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本位公有制十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有制论文,本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既要坚持搞市场经济,又要坚持公有制,并且使二者达到有机结合与内在统一。但是我发现,传统的所有制理论是以投入主体为本位的,传统的公有制是一种投入本位公有制,如果不改变投入本位论观念,不改革投入本位公有制形式,要做到二者统一是不可能的。我认为,要实现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有机结合并达到内在统一,必须在理论上完成从投入本位论到产出本位论的转变,在实践上完成从投入本位公有制到产出本位公有制的更新。与此相联系,必然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一系列观念更新。因此,本文以“产出本位公有制十论”为主题,对这些新观念作一个扼要的说明。
一、社会经济体制要素论
当我们建立某种社会经济体制的时候,当我们对某种社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时候,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对经济体制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认为,所谓社会经济体制,决不是如有些理论家所说的那样,仅仅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而是社会本质内容与社会经济实现形式的统一体;社会经济体制的要素则是社会本质内容与社会经济实现形式的结合点,正是这些结合点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应该把社会经济体制同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分割开来和对立起来,而应该把社会经济体制合理地看作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体系和体现。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都有这样三个基本的要素:第一是社会中彼此独立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简称经济利益共同体;第二是经济利益共同体所采取的主要经济交往活动方式,简称经济交往方式;第三是经济利益共同体处理经济利益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简称经济利益关系原则。
在历史上,社会经济利益共同体有个体小家庭和集体劳动组织两种形式,经济交往方式有经济利益共同体主要依靠内部分工协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主要依靠外部分工协作、互通有无的商品经济两种方式,经济利益关系原则有以投入为本位和以产出为本位的两种原则。某一特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体制,就是由上述三大要素及其不同形式构成的。其中每一种特定的要素组合所构成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体制都不是任意的,而是由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及其所制约生产力总体水平决定的。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论
我认为模式的本义应该是标准范式,同一社会性质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体制只能有一种模式。虽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可以使同一种经济体制模式带有不同国家的特色,但不能把不同的国家特色视为不同的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想模式应该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对立物和积极扬弃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代替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需要完成三大转换:一要完成政权的转换,即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使工人阶级上升为社会的统治阶级,使资产阶级变成为社会的被统治阶级;二要完成所有制转换,即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三要完成经济利益关系原则的转换,即用产出本位论代替投入本位论,用按劳分配代替按资分配。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其三个基本要素是:第一,以企业作为社会独立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第二,以商品经济作为主要的经济交往活动方式;第三,以产出本位论作为处理经济利益关系的原则。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想模式是一种以企业集体产出公有本位论为特征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体制,它继承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以企业作为经济利益共同体、以商品经济作为经济交往活动方式,因而充满竞争活力的优点,同时又摒弃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以投入为本位的经济利益关系原则,而采用产出本位经济利益关系原则,体现按劳分配、消灭剥削,使劳动者成为企业劳动产品的主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三、社会主义原初经济体制失误论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复杂原因,我们一开始并没有找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想模式。在建立社会主义原初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只完成了由资产阶级专政到无产阶级专政和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两大转换,没有完成从投入本位论原则到产出本位论原则的转换。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原初经济体制,其三个要素不是以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而是以国家作为经济利益共同体;不是以产出本位论作为经济利益关系原则,而是以投入本位论作为经济利益关系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国家是投入所有者,因而国家也是产出的所有者,这就造成了全国只有一个所有者的局面,从而使企业丧失了任何独立自主权和作为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基本条件;由此也必然造成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只能选择产品计划经济即自然经济交往方式,而不能采用商品市场经济交往方式的结果。尽管我们曾多次进行过小的改革和调整,但是社会主义原初经济体制以国家权力为中心,以一大二公为目标、以投入主体为本位、以集中计划为取向的特征并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变,社会主义原初经济体制所造成的当家者不能作主、勤劳者不能致富、计划者难应变化、欲速却不达等种种弊端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意识到自己的失误,都感到对社会主义原初经济体制非彻底进行改革不可。
四、国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成败论
概括起来,从前南斯拉夫开始的原东欧苏联各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从超国家本位到国有本位的演进、从国家本位到企业本位的探索、从公有制到私有化的蜕变这样一种历史的轨迹。东欧各国的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发生,标志着国外原初经济体制由超国家本位向国家本位演进,使各民族国家摆脱超国家机器的束缚,取得了国家的独立自主权,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也是国外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巨大历史成果。
与此同时,原东欧各国在改革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改革理论家和不同的改革理论流派,例如铁托和卡德尔的“自治理论”、兰格的“模拟市场”计划经济理论、布鲁斯的“分权模式”理论、锡克的“计划与市场结合模式”理论、科尔奈的“短缺经济”理论,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这些理论对于突破超国家本位和国家本位的旧体制,探索以企业为本位、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路子,发挥过巨大的指导作用。但是这些理论的共同局限在于,在利益关系原则的选择上,没有实现从投入本位论到产出本位论的转换,因而也就不可能使原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没有能够找到使公有制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正是这种改革理论的不彻底性导致苏联和东欧改革步入私有化歧途,并最终使社会主义成果付诸东流。
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展论
