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若干相关X线征象的研究

乳腺癌若干相关X线征象的研究

李坚[1]2002年在《乳腺癌若干相关X线征象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 研究乳腺癌除肿块外X线征象的特征。通过认识乳腺癌相关X线征象,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 材料与方法 应用美国洛爱德LORAD M-Ⅳ型乳腺摄影机,常规摄双侧乳腺侧斜位及轴位片,必要时加摄小角度斜位片或行放大摄影。收集术前行乳腺摄片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187例,其中乳腺癌78例,乳腺良性病变109例。将上述病例乳腺片的X线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恶性钙化灶、大导管相、漏斗征、异常血管相、皮肤增厚、牛角征、塔尖征及腋下淋巴结肿大八大影像学征象为研究对象。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比较良恶性乳腺病变钙化特征有无差异。 研究结果 1.八大X线征象是乳腺癌的特异征象,良性病变较少出现且表现不同。其中恶性钙化灶、异常血管相及皮肤增厚是乳腺癌诊断的重要X线征象。 其余间接征象需多个联合诊断。相关的X线征象越多,乳腺癌诊断的阳乳腺癌若干相关X线征象的研究 中文摘要 性率就越高。 2.乳腺癌各种不同病理类型均可见出现不同X线征象。浸润性导管癌、单 纯癌、浸润性小叶癌较常出现相关征象,故充分认识和发现乳腺疾病除 肿块外的X线征象,可提高乳腺癌检出率。 3.良恶性乳腺疾病的钙化特征存在着显着差异。恶性钙化有着特征性的X 线表现。掌握恶性钙化特征,可发现部分隐匿性及早期乳腺癌。 研究结论 乳腺癌在肿块形态不明确情况下,相关X线征象是早期乳腺癌X线诊断的可靠依据。乳腺铂靶摄片能发现早期乳腺癌。

刘琳[2]2010年在《伴微钙化乳腺病变的钼靶X线及超声研究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伴微钙化乳腺病变的X线分析及与病理对照研究目的:研究伴微钙化乳腺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类型,探讨微钙化X线征象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相关基因(Cerb-B2)的关系,提高乳腺病变特别是乳腺癌的诊断水平,为乳腺良恶性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做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收集术前行X线检查、术后经病理证实的伴微钙化的乳腺癌患者61例及乳腺良性病变患者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伴微钙化的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X线征象进行对照;以伴微钙化的乳腺癌为研究对象,对其钙化的形态、分布、密度是否一致进行分析;分析乳腺良性微钙化的X线特征;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癌的标本均行常规ER、PR、Cerb-B2的免疫组化检测,分析乳腺癌的各种X线征象与上述标志物的阳性表达率之间的关系。结果:1、病理结果分析83例病例中,乳腺癌61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41例,浸润性小叶癌5例,导管原位癌4例,小叶原位癌1例,髓样癌3例,黏液腺癌2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大汗腺癌1例,腺样囊性癌1例,管状腺癌1例,泌脂质癌1例。乳腺良性病变22例,其中乳腺腺病伴导管上皮的不典型增生20例,脂肪坏死2例。2、X线表现61例乳腺癌患者中,X线征象表现为单纯微钙化的14例;微钙化合并肿块36例,其中钙化在肿块内24例,钙化在肿块外7例,肿块内外均有钙化5例;微钙化合并腺体结构紊乱11例。22例乳腺良性病变中,14例表现为单纯微钙化,8例表现为微钙化合并肿物;钙化表现为成簇状或散在分布,泥沙样、细线样、杆状及条状。本研究83例病例中,从钙化形态上看,砂砾状、细沙样钙化45例,多型性和不均质钙化24例,线状、细分枝样钙化14例。从钙化分布看,簇状、成堆分布61例,弥漫性分布9例,区域性分布13例。3、乳腺癌钙化征象与病理类型的关系(见表一)伴微钙化的乳腺癌多见于浸润性导管癌,占67.2%(41/61),其中53.7%(22/41)表现为钙化合并肿块;7%(4/61)见于导管内癌(DCIS)。伴微钙化乳腺癌各种X线征象与病理类型的构成比之间无统计学意义。4、伴微钙化乳腺癌各种X线征象与ER、PR、Cerb-B2的表达之间的关系(见表二、叁、四)61例乳腺癌患者中,ER表达阳性的45例,占73.8%,PR表达阳性的36例,占59.1%,Cerb-B2表达阳性的51例,占83.6%。伴微钙化乳腺癌X线征象与ER的阳性表达率有意义(X2=8.766,p=0.012),且呈正相关(r=0.029),但与PR、Cerb-B2的阳性表达率无意义。结论:伴微钙化乳腺癌多见于浸润性导管癌,X线多表现为微钙化合并肿块,但伴微钙化乳腺癌的各种X线征象与病理类型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伴微钙化乳腺癌X线征象与ER阳性表达率有意义,可以为乳腺癌治疗策略的制定和预后提供参考。乳腺X线摄影是诊断乳腺癌和鉴别诊断各类乳腺疾病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对钙化良恶性的诊断,通过乳腺X线摄影,可以对乳腺癌做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第二部分X线摄影与高频彩色超声诊断乳腺微钙化的对比研究目的:分析伴微钙化的乳腺病变的高频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探讨高频超声诊断乳腺疾病的价值。乳腺X线检查与之相结合,提高乳腺疾病特别是乳腺癌的诊断率。方法:1、收集病例:收集经手术或组织学穿刺后病理证实的乳腺微钙化病变患者19例,其中恶性病变14例,良性病变5例。检查前均未做过理疗、手术、化疗,于术前一周均经高频超声检查及乳腺X线摄影检查,并经X线摄影证实均有微钙化的显示。2、检查方法:高频彩色超声仪器与方法:超声检查采用GE LOGIQ 9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频率7.5-12MHZ高频线阵探头。先行二维超声检查,以直接探测法对整个乳腺进行多切面的扫查,然后用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观察肿块周边和内部的血流情况。综合分析判断病灶的良恶性。乳腺摄影仪器与方法:采用全数字化SIMENS乳腺机,每例均常规行双侧乳腺或单侧乳腺轴位(CC)及内外斜位(MLO)摄片,视病变部位及大小加摄侧位(ML)及局部加压放大摄影。内外斜位投照角度垂直于胸大肌外缘走行方向,大部分用全自动投照条件,少数病人为小乳房者改用手动条件。一般摄影条件在27-32KV,28-68mAs之间。摄片结果由叁位放射科医生利用Barco 5M竖屏及乳腺图像后处理系统进行图像的软阅读,观察乳腺病灶的形态、位置、边缘等征象,并记录乳腺内微钙化的位置、大小,形态,分布特点,综合分析判断其良恶性。结果:乳腺微钙化的高频超声检出率为63.2%,其中乳腺恶性病变高频超声检出率为57.1%,乳腺良性病变高频超声检出率为60%。高频超声、X线摄影对乳腺微钙化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假阳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33.3%、42.9%、40%、80%、33.3%;85.7%、80%、14.3%、20%、92.3%、66.7%,两者结合诊断乳腺微钙化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假阳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2.3%、48.9%、45%、33.3%、82.3%、29.8%。X线摄影对伴有微钙化乳腺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高频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两者相结合可提高乳腺微钙化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结论:1.高频超声对乳腺内微钙化的检出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对乳腺恶性病变内的微钙化。高频超声能显示伴微钙化乳腺病变的特点,包括病变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情况、后方回声有无衰减及血流显示情况。2.高频超声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而X线摄影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说明两者均为乳腺疾病影像检查的理想的方法。3.高频超声和X线摄影联合应用诊断乳腺微钙化病变的准确率高于两种方法单独使用,两种检查方法在乳腺疾病的检查中可以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

