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环境下情报学研究方法的演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环境论文,方法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指出:“信息技术革命普遍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全部领域”,“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1]。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重塑了情报学研究的外部环境——网络环境。环境的变迁,特别是构成新环境的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推动了情报学研究方法的演化。情报学研究方法之所以会发生演化,其内因是强烈的学科发展需求,其外因是网络环境的生成与变迁。网络环境下情报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深化为情报学的发展提供了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平台,使得情报学研究方法乃至学科的发展在这个平台上得以实现,并进而提出更高的要求。
方法的演化不外乎两条路径:旧方法的拓展和新方法的引入。引入新方法也有两种方式:将既有方法引入到全新的领域,或完全新创一种方法。网络环境下的情报学领域可以观察到研究方法演化的三种路径:传统研究方法在网络环境下的拓展、社会科学通用研究方法的引入和网络环境下专门研究方法的生成。
2 传统研究方法在网络环境下的拓展
2.1 哲学方法
所谓哲学方法,就是运用哲学的原则来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王崇德在《图书情报方法论》一书中提出,“哲学方法在图书情报科研中的应用还是零散而不系统的,许多研究人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哲学方法,有的则是哲学方法与其他方法一并使用”[2]。许多研究者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情报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现象进行解释和思考,充实了情报学研究。戴平和李法运在《情报检索10年来发展的哲学思考》一文中指出,“通过对情报检索诞生以来,尤其是10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进行历史的疏理后发现,情报检索的哲学及其基本理论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理论基础经历了从传统的理性主义观点向认知观点的过渡”[3]。哲学方法在情报学的研究实践中有了新的内涵,如:Kiryakov等人在《语义注释、索引与检索》(Semantic Annotation,Indexing,and Retrieval)[4] 一文中详细分析了哲学方法与哲学观点在知识检索(KR)和信息构建(IA)中的应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Birger Hjφrland在《图书情报学:实践、理论与哲学基础》(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Practice,Theory,and Philosophical Basis)[5] 一文中也详细列举了情报学的哲学方法,分析了这种方法在情报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及其应用。
除了对情报学的相关问题和现象进行哲学分析和思考之外,情报学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哲学方法,比如:信息哲学方法、本体论方法。
哲学中关于信息的理论研究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影响非常广泛。近年来又涌现出一个新的非常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信息哲学”(简称PI)[6]。众多学者开始关注信息哲学及其方法在图书情报学中的应用问题。2003年在南京召开的“信息构建(IA)与情报学理论方法的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中,除中心议题IA外,在情报学理论方面还研究了本体论(ontology)问题、信息哲学问题等[7]。弗洛里迪在《定义图书情报学为应用信息学》(On Defining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s Applied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8] 一文中分析了信息哲学、图书情报学、社会认识论之间的关系,认为图书情报学可以看作是一门应用信息哲学。
本体论(ontology)“在哲学的意义上是关于存在的本源的学说”[9]。目前,起源于哲学的本体论在信息科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体论的研究方法开始应用于情报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如在《一种基于本体论的知识检索原型系统》[10] 一文中,作者利用本体论方法对因特网信息资源进行了自动分类与重组研究。此外,本体论方法还应用于知识发现[11]、知识组织[12] 等领域。
2.2 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在情报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主要应用于文献计量学领域。“布鲁克斯等情报学家们纷纷采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分析文献,以探明文献本身、科学技术及科技人员的特性”[2]。运用数学方法最重要的目标是建立适用于客观现象的数学模型对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数学方法已陆续应用于情报学研究的许多领域,包括竞争情报研究、情报用户研究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模糊数学方法开始应用于情报学的研究。但由于该时期的情报学研究更加重视系统科学方法,模糊数学方法在情报学中取得的进展微乎其微。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知识检索及其评价等问题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研究者们开始大量使用模糊数学方法[13-15]。
