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皇大枣及相关类群群体遗传变异的分子评价

赞皇大枣及相关类群群体遗传变异的分子评价

刘平[1]2002年在《赞皇大枣及相关类群群体遗传变异的分子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赞皇大枣是目前发现的枣品种中唯一的自然叁倍体品种,品质优良。研究赞皇大枣原生型的地理分布和群体遗传变异可为这一珍贵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地理分布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染色体数目分析,首次弄清了赞皇大枣的倍性及赞皇大枣原生型的地理分布。同时借助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技术研究了赞皇大枣及相关类群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群体间遗传学关系,探讨了叁倍体赞皇大枣的起源与进化。主要结果如下: 1、首次完成了对有代表性的42个赞皇大枣类型的染色体数目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赞皇大枣均为叁倍体,即2n=3x=36。赞皇大枣原生型的主要地理分布区在河北省赞皇县,其中以赞皇县西阳泽乡、院头镇最为集中,南清河乡、城关镇、西龙门乡、张愣乡、黄北坪乡、元氏的苏村乡、高邑的西富村乡、临城的西竖乡等地均有赞皇大枣原生型的地理分布。 2、建立了适于枣及酸枣种质的RAPD优化反应体系:每20μL反应体系中,Tris-HCl(pH8.3)100mmol·L~(-1),KCl 50mmol·L~(-1),EDTA(pH8.0)20mmol·L~(-1),Mg~(2-)2.0mmol·L~(-1);Taq DNA聚合酶1.2U;dNTPs 100μmol·L~(-1);引物0.2μmol·L~(-1);模板40~60ng。PCR扩增程序为:第一步:94℃ 3min;第二步:94℃ 30s,36℃ 40s,72℃ 1min,40个循环;第叁步:72℃ 5min。 3、共利用22个多态性引物(其中20个引物在赞皇大枣各类型之间表现多态性)对赞皇县及周边县区的50个赞皇大枣类型、26个酸枣类型、6个其它枣品种(类型),河北农大标本园1个冬枣和1个未知品种(类型)进行了RAPD分析。共扩增出284个位点,平均每引物扩增13个位点,位点长度在270bp~2500bp之间。多态性位点261个,占总扩增位点数的92%。 4、共有19个供试类型扩增出了特有标记,占供试类型的22.6%,其中有酸枣类型14个。 5、不同引物的鉴别效率不同。鉴别效率最高的引物是S12,鉴别效率达59.5%,其次是S27、S368,鉴别效率分别为53.6%、46.4%。用这叁个引物可把供试84个类型全部分开。 6、首次对赞皇大枣及相关类群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多态位点百分率、基因杂合度、基因型种类及基因型频率、群体内遗传距离等几方面进行剖析。 (1)多态位点百分率 赞皇大枣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58%,比酸枣的多态性位 赞皇大枣及相关类群群体遗传变异的分了评价点百分率低刀%,比 8个其它枣品种(类型)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低 8%。 (2)基因杂合度 赞皇大枣群体的平均杂合度为 0.105,酸枣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233,其它枣品种(类型)群体的平均杂合度为0.164。 (3)基因型种类及基因型频率 除引物S12、527、S176外,赞皇大枣扩增的基因型种类要少于酸枣扩增的基因型种类,而且基因型频率的分布不均匀。 (4)群体内遗传距离 赞皇大枣群体内部平均遗传距离为 0.057,小于其它枣品种(类型)群体内的平均遗传距离(0.181)和酸枣群体内的平均遗传距离 (0.254)a 7、首次对赞皇大枣及相关类群的群体遗传学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供试3个群体间的基因多样度为0.05,基因分化系数为0.231,说明有23.1%的变异存在于群体间。本研究中,Nm值小于 l(N=0 83),说明群体间基因流动不足以防止由于遗传漂变引起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8、首次对赞皇大枣及相关类群的群体间遗传学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O)群体间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赞皇大枣与酸枣、赞皇大枣与其它枣品种(类型)、酸枣和其它枣品种(类型)的遗传一致度分别为0.881、0.935和0.916;赞皇大枣与酸枣、赞皇大枣与其它枣品种(类型)、酸枣和其它枣品种(类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27、0.064和0.088,说明赞皇大枣与其它枣品种(类型)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酸枣亲缘关系较远。 (2)聚类分析 根据欧氏距离矩阵,利用离差平方和法对供试类型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下:取人=6.0,可将供试类型分为2类c第一类包括赞皇大枣50个类型、榆底串杆、元氏串杆、小串杆、前台二号、吕庄串杆;第二类包括紫铃蛋、冬枣、未知品种(类型)和26个酸枣类型。取入=5.0,可将供试类型分为叁类。第一类包括赞皇大枣50个类型、榆底串杆;第H类包括元氏串杆、小串杆、前台1号、吕庄串杆;第H类包括紫铃蛋、冬枣、未知品种(类型)和26个酸枣类型。 综合分析供试群体的遗传学结构和群体间遗传学关系的研究成果,认为枣和酸枣宜作为两个独立的种。 9、从聚类图和欧氏距离矩阵上看,赞皇大枣与赞皇县境内及周边县区的串杆类型亲缘关系较近,赞皇大枣与的起源可能与赞皇县及附近的串杆枣有关。

