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地理学发展回顾与新世纪展望--祝贺中国地理学会成立90周年_地理学论文

20世纪中国地理学发展回顾与新世纪展望--祝贺中国地理学会成立90周年_地理学论文

我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祝贺中国地理学会创立9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论文,地理学论文,及新论文,前景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0-09 文献标识码:C

中国地理学会的前身中国地学会创建于1909年9月, 她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学术团体之一。中国地学会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地理学由古代地理学开始迈入近代地理学。缅怀我国地理学的建树和中国地理学会的创建与发展,要归功于创建中国地学会的张相文、白毓昆、傅增湘、蔡儒楷、袁希涛等先生,和倡立中国地理学会的竺可桢、翁文灏、胡焕庸等先生。而1934年中国地理学会的成立,反映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蓬勃发展。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合并组成新的中国地理学会,则标志着我国地理学由近代地理学开始迈入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过程。近半个世纪以来,通过全国地理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我国地理学从工作规模、专业队伍、成果积累、学科建设和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来衡量,无不光大前业,焕然一新。

1 地理学发展的回顾

1.1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

我国古代地理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古代历史学、文学和哲学都有所包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国学术思想的影响而自成一格。早在战国前后,我国就出现了《山经》、《禹贡》等区域地理著作。从2世纪即开始,我国各地编撰的各类区域地理志、地方志迄今保存有1万多种。我国古代地理的研究在许多方面均领先于国际水平,如公元3 世纪裴秀(224~271年)对地图的编制、6世纪郦道元(466~527 年)发表第一部水文地理名著《水经注》、11世纪沈括(1031~1095年)对流水侵蚀作用和海陆变迁规律的记述、15世纪郑和(1371~1435年)大规模航海考察、17世纪徐霞客(1587~1641年)对岩溶地貌的研究等。

15、16世纪,近代科学在欧洲兴起,世界地理大发现促使西方地理新思想的产生。洪堡(1769~1859年)及李特尔(1779~1859年)对地理的重要贡献以及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出版促使了世界古代地理学迈入了近代地理学。19世纪,西方各国的地理学会开始陆续建立,1871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地理大会,1922年成立了国际地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简称IGU),使地理研究开始走向国际化。而这一时期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制度统治下,与世隔绝,使我国古代地理学缺乏发展动力。直到欧洲近代科学兴起后,近代科学技术才转辗传入我国,西方地理思想观念开始冲击和影响我国传统地理学的发展。

1.2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纷纷派遣考察人员,深入我国内地进行地理、地质和资源考察,扩大和促进了西方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加速了中国地理学的近代化。地理学作为了解世界的主要内容和手段,19世纪末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外国地理著作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外国的地理环境、地理方法。新式学制的高等学校及中小学开始设置地理课程。特别是1909年9 月中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的创立,标志着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兴起。

1899年,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张相文(1866~1934年)在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首先教授地理课程,并在1901年编写、出版我国第一本《初等地理教科书》和《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这是我国自编地理教科书的肇始。1908年他编著的我国第一本普遍自然地理著作《地文学》出版。继1909年在天津成立中国地学会,把北方地学界的同行们组织了起来,1910年2月创办的会刊《地学杂志》, 发表了不少具有近代地理学萌芽性质的文章,刊登的论文涉及到自然地理、文化地理、医学地理、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历史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军事地理等众多领域。至1937年停刊,《地学杂志》共出刊181期,刊登文章1520余篇。

1921年,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和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者竺可桢(1890~1974年)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前身)创办地学系,开始培养地理专业人才。1934年他联合丁文江、翁文灏、胡焕庸、张其昀、黄国璋等人在南京发起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并创办了《地理学报》,标志着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蓬勃发展。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地理学报》由南京迁至重庆,而《地学杂志》则被迫停刊。1941年中国地理研究所建立,克服了当时的战乱及经费短缺等各种困难,在四川和陕西等地组织了多次综合性的区域地理调查,逐渐积累了资料和建立地理专业研究队伍,成为以后地理科研队伍的中坚。

