业重组是指通过国有资产重组,国有企业重组,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同时以产业的重新选择布局国有经济,并带动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进而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实现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其核心是国有经济退出某些行业,而将有限的国有资产配置到最能发挥其效率、功能(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产业之中,从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即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推动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的成长,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国家安全,保障全民基本福利及协调地区、城乡经济的发展。通过产业转换,合理选择国有企业的产业发展方向,把有限的国有资产动员和组织到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优势的产业中,扬长避短,真正使国民经济发展壮大。

参照国际一些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国有经济应布局在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基础性战略性全面性的产业等领域,同时兼顾市场失效的弥补。即国有经济要向公益性产业、垄断性产业、新兴产业集中,并从部分竞争性行业中退出,使国有资产进入优先发展的产业中去。

(1)国有经济产业布局优先选择或进入的思路是:

在特殊行业及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中,除核能、制币、军工、供水供电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必须国有国营外,公用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应积极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包括外资经济。

在基础产业中,交通、通讯业等可实行国家独资经营,能源、采掘及原材料工业等可实现纵向一体化经营方式,采取控股、参股等多层次监管。

在支柱(主导)产业部门中,汽车、石油化工、机电及建材工业,国有经济应以控股为主并适当参股,鼓励其他经济成份进入,真正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和支配作用。

在高新技术产业中,航空航天,电子计算机及软件开发、邮电通信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等,国有经济应扩大其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吸纳广泛的社会资本,加快这种先导产业的发展,以便发挥其未来的产业主导作用。

(2 )国有经济的逐步退出——即国有经济在竞争性产业中逐渐缩减其资产投入,从而将这部分退出的国有资产配置到重新选择的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中。在竞争性产业中,如纺织、服装、食品、餐饮、家电和一般机械行业,国有经济应从其中撤出。这种退出可采取如下两种方式:一是组织整体退出,即通过拍卖、出售等方式,实现国有经济的非国有化即产权主体换位,盘活存量资产以投入到新的国有经济领域中,其实质是实现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新配置;二是组织局部退出即结构性调整或退出,通过产权结构优化,吸纳非国有股权进入,将单一所有权结构转移为多元所有权结构,其目的在于发挥国有经济对其他经济成份的指向作用、带动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三、结束语

上述三个层次,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存在着极强的互动效应,也就是国有经济的整体搞活,可从三个层次的任何一层次着手,并兼顾另外二层次的配合。三层次虽然由微观到宏观有上述排列,但是,由宏观到微观即产业布局选择将逆向推动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调整和变革也是存在的。这一思路有一定的现实性,尤其是企业行为不是相当规范和市场调节尚不完善的条件下,该思路较为可行。另外两种可供选择的思路是:以国有企业重组带动资产重组,并结合产业发展战略,最终使国有经济布局合理化;以产权重组为特征的国有资产重组,促使国有企业调整,最后完成产业重整。在这三种可供选择的思路中,前二种的可行性大一些,而最后一种方式则要依托市场的高度发达和企业行为的相当规范。所以,从目前看,这种似乎是十分理性的选择还有一定操作上的困难,然而在条件成熟或具备的地区、产业、企业是可以率先采取的,可以相信这一种方式将是未来市场完备条件下,最有吸引力的选择之一。

诚然,无论哪一种思路,都需要三个层次的配合,可以选择某一个层次作为突破口,也可以选择某二或三个层次同时推进,但是不可或缺的约束是一定要结合地区状况与条件具体选择,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绝不是几句口号,几种形式上的动作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另外,在实践工作中要注意:

1.在资产重组层次,应该严格界定产权,以防国有资产流失。

2.在企业重组层次,一方面要注意企业自身的资源及能力约束,从战略上进行组织结构调整,组建大企业集团,而不能为扩张而扩张,另一方面,企业重组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同步推进,同时,注意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运营国有企业。

3.在产业重组层次,应结合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导向及国际产业发展演进规律。

总之,国有经济战略重组和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打破地区、行业、企业的界限,实现国有经济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重新组合和配置,进而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同时,它也要求有社会保障制度、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及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为国有经济战略重组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

标签:;  ;  ;  ;  ;  ;  ;  ;  ;  ;  ;  

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研究*-从三个层面促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_国有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