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平度市云山镇赵庄小学 266744
所谓的科学素养即科学素质,就是指人们在学习、生产和生活中掌握、运用科学知识的程度和能力。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不是一条条的定理和结论,而是要细心爱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并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那么在新的课改形式下,我们应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鼓励质疑问难
课堂中只有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如果教师、学生针对本堂课教学内容多提问为什么,并能一起解决问题、探究知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定会得到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自然现象,以及学生了解但并不十分理解的知识,通常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讲授,而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和感兴趣的问题。而学生的思考往往来源于对生活实践细心的观察,学生在经过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后往往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和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和看法要坚持多鼓励、多表扬的态度,即使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也不要简单否定和批评,应该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或见解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思考问题主动性和积极性,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敢于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如在上《食物的营养》一课时,可让孩子们针对食物营养提出各种问题,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对问题进行整理筛选,选出有意义的问题,然后通过各种学习形式解决这些问题。
二、引导科学探究
知识从实践中来,能力是通过实践磨练出来的,要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进行观察实验。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热情探索,当实验成功时,心情会无比激动,学习兴趣倍增。这无疑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从而体验到实践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动手实验前先定计划。学生实验前要让他们考虑相关问题,进行猜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上《食物的营养》一课时,让孩子们在小组内先确定检验哪种食物、用什么方法、用到哪些实验器材。这样先计划,避免了盲目性,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
2.探究活动要深入。学生探究不要停在表面,要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有所发现,有自己的主见。如孩子们通过调查了解,已经知道了淀粉遇碘酒变蓝色,教师可进一步问:要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怎么办?这样通过探究活动的深入,可让孩子们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然后举一反三。
3.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用定量观察周围的事物,也要形成习惯。任何事物都有质的描述和量的描述。如描述一个杯子,质的描述是:杯子是白色的;量的描述是:杯子大约10厘米高,上口直径是8厘米,下口直径是6厘米,能盛500毫升水……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实事求是,如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的现象、实验结束后清理描述等,都要培养孩子认真、细致、科学的态度。
三、培养良好习惯
学生们对实验问题的理解有时并不系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有时不细致,教师的教学就是帮助学生把这些问题梳理清楚。这里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乐学氛围。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实施愉快的教学,师生关系融洽,双方配合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实施愉快教学,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容易形成兴奋中心,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2.培养师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师要认真听取孩子们的发言,以便适时进行引导,使问题不断地深入。孩子们也要养成认真倾听其他小组发言的习惯,因为其他小组的做法自己小组未必尝试过;还可对其他小组的做法提出不同的见解,允许他们质疑。沟通交流的过程要求孩子们把看到的现象变为思维,通过概括形成结论。
3.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结论。知识结论要让孩子们自己得出来,所有的知识结论尽量不要教师总结。要引导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教学追求的不是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产生了更多的问题。知识是自己探究的,是学生自己经历的,特别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要获得真切的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
四、体验成功喜悦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和力量。探索的乐趣、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教师的赞扬等都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因此在自然科实验课中,教师要善于提供给学生各种机会,让学生完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应及时、充分地给予正面的评价。平时老师随口的表扬,往往在学生的心中会荡起层层涟漪,使学生产生暖意,觉得老师平时也在关心注意他,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吝啬对学生的正面评价。
论文作者:张军元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7
标签:学生论文; 孩子们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科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结论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