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熙载“走失诗”考论_刘熙载论文

刘熙载“走失诗”考论_刘熙载论文

刘熙载佚诗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刘熙载佚诗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10)05-0192-03

刘熙载是晚清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其《艺概》享誉文坛,同时也是一位著名诗人,其诗作收入《昨非集》中。刘熙载的诗于清代诗人中虽不能说是一流的,但清新隽永,多反映民生疾苦,还是为读者所喜爱的。近来笔者撰写《刘熙载年谱》(辽海出版社2010年出版),从晚清文人别集、诗话及刘熙载书法中发现其一些佚诗,这些作品不见于《昨非集》,但对研究刘熙载的生平、交游以及艺术情趣均有益处。本文将发现的佚诗以创作时间为序,进行考索,以期对深入研究刘熙载有所佐助,并就教于学界同仁。

《题〈伯山诗话〉》

迄今发现刘熙载最早的佚诗当为《题〈伯山诗话〉》。诗见康发祥《伯山诗话续集》卷二。[1]诗云:

我叹金昌绪,诗稿纷飘零。

赵碫不可作,长笛遗悲风。

二子忽下世,谁与留芳馨。

况我苦才弱,文质无所成。

未有表扬力,何以慰斯人。

长才具特识,篇籍归评论。

能使负奇士,遇屈才自伸。

书在幸我寄,拱璧不足珍。

几时聆麈教,一洗胸中尘。

据吉林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民国抄本《伯山诗话》,知该书刻于丁未仲春,即道光二十七年(1847),那么刘熙载的题诗当作于《伯山诗话》刻成之后不久。

康发祥(1788—1865),字瑞伯,号伯山,江苏泰州人。岁贡生,官太常博士。擅诗文,有《伯山全集》传世。刘熙载为其忘年交,刘熙载通籍前即与其交游,在京城做官时交游则更加频繁。《伯山诗话后集》卷四记载与刘熙载等人游兴化拱极台,《伯山诗钞》中《癸巳集》卷二“怀人诗”有怀刘熙载的诗。《伯山诗话续集》记载与刘熙载交游的文字亦不少。

《伯山诗话续集》卷二评说刘熙载该作:“诗悲金子石、赵沅芷二君下世,而以阐扬见推,洵愧不敢当也。”金子石,即金德辉,字子石,江苏兴化人。恩贡生。咸丰《兴化县志》[2]卷八《文苑附录》说他“画山水能仿大家,而自出新意,远近争购之。诗词皆工。道光二十五年恩贡”。康发祥《伯山诗话后集》卷四云:“兴化金子石(德辉)明经,诗集将付剞劂,见质于余。余展读再三,知其宗法屠贤,而一秉于性情之正。”金德辉师法唐贤,故刘熙载喻之为唐代诗人金昌绪。

赵沅芷即赵闳中(1805—1845),字沅芷,江苏兴化人,举人。民国《兴化县续志》[3]卷十三《人物志》云:“赵闳中,字沅芷,性颖悟。少有声庠序,诗文峭拔灵秀。屡踬秋闱,年五旬始膺乡荐。一上春官不第,旋卒。著有《种兰草堂诗文集》。”康发祥《伯山诗话后集》卷三云:“兴化赵沅芷(闳中)孝廉,与余交谊最久,气谊亦洽。予两人梗概,往往相同,幼同事笔研,同游泮水,长同踏荆闱。……沅芷著《种兰草堂诗存》,余最爱其《秦良玉割袖》一歌,惜篇长不备登,姑节录之。”赵闳中殆亦学唐,故刘熙载又以唐之赵破喻之。

金德辉和赵闳中都是刘熙载的老乡,《伯山诗话》屡屡称扬,而二人却又都离开人世,故刘熙载的题诗充满悲慨。刘熙载既肯定金、赵二人的诗歌成就,又对康发祥高度评价二人的诗歌给予充分的褒扬。从该诗中可以看出兴化文风之盛。

《雪后游西山》

刘熙载《雪后游西山》最迟当作于咸丰八年。诗见康发祥《伯山诗话续集》卷二。诗云:

晶晶望无极,独游风景奇。

雪中人不见,惟有鹤来窥。

此五绝是赞美隐士徐退的。西山,即北京西山。徐退(1821—1903),字进之,初名宗勉,字谈月,兴化人。多才艺,工书善画竹。李详《药裹慵谈》卷四《徐进之先生》说他进京应试,不中,沦落京城,后入西山为道士。“咸丰八年,融斋宫允集乡人醵金资徐归,遂不复出。”[4]

