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亏工业企业科技进步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盈亏论文,工业企业论文,科技进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我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伟大的历史变革时期。如何从整体上搞活企业,特别是搞活大中型企业,是我国近期需要解决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之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用3年左右时间从整体上搞活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动员全党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改革的大突破,促进新一轮经济的大发展。
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国大中型企业的主体。从整体上搞活大中型企业,主战场在于搞活大中型工业企业。本课题的基本假设是:实现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企业科技进步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有机结合,是搞活企业的关键。因此,全面比较盈、亏企业科技进步的差异,深入研究科技进步在企业盈利与亏损中的作用,是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从整体上搞活企业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本课题以1995年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成果为研究背景,通过对湖北省799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整体评价,依据系统论及统计学基本原理和现代数据处理分析技术,抽选80家工业企业(其中盈、亏各40家)进行典型分析和动态观察,全面比较分析其科技进步差异,检验并评价科技进步在盈亏工业企业中的作用,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企业扭亏增盈的有效途径,为从整体上搞活大中型工业企业提供基本对策。
需要论及的是,在以199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盈亏数据为基准所选取的各40家盈利和亏损企业中,1996年止已有5家由盈变亏,有1家由盈变为不亏不盈,有4家扭亏为盈。盈、亏企业互变的质变度为12.5%,使80家样本企业盈利、亏损数变化为盈利企业38家,亏损企业41空,利润为零的1家。这种趋势与湖北省整个大中型企业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企业亏损面增加、亏损额上升的总趋势是相一致的。直观的数据观察使我们感到,对这些由盈变亏或由亏变盈企业的科技进步行为进行典型解剖,具有重要的经济技术意义。
2 大中型盈、亏工业企业基本生产要素比较
企业的基本生产要素投入及要素的科技素质优劣,是企业生产经营效果的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比较盈亏企业生产要素投入及要素的科技素质,对分析盈亏企业生产经营效果的差异其意义十分明显。我们依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所特定的指标体系,选取“企业全部职工(从业人员)、企业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净值)、企业负债、企业生产用机器设备原值,其中微电子设备原值”作为反映企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基础指标,并通过这些指标的数学变换分析来反映企业投入要素的科技素质。
2.1 盈、亏企业劳动投入比较 劳动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劳动投入是企业最为基本的生产要素投入。盈亏企业劳动投入如表1所示:
单纯从劳动者数量上由表1可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一是企业平均拥有的职工,盈利企业多于亏损企业;二是从企业拥有职工的变动情况看,盈利企业越来越多,亏损企业则相反。盈、亏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拥有职工人数的倍比由1995年1.28:1增加到1.53:1,出现劳动向盈利企业集中,即盈利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由此看来,在搞活企业特别是搞活大中型企业中,简单地使用“减员增效”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从被调查的亏损企业的比较与分析,企业平均拥有职工减少11.8%,而企业亏损总额却是1995年的3.29亿元上升到4.47亿元,未能实现“减员增效”的政策取向目标。
2.2 盈、亏企业资产投入比较
2.2.1 流动资产投入比较 盈利企业高于亏损企业,盈、亏企业平均占用的流动资产比,呈上升趋势 盈利企业流动资产1995年平均余额为168.85亿元,平均每个企业占用为4.22亿元,1996年平均余额为165.35亿元,平均每个企业占用4.35亿元,呈上升趋势。亏损企业1995年流动资产平均余额为54.59亿元,平均每个企业占用1.36亿元,1996年平均余额为53.33亿元,平均每个企业占用1.3亿元,呈下降趋势。盈亏大中型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平均占用比,由1995年的3.10:1上升到3.35:1,流动资本运营也呈现向盈利企业集中的态势。
2.2.2 固定资产投入比较 盈利企业高于亏损企业,盈亏企业相同指标占用量均呈上升趋势 盈利企业1995年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为115.16亿元,平均每个企业占用2.88亿元,1996年相同指标则分别为131.30亿元,3.4亿元。动态比较上述指标分别上升14%、20.1%。亏损企业1995年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为51.70亿元,平均每个企业占用为1.29亿元,1996年相同指标则分别为62.06亿元;1.51亿元,动态比较,上述指标分别上升20%、17.1%。就固定资产净值总额与平均占用看大中型盈、亏工业企业均呈上升趋势,盈亏企业平均占用固定资产净值比也由1995年2.23:1上升到2.29:1。
2.2.3 资产负债率比较 盈利企业低于亏损企业 1995年盈利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4%,1996年为57.7%,亏损企业1995为64.1%,1996年为63.7%。盈利企业资产负债率虽呈上升趋势,但负债程度低于亏损企业。
