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保理市场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_国际保理论文

国际保理市场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实证论文,为例论文,国际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虽然保理业务在我国发展前景乐观,但从实际统计数据看,我国保理业务目前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业务量远未饱和。为了更深入地分析,笔者进行了市场调研,期望能找出我国保理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叙做保理企业的特征研究

(一)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浙江省为典型研究的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多种渠道采访企业,共获得了383份有效答卷。其中叙做保理的企业有43家,占样本总数的12.7%。这一比例稍高于国外(注:国外一般为5%~7%,见参考文献[1]。),但并不能表明浙江省的保理业务普及率高,因为本次调研中,拒访的企业多数为小企业,越是信誉高、形象好的企业越容易接受访问,这是该比例偏高的主要原因。383家样本公司中,有约1/4公司的年贸易额超过5000万美元(大型企业),约1/2的公司年贸易额介于500万-5000万美元之间(中型企业);还有约1/4的公司年贸易额小于500万美元(小型企业)。因此,这些样本有普遍性,可以作为外贸企业的代表进入本文分析模型。

(二)变量设定

根据国外学者对国际保理的研究,以下因素对公司是否选择保理存在影响:公司规模(以年贸易额表示)、存续期、所有权结构(以资产负债率表示)、资信状况、资产结构、财务状况、融资难易度等(注:Soufani,Khaled.On the determinants of factoring as a financing choice:evidence from the UK.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Volume:54,Issue:2,March-April,2002,239-252等,见参考文献[2]。)。故本文通过建立模型以分析上述各变量对我国企业对保理需求的影响程度。由于本次市场调研问卷多数为选择题,笔者对各变量的选项进行赋值以处理数据,具体见表1。

表1 变量赋值说明

(三)模型假设

提出模型假设之前,我们先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分析。首先将样本数据分成两大类:叙做保理的企业(记为1)和未做保理的企业(记为0),然后对以上各变量先进行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初步表明叙做保理的企业具有年贸易额较大、资产负债率较高、融资难度较低这三个特征。

表2 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分析结果

叙做保理 数量 平均数

标准差 显著性

年贸易额 1 43

4.37 0.976 0.000*

0340

3.40 1.549

存续期1 43

3.51 1.316 0.092

0340

3.14 1.382

资产负债率1 43

3.58 0.731 0.000*

0340

2.80 0.895

财力困境 1 43

2.88 0.586 0.134

0340

3.05 0.696

融资难易度1 43

2.72 0.701 0.000*

0340

3.48 1.085

抵押品要求1 43

2.98 0.511 0.696

0340

3.01 0.805

根据初步分析的结论以及国外学者的研究,笔者给出以下模型假设

假设一:叙做保理企业的规模较大。国外的研究表明叙做保理的企业的规模偏小,因为大型企业无论在融资、账户管理还是风险控制上都有很多其他渠道;保理业务的主要客户群体是中小企业。但我们的初步分析表明我国叙做保理的企业平均年贸易额要高于未做保理的企业,这说明我国保理业务的主要对象可能还集中于大型企业。

假设二:叙做保理企业的存续期偏短。虽然初步统计分析对存续期因素的影响没有得出显著性结论,但国外实证研究表明叙做保理的企业多为年轻的企业,因为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对融资的需求较高、对新客户了解不多,保理业务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假设三:叙做保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高。由于叙做保理企业的应收账款被抵押给银行后,即可从负债变成资产,从而减少企业负债率。因此,债务率较高的企业可能倾向于选择保理以优化资产负债表。

假设四:叙做保理企业的财务困境偏小。保理为资金短缺的企业提供了一种融资渠道,可以起到加速企业资金周转的作用,因此财务困境较大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保理。但是在我国,大部分保理业务都是银行提供,而银行对申请保理企业的审批标准与放贷标准类似,财务困境大的企业很可能因无法获得银行认同而得不到保理服务。

假设五:叙做保理企业的融资难易度偏低。与假设四的理由类似,融资难度大的企业很可能因为无法达到银行审批标准而难以得到保理服务。

假设六:叙做保理企业进行信贷时银行的抵押品要求较高。初步统计分析中没有显著表明抵押品对保理需求的影响,但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很多选择保理的企业是由于银行融资对抵押品过高,不利于企业自身运作,因而选择保理进行融资,故作出此假设。

(四)模型的建立及结果

我们令为企业i倾向于选择保理的程度,。由于的值无法直接观测到,我们将其值分为高、低两类,分别用1和0表示。在实际表现中,倾向程度高的企业选择保理业务,倾向程度低的则不选择保理业务。由于该指标仍然属于连续变量,故可以作为因变量纳入回归模型。

我们建立模型:

其中Y表示企业倾向于选择保理的程度,Y=1表示企业对保理的倾向程度高,具体表现是企业已叙做保理,Y=0表示企业对保理的倾向程度低,具体表现是企业未做保理;变量已在表3(2)中说明。采用SPSS软件的多元线性回归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

