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儿科 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目的 研究在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过程中,分析其诱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置入PICC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所有患儿的临床治疗中的所有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诱发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有无超声引导、穿刺季节及留置管导管时间的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患儿的操作经验、穿刺部位及次数、有无进行正规的换药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显示,穿刺次数及有无进行正规的换药情况可作为PICC术后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风险因子(P<0.05)。而医者的操作经验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穿刺次数、是否进行正规换药和操作经验,医师应配备特殊的护士予以一系列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PICC,全称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其主要是指将引导针穿刺外周静脉,再将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外周静脉中,其顶端位置为上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的一种导管置入技术[1]。导管的材质主要由聚氨酯或是硅胶等制成的,其不仅具有刻度,并且具有放射显影的功能。此项技术不仅仅用于静脉的治疗,监测血流动力学,采集标本,同时也可将不宜输入的营养或是药物置入,为维持急救通道开辟了新的途径。与此同时,此项技术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2]。近些年,研究发现,在PICC术后的众多并发症中,以导管的相关感染最为常见,占所有并发症的四成左右,这也导致了PICC拔管是非计划的。因此,临床亟待分析造成PICC术后导管相关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一些列的护理措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降低PICC术后导管相关感染事件的发生,为临床的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留置PICC导管患儿80例作为本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患儿及女性患儿各42例和38例。PICC导管:单腔瓣膜式,生产公司:美国巴德国际有限公司。
1.2方法
以患儿的住院及治疗病历为主要根据,分别统计出导管感染和无感染的患者例数,分为感染组和无感染组,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所有资料之间的差异性,如患儿的性别、年龄、穿刺的部位及次数、操作经验、穿刺季节、留置导管的时间以及患者是否进行超生引导等情况,分析并统计结果。
1.3 导管感染的类型分为局部感染、相关血流感染和导管病原菌定植三方面,局部感染:细菌性静脉炎、穿刺点感染、皮下囊感染和隧道感染。相关血流感染:败血症或是菌血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本研究的所有数据,主要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两组患儿导管感染相关资料的比较
如表1,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穿刺季节及留置管导管的时间的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的操作经验、穿刺部位及次数、有无进行正规的换药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操作经验、穿刺部位及次数、有无进行正规的换药情况均可作为PICC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
3 讨论
目前,作为一种成熟技术的PICC,其在临床的多个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如长期化疗及输液治疗等。尽管医学界不断完善导管的种类、材质以及留置方法,但依然无法避免其术后的相关性感染问题,其仍具有16.4%~28.8%的发生率[3]。因此,临床应对感染进行早期有效地干预护理,以降低发生率。
在本研究中,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操作经验、穿刺部位及次数、有无进行正规的换药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操作经验、穿刺部位及次数、有无进行正规的换药情况均可作为PICC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通过以下措施可尽量避免患者发生感染:①操作经验:由于皮下组织及血管内壁在反复穿刺的损伤下,延长了局部组织的修复时间,给细菌的入侵提供了机会,因此,应选择操作经验较为丰富的医者进行穿刺,方可降低感染的发生[4]。②穿刺次数:穿刺次数越多,感染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因此,应选取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务必做到一次穿刺成功。③改良换药的方法:不正规的换药增加了细菌滋生的可能性,临床可配备PICC专门的换药包,严格消毒,无菌操作,进而降低感染的发生[5]。④高渗营养液配置时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并提升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
综上所述,在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中,穿刺次数及有无进行正规的换药情况可作为PICC术后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风险因子,应着重注意,其次医者的操作经验也是诱发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临床的治疗及护理过程中不应忽视。
参考文献:
[1]叶连琴.基层医院肿瘤患者 PICC 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4):76-77.
[2]李青,陈影,樊雪茹,等.肿瘤患者 PICC 置管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J].海南医学,2012,23(13):152-153.
[3]高玲.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综合医学,2012,3(8):381-382.
[4]张淑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313-314.
[5]窦启金.肿瘤患者 PICC 相关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2):150-151.
论文作者:陈郴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7
标签:导管论文; 因素论文; 患儿论文; 操作论文; 术后论文; 次数论文; 相关性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