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在课堂中流动--论初中散文教学策略_散文论文

让情感在课堂中流动--论初中散文教学策略_散文论文

让情思在课堂中流淌——谈初中散文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思论文,散文论文,初中论文,教学策略论文,在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刘锡庆先生有一个精辟而形象的说法: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它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真实、自由的笔墨,表现个性,抒发情感,描绘心态。所以散文教学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微妙情绪和独特感悟。

一、遵路,整体把握文章的意蕴和气脉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个“真”,就散文而言,就是文中的意蕴和气脉,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独特而深刻的情思。散文教学须从整体入手,遵其路,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感受到文章的气质,获得审美的愉悦。

1.品题悟意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常关涉文章的主旨,散文标题常凝练,有意蕴。品读标题组织教学能快速领悟作者旨意。《土地的誓言》一课围绕标题讨论三个主问题:面对的是怎样的土地?发出怎样的誓言?为什么发出这样的誓言?理清文章思路,解读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意蕴,在深情的诵读中自然领悟到作者喷薄而出的“泛滥”的情感。《小石潭记》一课,围绕标题展开三环节教学:一“读”标题,品重音所在,并说出理由;二“说”标题,细读课文,分别找出这是一个小小的“石”潭、这是一个“小”石潭的依据;三“悟”标题,深入探究这是一个怎样的“潭”,由“潭”你联想到什么,结合柳宗元的身世和写作背景,进而领悟到“人如鱼,人不如鱼也!”,“潭”即作者,体验到作者无法挣脱的孤独情怀。

2.提领而顿

散文中往往有提领而顿的关键词语,如《云南的歌会》的“意思”,《藤野先生》的“伟大”,《风筝》的“悲哀”。这些词语折射出作家真实的内心观照,凝聚着作家心中特定的情结,隐藏着作者的心灵密码。抓住关键词组织教学,能带动全文的阅读,把握文章的文脉,辨认出作者和人物的个性和深层的、潜在的情感。《我的母亲》,从全文的思路来看,前半部分写“母亲”,后半部分写“后母”。可从胡适先生的族谱导入,弄清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母亲在文中特定的身份,将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品“母亲”,找出文中最能概括母亲形象的两个词:“严”“慈”。母亲之“严”表现在哪里?梳理出母亲对我的“非常之举”“残酷之处”,探究母亲“非常之举”的原因。在品读中体悟到母亲“严”中之“慈”,“慈”中之“爱”。朗读最后一段,读出母亲的那一颗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悟到胡适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源自母亲严格训导下的自我管理、严以律己。二品“后母”,寻找最能概括后母形象的词:仁慈(温和),探究她为什么“仁慈”(温和)?“仁慈”(温和)的背后是什么(苦)?母亲的“苦”表现在哪里?她又是如何面对“苦”的?进一步体会到母亲在“非常之境”中的“非常之举”,造就了胡适这样的“非常之人”。再读末段,品味“学得”的含义,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胡适先生对母亲充满爱戴和感激的深厚感情。

3.循“线”索意

抓住了散文的线索,也就找到了解读散文的路径,找到了切入文本的支点。遵循线索组织教学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把握行文思路、深入领会作者情思的一条好途径。浙江的刘飞耀老师执教《我的第一本书》,就是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引领学生感受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把握“第一本书”所呈现的深刻意蕴。第一个环节是学生速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表达对“第一本书”情感的语句。第二个环节是组织学生研读课文,探讨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一本微不足道的书如此厚重地爱恋、难以释怀,探寻书和“我”之间的关系。第三个环节是深入研讨作者由第一本书牵连出了三个处境迥异的“大人”,他们与“我的第一本书”、与我成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阐释这“第一本书”究竟是什么书。最后,穿插牛汉的生平经历,体会牛汉先生饱经沧桑,感悟作者尝遍人间百味后唱出《我的第一本书》,为我们展示出名利之外的一个纯然生命的境界——人不能忘本。

二、入境,体验“那个有活气和生命的世界”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王尚文先生认为:文学教育“重要的不是作家的意图,而是文学作品中那个有活气和生命的世界;重要的不是探询作家的意图,而是去体验作品中那个有活气和生命的世界”,体验是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散文作者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通过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意蕴与画面交织,内情与外物融合,从而感染读者,引起共鸣。学习散文,要通过作者的文字进入到作者所创造的意象和意境中去,契合作者的心境,体验作者“那个有活气和生命的世界”,从而感悟人生。

1.潜心涵泳

朱熹说读书“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就是要读、吟、诵,乃至唱。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凭借诵读、涵泳的桥梁,“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把握作者情感的脉搏,体验散文的意境,发现作者的心灵奇观,使艺术景象烙印在学生的心灵之中,进而参悟到美妙的意蕴,咀嚼作者对社会历史、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驱遣想象

“当我们阅读散文,接触到那些意象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不仅会为作者的真情所动,而且还会同作品的抒情背景相融合,产生出自己的想像,在心中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因此散文教学必须驱遣学生的想象,从一个个方块字的组合中再现一幅幅画面,一片片场景,一段段人生的悲欢离合,全身心地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要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置身眼花缭乱、热闹非凡的“春草”“春风”“春花”景象中,体会朱自清先生用儿童纯洁的、天真的眼睛和纯净的心所感受到的美好的诗意和其中所涌动的作者对春天的礼赞之情。

