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案”的目标分层及运用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目标论文,学案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学案”的理念及相关问题
“学案”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导材料。“学案”的编制基于这样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了学习,也就学会了生存。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们教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学”。教学设计从以教为主转变为如何促使学为主。由此,“学案”便孕育而生。
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过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什么是优秀的教学?前苏联著名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家巴班斯基在他的《论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的研究特点》中对最优的标准提出这样的论述:“教学过程效果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务,于该时间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达到最高可能的水平(当然,不能低于及格水平)。第二个标准是学生和教师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指示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巴班斯基的这些教学最优化标准,对我们现在的教学仍然适用。即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有没有长进。如果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不到知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或无效的。其次,教学效益必须考虑时间因素,从学生的健康考虑时间安排。效果被时间“除”即教学效率。如果每个教师都占用学生的大量时间来获得教学效果,学生会不堪重负。要有好的教学效率,需要师生之间的配合,有和谐的“教”“学”关系。在教师认真“教”的同时,要有学生积极、自主地学。“学案”的使用就是为学生自主地学、系统地学建立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二、“学案”的界定和基本目标
“学案”是教师编制的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导材料。“学案”与“教案”虽然都是由教师设计的,但它们之间有所不同:“教案”的实施者是教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依据。“学案”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的学习材料,它的最终使用者是学生。“学案”有利于强化学习主体的自我认知的心理体验,“学案”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结构的一种重要媒介。
在教与学的一般关系上,教法高于学法,因为它既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又有着示范作用。但同时教法源于学法,教者应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制定教学策略,“为学习设计教学”(加涅语),并将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在操作层面上,教法既服从于学法,又服务于学法,教师的工作应努力地指向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学生的学习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指向自己的学习过程,力求不断改变和促进自身进步的学习状态。
现行的“学案”有很多种类型,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素质教育新学案》、浙江省金华市第一中学正在开发的“学案导学法”学案,还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专题学习网页”或“专题学习资源库”式的“学件”学案等。
鉴于对地理教学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学生状况的分析,我们提出的“学案”有别于上述类型。我们把“学案”使用放在“教”之后,利用“学案”整理知识,认识地理知识结构,在自学过程中掌握分析、归纳、推理等一系列学习方法。因此,我们的“学案”是复习性质式的“学案”。其基本目标是:学生通过“学案”梳理知识结构,把握知识要点,拓展思维,综合联系,掌握一些地理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会学地理。
三、“学案”的目标分层和设置要点
整个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分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段,其中高二年段每周只有1课时的教学,是文科学生的选修课程,在此不多叙述。下面主要从高一和高三两个年段分析教学目标和“学案”的层次。
1.高一“学案”的目标与设置要点
高一的地理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高一学生只有约15%向文科方向发展(高三应试考地理),高一地理主要教学目的以素质教育为特征,即初步掌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认识世界和我国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地理的基本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高一“学案”的目标主要有三层:(1)梳理课文,把握知识结构,把一些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2)加强对概念理解的思维训练;(3)拓展性学习。课文中陈述性的地理知识,通过综合、对比、分析,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案”中有一系列的表格和框架图,有利于学生归纳和比较地理知识,提高对地理事物和规律的理解能力。“学案”中设置一系列以图为中心的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如果前两个层面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材料的话,那么拓展性学习则是在教材范围之外学生的自主性探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素质教育新学案》中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学案”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而我们对这一部分内容则是采取“无案”化的处理方式——不作任何指导,只要求学生把与高中地理教学的相关探究呈现给教师和学生,教师结合教学对学生提交的探究成果进行点评。全国著名地理特级教师王树声曾指出:学习能力是什么?是知识加方法加运用!本“学案”的三个层次正是建立在对地理学科学习能力这种认识之上而设计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把“学案”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就变成了“学件”,即“专题学习网页”设计。当然“学件”的设计与实施还受到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及软硬件条件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已经制作了《月球》的专题学习网页,初步尝试,较受学生欢迎。
