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课程:素质教育的软件工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软件工程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借助一定的课程。课程是联结教育制度、教育目标、教育过程的“纽带”,是教育内容的载体,它一方面受教育目标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实现。课程问题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都居于中心地位、实力地位。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已不再把课程结构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而扩展到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主的活动课程,出现了课程一体化的趋向,并开始注意到了潜藏于学校、社会体系和正规课程之中的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一、潜在课程的界说
美国学者范兰丝(Vallance,E.)认为,潜在课程是指那些在课程指导和学校政策中并不明确的学校教育实践的结果,是学校经验中经常而有效的一部分。能力分组、师生关系、教科书隐含的内容、课堂评价结构等,那是潜在课程的一部分,它们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以及价值与文化的学习等。
美国学者马丁(Martin,J.R.)教授认为,潜在课程是学校或校外教育环境中,产生的某些结果或副产品,特别是那些已经感到,但未公开宣称为有意产生的学习状态。潜在课程有两种“潜在”,一是自然的,一是人为的。前者为大众所不知,不是刻意安排的;后者如“水中寻宝”之潜在,“宝”被人故意隐藏起来了,寻宝者不知道,但藏宝者是清楚的。马丁教授进一步指出:“潜在课程由某情景中有意或无意产生的学习状态所组成,这些状态并未公开告诉学习者,而他们也不知道。”
美国教育哲学家高尔顿(Cordon,D.)从结果、环境和影响三个角度对潜在课程进行了界定。他指出,从学生学习结果来看,潜在课程主要是指学生所获得的非学术性内容;从潜在课程对学生影响的模式来看,它是无意识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学生;从学校环境来看,它与学校的结构和社会环境相关,即潜在课程是指学校的物质与社会环境的特性所教导给学生的一切。
我国从80年代起,在系统介绍和探讨国外潜在课程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对潜在课程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实践探索。任树纲、张同善认为:潜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既存在于校内,也存在于校外,它偏重于情意方面的非学术性内容,但不排除学术性的内容;它是可以计划的,对学生发挥着有意或无意的影响。潜在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学校大课程应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三部分组成,其中学科课程是大课程的基础部分,活动课程是大课程的重要部分(不仅仅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潜在课程是大课程的必要部分。三方面课程作为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三种课程的关系见下图:
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认为:就隐性课程这一术语所包含的意蕴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来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分野,是以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为依据的。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涵盖范围很广,几乎涉及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以及各种行为,大致说来,有这样一些:
①在物质层面上,包括学校的建筑、教室的布置、桌椅的排列、校园环境等;
②在行为层面上,包括学生间的交往、教师间的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社区与学校的交往等;
③在制度层面上,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等;
④在观念层面上,主要有校风、办学方针、教学风格、教学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等。
隐性课程所涵盖的上述内容,有两种情形:一是这部分课程有意识地被某些人或机构所隐蔽,这些人或机构知道这种被隐蔽起来的课程是什么和藏于何处。例如,在教材中常体现“文以载道”,也就是教学的教育性,这部分内容的呈现是隐蔽的而不是外显的,但同时又是“隐藏者”有意识这样做的。二是这部分课程无意识地被隐藏起来,没有人去有意地隐藏它,如师生间的日常交往,会给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很大影响,这种交往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常是无意的、非计划的。
物态环境和精神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潜在课程作为心理组织课程,被人们所重视,反映了课程的变革与更新,反映了人们课程观念的转变。
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论述可以得知:潜在课程客观存在于教育中,对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几乎涉及各个角落、各种行为,概括起来,可分为物态设施形态和精神心理形态两个层面。
物态设施层面,主要指学校建筑、教学设施、室内布置、花草树木等;
精神心理层面,主要指学校办学目标、指导思想、管理制度(教育的、生活的等)、正规课程、各种传统、师生仪表、各种人际关系、校风及师生对正规课程中所隐含的价值、态度、信念等非学术性经验的挖掘和学习等。
简而言之:潜在课程,是指教育环境(包括物态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和正规课程,内隐地、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学生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形成的因素。
二、潜在课程的功能
潜在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隐型教育现象,有助于弥补作为显型教育现象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不足,能于无形中促使校园人(包括学生、教师、职工等全体成员)健康发展,维持校园秩序并促进其发展。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是通过优美和谐的校园物态文化和融洽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教育作用,在耳濡目染中,默化学生,从而对学生的“学力成长”和“人格成长”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成果。
