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深圳的滨河绿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各种渠道的资料收集,分析现有滨河绿道的景观设计要点,从而总结出滨河绿道景观建设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滨河 绿道 景观 绿化
“绿道”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英译的“绿道”?——greenway,其定义来源于查理斯?莱托的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它是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的开敞空间纽带。它可能沿着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绿道包括慢行道和配套设施两大部分,配套设施包括标志系统、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绿道建设内容包括路面铺设、绿化、服务区设置及相关服务配套设施等。从其定义可以看出“连接”是它的主要特征,它是连接不通景观区域的纽带,使人们在行进中得到美的感受。
绿道分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个级别。区域绿道是指连接城市与城市,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支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城市绿道是指连接城市重要组团,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绿道;社区绿道是指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附近居民服务的绿道。
目前,深圳市共建成总长达2400公里的绿道网络,绿道密度达到1.22公里/平方公里,覆盖密度全省第一,并在全省率先提出省立、城市、社区三级绿道网络理念,市民骑行5分钟可达社区绿道,15分钟可达城市绿道,30分钟至45分钟可达省立绿道。
深圳的绿道越来越多,走绿道的市民也越来越多,绿道建成投入6年多来,据国际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测评显示,在全国非常适宜步行城市中,深圳位列第一。据不完全统计,深圳绿道建成以来,绿道使用人数已经近5000万次。一批批绿道“达人”用脚步丈量深圳绿道的长度,用文字抒写深圳绿道的美丽;各类组织团体和志愿者利用绿道组织开展骑行、健走活动,利用绿道驿站提供志愿服务,倡导绿色生活理念。“走绿道、看深圳”俨然已成为一种时髦。
深圳市共有大小河流310条,分属东江、粤东沿海和珠江三角洲水系。河流大多比较短小,属于雨源型河流。按深圳市地域范围统计,集雨面积大于1km2的河流共计310条,其中独立河流98条,一级支流113条,二、三级支流99条。深圳市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河流共6条,分别为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深圳河和石岩河。流域面积大于50km2且小于100km2的河流共4条,分别为大沙河、丁山河、布吉河和南约河。流域面积大于10km2的河流69条,大于5km2的河流106条。
茅洲河岸滨河休闲绿道,串联光明新城中心、公明和松岗街道中心等,形成集生态性和亲水性于一体的城市休闲空间。观澜河滨河休闲绿道串联龙华副中心和观澜组团中心,形成标志性的公共休闲景观带。龙岗河滨河休闲绿道串联大运新城、龙岗中心城和坪地街道中心,突出龙岗时代文化、客家文化、侨乡文化特色,形成集历史与现代风貌特色于一体的人文景观带。坪山河滨河休闲绿道,汇聚居住及生活配套服务功能空间,展示东部新城的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的景观特征。深圳河滨河休闲绿道串联中轴线、人民南地区和深圳湾滨海休闲带的公共活动功能,结合福田口岸、罗湖口岸等核心功能空间,营造亲水性城市生活景观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石岩河滨河休闲绿道,由东向西穿越石岩街道全境,流经水田、官田、罗租、上屋、浪心、龙腾等6个社区,形成安全水廊、生态绿廊、文化游廊“三廊一带”景观轴线。
深圳的河道由以前的单一治理发展为现在的生态修复,成效可谓显著。岸坡由混凝土变成了草坪,甚至还种了各色花草;河水变清了,水系周围的动植物多了;河道成景观带了,人们愿意到河边走走了。所谓生态,就是指有生命的,适合生存的状态,这种状态既要适合人类的生存,也必须保持动物、植物的多样性。人类与多种动物、植物互相依存,才可能呈现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任何人造的生硬、呆板的环境,都不可能实现这种生物的多样性,其生命力是有限的。对于河流来说,要提供这样一种生态环境,其水流必须是清洁的,这是保证动植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其流势必须是自然的,蜿蜒曲折,既有浅滩,也有深潭,时快时慢,时动时静;河中要有供植物扎根的土壤,河岸要创造保持空气、水分流通、交换的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同时这种多生物形态的河道必须能够抵御洪水的冲刷,完全没有防护功能的天然河道亦不能满足要求。
比如深圳河的治理,以前又脏又臭,人们都避而远之,现在水中设置了汀步,岸坡上有假山、瀑布,河道两边还有花架和座凳,不管什么时候,你都可以看到有人在河边或走或坐,看看花草,听听流水,遛遛小狗,天热的时候甚至还有人会到汀步中间来回走几趟,只是为了感受亲水的快乐。
现在,绿道的出现又把河道景观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是“延续”。绿道打破了城市景观的固有空间形态,能够对现代都市由于过度发展和无序蔓延所造成的破碎景观进行“还原”。绿道是以绿化为主体,以人为主导的非机动车慢行道路,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能够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滨河绿道是以慢性系统为主要的活动载体,把沿河两岸的城市公园和绿地串联在一起,并新增和完善一系列服务人民的绿道配套设施,兼具休闲娱乐、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多重功能,给附近社区居民、游人打造一处开发的滨河活动空间。
城市河流的形态直接影响着滨河绿道的形态,使得滨河绿道的空间形态呈现出明显的线状性。滨河绿道具有空间上的延伸线,可以串联起更广的区域,形成可达性很强的滨河开放空间。滨河绿道以河流廊道为基质,是具有连通性的环境廊道,可以满足内部物种的迁移与人类的活动需要,还可以起到保护生态系统的作用,形成一个完整、连续、畅通的慢性系统。
滨河绿道的设计要遵守“独立连贯、方便可达、舒适安全”的原则。宽度设计必须考虑双向行动所需空间的问题,尤其是自行车道。应尽可能地避免大动土,依据现状地形来设置绿道走向。铺装材料的选择以透水性的环保材料为主。
植物选择上,应当因地制宜,依据当地生境的特征选取合适的植物,仿照自然式滨河景观创造出湿地河滩、林地以及草地等;同时要考虑到植物的季相变化及其应用,使滨河绿道的使用者于不同的季节中体验不一样的花、叶与果营造的视觉盛宴;植物选择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安全性,一些植物的气体挥发物中的清香成分,不仅让市民感觉精神舒畅,还能起到杀菌、保健、清洁空气等效果。选取区域代表性的植物,打造出展示地方特色的景观风貌,对此就要把握好乡土植物的使用量以及外来植物与乡土植物的种植比例。此外,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植物群落,让不同类型的植物处在合适的生态位,在植物群落的上层,通过种植几种不同冠型的大乔木来形成高低起伏的优美轮廓线;在植物群落的中层和下层,重视植物的季相变化和观花观果观叶植物的应用,打造色彩绚丽和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从而提升滨河绿道的观赏价值。
滨河绿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由于大型城市项目的阻隔而产生的压抑感和陌生感,体会城市的发展和变迁,从而产生认同感。绿道延续了家、公司、道路、公园、河道等等一切城市景观,让人们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下有些放松。只要你走出去,你就能发现这个城市其实很美。
参考文献
[1]周亚琦,盛鸣.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解析.[J]风景园林,2010,5:42-47.
[2]深圳市绿道网规划建设总体实施方案.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0.
论文作者:姜婷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2
标签:滨河论文; 深圳论文; 景观论文; 河流论文; 植物论文; 城市论文; 深圳市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