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规模管理的几点思考_农业论文

关于农业规模管理的几点思考_农业论文

关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思考论文,规模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F32.1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决定》中这一段话既指出了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同时又强调了“确实具备条件”和“群众自愿”。《决定》之所以作这样的强调,是由于此前对农业规模经营概念理解上的偏颇,将其片面理解为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因而一些地方发生了为推行农业规模经营而缩短土地承包期、收回承包地、多留机动地、提高承包费等违背政策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因此,准确理解农业规模经营的内涵,认真探讨推行农业规模经营的途径及对策,对深化我国农村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业规模经营的内涵

什么是农业规模经营?理论界众说纷纭,实践中做法各异。有人将农业规模经营单纯理解为土地规模经营,认为农业规模经营就是指随着农户(或农场)经营土地面积的扩大,单位农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农业经营的经济效益上升。也有人将农业规模经营理解为随着农户(或农场)农业生产要素(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在一定范围内投入量的增加,单位农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农业经营的效益上升。这些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还不够全面。实际上,不仅通过农户(或农场)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以取得规模效益,而且,在不改变农户(或农场)经营规模的情况下,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同样可以取得规模效益。换个角度说,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农业规模经营,是将视点放在某一个农户(或农场)内部来考察的。如果我们将视点放在农业生产的某一行业或某一农业生产区域,便可发现在单个农户(或农场)投入生产要素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同样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益,降低单位农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营的经济效益。因为可以将农业生产的某一行业或某一区域看作一个系统,在系统要素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系统要素的合理组合,同时可以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

依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给农业规模经营下一个定义:农业规模经营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环境下,通过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加,或者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营的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

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途径

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途径是扩大农业生产微观主体(农户或农场)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另一种途径是实现专业化生产或区域化布局。之所以作这样的分类,是因为通过扩大农户(或农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方式进行的规模经营,其规模效益来自农户(或农场)内部生产要素的集聚,可称为内部规模效益;而以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方式推行的规模经营,其规模效益来自农户(或农场)外部生产要素的聚集,故也可称为外部规模经济。对第一种规模经营方式,理论界论述较多,本文就不再赘述。本文重点谈谈第二种农业规模经营方式。因为这种规模经营方式在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现有水平下,更具有普遍适应性,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通过专业化生产获取规模效益

专业化生产是指通过加强生产同一类农产品的农户之间的联系,加强这些农户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使得同一类农产品的生产集中到一块,形成一定的聚合规模。专业化生产具有如下作用:首先,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集中使用。通过专业化生产,经营同一类农产品的农户可以共用某些大型农机设备、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新工艺、聘请共同的农业科研人员。这样,既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又便于大型农机设备的应用和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和推广,从而起到了降低单位农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双重功效。其次,可以加速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专业化生产,可以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供应水、电及其他能源,完善市场设施。这样,可以办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尽管办得了但不经济的事,从而不仅加速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而且还降低了农户对基础设施的使用成本,最终起到了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营经济效益的作用。如山东省兖州市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目前已形成了0.33万公顷蔬菜、1.13万公顷花生、0.2万公顷大蒜、0.2万公顷林果、0.2万公顷桑蚕基地,取得了可观的规模效益。

通过专业化生产,可以在不改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前提下,使某一农产品生产的外部规模得以扩大,从而取得规模效益。这种规模效益为每个农户所分享,从而使每一个农户的生产成本下降,经济效益提高。

(二)通过区域化布局取得规模效益

农业生产有着强烈的区域性特点,某一地区适宜种某种作物,某一地区适宜发展某种养殖业等,要受到当地的土质、气候、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某一地区开辟某种专业市场、兴办某种加工企业,固然可以人为地进行改变,但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讲,也只能因地制宜,“另起炉灶”往往是不经济的。因此,要提高农业经营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认真考虑某一区域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该地区的原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设施等条件,对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企业、专业市场等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紧密联系起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创造区域经济优势。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具有如下功效:第一,能够缩短产供销的时空距离,降低运输成本,节约物力、财力。同单个农户进入市场交易相比,区域化布局使农产品市场交易费用大大降低,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第二,通过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据统计,粮食初加工一般增值3~5成,其他农产品初加工可增值一倍以上,进行深加工增值几倍乃至十几倍。这样,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可以使农产品大幅度增值,增值部分在农户、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之间进行分配,从而使农业经营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第三,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使得农户、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等,能够共用自然、经济、技术和信息资源,使农产品平均生产成本下降,经济效益提高。可见,农业的区域化布局是获取规模效益的有效途径。如河南省洛阳市利用种植业和养植业的优势,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建成春都集团,带动了成千上万农户,养殖业和种植业大发展,使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大为提高。

三、对策与建议

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一)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指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必然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实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这种经营形式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有利于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问题;可以切实保护农户经济利益,增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降低农产品市场交易成本;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农业产业化是目前我国各地区进行农业规模经营的理想形式。

(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推行农业规模经营,必然要求有比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该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发展的原则。第一,进一步完善社区性服务体系。可以引导各地农技、农机、水利、电力、防疫等部分成立社会化服务实体,充分发挥现有人员、设施的作用。第二,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应当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使农业社会化服务上规模、上档次。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科技服务。二是加强流通服务。应一手抓市场设施建设,一手抓流通队伍建设,形成以各类市场为中枢,以多种经济成分的流通服务组织为纽带,连接千家万户的农产品流通格局。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当前农村大约有1.2亿富余劳动力,到本世纪末, 农村富余劳动力将增加到2亿。搞好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是推行农业规模经营应该作的一篇大文章,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出去,土地就很难向种田能手集中。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坚持“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的方针:一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我国工业的“半壁河山”,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功勋显著,而且还会继续发挥重大作用。二是改革城乡分割、地区封闭的户籍制度,为农村“农转非”创造一个“通道”。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

(四)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机制

土地使用权不能流动,土地难以集中形成规模;土地使用权转让不规范,不利于保持转包者经营土地的稳定性,发生了纠纷也不利于解决,这样也会制约农业规模经营的进行。因此,应当建立土地市场化流转机制。具体设想是:由村统一行使土地所有权职能,对农户所承包的土地核准后,发给土地使用权证。以后凡是涉及到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部分必须到村签订书面转让合同,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收稿日期:1999—03—24

标签:;  ;  ;  ;  ;  ;  

关于农业规模管理的几点思考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