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公平关注重点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公平论文,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13)01-067-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工业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仍然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怎么理解和实施促进公平这一“基本教育政策”,既积极而为,又实事求是,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美国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也同样存在教育公平问题,但由于与中国的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不同,有其自己的特征。本文选择《教育研究》和《哈佛教育评论》上发表的有关教育公平的论文作为分析语料,通过比较研究,考察两国对教育公平关注重点的异同,从而获取推进我国教育公平思路和策略的启示。
《哈佛教育评论》于1930年创刊,是教育界有名的期刊之一。《教育研究》于1978年创刊,是我国最具权威的教育理论刊物。通过对这两种杂志有关论文的比较研究,可以反映两国教育界和教育理论界的代表性成果。笔者以“教育公平”为主题词搜索这两种杂志近17年(1994—2010年)来刊登的文章,搜索结果为:《哈佛教育评论》共有84篇,《教育研究》共有152篇,以此分别建立中美两个语料库。利用统计软件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教育公平研究的发展趋势,教育公平研究的主要聚焦点,教育公平研究的主要取向。
一、中美教育公平研究的发展趋势
对《哈佛教育评论》84篇和《教育研究》152篇有关教育公平的文章按照发表的年份进行统计,我们得出从1994—2010年文章数量分布统计,见图1。
图1 《教育研究》和《哈佛教育评论》文章数量分布统计(1994—2010)
通过对比两组数据,可以看到:
第一,两国关于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章总体均成上升态势。说明教育公平问题在两国同样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第二,中国起步晚增幅快,美国起步早增幅缓。中国学者对教育公平的研究于2002—2006年出现了一个小高潮,2007—2010年又出现了一个大高潮,发表文章数从2000年以前每年1—2篇增长到2010年的26篇。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强,在新世纪中国学者对于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关注。特别是2010年新世纪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公布,其中有关教育公平的基本政策激起了中国学者的研究热情。而在《哈佛教育评论》中,相关文章的数量几经变化。由于美国教育公平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1931年就有教育公平问题的文章问世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对教育公平的研究已经处于渐趋平稳的态势。在2006年该研究出现一个小的涨幅,9篇文章中有7篇是对2001年布什签署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下称《法案》)实施效果的大讨论。在2009年又出现一个大高潮,共有12篇,其中8篇是与奥巴马的当选和教育、教育公平的关系进行的大讨论。这也说明了美国教育学者对教育法规的关注和敏感性。
第三,美国有关教育公平的文章占总数比例高于中国。虽然从数据看,中国文章数量几乎是美国的2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研究》是月刊,每期包含20篇左右文章,其中教育公平的相关文章只占总数的4%。而《哈佛教育评论》是季刊,每期只有10至15篇文章,其中教育公平文章所占的比例却是9%至13%,是《教育研究》比例的二至三倍多。
二、中美教育公平研究的内容分析
通过对文章的词频、摘要和关键词以及全文的分析,发现两种刊物文章研究的相同或相似教育公平问题主要分布在政策制度、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不同之处主要反映在中国更关注区域教育、农村教育等,美国更关注人群问题,如特殊儿童、种族教育和女性教育等。
(一)中国特别关注农村教育,美国特别关注种族教育、女性教育和特殊人群教育
《教育研究》中研究有关区域教育问题的文章有17篇(占总数的10%),其中主要包括农村教育、西部教育和高考移民教育,专门论述农村教育的就有11篇(占7.2%)。“农村”一词在高频词汇表中位居第9位。
《教育研究》中讨论农村教育公平的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教改与城镇建设问题。农村教改与城镇建设、人口的城镇化要求把农村人口资源转化成为人力、智力资源,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备,要求遵循科学性、公平性、协调性和超前性原则,合理布局,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1]而且,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增加了学生入学人数,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农村学生的比重加大。但是在高等教育内部他们仍然处于劣势,他们主要集中在地方院校和比较冷门专业,显然,农村学生在各个教育阶段都存在不公平问题。[2]二是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为了解决农村中学生进城就读问题,学者们提出,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落实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补贴政策,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3]三是农村教育质量问题。农村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核心。