秦耿耿[3]2014年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的剂量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中乳腺分型、厚度与平均腺体剂量的关系[研究背景与目的]乳腺X线摄影是早期检出乳腺癌最有效手段之一,在乳腺癌的筛查、诊断、随访中起重要作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 DBT)的出现得益于平板探测器及计算机的不断发展。该项检查具有压迫力度要求不高、操作方便、影像重迭干扰小等一系列优点,同时对肿块边缘的显示及对病灶的分级具有一定优势。既往基于全视野数字乳腺X线摄影系统(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 FFDM)的研究表明乳腺分型、厚度与平均腺体剂量间存在一定线性依存关系,而对DBT下乳腺分型、厚度与平均腺体剂量的研究未见报道。部分美国学者研究认为乳腺筛查中DBT剂量与FFDM剂量不存在差异,然而西方女性乳腺结构与东方女性存在一定差异,对东方女性的DBT剂量研究国内外文献均未见报道。本部分主要探讨DBT下不同乳腺分型、不同乳腺厚度与平均腺体剂量Average Glandular Dose, AGD)之间的关系,并对DBT及FFDM的剂量进行对比。[研究对象与方法]1.病例资料搜集2013年10月~2014年2月在我院行乳腺X线检查的女性520例,年龄18-80岁。1.1纳入标准:(1)年龄18岁及以上;(2)排除有其它脏器肿瘤;(3)对本次研究表示合作,接受乳腺X线检查并可长期随访者。1.2排除标准:(1)年龄18岁以下或80岁以上;(2)曾行乳腺整形手术;(3)不配合或依从性低;(4)不愿意接受乳腺X线检查;(5)哺乳、妊娠期。2.研究方法2.1仪器设备采用Hologic Selenia Dimensions数字乳腺断层摄影系统(Hologic, USA).图像阅读和评价在Hologic诊断工作站,Barco5M显示器上进行。2.2质量控制实验进行前参照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CR)的乳腺摄影质量标准(Mammography Quality Standards Act, MQSA)及欧盟的乳腺癌摄影及诊断标准指南[EC-(2006)]进行质量控制。对kVp偏离、辐射输出量重复性、辐射输出量、半层值及曝光时间指示偏离等指标进行校正,并使用Hologic Selenia Dimensions Acquisition Workstation软件对机器其他指标进行校正。各项指标符合标准。控制室温在20~25℃,相对湿度80%以内。2.3操作方法(1)摄影体位:采用常规头尾位(Craniocaudal View, CC)及内外侧斜位(Mediolateral Oblique View, MLO),按操作规范对乳腺进行压迫;(2)摄影顺序:同一压迫状态下,先进行DBT摄影,再进行FFDM摄影;(3)摄影条件:DBT选择钨靶,铝滤过,FFDM选择钨靶,铑滤过。选择大焦点,自动曝光传感器采用自动模式,并运用自动曝光程序(Automatic ExposureControl, AEC)进行曝光。DBT摄影时球管旋转角度为15。,每1。进行1次曝光,共15次曝光;并按乳腺厚度进行图像重建,层厚为lmm。2.4图像评价选择2位资深的乳腺X线诊断医师根据美国放射学会ACR分型第四版对乳腺进行分型,具体标准如下:(1)脂肪型:乳腺内几乎全为脂肪组织(腺体组织<25%);(2)少量腺体型:乳腺内散在纤维腺体密度(腺体组织约占25%-50%);(3)多量腺体型:乳腺组织不均匀致密,可能使小的肿块被遮盖(腺体组织大约占51%-75%);(4)致密型:乳腺组织高度致密,可能使X线检查的敏感性降低(腺体组织>75%)。2.5统计分析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对相同厚度水平下,DBT下4种不同乳腺分型的AGD样本均值进行多样本非参数检验。并对同一压迫状态下DBT与FFDM的AGD样本均值进行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设为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同一乳腺分型的厚度与AGD计量资料采用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1.乳腺分型分布情况所有520例中脂肪型4例,少量腺体型96例,多量腺体型308例,致密型112例。共获取了4160幅图像,其中FFDM2080幅,DBT图像2080幅。2.平均腺体剂量变化趋势FFDM及DBT下平均腺体剂量随乳腺厚度增厚而增高,随着乳腺密度由脂肪型、少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到致密型逐步升高,平均腺体剂量也随之增高。3. FFDM与DBT下不同乳腺分型的平均腺体剂量差异(1)当乳腺厚度小于29mm时,FFDM下少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及致密型乳腺之间的平均腺体剂量无显着差异,而DBT下叁种分型间平均腺体剂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当乳腺厚度为30-45mm时,FFDM及DBT下脂肪型、少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及致密型平均腺体剂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脂肪型最低而致密型最高;(3)当乳腺厚度为46-59mm时,FFDM及DBT下少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及致密型平均腺体剂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乳腺厚度大于60mm时,FFDM及DBT下少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的平均腺体剂量无显着差异。4.同一压迫状态下FFDM剂量与DBT剂量对比FFDM平均腺体剂量的均值为(1.50±0.40) mGy, DBT平均腺体剂量的样本均值为(1.66±0.24) mGy。FFDM与DBT平均腺体剂量样本均值配对t检验,t=12.74,P<0.01,两组样本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BT平均腺体剂量样本均值大于FFDM,可以认为同一患者同一压迫状态下DBT剂量大于FFDM剂量。5.DBT下少量腺体型乳腺平均腺体剂量与乳腺厚度回归方程为:平均腺体剂量(少量腺体型)=1.078+0.013×厚度该回归模型F值为53.431,对应P值<0.01。说明该回归模型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值)为0.602,大于0.3,小于0.8,可以认为该分型下平均腺体剂量与厚度之间有弱相关。6.DBT下多量腺体型乳腺平均腺体剂量与乳腺厚度回归方程为:平均腺体剂量(多量腺体型)=1.243+0.010×厚度该回归模型F值为52.340,对应P值<0.01。说明该回归模型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值)为0.382,大于0.3,小于0.8,可以认为该分型下平均腺体剂量与厚度之间有弱相关性。7.DBT下致密型乳腺平均腺体剂量与乳腺厚度回归方程为:平均腺体剂量(致密型)=1.440+0.009×厚度该回归模型F值为23.329,对应P值<0.01。说明该回归模型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值)为0.418,大于0.3,小于0.8,可以认为该分型下平均腺体剂量与厚度之间有弱相关性。[小结]1.当乳腺厚度小于29mm时,FFDM下脂肪型、少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及致密型乳腺之间的平均腺体剂量无显着差异,这与乳腺厚度较小,平均腺体剂量较小有关。当乳腺厚度较小,乳腺密度对平均腺体剂量的影响较小。DBT下少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及致密型间平均腺体剂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BT的特点是小剂量多次曝光,一般都是通过保持kVp然后大幅缩减mAs来实现,这一特性决定了DBT下X线对乳腺的穿透力下降,而且量子噪音也随之升高,乳腺的密度对X线穿透力的影响更大。2.当乳腺厚度为30-45mm时,FFDM及DBT下脂肪型、少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及致密型平均腺体剂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脂肪型最低而致密型最高。当乳腺厚度为30-59mm时,FFDM及DBT下少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及致密型平均腺体剂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乳腺分型不同,则乳腺的密度不同。致密型乳腺的密度最大,而脂肪型乳腺的密度最小,随着腺体的增多,对X线的吸收也随之增多,故平均腺体剂量也随之增高。3.乳腺厚度大于60mm时,FFDM及DBT下少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的平均腺体剂量无显着差异。这可能与乳腺厚度较大,乳腺密度在X线吸收及衰减中的权重相对较小有关。4.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压迫状态下,通过自动程序曝光分别获取FFDM及DBT图像,DBT的平均腺体剂量略高于FFDM。5.同一乳腺厚度下,不同乳腺分型的平均腺体剂量(1)DBT下少量腺体型乳腺平均腺体剂量与乳腺厚度回归方程为:平均腺体剂量(少量腺体型)=1.078+0.013×厚度该分型下平均腺体剂量与厚度之间有弱相关性。