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说与电影文化载体——解析希区柯克电影的特殊文化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希区柯克论文,文化论文,电影论文,载体论文,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说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大家第一印象是晦涩难懂。其实,精神分析学说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悬念片大师希区柯克用运动的声画影像为我们揭开了精神分析学说的神秘面纱,使我们从另外一个更加形象逼真的方面理解了它,这正是电影的魅力。为此,在探讨精神分析文化影像系统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希区柯克,正是他对这种特殊文化的解读,才有了电影艺术理论的不断发展。
在探讨这些之前,我们先看看何谓“特殊文化影像系统”。
一、特殊文化影像系统
给影像系统进行分类有很多种,只是标准不同而已。之所以会分出特殊文化影像系统,是基于人们的一般现实逻辑层面而定的。所谓“一般现实逻辑”,“即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中,一定的民族或社会阶层中所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相对稳定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①
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可以将影像系统分为象征影像系统、真实影像系统、抽象影像系统及特殊文化影像系统等。
特殊文化影像系统的特点是,“叙事机制的营造依据不是源自于一般现实逻辑,而是源自于某种特殊的文化学说。”②,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麦茨的符号学说等等。因此,按照这个定义,解读精神分析学说的希区柯克电影就是典型的特殊文化影像系统。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他在《精神分析引论》(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1910)中讲到了其精神分析学说的几大方面,即“过失”、“梦”和“神经病”。
弗洛伊德认为日常生活中的“过失”,包括舌误、读误、听误、遗忘(忘记名字、外文字、决心、印象)、误认等是非常有意义的。梦的解析是其学说的主要部分,他认为梦“就是欲望的满足,它代表着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的一种虚假的满足,主要特征是愿望的满足和幻觉的经验”③。神经病主要是对精神病患者和疯癫病人的心理研究。
希区柯克将这一理论进行了形象化的描绘,让读者和观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体验精神分析学说的魅力。
三、希区柯克的电影解读
著名女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曾在她的著作《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中指出,女性因为缺乏阳物而象征着一种阉割威胁,观众通过女性影像所获得的视觉快感在潜意识中是包含危险性的,这就形成了主体的阉割焦虑心理。
她继续指出男性在无意识中逃避这一阉割焦虑心理的两条通道,即是窥淫——虐待癖和恋物癖。希区柯克的电影主要体现的就是第一种,他通过发生在某种事件迫使女人起变化,要求一种意志与力量、胜利与失败的斗争。
现在我们具体看看希区柯克的电影。
