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自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三个维度论文

道路自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三个维度论文

道路自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三个维度

陈 乡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源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凝聚国民共识和改革力量,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并进一步凝聚国际共识同各国一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自信”奠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基石,是世界历史规律所趋,证明了其科学性和实践性。“道路自信”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价值逻辑,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道路自信”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卓越成就增强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底气,也增强了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

关键词: 道路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价值;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和不懈探索的结晶,符合中国社会的国情,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下的“中国倡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中国人民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智慧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是推动其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共识”的重要保障。因此,道路自信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维度:道路自信奠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基石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道路自信是理论自信的源泉,是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于道路的拓展和深化,自信于这条道路是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软文化包括适合学生的电影、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和丰富的课堂内容。这些软文化能够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使得知识融会贯通。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道路发展理论指引发展规律

道路自信源于其科学性和实践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为华人之骄傲、为民族之崛起、为国家之兴盛,一方面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并将其与“中国元素”相互融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的能够解决中国革命和改革实际问题的理论、政策和方案。因此,中国道路发展理论正是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其指导下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上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为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解放和独立自主提供了“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倡议不是凭空产生的,突显了世界历史发展视野,世界历史具有其内在规定性即发展规律,任何民族和地区都被纳入历史规律、打破封闭状态、重构自身道路。中国置身于世界历史发展洪流之中走出了独特的发展道路——中国道路。这一道路有其自身的理论逻辑和制度架构,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中国人民在这一历史规律的驱动下结合中国道路发展理论对未来社会做出了美好构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溯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类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相契合;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人民对大同社会的美好向往相契合;成型于中国道路发展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描绘的世界发展前景相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包含着对中国道路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思、对中国道路发展现状的清楚认识和对中国道路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它彰显了发展中大国应有的底气和自信,展示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信心。

最后,这种思维差异还体现在评论和表态句中。英语评论句中往往会先表明自身观点,然后再罗列出其他有关的次要信息。而汉语评论句则先叙事,后评论。因此在英译汉时,应调整句子语序,把评论或表态性的话放在句子的最后面。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髓充实思想内核

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阐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人民从自身经历中形成的自觉选择,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也真诚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6]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其得益于我国历代领导人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而将外交战略作出相应的调整,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的价值基础,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基石,只有坚持道路自信,坚持和平与发展的发展价值理念,才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中国力量。

长期以来,中国本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价值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同中国传统价值观相融合的智慧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核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民适应新形势和新时代所倡导的最新外交理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3]显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要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核心相契合,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不断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使新时期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更为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将更具有生命力。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定科学立场

追根溯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在对世界局势的判断之下审时度势,为世界未来的发展形态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中,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等联系日益密切,但国际动荡和局部热点问题依然此起彼伏,世界各国面临着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要想将国际局势和平稳定就必须携手各国应对现代社会分裂危机、重塑世界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模式的发展趋势,也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当代表征,回应了各国对全人类共同发展的价值诉求,是科学社会主义对时代问题的有力回答。

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4]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社会形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二者构成了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在其驱使下,中国倡导世界各国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与发展着的实践相结合,在复杂的世界局势中谋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价值维度:道路自信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价值逻辑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5]这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表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逻辑耦合,中国共产党人一贯追求的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道路自信催生价值自信,使得各国人民信赖并努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道路源自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所涵养。中华文明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中国政治、经济、生态、社会被中华文化打上中华民族独有的烙印。党的十九大报告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2]这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主动自觉的责任担当和话语表达的国际视野,亦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战略。正确的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奠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向上阶石。

和平是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和平的生存环境是人类得以永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我国领导人多次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不能诉诸于武力,而是要采取对话协商的方式化解分歧和争端。由此,和平与发展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在实践中正确引导人们树立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观念,增强道路自信,有利于加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进程。

(二)“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我国得到了成功的实践,人民民主便是其最大的特征和最显著的优势,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得到了极大的保障。放眼世界,“民主”和“自由”不失为尊重和包容他国的最佳方式,也是重构世界秩序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了我国现实逻辑和时代特征。“它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独创的’,是一条人间正道。”[9]中国经验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借鉴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增强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三)“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作为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主题——公平正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恒追求。公平正义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及政策实践导向。将“公平正义”放眼至国际社会其又有着更为深刻而广泛的意义,国际正义侧重于人类世界的均衡发展和共同责任,由此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观基础。