(2)乳腺分型为多量腺体型,平均腺体剂量与乳腺厚度回归方程为:平均腺体剂量(多量腺体型)=1.243+0.010×厚度该分型下平均腺体剂量与厚度之间有弱相关性。(3)当乳腺分型为致密型时,平均腺体剂量与乳腺厚度回归方程为:平均腺体剂量(致密型)=1.440+0.009x厚度该分型下平均腺体剂量与厚度之间有弱相关性。少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及脂肪型乳腺在DBT下厚度与剂量存在一定线性依存关系,但相关性较弱,我们认为这可能与乳腺分型中乳腺密度的比例定义范围较为宽泛以及病例数目较少有关。第二部分单体位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联合单体位全视野数字乳腺X线摄影(FFDM)在乳腺X线筛查中的应用研究[研究背景与目的]全视野数字乳腺X线摄影(FFDM)被公认为乳腺肿瘤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但在致密型乳腺中,由于腺体的重迭影响,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做为一项全新的X线摄影技术,国外已逐步应用于乳腺癌筛查及早期诊断中,国内相对空白,仅少数几家大医院在做研究探讨。国外的资料显示,这项技术能显着降低乳腺X线筛查的召回率。然而,国外资料都是基于双体位FFDM联合单体位DBT或双体位DBT,这势必增加了患者在单次筛查中的所接受的曝光次数及剂量。本部分研究旨在探讨单体位DBT联合单体位FFDM应用于亚洲人群(东方女性)乳腺X线筛查中的前景。[研究对象与方法]1.病例资料随机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2月在我院行乳腺X线筛查,有阳性发现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女性患者234例,平均年龄45.55±10.46岁。1.1纳入标准:同第一部分。1.2排除标准:(1)18岁以下或80岁以上;(2)曾行乳腺整形手术;(3)确诊为乳腺癌者(即BI-RADSVI类);(4)不愿意接受乳腺X线摄影;(5)哺乳、妊娠期。2.研究方法2.1仪器设备同第一部分。2.2质量控制同第一部分。2.3操作方法同第一部分。2.4图像评价2.4.1病例分组对所有图像进行按双侧FFDM、CC位FFDM联合MLO位DBT、MLO位FFDM联合CC位FFDM进行分组,一共3个组;分别由3位资深乳腺X线诊断医师在Hologic诊断工作站,Barco5M显示器上对图像进行阅读并评价。每一位参与的诊断医生将在不知道患者所有临床资料的情况下独立对图像进行评价,当意见不一致时,与上级医师讨论后确定结果。2.4.2病灶的发现率首先对所给予的影像资料(按双侧FFDM、CC位FFDM联合MLO位DBT、MLO位FFDM联合CC位FFDM分组)进行阅读,根据BI-RADS分类(第四版)标准确定是否有以下阳性病灶:(1)肿块;(2)恶性钙化或有诊断价值的良性钙化;(3)结构扭曲;(4)其它有诊断价值的特殊征象(单发扩张导管、局灶不对称、乳内淋巴结)。然后以病理结果为依据,按其主要病灶类型进行分组,分别为肿块型、钙化型、结构扭曲型、其他型。把发现该型病例的数目记为“发现”;漏报、误报、未发现病灶或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的该型病例的数目记为“未发现”。2.4.3乳腺的密度评价根据BI-RADS第四版分型标准(脂肪型、少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致密型)对乳腺进行分型,标准如下:(1)脂肪型:乳腺内几乎全为脂肪组织(腺体组织<25%);(2)少量腺体型:乳腺内散在纤维腺体密度(腺体组织约占25%-50%);(3)多量腺体型:乳腺组织不均匀致密,可能使小的肿块被遮盖(腺体组织大约占51%~75%);(4)致密型:乳腺组织高度致密,可能使X线检查的敏感性降低(腺体组织>75%)。2.4.4乳腺的BI-RADS分类(第四版)(1)0类:需要其他影像检查进一步评估或与前片比较。常在普查情况下应用,在完全的影像学检查后以及与前片比较后则很少用。推荐的其他影像检查方法包括局部加压摄影、放大摄影、特殊摄影体位摄影、超声等。(2)Ⅰ类:阴性。无异常发现。(3)Ⅱ类:良性发现。包括钙化的纤维腺瘤、多发的分泌性钙化、含脂肪的病变(脂性囊肿、脂肪瘤、输乳管囊肿及混合密度的错构瘤)、乳腺内淋巴结、血管钙化、植入体、有手术史的结构扭曲等等。但总的来说并无恶性的X线征象。(4)Ⅲ类:可能是良性发现,建议短期随访。有很高的良性可能性,期望此病变在短期(小于1年,一般为6个月)随访中稳定或缩小来证实判断。这一类别的恶性率一般小于2%。无钙化边界清晰的肿块、局灶性的不对称、簇状圆形或/和点状钙化这叁种征象被认为良性改变可能大。对这一类别的处理,首先X线片短期随访(6个月),再6个月、再12个月随访至2年甚至更长稳定来证实。2年或3年的稳定病灶可将原先的3级判读(可能良性)定为2级判读(良性)。这一分类用在完全的影像评价之后,一般不建议用在首次的普查中;对临床扪及肿块的评价用这一分类也不合适;对可能是良性的病变在随访中出现增大,应建议活检而不是继续随访。(5)Ⅳ类:可疑异常,要考虑活检。这一类别包括了一大类需临床干预的病变,此类病变无特征性的乳腺癌形态学改变,但有恶性的可能性,总的恶性率约为30%。临床医生和患者可根据其不同的恶性可能性对病变的处理做出最后决定。(6)Ⅴ类:高度怀疑恶性,临床应采取适当措施(几乎肯定的恶性)。这一类病变有高度的恶性可能性。检出恶性的可能性大于等于95%。形态不规则星芒状边缘的高密度肿块、段样和线样分布的细小线样和分支状钙化、不规则星芒状边缘肿块伴多形性钙化均应归在这一类别中。2.4.5不同检查方法的召回率确认需要进行召回的病例:(1)病灶阳性征象被掩盖,需要进一步点压放大等检查;(2) BI-RADS分类为0类者。2.5统计分析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对不同阅片组合下各病灶分型的病例数进行R×C表,检验;对不同阅片组合下各乳腺分型的病例数、不同BI-RADS分类的病例数进行RxC表χ2检验;对不同阅片组合下进行未召回及召回病例数进行R×C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类型病灶检出率各病灶分型中,肿块型136例,钙化型53例,结构扭曲型39例,其它型6例。本组所有病例叁种阅片组合进行RxC表,检验,P=0.584>0.05,可以认为叁种阅片组合对病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块型病灶叁种阅片组合行R×C表χ2检验,P=0.435>0.05,可以认为叁种阅片组合对肿块型病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钙化型病灶叁种阅片组合行RxC表χ2检验,P=0.936>0.05,可以认为叁种阅片组合对钙化型病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构扭曲型病灶叁种阅片组合行RxC表χ2检验,P=-0.457>0.05,可以认为叁种阅片组合对结构扭曲型病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型病例数6例,其中FFDM发现病灶4例,未发现2例;FFDM (CC)+DBT (MLO)发现4例,未发现2例;FFDM (MLO)+DBT (CC)发现5例,未发现1例。2.对乳腺密度评价对叁种不同阅片组合乳腺密度分型的病例数进行RxC表χ2检验,P=0.969>0.05,可以认为叁种阅片组合的乳腺的密度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对乳腺癌风险评估对叁种不同阅片组合乳腺BI-RADS分类(0-V类)的病例数进行RxC表χ2检验,P=0.751>0.05,可以认为叁种阅片组合的乳腺BI-RADS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对召回率的影响对需进行召回的病例(病灶阳性征象被掩盖,需要进一步点压放大等检查,BI-RADS分类为0类者)及不需进行召回的病例数进行R×C表χ2检验,P=0.048<0.05,根据事先设定的检验标准,可以认为叁种阅片组合的召回数及未召回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双体位FFDM需召回数14,无需召回数220; FFDM (CC)+DBT (MLO)需召回数6,无需召回数228,FFDM (MLO)+DBT (CC)需召回数5,无需召回数229,我们认为FFDM (CC)+DBT (MLOX FFDM (MLO)+DBT (CC)的召回数少于FFDM。[小结]DBT的出现为乳腺癌的诊断提供了更大信息量、更直观的影像学资料。双体位FFDM联合单体位或双体位DBT能有效达到减低重迭,清晰显示病灶边缘及减低召回率的作用,然而在乳腺癌筛查中使用双体位FFDM联合单体位或双体位DBT无疑增大了患者的曝光次数及剂量。本研究发现单体位DBT联合另一体位FFDM的检查方式用于乳腺癌筛查中,病灶的检出效能、乳腺密度评价及乳腺癌风险评估与双体位FFDM无显着差异,而召回率低于双体位FFDM。因此我们认为,在乳腺癌筛查中使用单体位DBT联合另一体位FFDM可望达到降低召回率的目的而不增加患者的曝光次数及剂量。第叁部分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曝光条件优化的模体研究[研究背景与目的]DBT是一项新的数字乳腺X线摄影方法,其原理是X线球管在有限的角度范围内旋转并多次低剂量曝光,从而得到一系列数字投影影像,并将这一系列投影重建为断层影像,可以发现组织重迭所隐藏的病灶,对乳腺癌的诊断有较大的意义。但乳腺属于射线敏感组织之一,DBT小剂量多次曝光的特性也增加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顾虑。如何权衡临床工作中诊断价值及X线摄影剂量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筛查中应遵循剂量“在可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水平(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ALARA)"的原则。