中国改革虽然比东欧起步晚,但中国改革的进展比较顺利,成效也更显著。我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从理论方面说,中国改革的最大进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正是这个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尤其是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实践方面说,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采取先观念更新后实践突破、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改补充后改主体、先扫外围后攻中心环节等先易后难的渐进策略,使中国经济建设、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改革开放的层次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前中国改革已从局部改革发展到了一个综合配套、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以立为主、制度创新的新阶段。通过改革,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格局趋于合理;在价格体制、流通体制、计划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宏观经济环境日益优化;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及租赁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革方面已取得不少经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已经起步,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微观主体已经呼之欲出。
但是,我们应清醒的看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总体上仍然处于新旧体制双轨并存的过渡时期,离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在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探索中还面临着许多难题。只有在理论上继续取得新的突破,才能在实践上取得作为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六、企业集体产出公有本位论
我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是企业个体投入私有本位论,社会主义原初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是国家全民投入公有本位论,所谓深化改革要有新的理论突破,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建立在企业集体产出公有本位论的理论基础之上,所谓在改革实践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就是要走出一条既非国有化又非私有化的新路子。
新体制只能以企业为本位而不能以国家为本位。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新体制只能以集体为本位而不能以全民为本位,是因为每个企业的劳动产品都只是本企业职工集体协作劳动的成果,而不是外企业职工劳动的成果,更不是全民劳动的成果。新体制只能以产出为本位而不能以投入为本位,是因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谁是劳动产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谁就理所当然是劳动产品的所有者,既然企业的劳动产品只是本企业劳动者协作的产物,当然也就归本企业劳动者集体所有。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法人实体,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才能消灭剥削。新体制只能以公有为本位而不能以私有为本位,是因为:第一,企业作为生产社会化发展的产物,本身就是劳动者集体协作的公共组织,是对以私有为本位的个体劳动组织的否定;第二,在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的几十年中形成的国有资产,客观上已经是全民的公有的财产,而不是某个企业的财产,更不是某个人的私产,没有任何理由量化到企业和个人;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党人的理论,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而如果坚持以私有为本位,就必然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就可能使原国有企业在走向市场的同时倒退到资本主义的老路。
必须指出,我这里所说的公有制是一种以企业、集体、产出为本位的新型的公有制,它根本不同于过去那种以国家、全民、投入为本位的传统的公有制。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传统的公有制是以投入为本位的公有制,新型的公有制是以产出为本位的公有制。我认为,坚持产出本位公有制的好处是:第一,它既能体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又能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达到有机结合,而投入本位公有制则做不到这一点;第二,坚持产出本位公有制,能使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避免姓社姓资的争论和困扰。因为从产出本位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社会归根到底是资本家私有制,而社会主义社会归根到底是劳动人民公共所有制,姓社姓资的区别一目了然。
七、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建构论
所谓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的建构,就是要把企业集体产出公有本位理论具体付诸实施,就是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操作方法完成从原初计划经济旧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渡。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总体设计和具体操作两部分。
在总体设计上有五个要点:第一、要重新塑造企业的微观经济主体地位;第二、要重新建立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领导体制;第三、要重新界定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职能;第四、要重新明确国家与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第五、要重新建立社会生产的平衡体系。
在具体操作上,重新塑造企业的微观经济主体地位,可以采取三次分权和四次分配的步骤和方法(具体内容参见拙著《产出本位公有论》,1996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重新建立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领导体制,主要是贯彻两分两统的原则,形成三大权力系统和两个有机结合;重新界定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由过去国家既要管宏观又要管微观,到实行政企分开后国家只管宏观,不管微观;重新建立社会生产的平衡体系,就是要跳出把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圈子,使之涵盖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和与之相关的自然生产四大领域,把社会生产看作这四种生产的统一,促进四种生产同步社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实现物力、智力、人力和自然力四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步骤上应注意四个环节:一是要统一进行清产核资,明确国有产权与企业产权界限,实现政企职责分开;二是要确定国有资产代表和企业法人代表,理顺中央与地方、条条与块块、国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三是要推动行政体制改革,逐步使地区行政区划同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划统一起来,并逐渐形成国有资产分级所有、分层经营的利益格局,同分税制国家财税体制相协调;四是要把物质生产领域的市场机制引入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和自然生产领域,形成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论
首先在认识上要高度重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重新塑造企业的微观经济主体地位,重新界定国家的宏观经济职能,实行政企分开,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条件,丝毫不意味着否定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所不同的是,在政企分开以后,国家的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必须建立在顺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主观计划和长官意志的基础之上,必须体现在对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调控作用上,而不是体现在对企业微观主体的直接干预上。
其次在理论上要深入理解国家的经济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历史上的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代替剥削阶级国家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不但没有割断其同社会经济的必然联系,而且第一次改变了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并日益脱离社会的方向,使国家成为同社会日益接近并最终与社会融为一体的力量。因此,我个人认为,如果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体的话,如果把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看作是一个分层建筑物的话,那么,企业就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微观建筑或基层建筑;市场就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中观建筑或中层建筑;而国家则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宏观建筑或上层建筑。因此,国家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是作为社会宏观生产关系而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国家之所以对社会经济生活具有主导和决定作用,正是由它作为社会宏观生产关系的本质决定的。