刘熙载和徐退是好友,道光二十六年仲冬,刘熙载撰写的《昌平文庙碑》,就是由徐退书写的,至今碑文尚在。徐退隐居西山,刘熙载时常去探望,周其匮乏。《昨非集》卷四《浣溪沙·西山禅院访徐进之》云:“黄叶声干下半阶,白云无雨恋高斋,不应先我有君来。孺子原非争礼数,伯伦早已外形骸,浑教莲社羡吾侪。”[5]《郭嵩焘日记》也多次记载与刘熙载谈论徐退隐居西山的情况,郭嵩焘还欲去西山访徐退。[6]

徐退自号种竹道士,兼字鹤来。《昨非集》卷二《答人问徐子》云:“徐子进之,余友也。屡种竹,自号种竹道士。又尝有鹤止于旅次,因兼字鹤来。”正因为如此,刘熙载的好友帅远燡才作《鹤来歌赠徐进之》[7],韩弼元才作《种竹歌为种竹道士徐退作》[8],以表达对徐退的景仰。

刘熙载这首《雪后游西山》,通过对晶莹剔透雪景的描绘,赞美了徐退人品之高洁。“鹤来”一语双关,饶有情致。

《题〈吴下寻秋〉稿》

《题〈吴下寻秋稿〉》当作于同治二年。这是刘熙载的书法作品,载金学智《书概评注》(插图本),释文为:

我来邗上游,秋风正萧瑟。

回忆吴门下,心绪渺飘忽。

入吴方盛夏,炎飙苦蒸郁。

携侣事嬉游,匆匆少闲适。

既疏泛水舲,复倒游山屐。

偶尔登虎邱,苍茫日已夕。

群山翠欲流,芳鲜远难挹。

欲效吴趋吟,景光殊未得。

清风有客来,晤谈溯畴昔。

赠我寻秋篇,才思迥超逸。

绘图志所径,林峦具殊色。

尘外结奇赏,烟波荡空碧。

幽兴寄无涯,何时复来觌。

南樵兄大人,与余会于广陵客舍,以《吴下寻秋稿》见示,属题。适余亦回自吴门,因率此篇应教,即希削正。融斋弟刘熙栽初稿。[9]

南樵即符葆森(1814—1863),原名灿,字南樵,江苏江都人。举人出身,著名诗人。编有《国朝正雅集》,著有《寄鸥馆诗集》等。刘熙载好友。《昨非集》卷三《赠符南樵》云:“自古诗人误,多由名早传。众皆夸绣蜕,君合守冰弦。杜老穷愁日,陶公乞食年。知希良可贵,肯被世情牵?”符葆森咸丰元年中举,次年入京参加会试,报罢。咸丰三年符葆森《癸丑怀人诗》[10]有怀刘熙载之诗,诗云:“词赋相如擅,凄然渴病深。饥穷仍旷达,知遇总浮沉。儒素疑当日,交游证此心。”他们当结识于咸丰二年。据《国朝正雅集》[11]崇实“序”说符葆森咸丰六年(1856)又参加会试,仍报罢。《国朝正雅集》符葆森“自序”说第二次会试报罢后,他应邀在崇氏半亩园寓所修订《国朝正雅集》,一直到咸丰七年三月。而刘熙载在咸丰七年之前一直在京城,咸丰七年则先去山东禹城,后到直隶定兴,于咸丰八年底回京城,直到咸丰十一年赴武昌之前仍未离开过京城。揆情理,刘熙载是同治二年从山西曲沃回故乡,后又到苏州揽胜,秋天寓居扬州。该诗当作于是年之秋。

另,据章汝奭《吴下寻秋图·跋》:“《吴下寻秋图》卷为黄秋士鞠、孟毓森应符葆森南樵先生之请作图,后邀十余友人赋诗题识而成”,“是卷成于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先生年四十有二,以一介书生,偏得名士青眼”[12]。刘熙载也应邀为该画题诗。此图无缘获观,但可以肯定的是,此题图与《题〈吴下寻秋稿〉》无涉。首先是时间不对,其次是一个题画,一个题诗。然不得不辨。

《题〈吴下寻秋稿〉》是应好友所邀而创作的五言古诗。“邗上”指扬州,“吴下”指苏州。诗人以纪行的方式写从苏州到扬州的游历,又通过对比的方法,以扬州秋之萧瑟反衬苏州的苦热。尽管携友登过虎邱等名胜,但“芳鲜远难挹”,流露出一种无奈。而符葆森的《吴下寻秋稿》,则如“清风”,吹走盛夏的烦恼。一方面是由于时令的不同,另一方面是符葆森卓绝的诗笔,唤起刘熙载重游苏州的欲望。该诗对于研究刘熙载的行迹、交游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题〈海天吟啸图〉》

刘熙载《题〈海天吟啸图〉》二绝句当作于同治七年至十年之间。诗见齐学裘《见闻随笔》[13]卷十九《江伊人》。诗云:

曾说蒹葭秋水诗,但今洄溯寄相思。

纵然音许闻金玉,只有高人共赏之。

兴似回风吹紫澜,诗人具此旷怀难。

始知当日成连曲,不为尘中漫一弹。

江伊人,即江湄,《见闻随笔》卷十九《江伊人》云:“嘉定江伊人,名湄,隐于市廛,性静情逸。年逾花甲,神气如仙,著《秋水轩诗钞》若干卷,索余序言,弁诸简首。工分书、篆刻,绘《海天吟啸图》以自娱。余题《满江红》一阕云:……伊人属余转求刘融斋先生题图。融斋曾于小斋遇见伊人一面,谓伊人风仪清尚,故肯题诗二绝句,……”。

江湄,民国《嘉定县续志》[14]卷十一“文学”有传,说他“工隶能诗,尤善铁笔”,“卒年七十二”。据《申报》丁丑(光绪三年,1877)五月初五日,江湄有《七十生朝自述,录请诸大吟坛敦证,并祈赐和,不拘体韵》共四首七律。江湄享年七十二,则江湄当生于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卒于光绪五年己卯(1879)。据齐学裘《云起楼词》,齐学裘所题的《满江红》在同治二年,那时刘、齐尚未谋面,揆情理,刘熙载的题图当在同治七年之后,同治十年之前。因为《见闻随笔》刻于同治十年。

《昨非集》卷二《题伯牙待成连图》也是题江湄的画,只不过是散文,是题跋。文中的“伊人”正是江湄的表字,“画纸颇古”不过是障眼法罢了。刘熙载一再为江湄题画,二人的关系也非同一般。

刘熙载的《题〈海天吟啸图〉》,巧借《诗经·陈风·蒹葭》句意,赞美江湄人品的高洁,不同流俗。二诗清新隽永,韵味无穷。

《题玉谿老人〈海天长啸图〉》

刘熙载的《题玉谿老人〈海天长啸图〉》作于光绪五年。该诗见齐学裘《劫余诗选》[15]卷二二附,诗云:

天有清冷风,佛有微妙音。

客有星江老,三者为知心。

此老善长啸,意与苏门深。

海天聊寄兴,浩浩涵古今。

千诗冲口出,杯酒无多斟。

但听琅琅诵,胜彼鸾凤吟。

有诗耽静默,隐契昭文琴。

此亦同太上,希声含雅南。

安知啸与默,均齐无厌歆。

我虽昧啸旨,游戏时相寻。

愿言师此老,他贤非所钦。

玉谿,即齐学裘(1803—1883),字子贞,一字子治,号玉谿,安徽婺源人,诗人,书画家。著有《蕉窗诗钞》、《劫余诗选》、《见闻随笔》等。刘熙载与齐学裘从同治六年底相识相知(见《见闻随笔》卷十九),一直持续到光绪二年,凡十三年。这在刘熙载的交际圈中交往时间长、友谊深可以说绝无仅有。齐学裘诗词、随笔中关于刘熙载的文字颇多。

《昨非集》卷四有《唐多令·题齐玉谿〈归不归图〉》:“壮志秉桑弧,先生计不疏。快敖游不为饥躯。底事欲随云入岫?寻归隐,赋归与。 天地是蘧庐,田园未觉芜。且陶然客里琴书。饱看吴山情亦得,便归去,待何如?”该词活画了一位隐者形象,而这位隐者就是齐学裘。齐学裘一生不求仕进,唯以著述、书画、校勘为乐。

刘熙载这首《题玉谿老人〈海天长啸图〉》,赞美了齐学裘的诗才,高扬了齐学裘快然自得,纵情吟啸的品格。这也是一首题画诗。“啸”这种行为盛行于魏晋时期,是快然适志的一种表现。刘熙载把齐学裘的“长啸”与天之“清冷风”和佛之“微妙言”相提并论,为抬高题面法。又说齐学裘的长啸得益于“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苏轼,可谓深谙齐学裘。齐学裘学宋诗,尤属意于苏、黄,刘熙载说中了肯綮。该诗作于《昨非集》成书之后,实为老道之作。

此诗齐学裘还有和诗,限于篇幅就不援引了。

此外,康发祥《伯山诗话续集》卷二还载有刘熙载的《过桐城驿》,林昌彝《一灯课读图题册》载有为林昌彝之母所题的《一灯课读图》等,也都是刘熙载的佚诗,但由于时间不可考或纯属应酬之作,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总之,刘熙载的佚诗是刘熙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佚诗对于研究刘熙载的生平、交游及至艺术追求,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也相信,随着对刘熙载研究的深入,还可能发现刘熙载的佚诗,这些都将促进对刘熙载的研究,从而也能更好地印证他的诗歌理论。刘熙载不仅是文艺理论大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诗人,倘若没有诗歌创作经验的积淀,他的理论也就不会站在时代的高度而独领风骚。

标签:;  ;  

刘熙载“走失诗”考论_刘熙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