白瑞霞[2]2008年在《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枣是原产我国的重要果树,种质资源极其丰富,遗传背景复杂。枣种质资源的研究涉及形态学、孢粉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经历了从形态多样性到DNA多样性的发展过程。由于缺乏系统研究,对枣种质资源的亲缘演化关系目前仍不很清楚,尤其在核心种质构建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本研究应用AFLP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177份枣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枣的核心种质,为枣的分类、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提供了有力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适合AFLP分析的枣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为改良CTAB法,在细胞核裂解之前,用CTAB-free缓冲液对叶片组织匀浆洗涤后再进行DNA提取,可有效克服多糖等次生代谢物质对提取的干扰;加大CTAB浓度,用3×CTAB作为裂解液;在用无水乙醇沉淀DNA之前,用高浓度NaCl再次分离多糖。粗提后的DNA经RNase处理去除RNA,氯仿/异戊醇抽提去除蛋白质,得到了基本无降解、无污染、高分子量的枣基因组DNA。2.从120对AFLP引物组合中选出17对谱带清晰、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对177份枣种质资源进行扩增分析,共扩增出577条电泳谱带,平均每对引物产生34条谱带,其中372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64.47%;其余205条谱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35.53%。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761~1.000之间。圆铃与酥圆铃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1.000;秤砣枣与酸枣1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761。3.构建了供试材料的AFLP指纹图谱,部分供试材料具有独有的特征带,其余材料可通过二歧分类法确定各自在AFLP图谱中的差异带,根据样品的特征带或差异带可区分开所有的供试材料。4.利用6对SRAP引物组合对177份枣种质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13条谱带,平均每对引物能扩增出19条谱带。其中51条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45.13%;其余62条均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检出率为54.87%。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727~1.000之间。圆铃与酥圆铃,无头枣与襄汾圆枣,义乌大枣与南京枣,壶瓶酸与壶瓶枣,大马牙与葫芦长红,金丝小枣与金丝蜜,赞新大枣、赞皇大枣1与赞皇大枣2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均为1.000;新疆小圆枣与永城长红,小平顶与核桃纹,小木枣与短果长红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均为0.727。5.采用UPGMA法对供试材料的AFLP数据、SRAP数据和AFLP与SRAP整合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与枣种质地理来源关系密切。6.基于AFLP和SRAP分析结果,在分子水平上,探讨了几组枣品种的亲缘演化关系:(1)酥圆铃与圆铃可能是同物异名;老婆枣可能是由核桃纹演化而来;延川狗头枣与圆铃的亲缘关系较近。(2)磨盘枣与圆铃枣品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是由圆铃枣演化而来。(3)宣城尖枣、义乌大枣与南京枣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4)宁阳六月鲜、孔府酥脆枣和疙瘩脆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5)葫芦长红与大马牙的亲缘关系极近;短果长红与其他长红枣品种群的品种的亲缘关系稍远。河南龙枣与河北龙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是由长红枣演化而来;串铃与长红枣的亲缘关系较远,并不属于长红枣品种群。(6)大名布袋枣与尜尜枣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7)金丝小枣品系间的差异是DNA水平的差异;天津快枣、二秋枣、缨络枣、郎家园枣、长木枣、小木枣、马铃脆和金丝小枣的关系较近,是金丝小枣品种群的组成部分;无核小枣是由金丝小枣演化而来。(8)馒头枣、沧县傻枣、大白铃、大瓜枣、大荔鸡蛋枣、溆浦鸡蛋枣、涪陵鸡蛋枣与临猗梨枣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推测它们为同一近缘系。(9)敦煌大枣和临泽大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10)临泽小枣和中宁小枣亲缘关系极近,推测为同一近缘系。