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与中国的比较优势_比较优势论文

加入WTO与中国的比较优势_比较优势论文

“入世”与比较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比较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入世前,一部分国民中弥漫着一股悲观情绪,认为随着入世带来的全面开放,几乎样样都比人家落后的中国企业会被样样都比咱们先进的外国企业挤跨。的确,人家几乎在所有的行业都比咱们先进,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企业就一定无戏可唱呢?不见得,比较优势原理给我们壮的就是这个胆。

比较优势原理

举个例子,假设美国投入1个劳动力,能分别生产衣服5件,或者电子产品10件,而中国同样投入1个劳动力,能分别生产衣服3件或者电子产品5件,从中可见,无论制衣与电子加工,中国的效率均赶不上美国,但这决不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中,中国的制衣、电子行业均会被美国同行挤掉。仔细算一下,大家会发现,在美国要多生产一件衣服,必须放弃2件电子产品,而中国多生产一件衣服,只须放弃5/3件电子产品。也就是说,美国人生产衣服的机会成本比中国要高,或反过来说,美国人生产电子产品的机会成本比中国人要低。聪明的美国人会发现,对美国最有利的战略不是凭借技术优势将中国所有的行业都挤掉,恰恰相反,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对美国最有利的做法是集中生产自己机会成本低的产品,而将机会成本高的产品交给中国去生产,这样做,于双方都有好处。

例如,假设中美双方在这两个行业是投入10个劳动力,在相互封闭时的两国的总产量将是衣服80件(50件+30件),电子产品150件(100件+50件)。如果中美相互开放,美国大力生产电子,中国大力生产衣服,美国人将16个劳动力投入电子产品,剩下的4个人生产衣服,而中国则让20个人专门生产衣服,最后在衣服产量不变(60件+20件=80件)的情况下,电子产品将增加到160件,再通过相互的贸易(如以30:55的比例交换),两国都将比过去分到更多的电子产品(105件—美国,55件—中国),同时衣服消费量依旧,这就是比较优势理论。它说的就是,哪怕你这样都落后于他人,但你总有机会成本比人家低,这就是你的比较优势。只要你认准了自己的比较优势,老老实实与人家做生意,落后国家不但不会被人家挤掉,恰恰相反,落后国家反而会比过去的日子更好过,全球化时代并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霸权的时代,是一个恃强凌弱的时代,而是一个各尽所能、各自展现出自己的比较优势、人人得利的时代。

认准自己的比较优势

对于落后国家来说,真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还得先认准自己的比较优势。蒙住发展中国家理智的是发展中国家因急于赶超发达国家而形成的急躁心态,尤其像咱们这种祖宗曾经阔过的泱泱大国,总希望事事能尽快赶超发达国家,“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尤其是一些高层次产业上,更期望通过大干快上赶超人家,似乎这些产业上不去,就永远算不上发达。结果,应了一句俗语,“欲速则不达”,这类教训非常多。

例如,战后代表发达国家最高发展成就的是重工业,于是当时的新中国及拉美国家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以期早日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摆脱长期以来的经济依附状态,但这些落后国家偏偏资本及外汇高度稀缺,使得这些行业因成本高昂而缺乏效率,毫无竞争力可言,既无法充分吸收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经济长期受累于二元结构的冲突,也无法支持整体经济的进步。相反,为了这些没有竞争力行业的生存、发展,反而人为建立一套扭曲价格的国家干预体系,进一步恶化了资源配置效率,使得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而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国(或地区),则选择了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劳动力成本低,经济极富竞争力,并提供了充足的剩余来支持资本积累,而且也无须政府干预市场以保护这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生存,使得市场价格未受扭曲,从而长期保持着经济的高速成长,最终进入发达国家(或地区)行列,四小龙的这种发展战略就是历史已证明行之有效的比较优势战略。