“共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词,是其本质特征,表现为各国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共同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民主即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以此寻求人类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问题的最佳解决方式向来是以共同协商、共同治理为主,习近平曾在多个外交场合提到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性。自由与民主同行,它是指各主体自身行为的积极自由,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涉,且建立在和平和独立的基础之上,能够让每个主体都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和能力去享受更为广泛的发展,不牺牲他国的任何利益。在我国的外交实践中,自由为其主线,经济领域的自由贸易区、政治上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表明了自由在每个领域都有呈现,各国得以良性互动。

三、实践维度:道路自信指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

公平的内涵摒弃了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思维,致力于实现各方的多赢和共赢,实现各方的共同发展。2014年6月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阐明了公平的精髓,即“所有国家主权一律平等,反对任何国家垄断国际事务”。[7]且在主权、安全、发展等角度对公平做了详细具体的阐释,国际视域下的公平牵涉到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的稳定,世界各国无论地域大小和社会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成员之一,拥有平等的身份承受国际事务中的权利和义务。简而言之,各国利益融合进世界利益的框架之中并实现利益共享。正义是处理国际事务时协调各参与国利益和责任的基本原则,即注重道义而非一己私利。2014年7月4日,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中谈到“坚持正确义利观”,要在秉持正义的基础上平等相待,要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放眼长远,因为“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共赢”。[8]此种义利观构成了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

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以“中国倡议”凝聚国际共识

话语是时代之声,凝结着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表达。中国进入新时代便有了新的话语体系,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国际上发声,向世界明示中国道路归属于中国人民的精神智慧和实践劳动,是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是中国顺应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办高校由私有资本投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劳动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其政治性的要求和体现。但民办高校大多数举办者的初衷却是要追求利润,甚至是超额利润。这是民办高校企业性质、经济性质的体现,是避免不了的内在必然。社会主义的办学要求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高校的利润追求始终是制约着民办高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科学地、辩证地、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党的最新和最系统的指导思想,必须将其作为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指引,不忘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初心,继续向着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前进。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国发展融入世界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向人类解放和人类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向时代呼唤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创造性的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倡议”在广泛凝聚国际共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因此,中国必将协同全世界各国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

(二)汇聚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和实践力量,以“中国智慧”引领世界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积极有为的姿态投身世界事务的治理之中,发挥着发展中大国应有的姿态,为建立公正合理和普惠均衡的治理体系付出实践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本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开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开辟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独特路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10]这一承诺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全球问题上的科学把握、责任担当和智慧自信。

(三)完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中国力量”协调社会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我国发展的“五位一体”总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成熟发展的现实表征,升华了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实践和认识。将“五位一体”纳入国家的战略部署,从而全方位地统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国的发展远景谋篇布局,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与他国、与世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中国道路在世界发扬光大的前提条件,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某种程度上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现实要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同时也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道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构建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助推力量。“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显示出强有力的“中国力量”,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翠姨梳头梳得是很慢的,必定梳得一丝不乱;擦粉也要擦了洗掉,洗掉再擦,一直擦到认为满意为止。花灯节的第二天早晨她就梳得更慢,一边梳头一边在思量。本来按规矩每天吃早饭,必得三请两请才能出席,今天必得请到四次,她才来了。

(四)协同各国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中国方案”促进全球进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11]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各种场合60多次提到了“命运共同体”,先后在国际上引起人们高度密切的关注。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辟了世界发展的新路,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自觉把自身的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统一起来的大国胸怀和世界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属于对世界潮流的前瞻性思考和战略性规划,它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为核心,超越了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之间的隔阂和冲突,要求全世界各国人民树立国际视野,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中风雨同舟、命运与共、发展共担。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致力于打造新型国际关系、开辟新的国际远景的“中国理念”,是变革国际体系、建构国际秩序、加强全球治理、促进全球进步的“中国方案”,在其指导下,世界必然呈现出和谐、美丽的新面貌。

式中dij和分别为节点间距离的理论真实值和实际测量值。同时定义N个未知节点定位误差平均值与节点通信半径R的比值作为相对定位误差,即

参考文献:

[1][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3]习近平.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21.

[4][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5]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8.

[6]班玮,徐剑梅,何梦舒.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N].农民日报,2014-03-31.

[7]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6-29.

[8]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7-05.

[9]李殿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间正道[J].红旗文稿,2017(2):12-18.

作者简介: 陈乡,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政编码 410081)

中图分类号: D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6359(2019)03-0049-05

基金项目: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研究”(CX2018B285)

(责任编辑 胡爱敏)

标签:;  ;  ;  ;  ;  ;  

道路自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三个维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