2.2.4 企业生产用机器设备的先进性能比较 盈利企业与亏损企业差别不大 企业生产用机器设备先进程度可以用多种指标来加以描述。在这次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现代微电子控制的生产用机器设备原值占全部生产用机器设备原值的比率来反映。盈利企业1995年微电子控制的生产用机器设备占6.3%,1996为7.9%;亏损企业同比1995年的6.3%,1996年为7.8%。从设备的先进性看,盈利企业与亏损企业差别不大。
2.3 劳动者平均占用资产的比较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社会再生产得以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劳动者占有多少货币形态的资产,所表现的正是这种结合程度。1995年盈利企业劳动者平均占用资产为765.22万元,1996年为794.13万元;1995年亏损企业劳动者平均占用资产为325.4万元,1996年为403.4万元。从趋势上看,盈、亏企业劳动者平均占用资产均呈上升态势。但就人均占有量而论,盈利企业劳动者平均占用资产大大高于亏损企业。盈利企业劳动与生产资料结合程度高,而亏损企业结合程度低。
3 大中型盈、亏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要素及活动规模的比较
现代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证明,科学技术日益成为重要的原动力推动着企业的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在发达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高达80%左右。在许多高技术跨国公司甚至可以达到更高的比例。经济学特别是技术经济研究成果不断向人们展示,企业科技活动及其投入对其资本营运效益与经营战略的实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1 盈、亏企业技术开发人员投入比较 技术开发人员是企业科技进步活动的主体。投入企业技术开发活动人员的多少及其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科技进步行为活动的广度、深度与效果。盈利企业1995年平均每一企业投入技术开发人员220人,1996年上升到267人;而在亏损企业中平均每一企业1995年投入技术开发人员为213人,1996年下降到184人。盈、亏企业技术开发人员投入数量差距由7人扩大到83人。从技术开发人员投入质量上看,以1995年为例,在盈利企业具有高中级职称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39%,全时专事技术开发工作人员占78%。而在亏损企业中相同比率分别为34%、66%,亏损企业均低于盈利企业。
3.2 盈、亏企业科技经费筹集与投入比较
3.2.1 盈、亏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筹集额及其方式比较
从表2分析可以得到以下认识:第一,从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的平均筹集水平看,盈利企业为994.46万元,亏损企业为322.03万元,盈利企业是亏损企业的3.1倍。第二,在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筹集方式上,盈利企业以“企业自筹和专项贷款”为主体,基本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技术开发筹款模式。而亏损企业则以“企业自筹和上级拨款”为主体,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行为模式之中。第三,企业技术开发经费自筹能力,盈利企业较亏损企业要强。在企业当年技术开发经费筹集总额中,盈利企业内部自筹所占份额为59.6%,高于亏损企业为55.7%的份额。
3.2.2 盈、亏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实际使用额度比较 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的实际使用额(支出)、主要是用于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费用。它包括企业内部支出和企业外部支出(即协作付费)。企业内部支出包括技术开发人员的劳务费(含工资)、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其他支出等。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的实际使用额度大小,表明企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强度与活动规模。从所选择的8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的筹集与使用额看,盈利、亏损企业,1996年较1995年均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受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筹资市场成本较大、难度也加大。从技术开发经费筹集看,1995年80家盈亏企业共筹集5.27亿元,1996年则为4.52亿元;技术开发当年实际使用额1995年为4.80亿元,1996为4.09亿元,分别下降14.2%;14.8%。但盈亏企业当年技术开发经费使用额之比较,差距是很大的。以1995年为例,在盈利企业当年平均的技术开经费实际使用额达到910.85万元,亏损企业相同指标平均为288.43万元,盈利企业是亏损企业的3.2倍。
3.2.3 盈、亏企业除技术开发外,其它科技活动投入比较 企业科技活动投入除当年技术开发经费使用额外,还包括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购买国内技术等经费支出。1995年盈亏各4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当年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总额达到3.52亿元,盈利企业占70.7%,亏损企业只占29.3%,盈利企业是亏损企业的2.4倍;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总额达到2.05亿元,盈利企业占62%,亏损企业占38%,盈利企业是亏损企业的1.63倍;用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3119.5万元,盈利企业占96%,亏损企业只占4%,盈利企业是亏损企业的25倍;用于购买国内技术的经费支出为198万元,盈利企业占78.5%,亏损企业占21.5%,盈利企业是亏损企业的3.6倍。总之,盈利企业不仅技术开发经费投入,而且其他科技活动投入强度均大大高于亏损企业。