目前国内外研究对于数字乳腺断层摄影的摄影条件涉及较少。本部分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摄影条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为个体化曝光及剂量最优化提供参考,推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的广泛应用。[研究对象与方法]1.实验对象使用乳腺X线摄影检测模体,型号分别为ACR-156(美国)及MPW-01(欧盟),并使用乳腺x线摄影有机玻璃衰减板(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模拟不同厚度的乳腺,等效厚度分别为5mm、10mm、20mm。两个模体都包含有不同大小的纤维样模拟病灶、钙化样模拟病灶及肿块样模拟病灶。其中MPW-01模体具有模拟致密型乳腺的区域,所有纤维样模拟病灶位于致密区内。2.研究方法2.1仪器设备同第一部分。2.2质量控制同第一部分。2.3操作方法(1)摄影位置:被测模体底边与摄影台底边齐平,并保持模体中心位于中央位置。(2)模体组合:模体位于衰减有机玻璃板上。通过不同厚度有机玻璃衰减板组合,获得不同厚度的模体组合,等效乳腺厚度分别为:45mm、50mm、55mm、60mm及65mm。(3)曝光条件:所有模体摄影均选择钨靶,铝滤过。①分别对两种模体进行DBT检查,在选取的5个厚度下行AEC自动曝光,分别记录kVp、mAs、AGD;②在对应的模体厚度下,保持kVp值,通过降低mAs进行低剂量手动曝光,选取的mAs值分别为AEC曝光时的80%、60%、40%、20%,从而获得5组模体在5种不同曝光条件下的影像和数据资料。(4)模体影像质量评价:请4位资深乳腺X线诊断医师根据美国放射学会(ACR)推荐的评分。对乳腺模体内置各模拟病灶从大到小按叁级制进行评分(分值为1.0、0.5、0):①纤维样模拟病灶能够识别纤维的全长、位置和方向计1.0分,只能识别全长的一半且位置方向正确计0.5分,低于以上标准计0分;②钙化样模拟病灶能够整齐识别4个以上钙化点计1.0分,能够识别2-3个钙化点计0.5分,低于以上标准计0分;③肿块样模拟病灶中能够在正确的位置识别肿块密度差及圆周边界线计1.0分,有密度差但无圆周边界线计0.5分,低于以上标准计0分。每位医师独立对两种模体,每个模体5个厚度,每个厚度5种剂量的图像中的纤维样模拟病灶、钙化样模拟病灶及肿块样模拟病灶进行评分,取4位医师评分的平均值。纤维样模拟病灶4分以上,钙化样模拟病灶3分以上、肿块样模拟病灶3分以上为合格;最后计算检出率,检出率计算公式:检出率=分类病灶得分(纤维/钙化/肿块)/分类病灶总分(纤维/钙化/肿块)2.4统计分析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对同一模体不同剂量条件下的不同病灶的检出率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对两模体间不同病灶的检出率进行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ACR-156及MPW-01模体不同剂量条件下检出率本次实验所有单次曝光平均腺体剂量均小于3mGy。不同剂量条件下,平均腺体剂量(AGD)、表面吸收剂量(Entrance Surface Dose, ESD)及叁种不同病灶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纤维样模拟病灶检出率两模体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钙化样模拟病灶及肿块样模拟病灶的检出率两模体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2.ACR-156及MPW-01模体不同剂量条件下检出率变化趋势总的检出率随剂量的减少及厚度的增加而下降。DBT对肿块样模拟病灶的检出率最高,对纤维样模拟病灶的检出率次之,对钙化样模拟病灶的检出率最低。当剂量降低约20%时,肿块样模拟病灶及钙化样模拟病灶检出率下降平缓甚至无明显变化,而纤维样模拟病灶检出率下降较为明显,但仍能达到ACR合格标准。当剂量降低约40%-80%,所有检出率都出现显着下降,部分病灶的检出率达不到ACR合格标准。而厚度的增加对肿块样模拟病灶及纤维样模拟病灶的影响较大,随着厚度增加,上述两种病灶的检出率呈下降态势,厚度增加对钙化样模拟病灶检出率影响不大。当厚度增加到60mm及65mm,而剂量为AEC剂量60%-80%时,图像质量可以达到诊断标准。[小结]1.乳腺厚度对检出率的影响总的检出率(纤维样模拟病灶、钙化样模拟病灶及肿块样模拟病灶)随剂量的减少及厚度的增加而下降。其中厚度对检出率的影响较小,而剂量的减少对检出率的影响较大。我们认为,原因是AEC控制曝光对于厚度大的乳腺会自动增加kVp及mAs值,从而增加了AGD的剂量。虽然DBT有不压迫仍可以进行乳腺X线检查的优势,但为了减少每次摄影的剂量,还是应当在不引起患者不适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压迫以减少乳腺厚度。2.AEC曝光模式并非最佳曝光条件对于本次使用的两个模体而言,当AGD减少到约AEC曝光时剂量的60%~80%时,检出率下降平缓,甚至在部分厚度(ACR-156:65mm; MPW-01:60mm、65mm)图像质量不低于AEC曝光的图像质量,图像质量可以达到诊断标准。因此我们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可以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适度减少曝光条件,达到个体化曝光,从而达到减少AGD的目的。对于较厚乳腺(>60mm),AEC控制曝光可能并非最佳摄影条件,但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予以证实。3.叁种不同模拟病灶的检出率对比在ACR-156模体中,对肿块样模拟病灶的检出率最高,对纤维样模拟病灶的检出率次之,对钙化样模拟病灶的检出率最低,可能与量子斑点有关,量子斑点是探测器对X线的吸收造成的,使用的辐射线量越少,噪声越大,越不利于具有癌变信号的钙化点显示。DBT使用的单次曝光mAs明显少于常规FFDM,导致量子斑点较多而影响钙化点的检出,MPW-01模体的情况类似,但纤维样模拟病灶检出率低于ACR-156模体,可能与MPW-01模体纤维样模拟病灶位于模体模拟致密区有关。总体而言,肿块样模拟病灶的检出率高于其他两种病灶,证实了DBT对肿块检出率具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发现肿块样模拟病灶的检出率对剂量变化较其他两种病灶敏感,AGD减少到约AEC曝光时剂量的80%以下时,检出率下降较明显,提示对于高度怀疑有肿块型病灶患者,应慎重使用低于AEC曝光时剂量的80%以下的曝光条件。4.临床工作中对手动曝光剂量的控制当AGD减少到约AEC曝光时剂量的60%以下,对于所有厚度,叁种病灶的检出率都出现显着下降。当AGD减少到约AEC曝光时剂量的80%以下,部分病灶的检出率达不到ACR标准。因此,我们建议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将个体化曝光剂量调节的下限设为AEC曝光时剂量的80%,避免图像质量出现大幅下降而影响诊断水平。全文总结DBT下不同乳腺分型的平均腺体剂量存在差异。当乳腺厚度小于60mm时,DBT下不同乳腺分型的平均腺体剂量存在差异。当乳腺厚度大于60mm时,DBT下少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的平均腺体剂量无显着差异。这可能与乳腺厚度较大,乳腺密度在X线吸收及衰减中的权重相对较小有关。在同一压迫状态下,通过自动程序曝光分别获取FFDM及DBT图像,DBT的平均腺体剂量略高于FFDM。少量腺体型、多量腺体型及脂肪型乳腺在DBT下厚度与剂量存在一定线性依存关系,但相关性较弱,我们认为这可能与乳腺分型中乳腺密度的比例定义范围较为宽泛以及病例数目较少有关。单体位DBT联合另一体位FFDM的检查方式用于乳腺癌筛查中,病灶的检出效能、乳腺密度评估及乳腺癌风险评估与双体位FFDM无显着差异,而召回率低于双体位FFDM。因此我们认为,在乳腺癌筛查中使用单体位DBT联合另一体位FFDM可望达到降低召回率的目的而不增加患者的曝光次数及剂量。通过模体研究发现,厚度对检出率的影响较小,而剂量的减少对检出率的影响较大。我们认为,虽然DBT有不压迫仍可以进行乳腺X线检查的优势,但为了减少每次摄影的剂量,还是应当在不引起患者不适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压迫以减少乳腺厚度。在临床工作中,可以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适度减少曝光条件,达到个体化曝光,从而达到减少AGD的目的。对于较厚乳腺,AEC控制曝光可能并非最佳摄影条件,但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予以证实。肿块样模拟病灶的检出率对剂量变化较其他两种病灶敏感,AGD减少到约AEC曝光时剂量的80%以下时,检出率下降较明显。当AGD减少到约AEC曝光时剂量的60%以下,对于所有厚度,叁种病灶的检出率都出现显着下降。当AGD减少到约AEC曝光时剂量的80%以下,部分病灶的检出率达不到ACR标准。因此,我们建议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将个体化曝光剂量调节的下限设为AEC曝光时剂量的80%,避免图像质量出现大幅下降而影响诊断水平。总之,DBT摄影不同乳腺分型平均腺体剂量乳腺厚度存在线性关系,可以用于临床指导个体化曝光及剂量预估。单体位DBT联合单体位FFDM应用于乳腺X线筛查可以降低召回率而不增加曝光次数。我们认为可通过降低20%的mAs来达到降低剂量的目的而不显着影响病灶的检出率。通过对DBT摄影过程中曝光条件、曝光次数等的控制,我们可以优化DBT摄影的剂量,推动DBT在临床的更广泛应用。