[4]为保障农村学生能有一个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需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资助的力度,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5]同时,农村的课程政策应该在适应与引领的双重取向上找到平衡点。[6]四是教育财政体制问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仍然缺乏稳定的保障,经费供给总量依然很不足,各级政府投资结构不合理,公共资源配置不公平。[7]至于化解包括经费、师资、校舍等在内的教育资源不足和结构失衡等农村教育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有学者提出,需要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合理的财政分担机制,增加教育投入,优化师资队伍,发展优质民办教育,加大助学力度等,以保障教育公平。
中国特别关注农村教育是与近几年国家教育政策的倾向密切相关的。2004—2010年国家连续7年发布了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地位。中央文件精神在教育政策中的体现必定影响国内学者研究的方向。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从而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哈佛教育评论》中有关种族教育、女性教育和特殊人群教育一直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历史性的问题。在词频统计结果中也可看出,"women"(女性,17位),"racial"(种族,18位)和"black"(黑人,21位)都列入了美国期刊文章的前30最高频率词中。
《哈佛教育评论》论述种族差异的文章共8篇(占9.5%)。其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育政策、制度所带来的种族差异和种族压力。有学者根据1990年美国人口调查结果指出,加勒比海青年一代与欧洲的白人移民享受同样的教育待遇并几代传承,而非洲移民显示出了几代人教育获得的衰退。[8]还有学者论述了二十世纪上半个世纪关于取消种族隔离制、双语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改革的历史。[9]学者还有反映美国的波多黎各人要求变革教育制度,反对种族差异,要求平等的教育待遇和入学权利,反对种族隔离的斗争[10]。第二,知识教育权利与身份建构。例如:学者通过调查得出,在白人为主的市区公立学校中,种族身份和成就意识强烈的黑人学生容易形成批判的种族意识,并且容易适应多元文化环境。[11]学者呼吁,将知识和教育视为白人的一种特定人权是极为荒诞不经的。[12]第三,教学和校园环境。美国的种族差异在教学和校园中都一直表现出不公平的状况。有学者运用辩证的种族理论,揭示了拉美裔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所遭受的各种种族侵犯的不公平待遇,建议建立培养辩证的种族意识导向,维护拉美裔学生的合法权益。[13]总之,社会和学者对种族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体现了美国的多民族国情,反映了有色人群反压迫和争取教育公平待遇的呼声。
《哈佛教育评论》有关女性教育问题的文章共6篇(占7%)。其中女性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思想意识上的不平等,妇女仍然被边缘化。例如有学者探讨了厄立特里亚妇女获得了何种程度的解放,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起了多大的作用。[14]第二,经济、社会地位和择业的不平等。例如有学者通过评价芭芭拉·所罗门关于妇女教育历史的文章《公司里的知识女性》,指出了其创新之处和意义所在,同时也指明其缺陷所在,即过分强调妇女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而忽视了经济、妇女职业选择和社会地位方面对妇女的影响。[15]第三,有色女性的不平等。例如有学者从社会学角度考察了“隐性课程”对有色妇女研究生的影响,发现社会学研究生院不仅培养专业的社会学家,而且复制性别、种族与等级的不公平。[16]还有重点论述墨西哥裔女性反抗社会压迫的斗争策略。对妇女问题的关注说明了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尊重妇女意识的提高,特别是有色妇女的解放问题。美国社会学者意识到,不能实现女性教育的公平就无法实现社会的公平。[17]第四,性教育不平等。例如《性教育和欲望》[18]一文的作者通过对国家公立课程所提倡的禁欲思想对年轻女性发展的限制的调查结果发现,这些规定对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其他年轻有色人群和同性恋者等带来或多或少的冲击和影响。为了年青一代的性健康教育,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并建议研究者和政府部门修改课程,改善校园环境。
《哈佛教育评论》对于特殊人群教育的关注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对贫困人群的关注。有学者通过对几个发达国家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状况的调查,从社会学角度重新审视教育补偿与教育公平,提出是社会经济结构决定了贫困家庭和社区无法享受平等的教育。[19]有学者甚至认为,1975年以来没有任何城市对贫困学生真正提供过公平的教育,并断言社会经济结构决定了国家和学校几乎总是不能平等对待贫困家庭和社区,贫困家庭和孩子受到各方面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20]二是智障或残疾人教育。例如:通过近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并对学校实施教学的模式进行调查后发现,有学者提出,特殊教育模式可以提供给所有的学生从个性到普遍性的公平教育,揭示出特殊教育对于美国学校甚至社会构建的重要性。[21]三是公民身份和移民教育。移民的身份及其教育公平问题在美国历来是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并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如有学者讨论巴基斯坦族裔的美国中学生在“9·11”事件之后所遭受的压力和恐慌及如何理解自己的美国公民身份的教育权利。[22]针对少数族裔学生由于语言造成的不利,有学者提出补偿教育和双语教育改革来推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23]还有讨论加利福尼亚的墨西哥和中部移民学生对维系支持家庭、学校建设所做的促进作用。[24]学者们呼吁,公民的身份教育是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应属于国家的义务教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现存的不公平的惯例和制度进行批驳并采取行动的能力。[25]
