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鼠耳病的综合防治_玉米论文

玉米小鼠耳病的综合防治_玉米论文

综合防治玉米鼠耳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防治论文,玉米论文,耳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8年四川省西北部地区种植的玉米暴发流行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叫玉米鼠耳病,面积达1.08万公顷,占该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的8%,发病严重地块病株率达70%,其中152.7公顷失收,当年损失产量4300吨,这种病害严重威胁着玉米生产的发展,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据邓先明教授介绍,此病除在川西北和川南部分地区发生外,在我国其他省市(区)也有发生此病的报道。鼠耳病在国外主要发生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非洲的新几内亚和亚洲的菲律宾、埃及、印度等国。其症状是根变粗而少,且脆易折断拔起,植株矮缩纵缩明显,叶色变淡,叶背的蜡白条扁宽,耳突明显。病毒为球状质粒,直径仅45毫微米。传播媒介昆虫为二点叶蝉和斑翅二室叶蝉。

玉米在四叶期发病,6-8叶期较重,植株矮缩1/3-1/2,节间缩短,叶片变粗、厚、硬,由横向皱缩,色变深。顶部叶片簇生扭曲成火炬状,色淡,叶背有脉突扁(耳突蜡泪状)。重病株雌雄穗变形,花粉和籽粒少或无。受害轻的植株可以恢复。

鼠耳病除危害玉米外,还可危害小麦和水稻。小麦遭害后植株矮缩,叶片皱缩僵直,叶色浓绿,叶背叶脉长出乳头状小突起,心叶叶尖叶缘白化扭曲,叶缘有齿状缺刻,雌蕊退化。水稻受害后植株矮化,叶脉两侧突起物宽窄较一致,病叶短缩僵直后枯死。

鼠耳病主要在小麦(无效分蘖)和野燕麦、马唐、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用二点叶蝉和斑翅二室叶蝉饲毒5分钟就可传毒,平均在体内潜育期为7天。

课题组通过多年研究明确了四月份降水量的多寡与当年发病面积危害严重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同时还明确了小麦套作玉米发病最重;距薪炭林和草坡地愈近的玉米地发病率愈高;管理水平低,肥水条件差、土层浅薄地发病重。无怪当地老百姓说:鼠耳病专欺负老、少、边、穷地区。品种上以杂交一代比自交系抗病性明显增强,品种和系间抗病性差异很大。

课题组在邓先明教授的组织领导下,历时10年研究出一整套玉米鼠耳病的系统综合治理措施,提出选用农大65、掖单51和73单交等一组抗病性强的高抗品种品系。早育苗早移栽,地膜覆盖,阻隔昆虫(叶蝉)传毒,减少病源和避病。培育壮苗,增强抗性,切断传媒昆虫在苗期传毒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技术措施。在移栽前揭膜后喷布扑虱灵等高效长效杀虫剂,保护性栽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除尽玉米地内外杂草,改良土壤,施足肥料,及时抗旱,是持续控制鼠耳病夺取高产经济有效的可行性措施。在小麦孕穗期和麦收后两次及时施药,防治玉米地内和地周围(3米)作物杂草的传病叶蝉,可显著控制玉米发病,具有防效高、成本低、公害小、效益好的优点。7年累积应用上述措施综合治理玉米鼠耳病危害面积达8.33万公顷,增产玉米4.2万吨,获经济效益4634.3万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15.3。

标签:;  ;  ;  

玉米小鼠耳病的综合防治_玉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