3.3 盈、亏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活动规模与方式比较 从80家企业的总体情况看,企业技术开发活动规模1995年为1818项,1996年缩小为529项。但相比较而言,盈利企业同亏损企业技术开发活动规模比较相差较大。1995年,盈利企业平均拥有技术开发项目29.4项,亏损企业平均拥有技术开发项目16.4项,盈利企业技术开发活动的平均规模高于亏损企业,前者为后者的179.3%。从技术开发活动方式看,在盈利企业平均技术开发项目中,新产品开发项目多,1995年达到12.8项,而在亏损企业平均技术开发项目中,新产品开发项目少,1995年为9.6项,前者为后者的133.3%。
4 大中型盈亏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产出及经济产出比较
衡量企业科技要素投入及其活动规模大小与成效好坏,检验的根本标准是企业科技活动产出成果。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的好坏,检验的根本标准是企业经济产出成果。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的企业科技进步机制,其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最佳效益——经济产出。
4.1 盈、亏企业科技活动产出比较 反映企业科技活动产出的指标,包括当年完成的技术开发项目数等9项(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盈利企业较亏损企业所有科技活动产出指标(无论总量还是平均量),都高出很多,其倍比多在2~8间。这表明企业的科技活动产出成果较好,成为大中型工业企业盈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4.2 盈、亏企业经济产出比较 从80家企业生产经营总体情况看,生产规模基本上没有增长。按现价计算的工业总产值,1995年为241.68亿元,1996年为242.98亿元略增;不变价计算的工业总产值1995年为230.04亿元,1996年为221.77亿元略降;产品销售收入1995年为227.93亿元,1996年为231.14亿元只增长1.4%。但是,企业利润总额却下降较多,1995年80家企业利润总额为7.83亿元,1996年为2.96亿元,下降62.2%。从分析来看,扣除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1995年为3.12亿元,1996年为3.57亿元,增加不到0.5亿元,还有近4.4亿元利润不是因国家税收而是为企业内部与外部资金、市场经销成本所分割,利润从工业企业转移到其他部门,造成盈利减少,亏损额上升。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问题,需进行专门的研究加以解决。尽管如此,静态分析,盈利企业与亏损企业经济产出比较,其结果悬殊较大。
从表4的静态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盈利企业的经济规模较大,而亏损企业经济规模小,两者相差在3倍以上。其次,亏损企业在产销率上优于盈利企业,百元资金实现的销售收入虽然低于盈利企业,但差别不算大。而盈亏企业之间的人均产出指标的差异却是较大的,这里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以上比较研究,科技进步行为上的差别不能不说是深层深刻的因素之一。
5 大中型盈、亏工业企业科技进步与经济产出关联比较差异特征的定性归纳
本课题通过对盈亏大中工业企业基本生产要素,科技投入要素及活动规模,科技产出与经济产出指标的比较分析,以亏损企业为基准可得到系列定性判断,经概括归纳如表5所示:
根据表5所示的判断距阵集合,作进一步推理,可得到以下几个基本结论。
1 企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素质,科技投入及产出与企业经济产出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一般而言,企业基本生产要素投入高,素质好,且企业科技进步投入与产出高,企业的经济产出效益就高。反之则低。从各40家盈、亏企业看,盈利企业属于“两高一优”发展模式,即所谓生产要素投入及素质“高”;科技投入与产出“高”;企业经济产出效益“优”,亏损企业则属于“三低”发展的模式,即所谓生产要素投入及素质“低”;科技投入与产出“低”;企业经济产出“低”。
2 在盈利企业经济、科技的高产出是与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的高投入一致的。即要保证企业有一个较高的科技活动产出,进而保证企业有一个较高的经济活动产出,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使之有一个高强的科技经费投入支撑高产出的实现。
3 从亏损企业向盈利企业的转变,需要企业全方位的变革。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增强要素投入特别是资本投入,加强科技进步特别是强化科技经费投入,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从80家企业(盈亏各40家)1996年较1995整体经济效益下滑,盈利企业减少,亏损额增加,恰恰在同期企业劳动与资本投入均大幅度增加,而企业科技进步活动则处于全面萎缩状况。企业没有科技进步活动的高资本与劳动投入、同样得不到好的经济效益。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直接体现在对企业经济产出的支撑上。从表5所列示的盈、亏企业科技进步之投入、活动规模与产出判断可以看出,亏损企业之所以亏损除了其生产要素投入因素外,科技投入强度低,活动规模小,科技活动产出少,即所谓的科技进步“低小少”行为模式,是导致企业亏损的根本原因。盈利企业之所以盈利,除其生产要素投入因素外,科技投入额度高,科技活动规模大,科技活动产出多,即所谓科技进步“高大多”行为模式,是实现企业盈利的根本原因。
4 由以上三个结论进一步推论,从整体上搞活大中型企业,特别是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关键是实现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企业科技进步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有机结合。搞活企业的最根本的检验标志是实现企业扭亏增盈。因此,依靠企业科技进步实现扭亏增盈是当前搞活企业的根本性措施。围绕推进企业科技进步来实施改革,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根本动力。
6 加速企业科技进步 努力实现企业扭亏增盈的基本对策构思