熊健[4]2007年在《基于x线图像的乳腺肿块自动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腺癌是中老年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钼靶x线摄影术是早期诊断乳腺癌的最可靠且有效的方法。研究基于乳腺x线图像的乳腺癌计算机辅助检测与诊断系统(Computer–Aided Detect and Diagnosis,CAD)将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客观性、减轻诊断工作量。乳腺肿块的自动检测包括以下几个处理步骤:感兴趣区域自动提取、可疑肿块分割、特征提取、可疑肿块分类。首先采用基于模板匹配的方法自动提取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即在整幅图像中定位可疑肿块的大致位置。随后对ROI分割出可疑肿块,为了能准确分割可疑肿块的边界,先进行预处理增强其对比度。实验比较了基于动态规划算法以及最大熵阈值法两种分割算法,结果表明前者分割效果更好,后者则分割速度较快。最后,参考放射学家诊断乳腺肿块时的经验,对分割出的可疑肿块提取相应特征,采用改进的k-近邻分类器将可疑肿块分类为阳性或者阴性,将阳性区域的轮廓在原图像中显示出来。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乳腺x线图像数据库(Digital Database for Screening Mammography,DDSM)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55病例,共306幅图像,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敏感性为91.4%时,平均每幅图像2.04个假阳性,达到了较高的检测准确性。