(11)大王枣、薛城冬枣和雪枣的亲缘关系较近。(12)赞皇大枣株系间的差异是DNA水平的差异。(13)婆枣株系间的变异程度较大;泡泡红、串干、沙枣与婆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4)灵宝大枣和屯屯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差异应该属于品种内株系间的差异。(15)小平顶和朝阳圆枣的亲缘关系较近,为同一近缘系。(16)胎里红和叁变红的亲缘关系较远,并不是同一个品种。(17)蒲城晋枣和耙齿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8)稷山圆枣和柳罐枣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近缘系。(19)茶壶枣与扁核酸的亲缘关系较近,推测茶壶枣可能是由扁核酸变异而来。(20)日出、红颜和福枣3个韩国品种与中国枣品种亲缘关系较近,3个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7.根据AFLP和SRAP数据整合后的聚类结果,对166个枣品种采用3种方法构建核心种质,比较了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表明采用逐步聚类法构建的枣核心种质代表性较好。枣核心种质包括50份资源,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基本在95%以上,核心种质能很好的代表初始种质。

李海涛[3]2008年在《河南枣主栽品种及灰枣群体遗传变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枣(ziziphus jujuba)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至今有文献记载的已有叁千年之久。我省为枣树最早的栽培中心之一,至今栽培有两千年以上的品种有灰枣、扁核酸、广洋枣等。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遗传变异,如何更为有效的利用这些宝贵的种质资源,将对我省枣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ISSR标记技术辅以形态指标的调查,对我省主栽品种及灰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学结构及遗传学关系进行了研究,为我省枣品种选育、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枣成熟叶片DNA提取方法,本试验建立的改良CTAB法,是枣成熟叶片DNA提取的理想方法,该方法主要步骤是破碎细胞去除杂质、裂核释放DNA和DNA沉淀分离,用该法提取的枣DNA能满足限制性酶切、PCR扩增等试验手段的要求。2.枣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引物的筛选,15μl反应体积中,模板DNA30ng,引物浓度0.8μmol/L, 2×Taq PCR MasterMix 7.5μl,用无菌双蒸水补足15μl。在PTC-200基因扩增仪上进行扩增,扩增程序:94℃预变性5min, 94℃变性30s,59℃(视引物而定)复性45s,72℃延伸75s,40个循环;72℃延伸10 min;4℃保存。本试验筛选出10条多态性好的引物用于灰枣群体及其它八个品种间的扩增。3.共利用10条引物,对河南省枣主栽品种及灰枣群体进行了ISSR分析,共扩增出96个位点,平均每条引物9.6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87个,占总位点数的90.62%。4.河南省枣主栽品种及灰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河南省枣主栽品种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5.42%,平均遗传距离为0.3951,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na=1.8542 ,有效等位基因数ne=1.4525,基因多样性h= 0.2720,Shannon信息指数I= 0.4152;灰枣群体的叶长、叶宽、叶形指数的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分别为:0.89,0.50,0.30和18.24,21.01,14.42;灰枣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79.17%,平均遗传距离为0.2866,检查到的等位基因数na=1.7917,有效等位基因数ne= 1.2941,基因多样性h= 0.1843 ,Shannon信息指数I= 0.2903。5.河南省枣主栽品种与灰枣群体的总群体基因多样度Ht= 0.3124,群体内的基因多样度Hs=0.2281,两群体间基因多样度DST0.084,基因分化系数Gst= 0.2698,(见表10)说明群体间分化程度较高,即26.98%的变异存在于2个供试群体之间,Nm =0.6766,说明群体间基因交流较少;灰枣总群体基因多样度Ht为0.1874,群体内基因多样度Hs为0.1763,群体间基因多样度DST为0.0111,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593,即5.93%的变异存在与3个供试群体之间,基因流Nm为3.9662>1,说明群体间分化较小,基因流可防止由遗传漂变引起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6.河南省枣主栽品种群体及灰枣群体间的遗传一致度为0.7829,遗传距离为0.2448。以遗传相似系数进行聚类,灰枣、灵宝大枣、广洋枣、扁核酸、桐柏大枣、长红先聚到一起,后与冬枣、无核枣、鸡心枣聚到一起。