2.高三“学案”的目标与设置要点
高三年级地理学习与高一年级间的差异是:(1)必须面对高考,是应试教育,知识的掌握很重要;(2)文科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学习能力较理科学生差,学习习惯也存在问题。所以高三的“学案”设置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按计划、分阶段学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高三阶段“学案”的目标主要有:
“学案”设置的第一、二层次和相应的目标就是组织学生自学,把握知识结构,拓展思维空间。学什么、如何学,课本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是地理教学内容的最基本载体。所以,“学案”的第一层次就是组织学生通读或自学课文。这部分“学案”以章或单元为单位进行,按课文次序,通过小型问答和填空题逐步进行。
课文中的文字学生不会不懂,但其中的知识点、概念间的关系、知识结构不容易把握,“学案”在编写时要注意重点、难点的把握并设置难度阶梯,使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结构。
在组织学生自学时,要设计好让学生如何参与学习,是看书、回答问题、发现问题、画图还是思考?通过这些途径或程序使学习者吸收必要的外部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学习方法。
地理知识结构的总结要把握这样几个方面:将某一节知识点的内容归纳出重点,分析几个知识重点的内在联系,如因果关系、平行关系、递进关系、对比关系等,找出连接几个知识重点的“桥梁”,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用知识结构图把它们表示出来。
“学案”第三层次的目标是:理解高考对学习能力的要求。现在,书店、书摊里堆满了各种复习用书,仔细翻阅这类书籍可以发现,这些复习用书质量不高,相互抄袭、模仿高考试题或抄袭高考试题的很多,有创新性的很少。为减轻学生负担,必须精讲精练。而选编各种练习题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组织高三复习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历年的高考试题是优秀的试题资源库,它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于是,我们“学案”的一部分就是对历年高考题的分章、分类和分析。这些分类试题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优秀“学材”,精讲精用这些分类试题,让学生从这些高考试题中体会高考“不变”的能力要求。
高三“学案”第四层次的目标是:综合、整合学习,提高综合能力。“学案”通过一个主题或一个专题展开,打破教材学科体系的系统性,研究个别范例,解决关键性知识点、联系图。采用归纳、演绎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四、“学案”编制原则和运用策略
根据以上分层目标,在“学案”设置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
在“学案”设置过程中要对高三学生整一年的学习进行整体设计。教师要精通全部教材,了解学生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单元设计、课时设计、训练设计,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部,认识分布现状与模式关系,并建立起“全景脑图”,形成学习系统。高一的“学案”按教学单元发放,一学期形成成套的复习提纲。
2.教学相长原则
“学案”的设置主要是组织学生自学,利用“学案”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在进行“学案”设计时,教师已经考虑了引导、步骤、深度等教学问题,还要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所以,“学案”的设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设计好哪些内容让学生自学,哪些是需要教师指导,哪些内容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讲,哪些内容是在教师讲的基础上学生练。现代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的占有者,学生讲的东西可能更能吸引同学,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师生互学,学教和谐,教学相长。
3.可操作性原则
“学案”以讲义的形式发放给每个学生,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给予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做。“学案”的安排有程序、有梯度。“学案”能使我校90%的学生自己完成85%的学习任务,而对10%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15%有难度的学习任务,通过教师的教和辅导来解决。“学案”有利于发现问题,进行个案分析、典型性问题分析,有利于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有利于学生反思、复习及认知。通过学生反馈及时修改“学案”或在下一阶段的“学案”中进行调整。
“学案”的运用要与教学管理相匹配,把握好阶段性与教学节奏,教、学、讲、练相结合,检查与评价相结合。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自觉性是有差异的。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是否能按时完成“学案”中的学习任务,不能完成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困难,答案是否正确,完成的质量如何等。检查的方式可以是在课堂上师生的交流,可以让学生上交作业(“学案”)进行检查,也可以通过测验进行检查。评价有两种: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及时评价与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可以使学生自己知道学习成效,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状况并为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具体的依据。高三的“学案”往往与单元测验或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相配套。高一“无案”的自主探究性作业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参与者,一位学生的演示、演说教育和影响着其他学生。
五、“学案”的使用效果及评价
我们认为教育教学效果有两大方面:可测量的效果和不可测量、评价的效果。学生获得的知识有高级、低级之分;习得的能力有近迁移和远迁移效果;学校学习可以是短期内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也可能使学生终身难忘、一辈子受用。学校教育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完成“学业”、考上大学,这是可测量和评价的。长期目标是:学生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10年、20年甚至50年、100年后才可评价。高三“学案”的使用首先实现了教学短期目标,在这方面我们是成功的。1999年9月,利用“学案”组织高三复习,2000年文科综合考试成绩在杭州市遥遥领先(地理起了很重要的作用),2001年文科综合考试成绩仍在杭州市名列前茅。1999年9月在杭州市开设了利用“学案”组织复习的公开课,受到听课教师的好评。现在,杭州市有许多学校在使用我们的“学案”。“学案”的使用使整个高三的地理复习有条不紊,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的心理负担,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整个复习效率。“学案”的远期效果更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