最后在操作上要精心建立和不断完善包括国家财税体制、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国家金融体制、国家外贸体制、国家社会保障体制、社会环保体制、国民经济监控预警体制、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调控体制在内的一整套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使之规范化。只有充分发挥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导和决定作用,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才能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协调、稳定地运行。
九、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际接轨论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不仅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是全球经济商品化、市场化和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是世界统一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共同繁荣的客观要求,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任何闭关锁国的自我封闭作法和任何企图孤立中国的国际霸权行为,都不可能阻止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说到底是社会主义的以企业集体产出公有本位论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的以企业个体投入私有本位论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或一个社会主义企业,要使自己在国际统一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又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变,必须学会两种本领:一方面,在对外经济竞争中,要遵循国际上通行的市场经济惯例,学会以投入主体为本位,以等价交换为尺度,平等竞争,将本求利,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对内经济关系中,要学会以产出主体为本位,以按劳分配为尺度,多劳多得,实现最大限度的社会公平。这两种本领恰如一枚外圆内方的铜钱,把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按劳分配原则有机结合起来,也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彼此衔接起来。
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本质论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过去我们并没有象现在这样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没有找到一种恰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来体现这个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想模式,这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想模式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同社会主义经济实现形式的高度统一和最佳结合。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只有一个,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其一,它表达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其二,它表达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其三,它表达了社会主义发展长河中的量变与质变、动态与静态、过程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其四,它表达了社会主义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其五,它表达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与以往社会不同的特别是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特殊性本质,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高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所在。
第二,要把握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判断标准。我们判断一个社会经济体制是不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想模式,主要看两条:一是看它是否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二是看它是否能发挥社会主义的本质优越性。实践证明,只有以企业为本位采取商品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只有以集体产出为本位和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最大限度地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调动劳动者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情况下,只有以企业集体产出公有为本位的体制,才能在竞争中使各种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向社会主义经济成分靠拢,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所吸引,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有益的补充。
第三,要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本位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透过社会经济的复杂现象揭示社会经济制度本质的科学。因此,要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辨别社会经济体制是否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选择的正确和始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发挥社会主义本质的优越性,就必须学习和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是以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剥削的剩余价值论为基石的。众所周知,马克思积40年之心血写成的《资本论》,正是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投入为本位、以资本为本位的深刻批判,也是对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以产出为本位、以劳动为本位的有力论证。但是,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几乎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个实质,继续沿用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投入为本位的原则,根据这个原则,生产资料投入是国家所有的,因此国有企业劳动者的集体产出也应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经营管理和调配。这是导致社会主义原初经济体制第一次选择采取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失误的理论根源,也是导致国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第二次选择蜕变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理论根源。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效地克服社会主义原初经济体制的弊端同时又避免步入资本主义私有化的歧途,必须以劳动本位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因此摒弃传统的以投入资本为本位的政治经济学,创立新的以产出劳动为本位的工人阶级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总而言之,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三种可供选择的道路:第一种选择是投入本位国有制道路,这就是社会主义原初经济体制所作的选择。第二种选择是投入本位私有制道路,这就是国外有些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后期所作的选择。第三种选择是产出本位公有制道路,这就是笔者所主张的选择。只有走这条既非国有化又非私有化的道路,把原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造成以企业集体产出为本位的公有制企业,才能既吸取资本主义企业作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主体充满竞争活力和精于科学管理的优点,又发挥社会主义企业没有剥削、劳动者当家作主的优点,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便于企业存量资本的管理流动、优化配置,实现投入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投入者的积极性,又便于企业内部劳动的优化组合,形成产出的一体化和企业劳动者利益一致的命运共同体,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坚持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又能同国际统一的市场经济接轨,因而是中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佳选择。这就是本文的最后结论。
标签:政治经济学论文; 公有制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统一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