殷晓[4]2013年在《基于SSR标记的中国枣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枣(Ziziphus jujuba Mill.),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是原产我国的特有果树,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为我国第一大干鲜兼用果树以及重要的药用植物和生态经济林树种。长期驯化过程中,由于分离、突变、迁移、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作用,枣树群体产生了大量的遗传变异,形成区域性品种和品种群。资源异质性生境形成了繁多的地方品种(类型),加上枣种质间广泛交流,不仅为枣生产提供优良的品种或类型,也造成枣品种间遗传关系复杂,地理演化关系不明确。利用现代分子标记,在我国枣的起源地和栽培中心,研究枣品种群遗传结构,对于探明我国枣品种群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指导资源利用和育种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双重抑制PCR技术自主开发枣SSR多态性引物;分别利用13对和19对多态性SSR引物,研究了我国黄河沿岸6个省区48个品种和陕西19个地理区域(区/县)8个品种群共237份枣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是我国枣分子水平最为系统的研究,明确了我国枣品种的渊源关系、品种群组成,为资源利用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基础。具体结果与结论如下:开发了23对枣多态性SSR引物,利用48个枣样品筛选得到9对多态性引物。共获得5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为3~10,均值为5.56;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348~0.780,均值为0.506;期望杂合值(H_E)和观测杂合值(HO)范围分别为0.250~0.958和0.349~0.723,平均HO(0.657)大于平均H(E0.516)。除Zjuju002,Zjuju016与Zjuju020外,其他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 <0.05);所有位点未检测到连锁不平衡(P <0.05),均适合进行枣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黄河沿岸六省枣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Shannon’s信息指数(I)幅度为0.656~1.029,H_E为0.394~0.568;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发现,地理区域内变异(93%)远大于地理区域间分化(7%),平均近交系数(F_(ST))为–0.166,地理区域间平均基因流(Nm)2.898。说明黄河沿岸枣群体为中度杂合,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程度较高,趋向远缘杂交。甘肃群体在Na、H_E和I指标中均最小。近期各区域均未发生瓶颈效应。UPGMA(类平均法)聚类图与Structure群体结构表明,黄河上游的甘肃与其他区域关系较远,且缺乏基因交流,即地理位置相邻、资源一致区域的枣群体间遗传距离较小,品种交流频繁,分化低;甘肃与陕西遗传距离较小,供试甘肃枣品种可能主要来源于陕西;供试枣品种遗传关系与用途无明显关系。陕西枣品种地理区域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I幅度为0.219~1.020,H_E为0.158~0.567,关中渭河平原枣区(下游)遗传多样性和杂合度普遍高于陕北黄土高原枣区(上游);品种群I幅度为0.493~0.932,H_E为0.296~0.518,原生枣品种群遗传多样性和杂合度普遍低于新分化的品种群。AMOVA分析发现,地理区域内变异(85%)与品种群内变异(78%)均远大于群间分化(14%,22%);品种群间分化(22%)小于地理区域间分化(14%)。品种群F_(ST)值(0.283)大于地理区域(0.172)。品种群间平均基因流(0.633)均小于地理区域间平均基因流(1.203)。陕北枣属中度杂合,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程度较高,近交程度很低。枣品种交流频繁,地理区域间遗传分化低,品种群分化程度高。近期各区域均未发生瓶颈效应。UPGMA和NJ(邻近法)聚类图、主成分分析与Structure群体结构表明,小尺度下,同一区域的枣种质并没有聚在一起,而是按照品种群聚类;但在大尺度下,可分为陕北木枣—团枣品种群和关中晋枣水枣—狗头枣品种群,且狗头枣品种群与陕北木枣—团枣品种群距离较远;地理位置相邻、资源一致的区县亲缘关系近。

高姣, 刘君, 申连英, 褚新房, 徐超群[5]2015年在《用SSR标记分析‘赞皇大枣’遗传变异》文中指出研究旨在从分子水平揭示‘赞皇大枣’的遗传变异,以期为‘赞皇大枣’新品种选育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利用SSR标记对395份‘赞皇大枣’样品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通过分析样品的指纹图谱数据,来评价样品间的遗传关系。16对SSR标记共扩增出5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2~9不等,平均每位点3.2个。产物片段大小范围为104~304 bp。稀有等位基因为16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5%。395份样品中共得到28种两两相异的‘赞皇大枣’指纹图谱数据,即28种不同的基因型。对28种基因型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它们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7500~0.9804之间,平均值为0.9047。在遗传相似系数0.90处这些基因型被划分为5个类群。结果表明,‘赞皇大枣’群体内存在较丰富的的遗传变异,还有较大的选育出新品种的潜力。