3.玩味言语

要引导学生仔细玩味语言,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咀嚼中入情入境。首先是要引导学生驻足字里行间品味文中凝练而优美的句子,感悟人事景物的特点和渗透于其中的意蕴。如《春》《济南的冬天》等写景的文章,感受比喻与拟人等修辞的妙处,理解这些修辞手法怎样具体地表达了作者情感。其次是要玩味极富感染力的词语,挖掘、品味语言运用上的独到之处。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语言平自如话,不加丝毫雕琢,但质朴和平淡之中笔笔深情,副词的运用更是平中见奇、淡中见浓。除了仔细体味母亲三次催人泪下的“哭”的细节,更要在“刚、就、真、实在、悄悄、最”和六个“从不”(从来没有)等副词表达效果上重锤敲打,体会作者强烈涌现的至真至纯的爱母之情、敬母之意。其三要品味“文眼”。散文的“文眼”不仅在于词语的精美,更主要的是表露意境的深邃。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的末段:“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就是文眼所在,品透了其中“黑暗”“光明”“奇迹”三个关键词,就能体验张抗抗所创造的意境,读懂作者独特的“森林人生”。

4.悟象生情

散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审美悟意,就审美规范来说,散文中“情感”处于首要地位。而“情感”往往通过事物、人物和形象性言语描述来传达和显现。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音和语义“品”形象性言语,组合形象化言语在脑海中再创描述的“象”,由描绘的“象”悟出“象外之象”,触“象”生情,最终指向“情感”。即使是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也是以书写情志为旨归,而不是刻画人物性格。如学习以写人叙事为主的《信客》,不仅仅了解是一个如何的信客形象,重点还是在于“触象生情”——由信客的所作所为体验作品抒发的作者的爱与恨,领悟到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批判。教学《吆喝》一文,通过读——唱——赏——悟等环节,读出市井风情,读出声乐之美,读出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更要读出老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

三、还原,领悟作者微妙而独特的内心世界

由于时空造成的视界差异和人生经验、社会阅历所限,学生对散文中描写的情境和生活往往感到生疏,难以进入其中的意境或深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情思哲理,就有必要采用还原之法,在作者的情思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

1.历史还原

孙绍振先生认为解读文学作品要“把作品放到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特别是还原到产生的艺术背景中去。”教学经典散文,要引导学生回归到作品所描绘的时空中去,设身处地地站在那个时代、区域看待文中所描绘的自然、人生、社会乃至宇宙万象和作者的情愫。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应回归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历史情境中去。还原到鲁迅先生“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在北京至厦门这段生活中最辗转流徙,人生最苦闷的时候的写作背景,联系到作者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的写作缘由,挖掘贯穿全文的甜美的欢乐的回忆、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样才能真正领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旨: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自由欢乐的心理。这才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2.角色还原

启发学生把“我”摆进去,把“我”的人生经验摆进去,化为作品的一分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进入作品的情境,和作者水乳交融,填补原文中形象和情感的空白,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构具体可感的场景和形象,抓住作者刹那的心灵的颤动,领悟作者审美心灵奇观,悟到作品的真味。走不进作者内心深处,徘徊在作者心灵之外,永远无法体会散文之美!《春》只有引导学生贴近儿童时代的自我,用儿童纯洁的眼睛和天真的孩子气才能真正读懂作者独特的童真、童心和童趣,读懂文中富有江南气息、充满古典诗情画意的春之情趣美。

四、植入,让作者站立在学生心头

“散文阅读与小说阅读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小说一般可以就文本来读文本。正如文学界流行的说法,作品完成了,作家就死了。散文是抒发作者独特感受的,散文的阅读往往需要与作者这个人联系起来:我们通过作品来了解、感受作家这个人,通过作家这个人来分享、领会他所写的散文这个作品。”所以散文教学必须适时适当地植入与作者、作品相关联的资料,如作者其他的文学作品、写作背景、作者的身世经历及创作风格、其他人的赏析和评论,丰厚和充盈作品内涵,引导学生透过含蓄蕴藉的文字,直视作品的内核,透过作者微妙的内心世界,审视作者,让作者在学生脑海里直立起来。

1.知人论世

如教学杨绛的《老王》,老王死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多年,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为什么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呢?”只借助文本,很难得出结论。必须植入时代背景,植入作者的生平,体会到那个特定时代知识分子与社会底层贫民之间的特殊关系,体会作者特殊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杨绛的为人处世和高贵灵魂。

2.借助互文

特级教师赵群筠老师上《春酒》,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文眼“到哪里去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蕴意,课件出示如下资料:

在上海求学时,母亲来信说她患了风湿病,手膀抬不起来,连最简单的缧丝髻儿都盘不成样,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几根短发剪去了。我捧着信,坐在寄宿舍窗口凄淡的月光里,寂寞地掉着眼泪。深秋的夜风吹来,我有点冷,披上母亲为我织的软软的毛衣,浑身又暖和起来。可是母亲老了,我却不能随侍在她身边,她剪去了稀疏的短发,又何尝剪去满怀的愁绪呢!——《髻》

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日里想,梦里思”,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出岫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阁山遥。——《乡思》

琦君其他文学作品的植入,用相关细节佐证,能帮助学生深切体悟到琦君特殊的乡情,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乡土情结之中。

散文样式多姿多彩,散文内容包罗万象,散文教学策略不可能一成不变,更无统一的模式可言,但只要驻足字里行间深度耕耘,让情思在课堂中流淌,就一定能让散文之美绽放光彩。

标签:;  ;  ;  ;  ;  

让情感在课堂中流动--论初中散文教学策略_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