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面面观——社会各界走访调查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各界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素质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新的世纪必将是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激烈,科技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就是民族素质与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推拥有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为了迎接未来的严峻挑战,筹划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计,我们就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素质诸问题走访了社会中的政界、军界、司法界、工商界、社会团体、文化科技界、教育界、企业界以及乡村农民界等九大界的几百名代表。其中既有高级行政管理人员,也有企业家,还有众多了解中外情况的博士学位导师与科学家。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协助下,我们通过个别走访,开座谈会以及问卷调查的形式,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调查中,社会各界对我们的研究题目与研究方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都真诚而翔实地发表了他们的看法。社会各界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全面论述了当代人的主要素质缺欠及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进而对当前普通教育素质培养方面提出了看法与建议。观点的分歧与差异是难免的,本文就调查结果的主要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性的归纳与阐述。
一、当代人的主要素质缺欠
众所周知,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是由身心两方面构成的,德、智、体是人的基本构成要素。一个社会人素质的高低必然表现在德智体这三个要素的合谐统一发展方面。就这些基本要素的调查结果看,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当代人的素质就整体方面看是不高的。不能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这些素质方面的不足与缺欠表现在社会中的方方面面。诸如,社会中存在的党风问题,贪污腐败问题,假冒伪劣问题;一切不遵守公共秩序、公共道德、缺乏敬业精神问题;甚至因缺乏知识与能力而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等一系列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素质问题。当代人素质方面的不足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以及心理品质等诸方面。
在思想品德方面。大多数人认为,当代人的素质问题突出表现为思想品德不高。关于这一点政界、军界、司法界、企业界、教育界的同志谈的比较多,反映也比较激烈,概括起来不外以下几个方面。认为当代人普遍缺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缺乏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缺乏社会公德与法律意识。主要表现在只为自己着想,不为他人着想;只想获得,不愿付出;一切以金钱名利为转移的拜金主义严重。甚至有人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损害集体与国家的根本利益。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一些人认为,主要是源于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不当,教育不力;但也有人认为,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放松与忽视。是由于我们只抓物质文明建设,而实质上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所致。并认为这个失误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而且是短时期内所无法弥补的。
在知识方面,最集中的观点是,普遍认为当代人的知识是贫乏的,而且知识的结构不合理,片面化,这反映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不仅缺乏综合的理论知识,更缺乏社会实践知识,缺乏学工、学农、学军等的全面知识。至于外语与计算机等的实际应用知识,哲学与文学等的全面提高思想素质的知识,也都很贫乏。分析其原因,观点较为集中,一方面认为是由于我们的教育片面化所造成的,学校教育在升学率的影响下,文理过早分科,并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与生产劳动,必然导致知识的片面化、单一化。另一方面认为人们知识贫乏是由于社会环境的不良导向影响所致。社会分配不公,脑体倒挂严重,人们只重金钱,不重知识,这种价值观的倾斜必然导致人们看轻知识,使整个社会知识水平下降。但也有人认为人们知识的片面化、单一化,也在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现代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水平不高。
资料一:长春客车厂职教处处长曾谈到该厂生产工人的知识素质。他说,他们曾做过调查统计,新到厂的工人,几乎百分之百的人都不能适应新的工作,其中首要的原因就是知识的片面化。只懂得一点生产理论知识,而且过于专业化,不懂得生产实践知识,即便懂得也很差。至于外语与计算机等实际用处极大的应用知识,也都很缺乏。所以客车厂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重新加工这些“毛坯”。
在能力方面,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核心的观点是认为当代人的能力总体上看不强。对于能力,就其最高层次的划分可分为生产能力,交往能力与消费能力。消费能力亦称享受能力。就人们的生产能力看,大多数人认为,当代人的动手操作能力差,创造力差,学习能力差。就人们的交往能力看,一些人认为当代人自控能力差,缺乏主见,随波逐流,缺乏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差。甚至有人认为,当代人中亦有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交往与合作,平等与自尊。消费能力是能力的重要方面,调查中经过对消费能力含义的阐释,一些人认为,当代人的消费能力也是很差的,这主要表现在,缺乏消费与享受方面的知识与修养。诸如审美的能力与情趣,对音乐的理解与欣赏水平,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对生活的认识与追求。从某种角度说,消费能力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的综合体现。一个现代人,不仅能创造生活,还应学会享受生活,具有较高层次的文明的消费行为与能力。在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中,社会各界也都归因于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当代人缺乏诸多能力,主要在于教育上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当然也有人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人们缺乏能力是源于缺乏必要的知识。
资料二:长春市总工会主席,教育工会主席,省委宣传部科教处处长都谈到了人的能力素质问题。他们认为机关中的工作人员创造力差,独立性差,缺乏主见,易随波逐流。并认为这是由于计划经济,“一大二公”的平均主义与传统观念造成的。