马捷, 左敏, 孙国平, 王晓玫, 徐坚民[5]2006年在《乳腺癌钼靶X线表现与c-erbB-2癌基因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乳腺癌钼靶X线表现与c-erbB-2癌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65例乳腺癌患者X线征象中钙化、边缘浸润、病变密度、是否同时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症与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c-erbB-2基因的表达状态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65例乳腺癌患者中,有钙化者84例,占50.91%;80例有边缘浸润,占48.40%;病变区表现为高密度87例,占52.73%;乳腺癌同时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症85例,占51.52%。95例c-erbB-2基因表达阳性,占57.58%。结论:乳腺癌钼靶X线征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c-erbB-2表达状态,X线表现为钙化、边缘浸润、病变区为高密度及乳腺癌同时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症的乳腺癌患者c-erbB-2基因表达阳性可能性更高。

刘淑敬[6]2015年在《叁阴性乳腺癌的X线表现及临床病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叁阴性乳腺癌的X线表现特点及临床病理特征,加深对其X线影像征象的认识,提高对叁阴性乳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76例叁阴性乳腺癌病例,对其中符合要求的105例X线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并与同期住院非叁阴性乳腺癌进行对比。结果:1 176例TNBC患者发病年龄22-76岁,平均51.1岁,其中左乳患者为97例(97/176,55.1%),右乳患者为79例(79/176,44.9%)。对照组436例同期住院非叁阴性乳腺癌发病年龄23-81岁,平均50.9岁,左乳患者223例,右乳患者213例。统计学分析各年龄段发病率及左右侧患病率均无统计学差异。2有大体病理组织结果的TNBC患者121例,主要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62.0%),其次为髓样癌(21.5%)、化生性癌(6.6%)及其它病理类型乳腺癌(9.9%)。3本组105例TNBC的X线征象主要表现为肿物(78.1%),其中边缘清晰者占近一半(46.3%),类似于良性病变。肿块合并钙化者占24.4%(20/82)。4本组叁阴性乳腺癌患者中出现钙化者共25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占17例,髓样癌占3例,其它类型癌占5例。叁阴性乳腺癌中钙化分布主要表现为区域性或簇状分布,而形态以无定形及多形性钙化为主。5TNBC中浸润性导管癌表现为肿块者48例(75.0%,48/64),肿块形态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形(21例,43.8%)及类圆形(17例,35.4%),边缘主要为边缘清晰(16例,33.3%),星芒状(15例,31.3%)及边缘浸润(10例,20.8%),出现钙化者17例(26.6%,17/64)。髓样癌中表现为肿块者20例(83.3%,20/24),肿块主要表现为类圆形(11例,55.0%),边缘主要表现为边缘清晰(16例,80.0%),出现钙化者3例(12.5%)。两组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X线征象中,肿瘤的形态、边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TNBC和Non-TNBC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征象比较,Non-TNBC浸润性导管癌表现为肿块者82例(85.4%,82/96),肿块形态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形(55例,67.1%),边缘主要为星芒状(53例,67.1%),出现钙化者41例(42.7%,41/96)。钙化主要表现为簇状及区域性分布的恶性及可疑钙化。在肿瘤形态、边缘及有无钙化方面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分布及形态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叁阴性乳腺癌与非叁阴性乳腺癌在发病年龄及左右侧发病率上无差异。2叁阴性乳腺癌在X线表现征象上常表现为边缘清晰的类圆形肿块影,其中髓样癌较浸润性导管癌更易表现为良性病变。3叁阴性乳腺癌发生钙化较非叁阴性乳腺癌少,钙化形态主要表现为可疑恶性及恶性钙化。4叁阴性浸润性导管癌比非叁阴性浸润性导管癌恶性征象少。