综上所述,种族差异、女性教育和特殊人群教育是美国教育公平研究的焦点问题,它贯穿在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美国教育的不公平实际上就是种族不平等在教育中的反映,如何通过缩小社会差别来缩小人群差别,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一直是美国教育公平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很难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
(二)美国重视教学研究,中国重视高考制度研究
《哈佛教育评论》重视教学研究,尤其是基础教育研究中以教学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与教育公平的有关内容研究为主,这与以上我们在词频搜索分析中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美国前30的高频词中与教学有关的就有"learning"(16位)、"teaching"(23位)、"class"(27位)、"programms"(29位),并且美国多以具体的事件和地点为依据来论证说明。
《哈佛教育评论》中有关基础教育的文章共12篇,占总数的14.3%,主要从双语教学、教学评价、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美国的多元文化环境是美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对双语教学的讨论包含地方语言的指导和在群体中各种语言的相互作用。[26]例如:有学者追溯了1974年美国教育当局和西语后裔达成的《渴望同意法令》的历史,回顾了对纽约波多黎各和拉美裔学生进行双语指导的法令的实施状况,分析了法令实施以来30多年的社会政治和人口的变化,从而得出纽约公立学校双语教育仍然由城市掌控的结论。[27]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法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多探讨在教学中如何进行选材,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针对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教师怎样扮演文化传播和构建者的身份,运用合适的话语来实现教学平等,如何将课堂讨论的主题与社会文化融合起来,如何通过实施教学课程实现教育公平等内容。[28]学者们均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研究不同种族学生在教学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如通过指导南非黑人学生大学入学阅读测试,就教学评价、阅读和教学法进行了分析,揭示出教学中存在的种族差异问题,及对黑人学生的不公平待遇。[29]在教学评价与测评中如何体现教育公平,有学者认为,没有对母语为非英语学生教育评价体系的彻底改革,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30]以行为为基础的评价并不是完全公平的。[31]还有学者建议将管理和专业化结合起来,以确保学校改革实施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32]
《教育研究》中涉及高等教育问题的文章共30篇(占19.8%)。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实质归结为制度改革问题,其中包括高考制度改革、高校财政拨款、收费制度以及学生资助贷款、自学考试及终身教育体制等问题。首先,讨论最多的是高考制度(共9篇)。在探究高考制度对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影响力方面,厦门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学生社会阶层变动的实证调查表明,统一高考比单独招考给较低社会阶层子女实现向上流动提供了更多机会,但是高校生源的变化,并不仅仅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它与政治、经济和教育体制都有一定的关联。在判断高考对社会流动影响力的大小时,必须根据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33]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高考改革比以往更具有迫切性。[34]有学者呼吁建立以统考为主的多元招生考试制度及从统一走向多样化的对策。[35]其次,是财政收费制度研究(共6篇)。由于地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新的体制还不完善,地方高校财政拨款体制多元化结构在效率与公平方面表现出种种问题和困难,地方高校财政拨款体制需进一步改革调整。[36]还有学者认为,要建立公平合理的收费制度以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稳定国家助学金贷款的发展,采用助学贷款和助学金相结合的资助政策,保障教育公平。
可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公平问题在中美都存在。在美国,二战以后,精英教育的主导原则是向所有精英开放,不论阶层、出身和收入,才智是精英的最首选的标准,对家庭经济收入低的学生给予大力资助,这已成为社会常态。在美国顶尖大学中,学生的分布是纺锤形的,中间阶层占大多数,而在中国,阶层结构是金字塔形的,越往上人数越少,这说明中国精英大学的阶层差距状况比美国严峻得多,教育的不公平问题要严重得多。关于教育补偿问题,在高等教育方面,早在1961年美国施行的“肯定性行动计划”就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补偿,联邦政府通过拨款这一调控手段要求高校为招收妇女和黑人保留一定名额,以弥补对他们的亏欠和伤害。所以,在美国,基础教育的公平已经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步入发展阶段,更趋于过程和结果的公平研究。在中国,教育公平还只是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实现或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高等教育阶段只能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聚焦于高考制度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教育机会的公平问题上。