关于加速企业科技进步,本实证研究已经证明是实现企业扭亏增盈的根本性措施。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传统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仍然还固化着人们的经济行为方式。追求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经济增长高速度的发展冲动,仍然没有完全平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地位,仍然没有建立起来。依赖“政府行为启博经济,干预市场对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保持企业的稳定”的观念与意识,仍然在相当部分国有企业对经营者和职工起着精神支配作用。甚至部分国有企业已濒于破产而无动于衷,坐等政府救济。它们对企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没有压力和动力。调研中有的企业经营决策者直言:“等企业效益好了再科技进步”,“现在企业连职工工资发放都成问题,那有钱来搞技术开发”。这种意识甚至影响到企业的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决策者。当前,大多数企业科技进步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观念陈旧缺乏多维创新意识;二是主体错位,没有建立起充满生机的科技进步创新机制;三是投入严重不足,企业科技活动范围狭窄与技术创新层次水平低;四是企业科技进步行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取向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严重不够。这些问题的普遍性,正是湖北宏观经济效益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出现较大反差的终极性原因。根据上述问题,我们就如何加速企业科技进步,实现企业扭亏增盈提出基本的对策构思。
6.1 加大意识创新力度,牢固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企业经营与发展战略的思想观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架下,企业活与非活的评价标准是,通过资本营运,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使资本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企业实现由产品经营到商品经营向资本运营的根本性飞跃,单位资本的盈利高低是评价企业优劣的新的经济价值判断。
加大意识创新力度,首先,要重新确立企业竞争的关键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目的是实现资本营运效益最大化,真正把科技进步作为企业求生存争发展的关键。其次,要围绕科技进步建立起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改革的观念与意识。全面实施营销观念创新;管理思想创新;发展模式构思创新;改革指导思想和方案创新。第三,要加大对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者的科技进步意识灌输与培养力度,真正使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识成为他们决策与管理行为指南。第四,要加大企业职工的经济质量意识的灌输与培养力度,真正使他们树立起“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科技是质量的保证”,“企业发展我发展”,“学用科技上质量”的观念。
实现意识的创新,树立依靠科技发展企业的观念,需要切实强化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强对企业决策与经营管理人员的现代科技知识与管理技术知识的培训,加大教育,再教育工程建设力度。特别是要高度重视45岁以下中青年科技管理与经营决策人员的定期轮训制度的建立。二是要加强对职工的岗位技能及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培训与教育,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技术素质和对现代高新技术适应能力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对40岁以下中青年工人的轮训与再教育。三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科协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坚持不懈地开展现代科技知识科普群体活动,把生活、身边、生产、常用、实用、更新代替科技与技术作为经常性的科普内容,正确处理好共性技术与专门技术普及的关系。四是各级科教文卫及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与特长开展科普工作,并切实把科普工作作为自己的神圣的职责,使科学技术真正走出高墙深院,走向公众,深入公民,让全体公民掌握科学技术,向自然、向社会、和人类本身全方位地进军。如果我们的国家、民族被科学技术所拥抱,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6.2 加大建立与完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企业科技进步有效机制的力度,全面确立企业市场主体、科技进步行为主体的地位 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细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未能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企业科技进步的主体地位也未能形成,社会科技进步活动主体在各级政府属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形成一方面“科研成果大量涌现”,另一方面“企业生产和市场需要”的技术与新产品得不到满足。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少,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低下,有限的科技投入要素资源被大量浪费,科技成果闲置率高。企业市场化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以改变上述状况,把形成有效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技进步机制和确立企业科技进步的行为主体地位作为重点。
