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丰富的水利资源滋养了中国农业。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频繁的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中国的农业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农田水利、克服旱涝灾害的斗争史。我国地势复杂,各地所需要解决的水利问题各不相同,所以我国的水利工程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渠系工程、坡塘工程、坡渠串联工程、御咸蓄淡工程、塘泊工程、圩田工程、海塘工程、坎儿井工程等几种。但无论哪种类型的水利工程,都对当时甚至现在的农业生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发展促使一些地产区转变为高产区,这一点变化是莫大的欢喜;其次经过治理的地区的经济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区社会生活的前进。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业;农田水利
前言:
由于中国处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不稳定,致使农业用水往往不能满足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农田水利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生产必须依靠人工灌溉才能保证生产。我国从大禹治水开始,几千年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莫不把兴修水利作为一件兴国兴民的大事来抓,水利兴则国兴,发展农田灌溉排水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史书记载,从进入农业社会开始,我国就有了农田灌溉事业。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是摆脱农业靠天吃饭的必然选择。中国是一个重视农业生产的国家,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真正开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自此以后,各代帝王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发展农业。各地兴修的水利工程都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发展。根据各地地形地势进行相应的修整,不仅仅是体现了统治者的智慧,更是彰显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一、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
(一)渠系工程
渠系工程主要应用于平原地区,水利多以蓄、灌为主。早在战国时期,这种工程已经出现,它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运用最普遍的一种工程。
1.关中的郑国渠和白渠
由于一个“疲秦”之计,郑国渠才侥幸修建。郑国渠西引泾水,东往洛水,干渠全长约150公里,灌溉面积扩大到四万余顷。郑国渠引用的泾水含有大量淤泥,正因如此使这一带的“泽卤之地”得到了改良,关中因而成为沃野。郑国渠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西汉时期的白渠对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当时有歌谣曰:“田于何处,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在后,举锸在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由此也足也可见白渠的作用。
2.临漳的漳水十二渠
漳水十二渠简称漳水渠,亦称西门渠。漳水十二渠是一项多道制引水工程,它在漳水中设12道潜坝,12个渠口,12条渠道,渠口没有进水闸,这是根据漳水中含泥沙量大,渠口易淤的特点设计的。漳水十二渠修成后,不仅使当地免除了水害之灾,而且利用了漳水中的淤泥,改良了两岸的大量盐碱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自从修建了漳水十二渠以后,直到隋唐时期,这一带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地区。
3.四川都江堰
都江堰古称“金堤”“都安大堰”,到宋代才称都江堰。都江堰主要由分水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组成,且由于都江堰位于扇形的成都冲击平原的最高点,所以自流面积很大,取得了溉田万顷的效果。成都平原从此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其规模之宏大,治水方法之科学,技术成就之高超,在当时水利技术史上是罕见的。经历代整治维修和解放后大规模改建,至今仍灌溉着数百万亩粮田。成为世界上最古老、发挥效益时间最长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无论是郑国渠和白渠还是漳水十二渠以及都江堰,都是在当地本身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改良和修建,对当地的农业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陂塘蓄水
陂塘蓄水工程一般都在丘陵山区,以蓄水灌溉为主要目的,同时也起着分洪防洪的作用。
1.芍陂
芍陂建于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芍陂利用安徽寿春县东、南、西三面高,北面低的地势,形成了一座人工蓄水库,它在当时对灌溉防洪航运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它成为淠史杭水利综合利用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2.绍兴鉴湖
鉴湖又称镜湖,在鉴湖未建成以前,绍兴的北面常受钱塘大湖倒灌,南面也因山水排泄不畅而涨成无数湖泊。根据当时的地形环境,在东汉时期,马臻主持修筑了鉴湖。鉴湖高于农田,而农田又高于海面,这就为该地区解除积涝和海水倒灌创造了条件。
元代王祯《农书•农器图谱•灌溉门》说:“淮南方熟于水利,官陂官塘处处有之。民间所自为溪曷、水荡,难以数计。”明代仅江西一地就有陂塘数万个。总之,古代遍布各地的陂塘,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不可低估。
(三)圩田工程
圩田是太湖以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农田的主要灌溉排水形式,至唐末已有相当大的规模。据当时人李瀚的记载,苏州、嘉兴屯田最发达。其中,“嘉禾土田二十七屯,广轮曲折,千有余里”。北宋范仲淹曾描述当年圩田的规模和技术:“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以上只是较为著名的几例,其他诸如河南南阳六门堰、湖北宜城白起渠、安徽芜湖万春圩、政和圩、新疆等地坎儿井、汉武帝时引洛河水灌溉重泉龙首渠、黄河大堤、江浙海塘等都在我国农田水利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四)坎儿井工程
起源于汉代关中井渠,是利用其上若干竖井的地下渠道引用地下水、实现自流灌溉的一种水利设施。坎儿井的做法:先凿竖井探明水脉(含水层),然后沿水脉上游和下游挖掘一长排竖井。竖井间距一般在上游为80至100m;下游每隔10至20m一个。竖井的深度,向下游逐渐减小。各个竖井之间的地层挖通成为高约2m、宽约1m的卵形暗渠,暗渠长度不一,最长可达30km。
新疆吐鲁番盆地各县和哈密一带采用较多。近年来,由于吐鲁番地区绿洲外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水资源日渐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坎儿井水流量也逐年减少,吐鲁番的坎儿井呈衰减之势。
总结:
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是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必然选择,是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国农业人口大比例的农业大国,搞好水利建设对我国构件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在对自然地理环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千百万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在水利水运、建筑、测量等工程领域的科学成就、智慧与创造。
参考文献
[1]柏芸,中国古代农业[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10
[2]姚伟军.水利灌溉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刘安.淮南子[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8.
论文作者:李晓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工程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都江堰论文; 农田论文; 竖井论文; 坎儿井论文; 水利论文; 《知识-力量》7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