1.德育功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逢生麻中不扶自直”。潜在课程通过创设和利用学校中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氛围,论道而不说教,使学生在愉悦中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养成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健康的集体舆论、优良的校风学风、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意识以及课内外的言行举止,作为潜在课程的要素,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具有强烈的约束力和惩罚力,优良的校风学风对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强制性约束和规范力量,无声无息地迫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适应周围环境。教师高尚的情操、文明的举止言行,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身教,是我国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的道德教育方法。日本教育学者也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态,教师对学生的反应所作出的表情和发言,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服饰和谴词之类的生活态度的注意等,所有这一切,都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2.智育功能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潜在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隐型文化,偏重于学生情意方面的非学术性经验的获得——即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无疑有助于认识性心理活动的发展,从而大大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乐学情绪,提高学习效果。如前文所述,学生在兴趣的激励下,不仅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而且力求发现最有效、最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法——认识策略。潜在课程对学生知识掌握虽是间接的,但其作用是巨大的。现代兴起的智力理论都否定单一智力的看法,认为人的心智能力是多元的,包括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肢体运动智力、交往交流智力、音乐智力和内省智力等等。因此,潜在课程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弥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不足,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智力。例如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学生能获得许多诸如情感的表现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社交技能和生活经验,有利于交往交流智力和内省智力等心智能力的发展。
3.体育功能
潜在课程的体育功能,主要是指潜在课程的开发利用有助于学生正常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际社会心理环境作为潜在课程的重要因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准。如校园的卫生条件、教室的采光通风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视力等身心健康发展。《黄帝内径》指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皆摇”;“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礼记·大学》也指出:“心广体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人身心舒畅,相互关心与爱护,而且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是保证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反之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干扰人的情绪,使人产生焦虑、不安和抑郁的心理,严重时还会使人惊恐、痛苦、憎恨或愤怒,甚至引起一些心因性疾病,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4.美育功能
“美是到处都有的”。潜在课程的美育功能,是指通过和谐优美的物态文化、高尚文明的精神文化,在潜意识中激发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潜在课程的实施
潜在课程由于其形成因素内含在学校社会体系结构和正规课程之中,不像正规课程那样在外部形式上有明确的“内容”,因而具有不可预期性,不易被人们所察觉和把握,如“偶发事件”对学生的影响,有时是教师无法预料和估计的。但同时潜在课程的某些形成因素,经过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设计与安排,又是可以事先预期到,从而加以控制的,如学校制度、学生团体等。因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潜在课程,充分发挥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正向作用。
潜在课程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不同,一般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活动进行,主要是通过感染、默化、暗示、认可、模仿等方式发挥教育作用。由于潜在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它的开发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只能突出主要的关健性要素,以点带面,尽可能地使潜在课程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实施潜在课程,应本着“创设情景、陶冶情操、以美育人”的指导思想,从美化校园物态环境、优化校园精神环境和改善校外教育环境等方面入手。
1.美化校园物态环境。校园的物态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潜在课程的重要素之一。美化校园物态环境,要在建设管理中注意到每一个细节,应做好校园整体布局与合理协调,建筑物错落有致,树木花草、雕塑、宣传栏等各“就”其位、恰如其分,室内布置各得其所、恰到好处,让整个校园四季整洁。力争校园内的“一草一树一砖一瓦都会说话”——富有教育意义,使校园成为无声的教科书,有形的“成才实验室”。
2.优化校园精神环境。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发育成长,优良的校园精神环境必然会对学生的“学力成长”和“人格成长”产生积极的、正向的作用。优化校园精神环境,应做好发扬民主,实行科学管理,铸造师魂,确立新型师表形象;扬弃师道,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和育人观念;解放学生,实施丰富多采的教育方式;挑战世俗,创造健康融洽的人际关系;深挖教材,发挥正规课程教学的教育性等方面的工作,力争使校园人的“一语一言一举一动”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使学生和谐发展,使校园成为优良的“心理实验室”。
3.改善校外育人环境。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扩展视野,增强适应性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日益使得学校教育必须以社会、家庭的配合、支持为基础,促进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一体化的形成。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无可回避地受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教育环境中广泛的、多样的因素影响。我们实施潜在课程,必须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组成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使之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创造最佳的教育环境,以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改善校外育人环境,应着力提高家长素质,一方面要教给家长教育的方法,另一方面要使家长积极主动地与学校一起共同进行教育(在这里不是说“家长配合学校教育”而是“家长与学校一起共同教育”,这绝不是做文字游戏,而是我们应转变观念,认清家庭教育的作用,加大家长素质提高的力度。),融洽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建立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并开展活动。
潜在课程以默化的方式,通过美的物态环境和精神环境,使学生受到“美育”,同时又发挥着“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的作用,是“学校无小事,处处都育人”的践诺。潜在课程在素质教育中诚如“软件工程”对于计算机作用的发挥一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潜在课程作为客观存在,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