常婧[6]2018年在《辽西朝阳地区酸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酸枣是鼠李科枣属植物,为我国特有的重要生态经济型树种,良种缺乏为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通过种质资源调查开展选择育种为酸枣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辽西朝阳地区的53个优选酸枣种质和8个当地大枣品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表型性状观测(14个质量性状和28个数量性状)、SSR-PCR扩增试验,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建立指纹图谱,旨在为酸枣种质资源发掘及良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的酸枣种质在表型性状上表现出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8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8.5%-104.5%之间,变异幅度较大,说明酸枣良种选育的潜力较大。14个质量性状的频率分布也反映出酸枣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多样性;采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供试种质分为3类,其中第1类的特征为果实大小中等,叶片较大,为介于大枣与普通酸枣之间的过渡酸枣类型;第2类均为大枣品种;第3类的特征为果实较小,以红色为主,接近普通酸枣类型。(2)采用L_(16)(4~5)正交试验,建立了适合酸枣的SSR-PCR反应体系(总体积20μL):DNA模板量100 ng、引物浓度0.5μmol·L~(-1)、Mg~(2+)1.25 mmol·L~(-1)、Taq聚合酶量1.5 U、dNTPs 0.3 mmol·L~(-1);从60对引物中筛选出35对作为酸枣SSR分子标记研究的引物。(3)筛选出的35对引物多态性较高,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N_A)为8.6,有效等位基因数(N_E)为3.723,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661;平均期望杂合度(H_E)为0.698,观测杂合度(H_O)为0.327,说明供试种质杂合性低;遗传相似系数在0.67-0.98之间,供试种质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差异较小。(4)基于SSR标记的UPGMA法和STRUCTURE数学模型法聚类分析表明,供试种质可分别划分为4类和3类。卡方检验表明,基于SSR标记的两种聚类结果呈现极显着相关(Sig<0.01),而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结果与基于SSR标记的两种聚类结果的相关性均不显着(Sig>0.5)。(5)以引物扩增条带容易分辨、应用的引物尽量少为原则,选择7对引物扩增谱带的组合建立了酸枣种质DNA指纹图谱,7对引物分别是BFU0183、JSSR88、JSSR102、JSSR239、JSSR222、JSSR262和JSSR207。综上,本研究基于表型性状将供试种质划分为3类,优化了酸枣SSR-PCR反应体系,建立了酸枣DNA指纹图谱,这些研究结果为酸枣种质资源的发掘、保护以及优异种质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沈慧[7]2016年在《基于nSSR和cpSSR标记的中国枣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原产我国的重要果树。枣和酸枣(Z.jujuba var.spinosa)资源丰富,在长期的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遗传变异。本研究选取我国298份代表性种质(213份枣和85份酸枣类型),用10对细胞核SSR(nSSR)和7对叶绿体SSR(cpSSR)标记,研究我国枣和酸枣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单倍型网络结构和遗传演化关系。主要取得如下结论:(1)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酸枣群体的核、质遗传多样性大于枣群体。在核基因组水平上,酸枣的期望杂合度(He)和香农指数(I)分别为0.750和1.797,大于枣(He、I分别为0.736,1.604);在叶绿体基因组水平上,酸枣的多样性(h)和香农指数(I)分别为0.462和0.809,大于枣(h、I分别为0.418,0.738)。Nei’s遗传距离、分子方差分析及群体特有等位变异证实,枣和酸枣群体间亲缘关系近,遗传分化程度低,群体间Nei’s遗传距离为0.191,核、质水平的遗传分化分别为10%和1%。(2)遗传结构的结果显示,当K=2时,枣被划分成2个类群,一类以酸枣为体,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WJP);一类以枣品种为主体,在全国范围广泛分布(CJP)。当K=7时,WJP群体可进一步分为枣和酸枣两支,小果型为特征;CJP群体分为五支,各个支群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表型特征。(3)单倍型研究发现原始酸枣单倍型群体(CH-2,共4株),其中3株为酸枣古树(即甘肃合水古酸枣、平顶山古酸枣和即墨古酸枣)。单倍型网络结构图显示,原始酸枣单倍型群体(CH-2)分化为两支独立的进化群体(CH-1和CH-3),并反映出酸枣到枣的演化驯化路线。nSSR和cpSSR标记的系统发育树表明,枣和酸枣基因交流频繁,并伴有基因渗入,进一步证实枣和酸枣分化程度低。综上所述,中国枣遗传多样性丰富,酸枣的遗传多样性在核质水平上都高于枣。枣和酸枣的遗传关系近,遗传分化程度低,基因交流频繁,基因渐渗现象明显。枣由酸枣演化而来,由一个原始酸枣群体分化为两个独立的进化群体,并存在多条演化路径。研究为枣的起源演化提供了分子证据。