张静, 袁小东, 田建明, 张维娥, 吕桃珍[7]2005年在《乳腺癌X线表现和免疫组化标记物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探索乳腺癌钼靶X线主要征象和乳癌临床检测中常用免疫组化标记物(C erbB2,p53,Er,Pr,PCNA)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并以标记物功能为依据初步分析其内在原因。方法 搜集临床资料齐全,检测方法规范统一的病例69例,回顾性分析乳腺癌钼靶X线征象和常用免疫组化标记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 erbB2表达水平的高低和病灶有无钙化负相关,列联系数C=0.3217,P=0.0076。PCNA表达水平的高低和病灶边缘是否有毛刺正相关,列联系数C=0.4372,P=0.0002。结论 乳腺癌钼靶X线征象和免疫组化标记物C erbB2,PCNA表达水平存在关联性,可由钼靶X线征象对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做出初步判断。

刘志敏, 骆殿存, 李波, 陈勇, 魏慧娟[8]2013年在《数字化钼靶X线摄影在不典型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数字化钼靶X线摄影不典型乳腺癌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不典型乳腺癌的诊断的正确率。方法收集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数字化钼靶X线摄影影像学资料。结果 10例为局灶致密结节影,8例钼靶X线征象仅表现为簇状沙粒样钙化影,无明显肿块,6例钼靶X线表现为乳腺腺体局部结构扭曲变形,4例钼靶X线征象为局部星芒征像,2例钼靶X线征象无明确肿块及钙化征像显示。结论局灶致密结节影、局部结构紊乱、簇样钙化、局部星芒征像为不典型乳腺癌重要的X线征象。