1.3 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进步及战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等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使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杂交,于是在理论建树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所提高,使地理学从而跨入了现代地理学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安定、经济复兴,为地理工作地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50年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合并组成新的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黄国璋。1953年召开合并后的中国地理学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推选竺可桢为理事长,而后他长期担任本会理事长,竺可桢关心地理学各个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尤其强调地理学为农业服务。此后,我国地理事业的规模和队伍迅速发展,中国地理学会也得到迅速发展。

50年代各省、市、自治区陆续成立了地理学会,60年代以来中国地理学会所属各专业委员会也陆续成立。目前学会拥有1.8万会员,下设17个专业委员会、4个工作委员会、7个分会和直属的《地理学报》编辑委员会。时至今日,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共有大学地理系53处,专业地理研究所15所,地理学术和科普期刊40多种,专业地理工作者1 万多人,中学地理教师20多万人,由此而论,中国在世界上可谓地理科学的大国。

新中国地理学研究工作坚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研究内容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了。中国地理学会及其所属各委员会,紧密结合不同时期的任务和学科发展情况,组织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活动,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与广大地理工作者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对一些主要研究任务还组织全国范围的一致行动,集中力量使在刀刃上。如:50年代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50~80年代由中国科学院先后组织了40多次的地区资源综合考察;60~80年代国家农业部和国家科委主持的全国和各省及各地区的农业区划。80年代,国家把国土开发整治提到议事日程。中国地理学会认为这是地理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相应发出了“地理学要为国土开发整治服务”的号召,引导全国地理工作者投入国土调查和规划的工作,切实收到了以任务带学科的积极效果。同时带动了国土资源、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区域规划的研究。在此期间,我会多次召开国土整治战略等学术讨论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得到高速发展,我国东西部贫富差距扩大。受中国科协委托,我会与相关学会联合召开了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调整、西部地区交通、西部地区发展战略、长江沿江带发展战略等多次大型学术讨论会,并向国家有关部门呈报了专家建议书。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发展于80年代,至今已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遥测技术体系,为综合研究和系统分析各种地理信息开创了新的局面。1994年国家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有关人类居住、工业、交通、农业与农村、以及能源生产等方面的持续发展,和人口消费、消除贫困、保护资源、治理环境、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任务。我会及时地召开了“地理学与持续发展”的学术年会,会上明确提出持续发展研究将成为我国地理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从而带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等的基础理论研究,促进我国地理学理论的建树。

与此同时,我国地理学界还编辑出版了《国家自然地图集》、《国家农业地图集》、《国家经济地图集》、《中国土地利用图集》、《中国人口地图集》、《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丛书》、《中国农业地理丛书》、《人文地理丛书》、《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等系列图书,以及各分支学科的各种专著和一大批科研成果及其学术论文。其中不少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地理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跨入了现代科学的行列。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会积极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随着1985年我会在国际地理联合会合法席位的恢复,我会积极组织地理工作者参加每届国际地理大会。1990年在北京成功地组织召开了亚太区域地理大会,而后多次在国内主持召开分科国际学术讨论会,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扩大了我会在国际上的影响。我会与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地理学术团体保持着定期互访学术交流、访问的协议。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纵观中国地理学近一个世纪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绩,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目前仅能说我国是一个地理科学的大国,而还不是地理科学的强国。这主要表现在:

(1)理论建树薄弱。长期以来,结合完成国家的各项任务, 提出了大量的、十分有价值的建议,取得不少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但从学科理论建设上,在众多的研究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概括出地理学的规律和理论则做得还不够。

(2)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很不平衡, 只有少数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对综合地理研究有所忽视和削弱。因此,就地理科学的整体而论,学术上缺乏创新,再加上语言隔阂,多数论文在国际上缺乏影响,对世界地理科学发展的贡献还不显著。

(3)从中国地理学会的工作来看,学会在活跃学术思想, 繁荣学术交流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坚定不移地致力于提高学术交流的水平和质量,瞄准学科发展前沿,跟踪国际科学技术发展还显得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学科发展和广大地理工作者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地培养和推荐更多的地理学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参与国际学术团体专门委员会活动和工作,对于我国优秀地理学家的培养及跟踪和瞄准国际学科前沿,推动我国地理学发展都将是十分有利的,这方面的工作学会进一步加强。学会一直比较重视青年地理学家的培养,为此专门设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设立了青年地理科技奖,对培养和发现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注意听取青年地理工作的意见和呼声就显得很不够,使他们缺乏参与感,这对地理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应当予以改进。