希区柯克是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生于伦敦。1925年开始独立执导电影。1939年应邀去好莱坞,次年拍摄了《蝴蝶梦》,获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从此定居美国直到逝世。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做出的突出贡献,197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终身成就奖。19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他为爵士。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虽然他的影片并不全都是恐怖电影,其中也没有我们现在所崇尚的各种特技和特效,但是他的影片极具悬念,发人深思,直到现在,人们对它依然持肯定的态度。无论从被认错身份的人到窥私癖者再到性格孤僻的杀人犯,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最终的目标是展现出人性最深层的恐怖和最异常的思想。
我以其较为著名的几部影片为例,分析这些抽象的思想。
(一)《爱德华大夫》虚妄症患者的梦境
彼得森大夫(英格利·褒曼饰)是医院里的女教授,接待一个新来的爱德华大夫(格利高里·派克饰)。爱德华大夫有严重的恐惧症,害怕白色划痕,后来他因受刺激而记起自己并不是真正的爱德华大夫,而是约翰·贝兰特。爱德华大夫已死,于是警方怀疑约翰杀掉了他并想取而代之。后来通过彼得森大夫与一个老教授的治疗,使约翰终于记起爱德华之死因,最终通过彼得森大夫的协助,终将凶手莫奇森大夫绳之以法。
约翰·贝兰特,或称“爱德华大夫”是个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他因为童年时不小心将自己的弟弟推到铁尖上以致其死亡而饱受心灵的内疚。因此,在他目睹了爱德华大夫坠崖而死时,他便将责任揽在自己怀里。于是,他成为一个虚妄症患者,一直生活在别人的梦境里,他搞不懂自己在社会中该扮演什么角色。
还好,有一个美丽的彼得森大夫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帮助约翰克服了心理上的困难。片中用一个非现实化的场景来刻画梦境,用一系列的虚幻的物象来揭示约翰的心理世界和案情的蛛丝马迹。终将约翰从梦境中唤醒,解救了他。
(二)《精神病患者》人格分裂与双重性格
故事描述一名盗取公款的女郎珍妮特·李在逃亡期间投宿于汽车旅馆,却在浴室中遭到精神分裂的狂人诺曼·贝茨杀死,她的妹妹和男友加入警方的调查,在逐步侦查下终于揭露狂人的真相。最经典的场景就是“浴室杀人案”了,在这段里,希区柯克用到“视点置换原理”,让观众在“杀手”、“珍妮特”和“旁观者”几重身份中换来换去,使观众恍如身临其境,很具有视觉冲击力。
狂人诺曼·贝茨是个人格分裂的人物,他一直在扮演他的母亲和自己,具有双重人格。因为,从小他便受到自己母亲的束缚,母亲的言行深深地改变着他的人生观,以至于母亲死去多年后,他仍保留其尸体并扮演母亲。在诺曼·贝茨的心理世界中,母亲和自己同时存在,而且母亲的意志占主导地位。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贝茨会对珍妮特下毒手了。
希区柯克在谈到此片时,说到应该体现出精神病患者的虚弱感。他认为,虚弱感是神经病和精神病行为的源头,即便诺曼·贝茨掌握着其他人的生杀大权,但他的虚弱感必须体现出来。像在故事的结尾,诺曼·贝茨还在以母亲的角色猜度着警察们的想法。
影片较为深刻地刻画出人格分裂者的心理世界,对畸形人格和扭曲灵魂的描写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是希区柯克对精神分析学说的精辟解读。
(三)《后窗》窥淫癖和窥私癖
影片《后窗》讲的是摄影记者杰弗瑞由于一次意外摔断一条腿,经常周游的他如今也不得不在轮椅上过一段无聊的日子了。时值纽约的盛夏,周围的邻居们日夜都敞开窗户,闲来无事的杰弗瑞总是喜欢透过窗户观察周围的邻居们。对面窗口的推销商拓普夫妇又一次发生了争执,当晚杰弗瑞发现那个拓普先生三次冒雨拿着大皮箱走出家门。第二天,杰弗瑞发现拓普先生正在包裹刀和锯条,而拓普太太却从她卧病很久的床上消失了,小狗在楼下花坛不停地刨着什么,一切都令杰弗瑞不安。杰弗瑞的女秘书莉莎来了,又注意到拓普先生正在准备一个大箱子,还从太太的手包里拿出首饰、戒指,两个人由此得出他杀人分尸的结论。杰弗瑞找来当警察的老友调查此事,但结果是拓普太太到外地疗养,老友对杰弗瑞等人的紧张不无嘲讽。莉莎在拓普先生家寻找证据时被堵在屋子里,杰弗瑞及时报警才使她免遭毒手,她向杰弗瑞示意自己已经找到证据,推销商才知道自己正在被人监视。拓普先生很快找到杰弗瑞,行动不便的杰弗瑞只能在黑暗中用闪光灯保护自己,拖延时间。两人扭打的时候,老友带着莉莎和警察赶到,但杰弗瑞还是从楼上摔了下去。最终,杰弗瑞和莉莎还未找到确凿的证据及拓普太太的尸体,但此时两人却坠入爱河。