2.3 引文分析法
1963年,美国情报学家加菲尔德创办了科学引文索引(SCI),提出引文分析法是评估学科核心期刊、机构或研究者学术成就的重要方法,是文献计量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与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分析方法”[16]。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入引文分析的概念和方法。引文分析法在情报学研究领域受到普遍重视,在情报计量学、科技情报研究[17] 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96年左右,国外学者开始运用引文分析法评价电子期刊的学术影响力[18]。1999年,Cui将超文本作为引文,运用引文分析方法,根据各医学网站在美国新闻或相关报告中出现和被报道的情况对网站进行排名[19]。通过不断丰富指标体系和引入新的分析方法,引文分析法的生命力越来越强劲。并且,“新的技术环境改变了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方式与过程,用户观念发生相应改变,用户的引用行为与传统上学术研究相比更加复杂,引用文献的来源、载体更加多样化,引文分析法的内涵和角色也有了更新的面貌”[20]。
2.4 内容分析法
美国学者伯纳德·贝雷尔森将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定义为“一种客观地、系统地、定量地描述交流的明显内容的研究方法”[21]。内容分析法萌芽于20世纪初的新闻界,其发展和完善要归功于二战时期美国情报部门组织拉斯维尔等人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获取军事情报的“战时通讯研究”。20世纪60年代,“图书情报学开始将内容分析法引入自己的方法论体系”[22]。1982年,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多份报纸进行归纳分析,所发表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可以说是内容分析法走向成熟的标志。内容分析法最初只限于词频统计分析,“80年代以来内容分析方法不断用系统论、信息论、符号学、语义学、统计学的成果充实自己”[2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和丰富的分析方法推动内容分析法更多地关注概念而不是单词,考察语义关系而不只是词频。网络时代到来后,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拓展到网络信息资源,各种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也成为内容分析的对象。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类型多样、实时性、动态性以及信息资源组织的非线性等特点,网络环境下的内容分析法面临着许多挑战,这也将促使内容分析法不断发展、完善。
2.5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调查法是获取准确详尽的第一手信息的主要方法。一般来说,调查法是在自然进程中进行的,通过访谈、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20世纪50年代末以前,情报学研究主要采取间接调查方法,即基于对某种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而进行调查研究的文献法。60年代初,“美国兰德公司的专家们为避免集体讨论而存在的屈从等缺陷,提出了一种运用匿名方式反复多次征询意见和进行背靠背的交流,以充分发挥专家们的智慧、知识和经验,最后汇总得出一个比较能反映群体意志的预测结果的方法,即德尔菲法,国内更习惯称之为专家调查法”[23]。尔后出现了问卷调查、访谈法和实况调查等方法。70年代以后,出现了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和座谈会以及书信等形式开展大面积问卷调查的方法。9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飞入寻常百姓家,网络调查法成为情报学家调查研究的主要方法。网络调查法最初以电子邮件发送回复调查问卷为主,现已发展为以网上问卷(Web问卷)为主,网络聊天、网络论坛的非正式交流等形式为辅。目前,各类网络调查软件和网上调查网站层出不穷,许多网站、论坛或网页也能方便、实时地进行各种简单的调查。由于网络调查法能够快速方便、实时有效地进行各类调查,调查法迅速成为进行情报学研究重要且常用的研究方法。
3 社会科学通用研究方法的引入
3.1 质的研究法
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又称质性研究或质化研究,是与量的研究或量化研究相对应的一种研究方法。关于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定义。国内首位介绍这一方法的陈向明博士将其定义为:“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4]。质的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性质,它的兴起和发展比较复杂,对其发展的历史分期国内外学者众说不一。根据德兹和林肯的“五次运动”论观点,质的研究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50年代至70年代是质的研究的黄金时期[25]。近年来,质的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教育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但在国内还属于新事物新方法,国内情报学界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还比较少见。目前,一些情报学家(注:黄晓斌.情报学之质的研究法.中山大学资讯系情报学理论课程讲义,2004。) 已经开始关注质的研究方法,并积极介绍和移植该方法进入情报学研究领域。