资料三:长春市半导体厂书记与厂长都集中介绍了生产工人的能力素质。他们说,不仅他们厂,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生产工人的动手能力差,当然是指进厂的新工人,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专生都如此。动手能力差,创造力差。所以新工人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上岗,才能发挥作用。显然话里言间饱含着对教育的不满与希望。
在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社会各界大都认为,当代人意志薄弱,缺乏抗挫折的能力,缺乏适应能力与自立能力,依赖性强。在家依赖父母,在外依赖单位与领导。另外,也有人认为,缺乏自信心,骄傲自满,情感不稳定、淡漠,缺乏竞争意识与危机意识,生存能力差,也是当代人个性心理方面的主要缺欠。在原因分析方面,观点不统一,众说纷纭。有说主要原因在社会传统影响,有说因教育失当,也有人认为当归咎于家庭教育的观点与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但从中可以看出,当代人存在的诸多个性心理方面的缺欠,是综合因素造成的,而教育上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必然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而我们这个民族的文传统积淀对人的影响也应该是原因之一。
资料四: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学院博士导师,也谈到了人的个性心理素质问题。他认为在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上,东方与西方在观念上是截然不同的。西方更主张人的自信、自立,不依赖于任何人,青年到十八岁便离开父母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而我们的青年则有较强的依赖感。实事求是地说,西方人,诸如美国青年,适应能力较强,抗挫折能力也较强。我们东方各国应学习西方的长处。
从总体上看,当代人的素质缺欠,不仅仅表现在某一个、两个方面,而是表现为整体素质的不足。但调查中,社会各界对人的身体,体质的方面都未触及,是人们普遍把“体”的方面排除于人的基本素质之外,还是认为同其它素质相比,“体”的方面素质缺欠对一个人来说微不足道,不得而知。
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构成
《学会生存》一书开篇明义地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学会生活》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页)这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对人的素质培养目标。而未来的二十一世纪,必然是科技高速发展,生产突飞猛进,国际政治经济竞争激烈,国际间的合作与交往频繁。开放性、合作性、竞争性必将是二十一世纪的显著特点。那么,在未来的社会里,一个社会人,应具备哪些素质呢?社会各界看法不一,基于对二十一世纪的不同认识,或者侧重于强调“德”的素质,或者侧重于知识与能力的素质,也有人着重强调了“体”与个性心理素质方面。但概括起来,人们都是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与价值的实现等角度,从德、智、体三个大方面来谈人的素质问题的。
在“德”的方面,社会各界一致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德”是主要的。首先必须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健全的人格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热爱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并一致认为这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所应必备的。并提出,做为人才,还必须具有新的观念,整体意识,开拓精神,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合作,还必须学会负责,具有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与负责精神。在道德修养方面,应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先人后己;自觉遵守社会秩序与公德,具有求实的联系群众的踏实作风,具有敬业精神。
调查中各界普遍认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不仅是未来,现在也是极为需要的。只有思想品德素质高的人才会在各自的工作中做出突出的成绩。
资料五: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职教处处长、长春半导体厂党委书记、长春客车制造厂职教处处长,都突出谈了思想品德与生产的关系。这几个大企业都很重视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内容主要是以敬业精神为核心,加强职工的责任感。生产工人的生产效率,产品的合格率,革新发明都同工人的思想觉悟与敬业精神紧密相联。而国外诸如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在爱厂与敬业精神的教育方面是很成功的,应予以借鉴。事实上,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核心,社会各界都应关注与加强。
在知识方面,社会各界突出强调了如下三点。第一,未来的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科学化的世纪。因此,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第二,未来的二十一世纪,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劳动的社会结合、生产结构日益变化,生产必然排斥掌握单一专业知识的人,而要求人们是通才,具有宽厚的综合知识基础。第三,未来的世纪必然既重视理论知识,又重视应用知识。二十一世纪人才的知识结构也必须是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的结合,尤其工具性知识如外语与计算机知识必须掌握,如果未来的人才不掌握上述几方面的知识,将不会有所作为。
资料六: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发动机车间主任曾谈到工人,尤其现代工人应掌握现代知识与综合知识。他曾举例说,在车间中曾进口一台日本的先进车床,因工人不懂其原理,不会操作,而生产又急需,最终车床被拆卸,当作一般的普通车床使用。在机器的维修方面,以前的维修工人都是只懂机械,或只懂电的原理,而当代机器却要求维修工人既懂机械又懂电,即机电一体化,否则便不是一个称职的适合需要的维修工人。从现代生产看,不仅要求工人掌握现代科学知识,而且要求知识综合化,这就为我们教育提出了课题。
在能力方面,社会各界普遍关注,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有强的能力。突出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造能力。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并认为这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第二,学习能力。认为未来的社会是科技的社会,知识的社会,终身学习的社会。作为一个跨世纪的人才,不仅要肯于学习,还必须善于学习,具有学习能力。能及时地高质量地吸取掌握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并一致认为,不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将成为社会的落伍者。
第三,合作能力。大多数人强调未来的社会,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合作关系、伙伴关系日益加强。为此,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使用能力,在合作中取得成功。在未来的社会里,不具备强的合作能力,没有良好的国际关系,人际关系,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个人的发展都会受到损害。
第四,竞争能力。未来的社会,固然充满合作,但同时也充满着竞争,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等方方面面。所以,各界普遍认为,未来的社会是有合作,也有竞争,在合作中的人才要具有强的竞争能力,否则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合作能力本身也包含有竞争的能力。