三、中美教育公平研究取向分析
制度和政策是中美双方学者都很关注的教育公平的话题,在中国词频列表中,“制度”排12位、“政策”排19位,在美国词频列表中,"policy"(政策)排16位。但中国以政策评论和宏观理论研究为主,美国以政策调查和微观研究为主。
《教育研究》有40篇文章(26%)涉及政府职能、政策评论和机制策略研究。
在政府职能方面,学者们认为政府应承担的教育公平的基本责任包括:保障教育机会的均等和权利的平等;投资于基本的教育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提供有质量的教育,尽可能地维护教育过程的公平;提供多样性、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从而保证差异公平;保护与扶持处境不利人群,以实现弱势补偿原则;建立以公平为导向的政策与法律环境。政府在不同教育阶段中的公平责任包括:政府是义务教育的首要责任者和最终保障者,政府是幼儿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主要责任者;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领域,政府有责任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教育服务多元供给体制。[37]
在政策研究方面,宏观政策评论的文章有《读〈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8〉》;[38]有围绕某一方面的政策问题的分析,如教育发展目标与可行性之间的关系;[39]还有与其他国家对某个特殊人群的政策比较研究,如俄罗斯通过物质援助、政策扶持、法律保障和教育实践,提升了孤儿生存和发展的质量,为实现社会公平与社会秩序的目标提供了保障。[40]
在机制策略研究方面,包括学校制度、公平机制、代际流动机制等,学者们都认为研究和建立教育政策运行的公平机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和保障,教育政策和制度创新是解决教育领域不公平问题的基本途径。
《哈佛教育评论》中共有21篇文章(25%)涉及有关政策问题,主要是对政策、法案实施的调查研究。
其中有7篇是关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研究,集中发表于2006年。学者们的观点主要包括:经济补偿的标准要通过科学调查联系教育实际来实现;要减少政治投入加强教育建设;要加强教学实施和教师发展;家庭和公众的参与对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性等。例如:在《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中的教学问题》中提出了《法案》中与教师发展相关问题的建议。作者分析了《法案》中的有关立法和政策,并对《法案》中提到的有关教师和教学的三个概念(知识、教师与教学、教师学习)进行了调查,认为《法案》使得教师缺乏动力并且过分简化了教师学习和实践过程,进而损害了教育教学的公平实施,缩小了课程、练习的范围和教师教学在技术和道德层面上的支配,并提出了策略建议。[41]还有学者运用法律知识和自己在公立学校工作的经历,围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实施展开讨论和争议。[42]《鲁比的公立教育质量》一文追溯了从1954年《布朗诉教育案》到1965年的《中小学教育案》的实施历史,来透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效用。[43]
除了有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讨论以外,对奥巴马选举和教育政策论述的文章共有8篇。
首先是围绕特殊人群的教育政策问题展开论述的,如贫困学生、移民、种族人群的教育。学者们向奥巴马政府提出了更加人性化的政策议案,以更好地服务于不断增长的人类需求。有学者指出奥巴马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满足拉丁美洲和其他移民学生的教育需求问题,[44]并建议奥巴马政府建立一个种族公平的学校。[45]甚至有学者认为只有年轻的一代,尤其是贫困青年有潜力和勇气打破旧的教育体系,只有他们才能诠释定义奥巴马教育公平政策。[46]
其次是探讨教育改革与学校制度改革问题。如:有学者讨论奥巴马的选举对中学课堂的影响,提到教育者和学生都受到《法案》的束缚,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和教师教学的自由。[47]也有学者提及奥巴马的当选对于实现美国教育改革的可能性,同时也质疑所谓的教育改革是否能够完全地实现,为此作者呼吁,为了实现奥巴马所承诺的教育公平的梦想,发动教育公平的请愿运动。[48]还有学者通过对奥巴马教育政策的承诺和计划的描述,强调了教育变革的重要性,尤其是提高教师能力和保证留置问题,并表示对奥巴马政府计划2016年实现的教育议案拭目以待。[49]
此外,还有对《2006密执安立法提案权》(2006 Michigan Civil Rights Initiative)的相关研究,呼吁教育调查者加强对教育政策争议媒体的监察;[50]指出美国最高法院1978决议对加利福尼亚大学造成的影响,并为重新定义“肯定行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实施新的政策制度以实现教育公平的机会出谋划策。[51]
我们还对中美期刊发表的教育公平文章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对比。数据统计表明,在《教育研究》中,以理论推理和经验总结为主得出结论的思辨研究文章有116篇(占74.8%),明显多于《哈佛教育评论》(仅19篇,占22.6%),而《哈佛教育评论》中以数据和事件为论据来论证的实证研究文章有45篇(占53.5%),远远超过《教育研究》(仅30篇,占19.4%)。
