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行的中庸之道论文_季发玲

申时行的中庸之道论文_季发玲

(聊城大学,山东省 聊城市 252000)

摘要:作为明万历年间首辅,申时行是极少数获得明神宗信任的首辅之一。任职期间,申时行吸取前任张居正失败的教训和经验,秉着中庸的为官之道,周旋于大臣和神宗之间,尽力平衡者明朝的政局平衡。本文对申时行看似“无作为”的事件进行研究,论述申时行对明万历年间的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申时行;万历年间;内阁首辅;中庸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历史研究的视角发生改变。历史研究内容逐渐的由对于历史发展进程产生过巨大作用的精英人物或者事件的研究转为更加细致的普罗大众和以前被忽略的细微事件的研究。首先,新史学研究丰富了历史内容;其次也可能会对于以前历史的某些认知产生新的看法,为史学研究注入新的力量的同时,填补了的某些历史盲区,对于当今的历史借鉴也会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由此,对申时行的研究应该更加全面,公正的判断申时行的是非功过。

一、申时行的思想分析

(一)蕴藉不立崖与

“申时行,字汝默,长州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1]。因文采佳,被首辅张居正收为弟子。“蕴藉不立崖与”是对于此时的申时行比较贴切的评价,意为申时行胸中富有诗书才气,但不近悬崖。这句话虽有恭维但言辞间含有对申时行的轻视之意。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其著作《四书·中庸》中写道,“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2]。孟森也说过“申时行于遇事迁就”[3],这其实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处事原则。此种性格可能与申时行从小寄人篱下的生活背景有关,为自我保护形成他为人谨小慎微,圆滑的生存之道。

(二)温和的双赢之道

明朝年间,退休官员回家后喜欢苦熬冲天地已经成为一种风俗。申时行也想扩充他的房子,但是他的邻居是个做梳子的木匠并且不同意给申时行让地。于是申时行想到一个办法:让他管家去邻居店里买了很多梳子,每次有客人来时就赠送一把。逐渐的邻居的生意越来越好,想扩充店面,于是主动找到申时行,让他买下店铺。这样一来申时行扩充宅邸的目的到达了,其邻居的生意也变好了。申时行用温和的方法达到双赢的目的,这也是他在政治朝堂上也体现的一面。申时行的为官智慧在于平衡之道,一个必须“恰如其分”,同时也道出了申时行在平衡各方势力的艰难,他必须步步为营,不敢行差踏错一步。

二、申时行的政治行为

(一)就任首辅之路

申时行的升官之路不可谓不一帆风顺。“当事时,政事一决居正,居正无所推让,视同列蔑如也。思维由张居正进,谨事之,不敢相可否.......初,四维曲事居正,积不能堪。拟旨不尽如居正意,居正亦渐恶之”[4]。申时行的同僚张四维,在张居正的铁腕之下,敢怒不敢言,于是在神宗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逝后欲大展拳脚,他便尽快收权。但居正虽死,其政治影响仍非常巨大。欲大展拳脚的四维在朝中的为官之路仍举步维艰,受人制肘。这也就激怒了张居正的故吏,进而为身为次辅的申时行的首辅之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张四维在收权的过程中严重打击了张居正的政治势力,得到了被张居正多有掣肘的神宗皇帝的暗暗支持,两人仿佛惺惺相惜。在这种背景下,张居正的权力被进一步收缩。就在张四维胜利在望之际,不料其父亲病逝家中,不得不回家丁忧,而比申时行资历老的两位大臣也相继去世,于是申时行就被推升了首辅之位,这条升官之路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清算张居正

申时行继任后便遇到了一件饱受道德与人伦双重挤压的大政治事件——故太师张居正被清算。张居正既是提携申时行的恩师,又是本次被清算的主角,于情于理申时行的尴尬位置都让他寝食难安。清算初始,申时行选择按兵不动,然而没想到的是事情很快发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申时行感恩张居正提携,对其家人长辈的怜惜之意,便与其好友潘季驯等人上书望神宗垂怜,神宗下诏:“留空宅一所,田四十顷,赡其母而削居正官”[5]。申时行冒着当时舆论与避亲的双重风险为张居正的母亲谋了一处容身之所。由此可见申时行为人厚道,仁慈,不忘恩师张居正提携之恩。

申时行以中庸之道周旋于官员和神宗之间,调和外臣与帝王的关系,使诸多官员免于严厉刑法的惩罚,力保雒于仁就是申时行曲中调剂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区别于张居正的趾高气昂,凌驾众人之上的行为举止,申时行为人宽厚谦虚,为人大度。“泊然处中,唾面不试,以强陪诸臣之欢笑”[6]是申时行好友王锡爵给他的评价。对于弹劾自己的官员,申时行不但未伺机报复反而提拔了几位官员,由此也体现了申时行宽阔的胸襟和惜才爱才之心。

三、申时行的历史评价

自古以来对于申时行的评价都充满着争议,有学者曾提出有关申时行的文章和文字记述,写于明代的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态度,而清朝的文字记述批评占了大半。当代学者对于申时行的评价也是呈现半褒半贬的态度,著名学者孟森对于他就持有贬义看法,认为申时行:“申时行当国,承张居正后,逆揣帝意,为此以济其怠荒,养成只有朋党而无政府之外,政治军事,一切不可为,其端实启于此,庸主济以庸臣,所以合而酿王国之祸也”。但是随着学术界思想的开阔,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申时行的评价多趋于理解,毕竟时代不同,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往前行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评价以前的人物,应该从该人物所在的特定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用历史的眼光去判断。其他学者也认为申时行“真诚又善良,秉承着和衷调剂的原则,却被庭臣误解… …”[7]。在当时紧张的政治局势下,申时行的职责和政治抱负无法兼顾的情况下,他必须也只能选择中庸之道来险中求稳的走好为官之后的每一步。

评价历史人物向来是历史学研究的一个亟需重视的领域,也是一个我们应该加以重视的方式。它要求我们既要有具体而又真实的历史史料,又要立足于当时历史环境下,秉持着公正的态度去评价判断,真正的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道德与现实的差距,一直是困扰文人士子的事。张申二人的结局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申时行得以善终,与他所一直奉行的“中庸”密切相关。

结语:

对申时行,由“群黑”到慢慢被普罗大众所理解,由以前的毫无性格特点到闪光点闪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研究过程,也是我们历史研究学者的一大进步,能够真正的不带个人情感色彩的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研究评价。申时行的一生不仅仅是政治生活,他个人的文学才情,生活百态等等共同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全面具体的分析研究申时行这个人,对于我们研究万历年间的历史活动,研究其后的明朝发展态势,研究明朝灭亡的因由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明史》中华书局,卷二百八十六,5747页

[2]韩星.《《中庸》君子之道论》[J].《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6):P5—P13

[3]孟森.《明史讲义》中华书局 291页

[4]吴伯与《国朝内阁名臣事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卷十三《明神宗实录》中华书局 卷一百三十九

[5]刘倩.《诚与中庸:申时行的政治行为模式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6]刘莹莹 白燕斌《浅析万历首辅申时行的性格因素及成因》[J].西安社会科学,2009(5):125-126.

[7]《明神宗实录》中华书局 卷一百三十九.

论文作者:季发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申时行的中庸之道论文_季发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