罗锐, 陈华山, 何欢欢, 邱清, 刘杰[9]2012年在《乳腺导管造影在溢液性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的溢液性乳腺癌在乳腺导管造影中的X线征象,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乳腺X线片及腺导管造影检查的乳腺癌108例,溢液性质为血性62例,浆液46例,临床因溢液而疑及乳腺癌。分析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64例,浸润性小叶癌23例,其他21例包括髓样癌7例,化生性癌1例,富于脂质癌2例,导管原位癌7例,粘液癌1例,浸润性乳头状癌3例)在乳腺导管造影中的X线征象。结果:乳腺癌导管造影主要征象:鼠尾征13例,导管走行僵直16例,充盈缺损(杯口征)7例,导管扩张99例,截断征(刀切征)24例,导管结构紊乱60例,断续征37例,虫蚀样改变30例,潭湖征32例。108例乳腺癌中有106例合并两种以上征象。浸润性导管癌最多见,64例,占50%;其次为浸润性小叶癌,23例,占21.3%。结论:充分认识溢液性乳腺癌的乳腺导管造影征象,对进一步明确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合并征象越多,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越高。

王瑞平[10]2003年在《乳腺X线影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关键。乳腺钼靶 X 线摄影是目前临床诊断乳腺癌的有力工具。但钼靶 X 线影像的信息只有很少部分能为人眼识别,即使富有经验的医生也很难及时发现钼靶 X 线影像上早期乳腺癌的微小钙化点,以致延误病人的治疗时机。可以说,实现乳癌早期诊断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及时发现乳癌 X 影像中的微小钙化并判断其是否有恶化倾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传统乳腺钼钯 X 线影像的计算机辅助检测微小钙化点已成为乳癌早期诊断的研究热点。这主要是因为细小、颗粒状的成簇微钙化点是乳癌的一个重要早期表现。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占 30%~50%的乳腺恶性肿瘤伴有微钙化。因此,不断提高微小钙化点的检出率和准确判别其恶性度成为众多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模块化设计思路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借以对乳腺钼靶图像上的微钙化点进行检测和模式识别。该系统分为四个模块:①预处理模块-对乳腺钼靶 X 片图像进行数字化和归一化处理,得到具有相同空间分辨率和灰度分辨率的规格化图像,以便于计算机作进一步后续处理。②感兴趣区域(ROI)提取模块-自动寻找并分割含有微钙化点的区域,以节省后续处理的工作量。本研究将独立分量分析(ICA)用于乳腺 ROI 的特征提取,在此基础上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分类器进行模式识别。③微钙化点自动检测模块-实现乳腺 ROI 上微钙化点的自动检测与定位。本文将差值图像去噪、阈值化分类技术和小波去噪、ANN 分类技术分别用于乳腺 ROI,得到含高频信号和极高频噪声位置信息的二值化图像及含高频信号和低频背景位置信息的二值化图像。将两者进行与操作得到含微钙化点位置信息的二值化图像。④微钙化点病变类型识别模块-实现微钙化点特征提取和优化及病变类型模式识别,给出初步诊断结果。本文建立了一套表征微钙化点形态、纹理等特性的 33 维特征矢量。然后,用遗传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得到 17 维优化特征矢量,优化特征矢量与 ANN 组成判别模型完成微钙化点病变类型的判定。上述各模块相互独立,可以单独改进和优化而不影响其它模块。此外,本文将适用于小样本的支持矢量机(SVM)分类器应用于上述分类模型中,并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对分别由 ANN 和 SVM 分类器组成的判别模型分类性能进行评价。 I<WP=4>运用该系统对临床病例和标准乳腺库中乳腺图像进行分析,得到 87.5%(ANN)和 90.0%(SVM)的乳腺 ROI 检出率、96.3%(ANN)和 97.0%(SVM)的微钙化点检出率及 88.7%(ANN)和 93.0%(SVM)的恶性微钙化点识别率。结果证明了本文建立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具有较高的微钙化点检出率和较准确的恶性度判别性能,为乳癌早诊研究提供了一套新方法。 本研究中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①提出基于模块化的早期乳腺癌辅助诊断系统设计思路,建立了基于微钙化点检测的早期乳腺癌计算机辅助诊断的完整模型;②首次将独立分量分析成功地应用于乳腺图像 ROI 自动提取;③首次将集合论思想应用到乳腺图像微钙化点的检测中,提出一种能发挥差值图像技术、阈值化分类和小波变换技术、人工神经网络分类等多种技术优势的综合处理检测方法;④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可以表征乳腺图像微钙化点各类特异性的特征参数矢量;⑤首次将现代统计学习理论引入到本研究中,并且成功地建立了基于 SVM 的判别模型;⑥提出了基于 ROC 曲线的阈值选择方法和系统诊断价值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 乳腺癌若干相关X线征象的研究[D]. 李坚. 福建医科大学. 2002

[2]. 伴微钙化乳腺病变的钼靶X线及超声研究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分析[D]. 刘琳. 河北医科大学. 2010

[3].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的剂量优化研究[D]. 秦耿耿. 南方医科大学. 2014

[4]. 基于x线图像的乳腺肿块自动检测技术研究[D]. 熊健.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5]. 乳腺癌钼靶X线表现与c-erbB-2癌基因相关性[J]. 马捷, 左敏, 孙国平, 王晓玫, 徐坚民. 放射学实践. 2006

[6]. 叁阴性乳腺癌的X线表现及临床病理研究[D]. 刘淑敬. 河北医科大学. 2015

[7]. 乳腺癌X线表现和免疫组化标记物相关性研究[J]. 张静, 袁小东, 田建明, 张维娥, 吕桃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5

[8]. 数字化钼靶X线摄影在不典型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J]. 刘志敏, 骆殿存, 李波, 陈勇, 魏慧娟. 中外医疗. 2013

[9]. 乳腺导管造影在溢液性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 罗锐, 陈华山, 何欢欢, 邱清, 刘杰. 放射学实践. 2012

[10]. 乳腺X线影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新方法研究[D]. 王瑞平. 天津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乳腺癌若干相关X线征象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