梁启伟[8]2010年在《灵宝大枣遗传多样性的表型与ISSR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灵宝大枣(Ziziphus jujuba‘Lingbaodazao’)果实个大,糖分含量高,营养丰富,是枣(Ziziphus jujuba Mill.)的一个优良地方品种。灵宝大枣有栽培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和品质特征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对灵宝大枣生产的标准化和商品化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同时也为从中选育优良品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采用传统形态学标记方法并结合技术成熟稳定、经济适用且多态性检测水平高的ISSR标记方法,对灵宝大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学结构及遗传学关系进行了研究,收集了一些优良单株并进行了嫁接实验,为灵宝大枣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对70份灵宝大枣材料28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分析结果显示:灵宝大枣14个植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7.36%,平均方差为9.3267;8个果实外观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5.29%,平均方差为15.1270;6个果实主要内含物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1.39%,平均方差为8.1293。表明在灵宝大枣表型总变异中果实的变异程度最高,植株变异程度居中,而内含物最为稳定,变异系数也最小。2.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70份材料可以分为3个群组,第一群组为大果型,为灵宝大枣的典型代表类型,第二群组为小果型和长果型,在灵宝大枣中种类中比较稀少。第叁组群仅有1株,形态特征多方面异于其他单株,可能是灵宝大枣的变异单株或者同名异物单株。对灵宝大枣10个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形主要受到果横径变异的影响最大;单果重和内含物含量的关系比较密切,内含物各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明显。3.改良后的SDS法提取的灵宝大枣基因组DNA,纯度较好平均OD260/280值为1.77;平均得率为93.7μg/g;完整性好。可以完全满足后期ISSR扩增的需要。4.建立和适合灵宝大枣的ISSR-PCR反应体系:总体积20μL,其中含模板DNA80ng,引物浓度0.7μmol/L,2×Taq PCR MasterMix 10.0μl,用无菌去离子水补足20μl。扩增程序: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4℃(视引物而定)复性45s,72℃延伸75s,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4℃保存,筛选出多态性较好的12条ISSR引物用于扩增。5.共选出扩增稳定、多态性较好的引物12个,对70份灵宝大枣基因组DNA进行了扩增,共扩增出105个位点,平均每引物扩增位点8.7个,其中多态位点91个,多态位点百分率86.67%,检查到的等位基因数na=1.8667,有效等位基因数ne= 1.5491,基因多样性h= 0.3183,香农信息指数I= 0.4725,说明70份灵宝大枣材料间存在着较高的遗传变异。6.对灵宝大枣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灵宝大枣群体的基因多样度Ht为0.3193,群体内基因多样度Hs为0.2828,群体间基因多样度Dst为0.0365,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144,说明仅有11.44%的变异来源于居群之间,而主要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的个体之间,基因流Nm为3.8717>1,说明居群间的基因流动性较大,居群间的分化比较小。7.基于ISSR数据的聚类分析同基于表型的聚类分析的结果有所差异,但基本保持一致;主坐标分析更加直观地揭示灵宝大枣各材料之间的亲缘关系;对遗传距离和地理关系的相关系分析表明,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有着弱相关关系。8.综合表型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从70株优良单株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优良单株,用高接换头嫁接的方法,在灵宝和新郑进行异地对比试验和遗传稳定性测定,结果有待于经一步观察。