3.2 焦点团体法
焦点团体法(focus group)“是指通过6至12位参与者针对某特定主题进行自由、互动式讨论,以收集到比较深入的真实意见与看法的一种定性调查研究方法[26]”。由于焦点团体具有团体访问的形式,因此也称为焦点访谈法或焦点团体访谈法。焦点团体法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主要应用于市场营销、传播及卫生等领域。目前已经发展到通过网络在线进行焦点团体访谈。近年来,焦点团体法开始应用于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图书情报学研究领域,如运用焦点团体法对用户查询行为进行分析研究[27],或者对某些服务的评估进行研究[28]。目前,大陆还没有人运用焦点团体法进行情报学研究。只是在2003年中国信息分析师的培训课程中,宝洁公司认证的焦点团体座谈会主持人对焦点团体等有关调查方法作了简单介绍。“焦点团体法不但可以避免传统封闭式的访谈方式和预先拟定好的问卷模式的缺陷,同时也可以让参与者在自由、开放、轻松自然、不受拘束的讨论气氛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以获取真实可靠的研究资料”[29]。对于那些采取个别访谈或调查技术而无法深入研究的问题,焦点团体法更加有效。因此,可以预期焦点团体法必然会广泛应用于情报学研究领域。
3.3 民族志方法
民族志(ethnography)方法起源于人类学,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详细的记载、描述和分析的方法。“20世纪初期,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在关于特罗布利安群岛的考察报告中明确提出并规范了民族志方法”[30]。民族志方法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目前,国外情报学界已将民族志方法作为情报学研究的重要方法。Heidi Julien对1990-1994年间发表的有关信息需求和利用的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发现使用民族志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占所有论文的4%[31]。此外,应用民族志方法进行情报学研究的领域还包括:从用户信息行为与文化的关系角度研究用户信息查询行为[32],信息系统研究[33] 等。国内情报学领域还没有学者介绍或应用此方法。但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内情报学界必将认识到该方法的重要性,该方法的广泛应用已为期不远。
4 网络环境下专门研究方法的生成
4.1 链接分析法
一直以来,书目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广泛运用引文来评估学术著作的质量,探索学术交流模式。网络的发展给情报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1996年,情报学家从学术期刊杂志引文外推,开始关注超链接,有学者开始运用超链接跟踪网络信息[34]。1997年,Almind与Ingwersen[35] 通过讨论确立了这一新领域的基础,并将之命名为网络计量学。网络计量学最初研究的焦点是将引文分析应用到网络文本中,因此链接分析法(hyperlink analysis)成为网络计量学的重要研究方法。链接分析法主要是指“运用网络数据库、数学分析软件等工具,利用数学(主要是统计学和拓扑学)和情报学方法,对网络链接自身属性、链接对象、链接网络等各种对象进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并用以解决各方面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36]。目前,链接分析法主要应用于评价网页和网站、提高搜索引擎效率、研究网络结构以及揭示学科发展联系及前景[36]。
4.2 网络日志分析法
网络日志分析法(Web log analysis)是日志分析法的一种类型,另一种是查询记录分析法(transaction log analysis)。查询记录分析法通常被定义为:“对在线信息检索系统和检索该系统的信息用户之间的电子查询记录进行分析和研究”[37]。最早使用查询记录分析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Meister与Sullivan首次运用查询记录分析评估用户查询反映,此后该方法陆续被用来评估系统和分析用户查询行为[37]。网络日志分析法事实上是查询记录分析法的一种变型,是近年来为满足分析网络信息查询行为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网络日志是指服务器上有关网络访问和查询的各种日志文件,包括访问日志、查询日志、引用日志、代理日志、错误日志等。而网络日志分析“是从网络的存取模式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对用户访问网络时在服务器留下的访问记录进行分析,寻找其中蕴含的规律”[38]。目前,网络日志分析法已发展成为网络信息检索、人机界面、系统设计及用户查询行为研究中极为重要和有效的方法。
5 结语
以各类软硬件及通信技术为支撑的网络为情报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环境平台。情报学研究方法的演化则充分体现了方法依存于技术、环境的关系。情报学要赢得长远发展,研究方法必须与网络环境相适应。在不断适应网络环境的过程中,情报学旧有的研究方法会不断发展、完善,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将陆续被引入,并将有更多新的专门研究方法生成。网络环境下的情报学研究方法将不断向更深层次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