(五)结论分析

以上实证分析的结果中,六个因变量t值的显著性值均小于0.01,全部通过检验,假设一至六成立。因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叙做保理的企业规模偏大、年龄偏小、资产负债率偏高、财务困境偏小、融资难易度偏低、进行信贷时银行对其抵押品要求较高。这些特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年龄偏小”、“资产负债率偏高”和“抵押品要求较高”三个特征,这与国外学者分析结论基本一致;而另一类是“规模大”、“财务困境小”、“融资难易度低”三个特征,它们与国外研究结果完全相反。

表3 方差分析与回归结果

(1)关于第一类特征的分析。第一类特征表明,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客户与国际市场上保理客户有共同的特点。一般来说;年轻的外贸企业处于业务拓展期,海外新客户的信用风险是一大问题,国际保理的资信调查和买方信用担保正迎合了它们的需求。通过保理融资实质是将应收账款出售给保理商,不仅不会增加企业的负债,反而可以将原来应收账款这部分负债转为资产,从而优化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因此深受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喜爱。调查中发现,不少企业认为融资时银行的抵押品要求过高,而保理业务则无抵押品要求。这些特征说明国际保理业务各方面的优势正逐渐被我国企业所认识和接受。

(2)关于第二类特征的分析。在国际保理业务比较成熟的国家,主要客户群是中小企业。首先,国外有独立于银行的保理机构,中小型外贸企业向银行融资比较困难,就转而向保理机构申办保理,通过应收账款的贴现以融通资金(Khaled Soufani,2002);其次,中小企业不具备大公司那样完备的会计系统,保理商所提供的销售账务管理、催收账款等专业化服务正可以帮助它们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再者,保理商可利用其专业人员和网络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的资信调查服务,获取最新的客户信息和资料。而大型企业无论在融资、账户管理还是风险控制都有很多其他渠道,一般不需要保理服务。然而实证结果的第二类特征表明,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服务对象主要还是财务困境不大、融资相对容易的大型企业,而非真正需要国际保理的中小企业。对于原本就可以得到贷款的“优质客户”,国际保理只是多了一种融资选择,许多大客户更看重的并非国际保理的融资、账户管理等功能,而是其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即通过出售应收账款,改善流动性比例,提高公司资信等级和清偿能力)的作用。国际保理在中小企业融资、账户管理和信用担保的优势地位未能体现。保理与银行信贷之间也没有像国外开办保理的大银行那样以不同的产品争取不同的客户而形成一种相互补充关系,在国内银行两者仍是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这说明国际保理在我国的发展还存在较大问题。

二、未做保理企业的潜在需求

我们通过模型分析在上文得出了叙做保理企业的特征,并指出了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存在的一些问题。而我们对未做保理的340家企业做进一步研究发现:

(一)信用证结算方式使用率过高

在问及“使用率最高的结算方式”时,340家企业中有189家选择了“信用证”,占55.6%。这种传统的结算方式虽然对出口企业来说比较保险,但是因其手续繁琐、占用资金的缺点,在西方的使用率已经下降到16%以下。在当前卖方市场的环境中,我国企业应该切合市场需求,逐步扩大赊销等信用结算方式的比例,才能争取更多的客户资源。

(二)风险控制手段欠缺

为考察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对客户的风险控制情况,在问卷中设计了一个多选题:“贵公司采取何种手段控制客户风险”,并要求企业按主次排序。笔者根据排序对各选项赋予不同分值(越重要分值越高),用SPSS的Descriptive Statistic过程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平均得分最高的选项是“根据历年的业务往来建立起信任关系”,其次是“通过结算方式把关”,然后才是“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可见,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对客户的风险控制基本上还比较薄弱。“信任关系”仅适合于老客户,不利于拓展新市场,而且“通过结算方式把关”也会将一大部分客户拒之门外。

(三)大部分企业对国际保理业务有需求

在被调查的340家企业中,除32家企业明确表示不需要保理服务之外,其余企业均表示对保理提供的部分服务内容感兴趣。统计结果说明,多数企业对于保理业务的各项服务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买方信用保险和出口贸易融资。在问及企业开展业务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时,77%的企业(261家)选择了“客户要求信用付款方式,带来资金周转、风险增大等问题”;68%的企业(232家)选择了“由于对新客户了解不够,很多业务不敢做”;58%的企业(197家)选择了“客户延期付款、拖账赖账问题”;53%的企业(181家)选择了“向银行申请融资困难”。问题“如果贵公司全部采用赊销方式出口货物,估计出口额能提高多少”和“每年新客户占总客户的比例大致为多少”的调查结果(见表4、表5)显示: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如果能够使用国际保理业务,采用赊销方式出口货物,业务量能够得到很大的拓展;多数企业每年都有不小比例的新客户,对于这些新客户的资信状况和风险控制问题,国际保理也能很好地解决。这些说明多数企业不仅对保理感兴趣,而且确实存在着实际的需求。

