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6例偏头痛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9.17%,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2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中医科治疗方法治疗偏头痛,效果明显,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中医内科;偏头疼;疗效
前言
偏头痛即中医范畴的“偏头风”、“头痛”或者“头风”,目前医学上仍未查明其发病因素,但遗传、内分泌等因素可能性很高[1]。偏头痛发生部位在头部单侧或双侧,单侧发作较为常见,发作时会有剧烈的疼痛感,且会产生恶心、呕吐等反应,经常反复发作,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我院对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偏头痛患者9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偏头痛的相关诊断标准,且排除严重精神病、高血压等其他疾病情况。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男13例,女35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39.51±5.67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病程3.85±2.59年;头痛类型:瘀阻脑络型18例,肝郁气滞型15例,风阳上扰型10例,肝肾阴虚型5例。观察组男12例,女36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0.25±6.25岁;病程7个月~11年,平均病程3.91±3.02年;头痛类型:瘀阻脑络型20例,肝郁气滞型18例,风阳上扰型6例,肝肾阴虚型4例。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西医治疗方式,具体方法: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厂家:陕西白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1023177),1次300mg~600mg,1日3次,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组采取中医内科治疗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瘀阻脑络型患者:生牡蛎、生龙骨、葛根和丹参各30g,川穹、川牛膝、佛手、桃仁、赤芍以及酒洗地龙各10g,最后加红花5g,通过活血化瘀改善患者头痛症状。肝郁气滞性患者:珍珠母30g,丹参和川穹各15g,炒枳壳和牛白芍各12g,柴胡、郁金、白蒺藜和醋元胡各10g,最后加蝎末5g,主要通过疏肝散热改善患者头痛症状。风阳上扰型患者:生牡蛎、珍珠母、麦芽和石决明各30g,天麻、钩藤、僵蚕、佛手和川牛膝各10g,炒栀子9g,蝎末和生白芍各5g,通过息风通络改善患者头疼症状。肝肾阳虚型患者:茯苓25g,枸杞、山药和熟地各15g,山茱萸、天麻、丹皮和白蒺藜各10g。以上四种药方用法用量均为1天1剂,热水煎服,分2次服用,早晚各服1次,1个疗程15天,连续服用服用3个疗程。
1.3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部所制定的相关标准可将患者在疗程结束后的治疗效果分为4个等级,具体如下[2]:
控制:,头痛症状消失,且没有复发;
显效:头痛症状改善50%以上,半内没有复发;
有效:头疼症状缓解20%~50%,有复发但复发时间延长;
无效:头痛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
总有效率=(控制+显效+有效)/总数×100.00%。
1.4统计学处理
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和分析研究所得数据,用()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值(x2)检验;以 P<0.05 表示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前者高于后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n/%)
组别 例数控制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4815(31.25)12(25.00)11(22.92)10(20.83)38(79.17)
观察组4822(45.83)15(31.25)8(16.67)3(6.25)45(93.75)
x22.15 0.46 0.59 4.36 4.36
p>0.05 >0.05 >0.05 <0.05 <0.05
2.2不良反应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5例颜面水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2%,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x2=5.27),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是引发偏头痛的主要因素,在中医范畴,风、火、瘀、痰也是主要的偏头痛发病因素[3]。偏头痛属于发作性的头痛疾病,长期发作易导致患者精神衰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偏头痛的中医诊断主要为阻遏经络、肝肾阴虚等,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又分为多种类型。主要有瘀阻脑络型:头痛位置可确定、失眠多梦、舌苔呈紫暗色,可采用血府逐瘀汤以活血、益气、通络进行治疗;肝郁气滞型:胸闷、腹胀、舌苔呈淡红或暗红色,通过疏肝解郁、止痛进行治疗;风阳上扰型:头痛、耳鸣、眩晕及失眠等,治疗以平肝潜阳、息风通络为主;肝肾阴虚型:耳鸣、口燥、舌苔呈红色、腰部及膝盖酸软无力,治疗以温阳益气和滋补肝肾为主[4]。阿司匹林主要是通过镇静作用阻断疼痛神经末梢,改善或消除疼痛感,同时缓解炎症达到改善偏头痛症状的效果[5]。虽然目前临床上没有完全治愈偏头痛的治疗方法,但是可以通过治疗达到控制的效果。为了研究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我院分别给予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中医内科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了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7%,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郑慧芝,谭琦.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5,9(32):146-147.
[2]赵新运.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0):193-194.
[3]程艳芳.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2):167.
[4]毕文杰.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7):107-108.
[5]李莹.阿司匹林与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5,21(14):121.
论文作者:盛晓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文摘》2015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1
标签:偏头痛论文; 患者论文; 中医论文; 内科论文; 对照组论文; 头痛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文摘》2015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