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_边巴次仁

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人民医院 850800

【摘 要】目的:探讨萎缩性胃炎采取胃镜诊断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60例经胃镜确诊为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经胃镜诊断后与病理检查符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胃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160例,经病理诊断134例,诊断准确率为83.75%。其中伴有上皮内瘤变31例,伴肠上皮化生73例;胃镜下表现为黏膜皱襞平,呈红白相间,且血管通透,黏膜呈结节或颗粒状表现者诊断准确率为90.00%;胃镜下显示黏膜皱襞平,红白相间,血管通透性增加的诊断符合率为66.67%;胃镜下显示黏膜呈颗粒状、结节状患者诊断符合率为83.33%;胃镜下对黏膜皱襞平,呈红白相间,且血管通透,黏膜呈结节或颗粒状表现者的诊断率最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相较于病理检查存在差异,具有一定局限性,临床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时,需要结合胃镜与病理检查,提高确诊率。

【关键词】胃镜;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因胃黏膜腺体萎缩而发展形成的慢性病变,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其发病原因与饮食不规律、家族遗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相关。临床首选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快捷、方便,且可直观下观察病情。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分为单纯萎缩及萎缩伴增生[1]。单纯萎缩性胃炎为黏膜红白相间,白色为主,血管通透,皱襞变平;伴有增生性萎缩性胃炎,则出现颗粒状及结节状表现。已经证实[2],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癌前病变的主要类型,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上皮瘤变,则为胃癌主要征兆,其癌变率明显较高。因此,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诊断,及时实施治疗,对降低胃癌发生率具有积极意义。本组研究对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分析,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60例经胃镜确诊为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75例,女性85例,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55.6±4.3)岁;胃部疾病病程2d~25年,平均病程(5.9±1.2)年;所有患者均有胃部不适、疼痛、反酸等症状,18~80岁;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消化性疾病者;肝、肾、心功能严重不全者;合并恶性肿瘤者。

1.2方法

胃镜检查:检查前12h内禁食禁饮,向患者讲解胃镜检查原理,在检查中可能会出现的不适感,以及有效缓解方法,提高患者检查信心。检查前5min左右口服利多卡因10ml,随后进入检查室内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为:粘膜皱襞变平,红白相间,且以白色为主,血管通透;黏膜为结节状或颗粒状。

病理检查:在病变位置取活检组织3~5块,将其溶于10%甲醛溶液内作固定,石蜡切片后,HE染色,结合组织部位及病史、内镜情况作综合诊断。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录入SPSS19.0软件实施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胃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160例,经病理诊断134例,诊断准确率为83.75%。其中伴有上皮内瘤变31例,伴肠上皮化生73例;胃镜下表现为黏膜皱襞平,呈红白相间,且血管通透,黏膜呈结节或颗粒状表现者诊断准确率为90.00%;胃镜下显示黏膜皱襞平,红白相间,血管通透性增加的诊断符合率为66.67%;胃镜下显示黏膜呈颗粒状、结节状患者诊断负荷率为83.33%;胃镜下对黏膜皱襞平,呈红白相间,且血管通透,黏膜呈结节或颗粒状表现者的诊断率最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1。

注:A:黏膜皱壁变平,呈红白相间,以白色为主,血管通透;B:粘膜呈结节状或颗粒状;胃镜检查与病理结果比较,A与B、A+B对比,aP<0.05;B与A、A+B对比,bP<0.05;A+B与A、B对比,cP<0.05。

3 讨论

胃癌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高发恶性肿瘤之一,且呈上升趋势,控制胃癌发生,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焦点。胃癌发展是从非萎缩性胃炎,逐渐发展至萎缩性胃炎后,出现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等,最后发展为胃癌[2]。早期发现胃部萎缩性病变,及时控制其发展,对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针对胃部疾病,临床首选胃镜检查,因胃镜检查也存在一定局限,难以判断病变性质,经本组研究显示,胃镜检查符合率为83.75%,可见,胃镜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存在一定误差。但是经胃镜检查能够通过多种病变表现,在作为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依据。

已经证实[4],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内瘤是胃癌的主要癌前病变特征,因此,早期发现其病变情况,可利于及时预防胃癌发生。本组研究显示,胃镜下诊断黏膜皱壁变平,呈红白相间,以白色为主,血管通透,粘膜呈结节状或颗粒状等症状的诊断准确率为90.00%,明显较单纯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率高(P<0.05)。可见,胃镜下对伴有萎缩增生者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单纯萎缩患者则相对较差,必须作病理活检,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对于已经出现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的患者,必须定期检查,积极治疗,从而控制病情发展,降低胃癌发病率[5-6]。

本组研究发现,萎缩性胃炎采取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一定差异,可见,胃镜检查具有一定局限性,极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但是胃镜检查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起到指导作用[7]。经胃镜下检查,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征象患者,可进一步作病变部位活检,重点进行胃窦、胃角、可疑病灶部位作病理活检,以此提高确诊率[8]。

综合上述,萎缩性胃炎采取胃镜检查诊断虽然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是可指导其进行病理活检,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郝润芳.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295.

[2]高清锦,唐薇敏,李青等.护理干预在胃镜下乙酸染色诊断萎缩性胃炎中的作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62(7):640-641.

[3]林根友,谢海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0):2400-2402.

[4]汤瑜,向培,张鑫等.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3,39(18):2189-2190.

[5]黄曼玲,孙圣斌,徐丹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镜下的不同胃炎及病理之间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14,84(14):2245-2247.

[6]乔海国,张昶,周爱军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1):834-836.

[7]杨印智,王继栓,王晓琴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89(10):1117-1118.

[8]李华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10):52,54.

论文作者:边巴次仁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6

标签:;  ;  ;  ;  ;  ;  ;  ;  

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_边巴次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