董玉慧[9]2008年在《枣树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评价与核心种质构建》文中提出枣树(Ziziphus jujuba Mill.)为我国特色果树和第一大干果树种。我国枣树资源丰富,农艺性状评价可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以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国家枣资源圃保存的248个枣品种为试材,分析了主要数量性状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数量性状的概率分级和质量性状的分类并提供了各级各类的参考品种;对数量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利用DPS对170个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进而构建了枣种质资源的核心种质;初步建立了中国枣种质资源网络信息系统。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了23个数量性状的变异情况,变异幅度最大的叁个性状为短托刺长度、果吊比、含仁率,变异系数分别为1.42、1.00和0.92;变异幅度最小的为可食率、生长期和花径,变异系数分别为0.02、0.05和0.09。2绘制了23个数量性状的次数分布图,并进行了K-S检验,结果表明:枣头长度、枣头粗度、枣头节间长、二次枝长度、二次枝节数、枣吊长度、枣吊叶片数量、叶片纵径、叶片横径、叶形指数、吊股率、花径、每花序花数、生长期、可食率、可溶性总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Vc含量等18个数量性状的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短托刺长度、单果重、果吊比、始果年龄、含仁率等5个性状不符合正态分布。其中枣头粗度、叶片纵径、叶片横径、叶型指数、吊股率、短托刺长度、含仁率、每花序花数、生长期、始果年龄、花径等11个性状的分布特征为首次报道。3对18个符合正态分布的数量性状进行了概率分级,各性状分为5级,1-5级的分布概率分别为10%、20%、40%、20%和10%,首次提出了各级的参考品种。4对叶片形状和核形的分类方法进行了改进,以叶形指数大小和叶片横径的位置来区分叶形,分为椭圆形、卵圆形和卵状披针形;以核形指数大小和最大核宽的位置来确定核形,分为圆形、椭圆形、纺锤形和倒纺锤形。5对19个枣树主要质量性状进行了分析,首次统计了各性状不同类别的品种数量及各类别所占的比例,并提出了各类别的参考品种。6对各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枣头长度与枣头粗度、枣头粗度与二次枝长度、枣头粗度和生长期天数、叶片纵径和叶片横径等4对性状相关系数在0.5以上,达到了极显着正相关。7首次对23个数量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到第九主成分可以解释72.367%的信息。综合各性状对这九个主成分的贡献大小,枣头长度、枣头粗度、生长期、二次枝长度、可滴定酸含量、Vc含量、每花序花数、可食率、枣吊长度、花径、含仁率、短托刺长度、始果年龄、叶形指数、吊股率等性状较好地反映了各品种的之间的差异。8以15个数量性状和11个质量性状为指标,分析了170个枣品种的欧氏距离,结果表明:沧县长小枣与献县圆小枣的欧式距离最小,为2.949;临汾针葫芦枣与祁阳糠头枣的欧氏距离最大,达14.348;平均欧氏距离为7.102。各省省内枣品种间的平均欧式距离比较相似,各省间枣品种的平均欧式距离稍高于各省省内枣品种的平均欧式距离。9利用Ward's方法、可变类平均法对170个枣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根据Ward's方法的聚类结果,截取λ=14.5,可分为12组。根据可变类平均法的聚类结果,截取λ=10.4,可分为11组。两种方法的聚类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10在对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进行Ward's法、可变类平均法聚类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组内分组和优先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抽取10%、20%、30%和40%的样本建立了8个核心种质,并对核心种质数量性状平均值、标准差、变幅进行了符合率研究和质量性状的表型保留研究。结果表明:以Ward's法聚类,抽取20%的样本建立的核心种质保存了90.8%的遗传背景,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特殊种质,如唯一的叁倍体赞皇大枣、果形茶壶形的茶壶枣等6个品种,最终建立了包括39个品种的核心种质库,该库包含了原种质的全部质量性状的表型。11在本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果树志·枣卷》的品种记载,首次建立了包括700个品种在内的中国枣种质资源网络信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资源查询、检索等功能。