3 新世纪中国地理科学发展前景展望

在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展望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前景,既要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国家建设可能对地理学提出的任务,又要联系中国地理学的现有基础和国际地理学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也就是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独特的地理条件,结合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加强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研究。并与国际地理科学研究接轨,在国际地理科学领域占据应有的地位,由一个地理大国变为世界地理强国。为此,应加强下述领域的研究工作。

3.1 基础理论建设

当前我国地理科学的理论建树是最薄弱的环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是当务之急。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受自然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制约,因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就成了地理研究的核心,也是地理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除地理而外,还有哲学、社会科学和生物科学等,而以地域空间为单元来研究人地关系只有地理学一家。地球表层人类社会系统和地理环境系统在同一地域内组合成一个巨系统,它的组成要素复杂而多样,它的空间结构跨度大并具有多层次性和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加上人类活动的时序性,因此综合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差异特征,必须采用定性和定量系列指标,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来解决。与此同时,要加强方法论研究,完善技术手段,开发并整理出一套适用于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使地理科学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学科。

3.2 地理环境的变化与保护研究

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峻挑战。近20多年来,我国地理工作者对土壤、水和大气等方面的环境、环境污染以及全球变化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存在着单纯从自然地理角度研究和环境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脱节的现象。因此,要鼓励人文地理工作者积极参与环境问题的研究,加强自然与社会经济相联系、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提高环境研究的层次和质量。从不同的时空尺度深入研究人地系统协同作用的形成过程、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环境整治过程中的地理环境变化、区域环境承载力、生态脆弱带土地利用、环境污染调控与减轻自然灾害等问题。

3.3 地区资源系统的综合研究

从资源的总量而言,我国是资源大国;但就人均而言,却是资源缺乏国;由于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落后和浪费严重,从资源合理利用而言,又是资源利用的弱国。因此,在我国合理利用资源、节约利用资源应成为今后的主要方针。地理工作者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等问题进行了较多的单项研究,今后要加强对地区自然资源系统的研究,即以地区为单元,综合研究该地区的资源系统,研究资源系统的结构、资源的技术经济评价、资源开发前景,资源开发与生态,以及如何利用当地资源系统来发展生态经济、发展资源与能源的节约型经济等。同时,还要研究发展代用资源。例如,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不能仅限于耕地,而要广辟食物来源,加强饲料生产、发展饲养业。向草地、林地、内陆水域和海洋索取多种食物。地理工作者不能限于“陆军”,今后还要建立“陆军海战队”,加强对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研究。

3.4 区域综合发展研究

区域地理研究最能表达地理科学地域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特点,要在以往广泛开展的全国及各省区综合国土规划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把区域作为一个系统单元来进行动态研究。例如,可以根据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研究如何配置生产力,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与协调发展,以形成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和区域协调的经济体系。对不同类型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模式,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3.5 地理信息系统与技术研究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60年代初崛起的地理信息科学, 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则始于80年代初。遥感技术的出现扩大了地理信息采集的技术,开辟了新的地理信息源,扩大了地理分析的信息内容,它的空间分析功能为地理学的区域综合分析与定量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全新的地理学信息的载体,它的出现和发展对地理科学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巨大的影响,促进地理科学体系的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和应用技术、专题与区域性应用的研究。普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促进地理科学的现代化进程。

21世纪将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关键要靠人才。世纪之交,也恰处我国地理工作者新老全面交替的过程,60年代以前毕业的地理工作者正在陆续退下来,一大批年轻的地理优秀人才已成长为学科带头人,他们基础扎实、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又掌握一定的新技术手段,是我国地理科学发展的希望。各级地理单位,特别是中国地理学会,要切实认真地抓好学术交流和信息交流,给广大地理工作者提供更好地交流和信息服务,从战略的高度做好地理人才信息库,为培养、发现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多做工作。相信经过广大地理者工作不懈的努力拼搏,在新的世纪中必将使我国发展成为世界地理学强国之一。

收稿日期:1999-08-16;修订时期:1999-08-20

标签:;  ;  ;  ;  ;  ;  ;  ;  

20世纪中国地理学发展回顾与新世纪展望--祝贺中国地理学会成立90周年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