第五,抗挫折能力。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从当前教育的现实出发,认为二十一世纪竞争激烈,充满着困难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因此,未来的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与强的生存发展能力,必须有良好的稳固的心理素质。这是未来人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六,消费能力。一些博士导师们认为,在未来的社会中,人不仅要具有强的为社会工作的能力,创造生活的能力,也必须具有享受生活的能力。一个人只能创造不能消费,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创造美好的未来,不仅是为社会、为他人,也包括为自己。创造能力体现工具价值,消费能力确证主体价值。未来的人应是工具价值与主体价值的合谐有机统一。
此外,各界都对动手操作能力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认为未来的人,不仅会动脑,更应动手。操作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反映。
资料七: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组装车间主任着重谈了工人的发展要求与转换工作的能力与学习能力等问题。他介绍说,工人在流水线常年做同一工作,每时每刻都重复同一个动作,工人都希望能够经常轮换工作。但前提必须学习掌握其他工序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好的工人,学习能力强,知识基础好,不仅能在车间内任何一道岗上工作,而且可以换车间工作。显然,在未来社会,人们必然对自身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能从事多种职业,而首先必须具备学习能力与其它的综合能力。
在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方面,各界同志发表的看法不多。对心理素质,一些人只提出应热情、自信、有强的意志力。有个性,有主见,有较强的自控力不为时势所动。对身体素质,军界、司法界与教育界的同志谈了看法,认为未来的社会对人的身体素质有极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必然不能适应未来的激烈竞争,紧张的生活。并强调现在就应重视加强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方面的教育。
吉林大学哲学系心理学博士导师谈了未来人应具有的主要心理素质,他认为良好的人格、良好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文明礼貌行为,未来的人的知识视野与身体健康都是心理素质的内容。并强调全面发展个性是其中的核心。
调查中,社会各界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人的素质问题,不是仅反映在某一个或两个方面,是全方位的综合问题,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如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与人际关系,宽阔的知识视野,较强的能力,身心的健康等等。
三、对当前普通教育素质培养方面的看法与建议
社会各界对当前的普通教育是不满意的,在当代人素质缺欠的归因上,许多人都认为是教育不良的结果。事实上,在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手段,但因种种原因,教育并未扮演好这一重要角色。这就难免人们对教育提出了种种责难与看法。理性地分析与概括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前的普通教育是应试教育,不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素质教育。这种看法是普遍的,认为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源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我们对人才的选拔又是只重知识的考察,忽视甚至实质上取缔了对“德”、“体”等全面的考察。这种选拔评价机制必然导至教育上单一重视“智”的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必然出现以“智”代“德”,以“智”代“体”的现象,而实际上能升学的又总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在未受到良好素质教育,未受到任何职业教育的情况下,步入了社会。显然这不仅是一种教育上的大失误,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浪费。
第二,当前教育中的知识与能力分离。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当前的教育只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只让学生动脑,不让学生动手,不注重把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所以,培养的人既缺乏创造力,又缺乏动手操作的能力。甚至于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生存能力都比较差。究其根源,认为我们当前培养人的封闭式脱离社会实际的教育是主要原因。教育脱离社会,不知道社会对人的要求;脱离实践,不知道社会实践需要人具备哪些知识与能力;脱离劳动人民,不懂得劳动人民的情感与需要。这样培养的人必然是知识与能力分离,缺乏能力,缺乏对社会的认识。这样的半成品还必须要经过社会大熔炉的冶炼。
第三,当前教育培养人,只注重现实而忽视长远。一些科学家与博士导师们认为,我们办好教育搞教育改革应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我们今天培养的人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我们必须考虑二十一世纪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以此来决定我们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切实搞好教育改革。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犯有近视病,这是有害的。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都应该让学生接触学习国际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内容,花大力气培养通才而不是专才。使我们的教育不仅为现实服务,更立足于长远。
对于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社会各界都呼吁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并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应把素质培养的教育放在教育改革的中心位置。人才的选拔,必须在全面考察素质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仅仅以升学考试为唯一的选拔手段。
第二,彻底改革普通教育的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要围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
第三,建议改变传统的封闭教育模式,使教育同社会生活,同实践相结合。离开实践活动,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
总之,社会各界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当代人的素质问题,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全面素质以及对教育都提出了方方面面的看法。当然也难免有偏颇之处,但对于我们在二十一世纪到来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搞好教育改革,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