表4 预计全部采用赊销方式将会提高出口额的比例

预计出口额提高倍数 10%以下 10%~50%50%~100% 1~2倍 2~3倍 3倍以上 共计

企业数目

16

85

67 94

45 33 340

占比

5%

25% 20% 28% 13% 10% 100%

表5 每年新客户占总客户的比例

新客户比例 5%以下 5%~10% 10%~20% 20%~30% 30%以上共计

企业数目 62 778674

41

340

占比 18% 23%

25%

22% 12%

100%

(四)不少企业适合叙做保理

前文已经论述过,适于叙做保理业务的企业还要符合以下特征:销售商品为非资本品;进口方所在地也开展保理业务;有较大经营规模,风险比较分散等。在340家未做保理的进出口企业中,有不少符合这些特征。

(1)不少企业出口商品适合叙做保理。有272家企业的出口产品是服装、纺织、皮革、家居用品、家用电器、工艺品、办公用品、玩具等常用消费品。这类产品数量小、批量多,且不易变质、不容易引起关于产品质量的贸易纠纷,因而很适合叙做保理。

(2)不少企业向发达国家出口产品。在这272家中有185家企业的产品销往北美、欧洲以及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国际保理业务发展较早,保理商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很好的信誉。我国的保理商与他们合作不仅风险较小,且可以不断学习交流,增长经验。

(3)不少企业业务量大,风险分散。这185家产品、出口地符合条件的进出口企业中,有78家企业的年贸易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对于单位价值不高的常用消费品来说,业务量已经较大,且客户数量应较多,因而风险较为分散。

根据初步分析,就有78家较好的潜在保理客户,可见目前我国保理市场远未达到饱和,还有很大的业务拓展空间。为什么这些潜在客户得不到开发?还存在哪些问题?

三、我国保理市场现存问题分析

上述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保理市场存在一种矛盾现象:国际保理业务的主要客户是规模较大、融资难度和财务困境都不高的大型企业,而很多合适且有真正需要的中小企业却没有叙做保理,致使我国保理市场虽然潜在需求很大,但业务量总停留在低水平的状况。为找出答案,在问卷中设计了一道多选题,要求企业选择未做保理的原因。根据答卷情况以及与银行人士的交流,笔者归纳出以下几个原因:

(一)银行宣传力度不够

340家未做保理的外贸企业中有将近半数(45%)不了解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国际保理业务。国际保理虽然是一种新兴的金融产品,但我国引进该业务也已有十几年时间,应该说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速度是比较缓慢的,这与银行对该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到位有直接关系。

(二)企业信誉问题是保理商的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有5%的企业曾有意叙做保理,但银行并未予以办理。有一家企业在问卷中写道“听说要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才能办理保理业务”。为此,笔者走访了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保理业务的负责人员,他们认为企业的信誉问题是影响保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最常用的无追索权双保理模式中,进口保理商承担全部风险(当然收益也较高),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不佳,承做进口保理商风险太大。承做出口保理商虽然无需承担太大风险,但是收益率也相对较低,而叙做一笔保理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在固定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业务量越大平均成本越低,因此银行一般只愿意吸收业务量较大的客户。这也是银行对保理业务宣传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

(三)保理价格偏高

调查显示25%的企业认为保理价格过高。贸易合约签订后,一般由出口企业支付保理费用(采用“赊销+保理”方式出口商可以得到较高的卖价)。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出口企业利润率越来越低,要在较薄的利润中割出一部分令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甚为心痛。

(四)存在一定的产品竞争

340家企业中,有11%的企业办理了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替代保理业务的部分功能,两种产品存在竞争性,选择了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一般无须再叙做保理。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保理机构,银行也没有成立独立的保理部门,出口信用保险的保单融资和国际保理都由银行办理,这样出口信用保险就更容易抢占国际保理的潜在客户。针对这两种业务的选择问题,笔者设计了一道多选题,要求企业选出他们认为在选择两种业务时考虑的因素(给出可选七个因素),并按重要性排序。按重要性的不同赋予不同的分值,同样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平均得分最高的选项是“服务费用的高低”,其次是“手续的简易度”,再者才是“地区范围、出口商品范围的限制”、“最高信用保障的差异”、“是否提供综合服务”、“赔偿期限”和“适用的结算方式”。这说明价格还是多数企业最为看重的因素。

针对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从以下着手实施,包括银行业务水平的提高、外贸企业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等在内的相关策略措施,以求我国国际保理市场的茁壮发展。

标签:;  ;  ;  ;  ;  ;  ;  ;  ;  ;  

国际保理市场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_国际保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