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中心医院呼吸病诊疗中心 湖南长沙 410013
【摘 要】目的:分析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与介入后咯血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方法:纳入因大咯血入住我中心并接受介入治疗患者14例。依据术前是否使用血凝酶分为血凝酶组和非血凝酶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咯血情况及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结果:与非血凝酶组比较,血凝酶组患者有5例术后发生咯血P=0.021。血凝酶组患者术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P<0.0001,非血凝酶组患者术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94。结论:使用血凝酶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可能是导致介入治疗后仍咯血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咯血;血凝酶;介入治疗
咯血是呼吸内科常见症状之一,常继发于气管支气管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血管畸形等疾病。咯血往往需要住院治疗,但大多数咯血患者的咯血量不大,内科止血治疗和积极治疗原发病后可以达到咯血终止。临床处理咯血过程中除去我们常用的被称为“内科止血钳”的垂体后叶素外,血凝酶是临床最常用到的药物之一。血凝酶通过活化出血部位的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转变最终形成血凝块达到止血目的。
大咯血属于是呼吸科的危重症,最常见原因还是支气管扩张及气道慢性炎症导致血管畸形,支气管动脉破裂出血。大咯血是指日咯血量>500mL或一次咯血>300mL[1],大咯血可导致患者窒息最终死亡。面对大咯血患者的抢救,我们首要的处理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垂体后叶素和血凝酶等止血药物,积极抗感染去除诱因等,但很多患者经过上述处理后咯血仍不能缓解,这时及时的介入治疗往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2],利用透视条件下寻找到畸形出血的血管,然后靶向性的封堵出血的支气管动脉,最终达到止血的目的。
介入治疗很多情况下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观察到部分咯血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后仍存在咯血,而且后期的内科治疗效果依然非常差,部分患者最终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行病灶所在的肺叶切除。另一方面很多患者在介入前接受过血凝酶治疗。已知很多接受血凝酶治疗的患者血中纤维蛋白含量会下降,纤维蛋白原是合成纤维蛋白的底物,纤维蛋白原缺乏可导致血凝块难以形成,难以达到止血目的,因此我们怀疑介入后仍咯血可能与血凝酶导致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有关。本研究回顾了因大咯血入住我中心并接受介入治疗患者14例,分析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与介入后咯血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病例入选及分组
入选标准:2017年2月到2018年1月间因大咯血收治入我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并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共14例,所有患者第一诊断均为“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符合大咯血的诊断标准,及日咯血量>500mL或一次咯血>300mL,均接受了内科药物治疗后咯血无明显缓解,最终接受了介入下破裂支气管动脉封堵术;排除标准:年龄>70岁患者,存在肺部肿瘤、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以及结缔组织基础疾病,存在营养不良(白蛋白水平<30g/L)患者,合并严重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支持患者。所有患者中,7位患者在介入术前静脉使用了血凝酶止血我们将他们归入血凝酶组,其余7位未使用血凝酶的患者归入非血凝酶组。
1.2 收集资料
介入术后是否持续咯血,血凝酶使用时间,术前及术后患者血中纤维蛋白原浓度。
1.3 统计分析
统计学处理采用GraphPad Prism 6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血凝酶组7例患者中有5例介入术后仍有咯血,非血凝酶组7例患者术后均未再发生咯血。
表1 介入术后发生咯血的患者均在使用血凝酶组
血凝酶组患者术后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P<0.0001,非血凝酶组患者术后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94。
3 讨论
血凝酶是临床常用的药物,血凝酶是分离和纯化自蝮蛇的毒液,血凝酶的止血作用是针对血管破裂的出血部位,只有在血管破损的处血凝酶才会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纤维蛋白单体,并聚集成纤维蛋白多聚体,纤维蛋白多聚体促进血小板聚集,最终形成血凝块起到止血的作用。血凝酶的另外一个特性就是不会导致正常血管内凝血状态。因此,它在止血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靶向效应,不会引发血栓。被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种组织器官出血性疾病的治疗[3]。
然而使用血凝酶可导致正常血管内大量的纤维蛋白原转化成很多不稳的纤维蛋白单体,这些纤维蛋白单体因不出现在出血部位,因此并不会形成多聚体而是在正常血管内被迅速降解,这样一个过程中血液中纤维蛋白原被大量的消耗,因此大剂量或者长期使用血凝酶可导致血中纤维蛋白原浓度迅速下降[4]。低纤维蛋白原水平导致介入封堵伤口因缺乏足够的纤维蛋白多聚体难以形成有效的血凝块,从而导致介入后局部仍存在不停的渗血,这可能是导致纤维蛋白原水平低的这部分患者术后咯血仍存在的重要原因。
4.结论
使用血凝酶导致低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是导致介入治疗后仍咯血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Brown HA,Aruny JE,Elefteriades JA,Sumpio BE. Subclavian aneurysm presenting with massive hemoptysi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nt J Angiol. 2013 Mar;22(1):69-74.
[2]Lütolf M,Kuhn M,Reinhart W. Efficient intervention in life-threatening hemoptysis. Respiration. 2000;67(5):570-1.
[3]Yuan L,Zou XR,Chen YM:Survey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emocoagulase for injection. Chin J Pharmacoepidemiol,2015;24:122–24
[4]Wang Z,Li JQ,Cao LJ:Long-term use of hemocoagulase results in hypofbrinogenemia:Report of three cas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Chin J Hematol,2014;35:50–52
论文作者:谭洪毅,梁伟君,曹理言,晏木云,刘达,王青,陈华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血凝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纤维蛋白原论文; 纤维蛋白论文; 血管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