美国学者调查研究方法的文章不仅所占比例最大,而且具体方法多样化,主要包括内容分析法、问卷法、综合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调查和案例法等。例如:有运用了历史调查、访谈和查阅文献的综合调查法,发现黑西潘妮尔人相同背景下有不同的教育体系,证明自治是这一教育体系成败的主要因素。[52]有运用实验法证明选择性评价优于标准评价法,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不同背景特征学生的测试表现结果是不同的,其中高收入和低收入白人之间的差距小了,种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等不同背景特征产生的差距也缩小了。[53]有运用中学教师多年的教学案例、社会网络系统和人口统计的方法考查了教师内部系统的各种关系、改革和决策。[54]《性早期教育》一文运用访谈法对小学教师和家长对儿童性倾向的看法和态度进行了调查,揭示了儿童性教育与社会教育公平的密切联系。[55]
可见,在中美两国,教育公平都是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话题。然而,中美在对待教育公平政策和制度研究上存在差异。《教育研究》中有关政策制度方面的研究文章以政策评论和宏观理论以及经验总结叙述为主,而《哈佛教育评论》中的文章以法案政策的调查研究为主;在美国,对于某个法案或者某项政策能够形成研究焦点,而在中国,所研究的问题显得分散;中国的政策制度多是从宏观整体论述,针对性相对不强,而在美国,每个研究问题都有具体的国家、地区或者人群和事件,问题针对性强。这些研究风格的差异与中西思维方式和研究传统的差异等都有直接联系,不仅仅体现在教育公平的研究中,而且在人文研究中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四、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若干思考和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中美著名教育杂志《教育研究》和《哈佛教育评论》关于教育公平问题论文的比较研究表明,教育公平问题在中美两国都受到高度重视。但由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不同,对教育公平的关注重点存在明显差异,我们从中可获取推进我国教育公平思路和策略的一些启示。
20世纪80年代,美国知名学者库姆斯(P.H.Coombs)指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不平等一般是由于差别而造成所受正规教育的不平等。它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地区的不平等。其中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之间的不平等、城市中不同居住区之间的不平等。[56]从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教育不公平问题集中的领域,与教育发展的阶段是相适应的。以上分析的中美教育公平研究重要领域的差异也典型地反映出两国的基本国情上的差异,这与我们的认识和国家政策也是基本一致的。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的教育资源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足量优质”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缩小城乡差别,重视农村教育自然成为中国教育公平研究的重中之重。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促进教育公平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同时,《纲要》也明确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纲要》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一章中则要求:“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显然,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公平中的有关热点、难点问题,在《纲要》中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而将这些原则要求一步步地坚定实施,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在努力缩小校际教育差距方面,应该考虑制定和更新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标准和质量标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大力改造义务教育阶段各方面比较薄弱的学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要确定教育生均经费底线,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方面,应该着力把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要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使优秀教师能够下得去、留得住;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机制,逐步统一城乡教师编制和工资标准,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在努力缩小区域教育差距方面,招生计划要向西部地区倾斜,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进一步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加大对困难人群支持的力度,提高资助标准,给予困难人群特殊关爱。同时,继续调整高考制度,特别是要调整高考分配名额,为人口大省、贫困地区提供更多高考名额,保证不同地区的人们得到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广大教育研究人员应该多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拓展研究领域,尤其要加强对在实施教育机会公平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为我国教育公平进一步向教育过程和结果公平的深入发展提供学理依据和借鉴。
收稿日期:2012-09-04
标签:教育公平论文; 美国教育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美国社会论文; 农村教师论文; 纲要论文; 教育研究论文; 教育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