首先,要以建立创新机制为主要内容,塑造并逐步形成企业科技进步的行为主体地位。在具体操作上,一是通过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通过资本运营使企业达到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而形成企业科技进步的动力。二是要通过“三改一加强”,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与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改革促进企业观念、制度创新;以改组促进企业组织、资源创新;以改造促进企业工艺、技术、产品创新;以强化管理,促进企业“市场——决策——执行——控制——市场反馈——再决策”系统决策、管理的科学创新。三是要通过对企业发展宏观环境政策导向制导,形成有利于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激励机制。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系,为市场主体——企业科技进步行为主体,形成构建系统的市场规则。即构造与确立科技成果市场供给系统规则;企业技术开发创新系统市场价值取向规则;社会化科技服务系统市场定价交易规则;科技市场流通系统建设与确立规则;科技法规保障系统的制定与实施规则等。构建或确定全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系的系统市场规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规划,又要重点突破;既要依靠行政推进,更要依靠市场机制和法制手段来完成。
6.3 加大企业科技进步投入力度,逐步扩大企业科技活动领域,提高企业创新层次水平
如何加大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经费的投入力度?我们认为,首要的是全社会要高度重视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之经费投入,切实拓宽企业的经费筹集渠道。在具体运作上,一是政府及各社会团体的科技经费投入要向企业倾斜。切实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头”的改革思路,将那些原隶属政府部门和高校的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断奶”,把他们彻底推向市场,推进他们与大中型企业联合。可采取并购、长入、合资、合股、联办等方式方法,推动他们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或股东。各级财政的科技经费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申报技术开发项目为主体有偿或无偿投入。对以企业为主,并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的攻关项目,只要项目论证充分,有市场前景,有较好的效益,就应集中财力攻关。彻底改变项目多而投入强度不足的状况。二是金融部门要切实加大科技贷款投放额度。根据企业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可考虑建立企业科技开发风险投资银行,专事企业重大技术开发项目的信贷业务。政府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用于有偿部分可委托科技开发风险投资银行进行资金运营。三是企业内部要加大自筹科技投入资金额度与工作力度。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必须达到最低限比例,即占销售收入的1.5%,作为企业财务与经营成果考核的依据,并允许直接摊入当年成本。大中型工业企业一般不能低于产品销售收入3%,对大一、大二型企业要求达到5%,并要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对以提取技术开发费为由而挪作它用的大中型企业在税收上课以200%的占用税;对确系用于当年企业技术开发的可以150-200%比例在企业所得税中扣减。四是当前一个时期内要特别重视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科技活动的投入。以新的较少的增量,激活存量,提高存量资产、资本的科技含量。在具体运作上,(1)要在企业改制中,把一定比例的募股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2)要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改造现有企业。(3)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要以经营与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保值增值为重点来策划、实施,不能一味追求扩大生产能力,关键是瞄准市场容量与产品生命周期、市场占有率来策划与构思。
6.4 加大提高企业科技进步行为的组织化力度,以市场为取向,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进程 企业有效的科技进步机制的建立及其运行,需要有相适应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科技进步行为。有关软科学研究成果及本次调查表明,科技进步行为的组织化程度,对于提高科技活动产出,进而提高经济产出,具有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首先,要巩固企业现有技术开发机构。80家工业企业,1995年共有企业技术开发机构99个,1996年减少到71个,机构内技术开发人员由7237人减少到7049人。因此,当前要把稳定和巩固企业现有技术开发机构,鼓励没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建立专门机构,作为工作重点抓紧抓好。其次,要完善企业现有技术开发机构,提高其组织化水平。工作重点应以达到“有经常性技术开发任务,有稳定的科技经费来源,有一定试验测试条件”的三有为目标。第三,要对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行为进行系统化的组织与管理。要按照市场需要与市场容量来开发设计产品——围绕产品开发设计来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当前,特别注意把“市场调查分析”、“产品生命周期评估”、“市场开发与营销”、“成本分析与控制”、“产品形象与战略”、“质量与用户服务保障”等,作为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行为的重要内容。真正使企业逐步成为“围绕市场搞开发,围绕利润控成本,围绕质量抓生产,围绕用户搞服务”的市场主体。第四,要不断提高“企业——高校——科研”即“产学研”三结合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行为组织的份额。当前,要把“产学研”三结合的科技进步与创新组织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三结合的企业科技与创新组织是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脱节,调整我国科技结构,提高科技资金投入效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快速推进企业科技进步的有效形式。实现“三结合”的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必须以市场配置资源,以利益驱动粘联,以多种方式自愿互利实现结全,切不可搞“拉郎配”,行政推进要慎重,提倡是必要的,但更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