孙雯雯[10]2011年在《安徽及周边地区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枣(Ziziphus jujube Mill.)原产我国,属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 Mill.)植物。安徽省枣种质资源丰富,遗传背景非常复杂,在前人的研究中,枣的分类已经涉及到形态学、抱粉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经历了从形态多样性到DNA多样性的发展过程。分类标准的不统一和分类手段的局限性,导致分类结果各不相同。造成品种来源不够清晰以及亲缘关系很不明确,致使枣的同物异名及同名异物现象十分普遍,这些都不利于枣种质资源的研究、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本研究通过ISSR标记和形态标记方法,对85个枣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目的在于揭示我国枣种质资源多样性,为枣的分类、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保存提供了有力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正交设计,建立了枣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25ul):1.0U Taq DNA聚合酶、2.5mmol/L MgCl2、0.20mmol/L dNTPs、0.30μmol/L引物、20-80ng模板DNA。其中Mg2+浓度和dNTPs浓度是影响ISSR-PCR反应的主要因素。2、从32条随机ISSR引物中筛选出26条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引物对85份枣种质资源进行扩增分析,共扩增出255条电泳谱带,平均每对引物产生8.79条谱带,其中240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94.12%;其余15条谱带为所有材料共有,占5.88%。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863~0.9490之间。肥东圆枣与肥东铃枣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0.9490;宣城圆枣与铜钱树之间,以及山东梨枣与铜钱树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均为0.4863。3、采用UPGMA法对供试85份材料的ISSR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的结果与枣的地理来源有密切关系,来自山东的疙瘩脆、六月鲜和孔府酥脆枣都聚到了一起。但来自不同地区的部分枣品种在聚类图中没有明显界限,这可能是因为枣品种的起源和亲缘关系较为复杂,也可能是地区之间枣品种的广泛交流造成的。4、对安徽枣品种间进行扩增分析。34个安徽品种共扩增出223条电泳谱带,其中190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85.20%。供试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392~0.9490之间。肥东铃枣与肥东圆枣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0.9490,其次是繁昌小冬瓜枣与皖南冬瓜枣,为0.9373;繁昌小冬瓜枣与宣城圆枣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6392,其次是皖南冬瓜枣与宣称圆枣之间,为0.6549。5、首次对安徽地方枣品种和周边地区枣品种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安徽地方枣与北方枣2个样本群的多态性位点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等遗传多样性相关参数。基于Nei’s遗传距离对2个样本群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1]. 赞皇大枣及相关类群群体遗传变异的分子评价[D]. 刘平. 河北农业大学. 2002

[2]. 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评价及其核心种质的构建[D]. 白瑞霞.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3]. 河南枣主栽品种及灰枣群体遗传变异分析[D]. 李海涛. 河南农业大学. 2008

[4]. 基于SSR标记的中国枣遗传多样性研究[D]. 殷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5]. 用SSR标记分析‘赞皇大枣’遗传变异[J]. 高姣, 刘君, 申连英, 褚新房, 徐超群.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6]. 辽西朝阳地区酸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常婧. 沈阳农业大学. 2018

[7]. 基于nSSR和cpSSR标记的中国枣遗传多样性研究[D]. 沈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8]. 灵宝大枣遗传多样性的表型与ISSR分析[D]. 梁启伟. 河南农业大学. 2010

[9]. 枣树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评价与核心种质构建[D]. 董玉慧.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10]. 安徽及周边地区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关系研究[D]. 孙雯雯. 安徽农业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赞皇大枣及相关类群群体遗传变异的分子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