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与投入效率视角下的R&D支出研究_开发支出论文

基于信息披露及投入效率视角的研发支出状况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披露论文,视角论文,支出论文,效率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研究与开发活动(Research & Development,简称R&D)不仅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且,研发支出作为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殊资源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是衡量企业素质和发展潜力、决定企业竞争优势持久性的重要标志。据统计,2011年,我国共投入研发经费8687亿元,比上年增加1624.4亿元,增长比例为23%;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为1.84%,只比2010年提高0.08%,这种研发投入状况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因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了“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5%以上”的目标。本文选取了2009~2012年信息技术及生物、医药制品上市公司4年年报中的研发支出作为样本资料,研究信息技术等核心企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披露方式及增加、结转状况,通过调查分析上市公司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开展情况、披露状况、研发投入的力度和完成效率来验证无形资产准则等相关法规的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修改完善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政策提供较直接的数据参考与支持。

一、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披露状况分析

薛云奎和王志台(2001)通过对1995~1999年沪市上市公司年报摘要的查阅,发现几乎没有一家公司在其附注中披露了研发活动的具体情况,同时对部分上市公司1999年年报正文的阅读,也没有发现其中任何一家披露了研发支出的具体金额。梁莱歆和熊艳(2005)在其之后又研究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2000~2003年的年度财务报告,调查发现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披露情况有所改善,但未披露的公司仍占绝大多数,其中2000年披露的公司有43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8.35%,2001年共81家,所占比例为15.73%,2002年87家,所占比例为17.16%,2003年共有74家,所占比例为15.07%。侯晓红和干巧(2009)对上海证券交易所2000~2006年所有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统计数据表明2000~2006年披露研发支出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分别为8.74%、10.68%、13.71%、15.90%、17.20%、19.18%、20.19%,可以明显发现总体披露状况正在逐渐改善。

2007年新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六章第二十四条中规定,企业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报表附注中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金额”。同时,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规定,企业应将当期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尚未结转为无形资产的资本化支出数,单独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开发支出”项目下。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中也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本期内部研究开发活动支出总额以及分别计入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金额,并且规定了内部开发项目支出的披露格式。在各种制度的要求及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之后上市公司披露研发支出的状况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通过对信息技术及生物、医药制品上市公司2009~2012年年报中研发支出信息进行仔细地阅读和统计,我们得到的总体披露状况结果如表1:

根据表1可以清楚发现,自2009~2012年4年之间,在总体披露数量状况方面无论是信息技术业还是生物、医药制品行业上市公司都是越来越好,不仅绝大多数公司披露了当年的研发支出,并且披露的比例近4年有明显的增长。同时,生物、医药制品行业的总体披露状况略好于信息技术业。而且我们通过其他方面的行业间的统计资料比较后发现,信息技术业及生物、医药制品业近几年对研发支出的总体披露比例也远远高于总体上市公司的披露比例。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成长性较好的企业都希望通过更多的研发支出的信息披露使外界认识企业,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可利用这一现象合理引导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以提高研发支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信息技术及生物、医药制品上市公司虽然披露研发支出信息以提升企业价值的意识在逐年增强,但是在上市公司之间研发支出披露方式的选择情况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制约着报表使用者利用研发支出的相关信息进行相关投资战略决策。表2、表3分别反映的是研发支出披露所用的会计科目和披露方式的选择情况:

表3中所指的研发支出披露所用方式包括选用开发支出、管理费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等3个项目中任意一种方式披露研发支出。通过对信息技术及生物、医药制品上市公司2009~2012年年报全面、仔细地翻阅,我们发现在研发支出的信息披露方面主要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披露名称不统一。在查阅的过程中发现上市公司对研发支出的披露名称各不相同,包括技术开发费、产品开发费、产品研发费、研发费用、新产品试制开发费、研究发展费、开发支出、技术研究费、科技开发费、科研费、新品试制费、技术开发及研制费等。

2.披露的明细内容划分标准不一致。在查阅报表附注的过程中,发现不同上市公司在“开发支出”这一项目中披露的研发支出下明细内容的划分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一部分公司在这一项目中只核算了开发阶段的支出;有一部分公司则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全都通过这一科目进行归集与核算。另外,一部分公司对于这一项目的明细核算是按照不同的时间阶段进行细分的,而另有些公司则将这一项目按照具体的研发项目进行细分。

3.披露方式仍不规范。我们发现,2009年同时使用两种或三种方式对研发支出进行披露的上市公司极少,而且2009年超过95%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对“管理费用”明细项目进行披露。而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这种情况逐步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使用两种方式结合披露的上市公司大幅增加。一般情况下,应该在“开发支出”、“管理费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3个项目中均有对研发支出等信息的披露,而只有当本期无费用化的研发支出时,才会出现“管理费用”中无研发支出金额的情况。

二、上市公司研发活动效率状况分析

研发活动效率通常指研发过程中各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研发过程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投资,不确定性和溢出效应是这一投资决策所具有的两个重要特征,但由于研发过程的不确定性、无形资产成果计量的特殊性、研发支出的披露方式差异、市场的接受程度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研发支出的增加数额与研发成果之间不可能存在一一对应的结转关系,但我们仍可通过对信息技术及生物、医药制品上市公司2009~2012年年报中研发支出的增加与结转情况的对比分析出上市公司研发活动效率的一般状况。具体4年间的研发支出增加及结转情况如表4、表5、表6和表7所列:

由表4我们可以看到,2009~2012年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的开发支出是逐年增加的,4年间绝对值环比增加数分别为1545426330.65元、1565422635.70元、3433822571.67元;环比增加比例分别为116.97%.54.61%、77.48%。同时,还能够发现研发支出虽然逐年增加,但是通过“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披露的还很少,这表明上市公司对于研发支出的方式选择一定程度上更习惯于传统思维的选择。表6表明近4年来信息技术业研发支出形成成果的情况。2009年转入无形资产的开发支出所占比例为42.92%,2010年所占比例为40.61%,2011年为37.48%,2012年为32.74%,虽然形成的无形资产成果的绝对值总量有着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总体研发活动效率状况却有弱化的趋势,这种下降的状况应引起相关监管和决策部门的重视。

表5反映出生物、医药制品行业开发支出每年增加的状况。2010年较2009年开发支出增加268891590.50元,增加比例为51.22%,2011年较2010年增加528915632.10元,增加比例66.62%,2012年较2011年增加600402815.68元,增加比例45.39%,表明生物、医药制品行业开发支出投入状况越来越好,每年的投入均有显著增加。表7中能够看出近4年来生物、医药制品行业研发活动形成成果的状况,2009开发支出减少中7.3%资本化计入了无形资产,2010年有9.46%,2011年则上升到了18.08%,2012年又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为13.25%,这说明生物、医药制品行业近年来研发活动效率总体上有着显著地提高。但是与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相比,研发活动效率状况较差。

通过以上对开发支出增加、减少状况的分析后发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活动投入金额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是开发支出形成的成果较少,平均只有31%左右的投入最终形成了无形资产,总体上讲,研发活动效率还很低。

三、完善研发支出信息披露,提升研发活动效率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由前面的状况分析已经看出,目前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披露情况较差,名称、披露形式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新会计准则规定了对“开发支出”的披露,但并未对披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明确的规定,财务报告中也缺乏足够的有关研发支出方面的完整信息,这往往使得投资者很难对上市公司的研发活动及其可能产生的效益做出合理的评价,也会使上市公司丢失一批潜在的投资者。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笔者认为应按照以下方式详细披露:在“开发支出”科目下设置“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等二级科目,同时在“资本化支出”科目下按照研发项目设置明细科目核算。这种情况下,便增加了“管理费用”项目下披露的“研发费用”项目金额与“开发支出”项目下披露的“计入当期损益的研发支出”金额的勾稽关系。同时,一般情况下,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研发费用”项目金额应当小于“开发支出”项目披露的本期增加数,因为增加金额并不一定全部采用现金支付,在全部付现的情况下,两者则应该相等,相应的也会存在勾稽关系。还应当规定上市公司存在研发投入时,要同时在这3个项目中进行披露。这样一方面使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上市公司的研发状况,验证信息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可为以后研发支出的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便利。

(二)为研发活动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

上市公司研发活动的资金来源有三种:公司自筹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及政府资金。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研发活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而阻碍公司技术创新活动的最主要因素是资金。上市公司自身可根据自我发展战略合理支配已有资金,注意开源节流,注重成本管理和资本运营,也可以利用自我的市场竞争力、较好的盈利模式以及创新的产品寻求风险投资的支持。金融机构也应该给具有潜力和成长性好的上市公司在研发借款方面给予更宽松的条件,可针对公司的研究开发创新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同时,政府部门应鼓励上市公司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并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与指导,如税收优惠的倾斜和政府补助等。解决了资金问题,上市公司的研发动机、积极性就会不断增强。

(三)进一步加大研发活动的投入

目前的研究数据显示,上市公司的开发支出投入数平均仅占营业收入的0.65%左右,说明研发投入强度非常低,而上市公司的创新投资和经营效率是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创新投资能够带动上市公司技术进步,形成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优势,改善经营状况,进一步带动经济效益的提高,最终形成技术和效率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维持上市公司的成长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研发形成的技术优势能够延长上市公司的生命周期,这样又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此,不论从上市公司战略或者是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都要把研发活动投入放在显著位置。上市公司管理层也要高屋建瓴,为研发配备更好的人力、财力资源;也要审时度势,看清国内外的形势,可以与相关科研院校加强合作,在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由于新产品市场需求对上市公司的研发活动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政府可以通过政府采购和财税政策等手段促进新产品的消费,从而激发上市公司研发积极性、推动其积极开发新产品。

(四)注重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提高研发投入效率

从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中的开发支出减少情况来看,信息技术业研发投入形成无形资产的所占比例为35.80%,生物、医药行业所占比例只有13.23%,两个行业的整体比例只有30.91%。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形成成果的很少,说明研发投入资源使用效率很低,大部分投入都不能带来经济效益。所以上市公司应当提高研发活动的投入效率,聘请高学历、经验足的研究员,改善设备条件,为研发、创新活动提供更有利的研究环境;根据市场变化和不断的实践论证,缩短研发周期。提高效率还要求企业在研发项目开始之前要进行详细的市场、技术调查,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也可考虑给研发人员一定的股权激励,提高工作的热情和创新的积极性。

标签:;  ;  ;  ;  ;  

信息披露与投入效率视角下的R&D支出研究_开发支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