另一个例子就是阿根廷与澳大利亚。今天的人绝对想不到20世纪初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那时的欧洲人形容一个人很富裕时常说:“他富得跟阿根廷似的”,那时的阿根廷也就成为了欧洲移民向往的黄金地。当时的阿根廷当然也比澳大利亚富多了。这两个国家在比较优势上很类似,都是自然资源丰富。但战后阿根廷放弃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各类工业,希望建立自己完备的工业体系,而澳大利亚一直坚持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发挥自己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结果阿根廷倒退回了发展中国家,而澳大利亚却跃升成发达国家。有意赶超的反而纷纷不如意,无意赶超、顺着自己比较优势慢慢来的反而最终赶超成功,这应了一句中国俗语: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竞争中利用比较优势

加入WTO后的冲击,说到底就是国内经济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在竞争环境里,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扬长避短,这是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了的,也就是要发挥每个人(企业、国家)的比较优势,这样的经济才会有竞争力。

我们老说要提高国家企业的竞争力,许多人以为技术越先进,竞争力就越强,竞争力其实就是比谁的成本更低,成本低就有竞争力,成本高就没有竞争力。生产函数告诉我们,生产成本取决于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拥有比较优势的要素自然相对价格就低,处于比较劣势的要素自然相对价格就高,也就是说只有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保证产品的成本降至最低。这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所采纳的生产技术也应当与要素禀赋结构一致,只有这种技术才是适当的,否则技术再先进,但成本却降不下来,这种技术也就没有经济竞争力。

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比较优势就是劳动力要素丰富,只有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才能保证自己的产品有竞争力,结果随着经济不断增长,资本不断积累,要素的比较优势由劳动力相对丰富转为资本相对丰富,随着主导产业就由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果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阶段都能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其经济就能在每个阶段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并不断改变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从而得以一步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甚至智力知识密集型产业,这样走路,虽然不是大踏步式的试图一步登上世界产业结构顶峰,而是走小步,但每小步都走得又稳又快,林毅夫将这种战略形象地称之为“小步快走”。

但当前各地的经济发展战略、政策中有些倾向非常危险,老是片面强调发展高新科技产业,连一些非常落后的省份地区也大谈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建立自己的高新科技开发园,总是片面强调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好像不搞几个高科技项目,不搞几个资本密集型项目就算不上发展经济。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实际上是不顾自己的比较优势。

谁都知道高科技产业好,但问题是我们搞这些不合算,人家英特尔一年的研究开发费用就顶得上整个中国一半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大搞高科技产业能赢利吗?更不用说全国遍地投入搞高科技开发。美国迄今也就成功了一个硅谷,我们能有那么多资金投入吗?好像中国经济不提升产业结构,就会缺乏国际竞争力,以为产业结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及世界经济地位,把产业结构的差异视为经济发达落后之间的根本差别,以为只要提升了产业结构就算发展了经济。

其实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主导产业才有竞争力,全取决于自己要素禀赋上的比较优势,忽视了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层次再高也没有竞争力,本来这类教训挺多的,不知人们为什么老忘了。

产业结构高低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相反它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这种老想在产业结构上模仿、追赶发达国家的做法其实是发展中国家自卑的结果,总以为只有最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才代表了先进,而所谓的“落后产业”则意味着寒酸、卑微,于是总想搞点最发达的产业与技术来为自己争点面子,振奋一下民族精神。当年人家是重工业为主,于是咱们就拼命支持重工业优先发展,总宣扬自己又造出“第一台××”先进机器,但就是像韩国的汽车一样不赚钱,今天人家又发展到了信息产业为主的时代,于是咱们又想大力发展这类高新企业。

其实,产业结构的高低与一个国家的面子、地位并无多大关系,澳大利亚、新西兰一直以生产、出口矿产品、农牧产品为主,又有谁嘲笑它们产业结构低、寒酸呢?咱们的产业结构又有谁认为咱们发达呢?道理很简单,只有利用了自己的比较优势,你的经济才会有增长,企业才会赢利,你赚了“钱”,就会有地位,而不管你的产业结构是什么;而忽视了自己的比较优势,你的企业就会亏本,经济就不会增长,这时你搞的产业结构再高,你又有什么地位呢?而产业结构应当伴随着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变化来升级、优化,这样的产业才会有竞争力。

标签:;  ;  ;  

加入WTO与中国的比较优势_比较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