杰弗瑞在剧中已成为一个十足的偷窥癖者。他在修养期间,就靠窥视打发无聊的时间。像他偷窥到一位体态迷人的舞蹈女演员每天身穿胸罩短裤、迈着优美的舞步干家务;一位独居的作曲家经常坐在钢琴前创作,干家务时也不例外;一对无子女的夫妇热得躺在三楼阳台上消暑,每天把小狗放下去玩耍;二楼推销商拓普先生的妻子久病卧床,不时可以看见两人口角;一楼的单身女子似乎总也找不到伴侣,被杰弗瑞称为“寂寞芳心”;一对新婚夫妇搬进公寓后忙不迭地亲热,随即放下窗帘,此后就难得亮相……这一系列的偷窥内容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窥淫快感。例如,看到的一些“少儿不宜”的内容以及女性的身体都能从感官上给人以刺激。杰弗瑞不仅偷窥,还借助望远镜和摄影机等设备仔细观察,而且发恐吓信息给拓普,这样明暗之间的对比让观众更加获得视觉冲击力。
因此,我们说窥淫癖和窥私癖的介入,更加揭示了平常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中的性本能和欲望。《后窗》是对这一理论的精妙诠释。
(四)《蝴蝶梦》偶像的幻灭
影片《蝴蝶梦》(Rebecca)开始是一段回忆的画外音,配合幽暗的画面,营造出散发着恐怖气氛的效果。男女主人公彼此相爱,庄园里严厉的管家丹弗斯夫人却明显流露出对新女主人的厌恶和对前女主人丽贝卡的崇拜,丽贝卡虽然死了,却又仿佛无处不在,影响着庄园里的一切,到处都是带有丽贝卡名字缩写的物品。新的女主人尝试着熟悉新环境,却一次次碰壁,所有这些痛苦经历似乎都在给她一个暗示:她的丈夫将永远——而且只爱丽贝卡。她的猜疑、丈夫的沉默,在这对新婚夫妇之间划下了越来越深的裂痕。但是过去发生的事并没有这么简单,逝去的丽贝卡仿佛隐藏着很多的秘密,而远远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圣洁、美丽。终于,为了挽回新婚妻子的心,丈夫承认是他杀死了丽贝卡,并把丽贝卡沉尸大海。就在这时,丽贝卡的尸体被人发现,她的死因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经过调查,最终还是真相大白:丽贝卡是自杀死的,却把一切布置得像是被梅西亲手杀死的样子来报复他。最后,丹弗斯夫人在绝望中点起大火,与曼德利庄园一起化为灰烬……
应该说这部《蝴蝶梦》既是希区柯克中早期电影最典型、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为希区柯克带来更光明前途的里程碑式作品。片中希区柯克出色地营造了阴暗压抑的曼德利庄园景象,古堡废墟一般荒寂的建筑、开阔大厅里的一条狗、幽灵般出没面无表情的管家婆丹弗斯夫人,都成了世界电影史上永恒的记忆。
《蝴蝶梦》英文译法Rebecca,Rebecca(丽贝卡)既是片名,也是始终未出现的前女主人公的名字。女管家丹弗斯夫人是丽贝卡的忠实追随者,她以这个前女主人为偶像,在丽贝卡死去后还依然崇拜她的亡灵。为了尊敬自己的偶像,丹弗斯夫人强烈地抵制着自己的新女主人,不惜以得罪男主人为代价。在她眼中,新女主人公是让自己的偶像从男主人公记忆中消失的罪魁祸首。但是当一切计划都已失败为告终,特别是得知自己的偶像是自杀而死时,她的理智崩溃了。
偶像的幻灭导致女管家丹弗斯夫人无法接受,以至于她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丹弗斯夫人在绝望中点起大火,与曼德利庄园一起化为灰烬。其实,丹弗斯夫人也是一种病态的体现,心智健全的人断然不会这样,这让我想到《简·爱》中那个将庄园焚之一炬的疯女人。
对于希区柯克电影的研究,各有千秋。我只是结合一些具体的影片谈谈自己的看法。他的影片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联系得比较紧,主要揭示面也无非就是精神病癔症、犯罪心理等方面。他的作品非常之多,在此我也只是选择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影片进行分析,希望能加深大家对精神分析学说方面的理解。
注释:
①②黄琳.《影视艺术——理论.简史.流派》[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三版P27、P48.
③赖廷谦.《西方人文名著导读》[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P208-P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