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罗 敏

〔摘要〕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重要转折,处于心理、人格、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成长半成熟半幼稚。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学业压力加大、社会关系复杂化,心理问题在中学校园日益凸显,已经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在这个“心理断乳期”,专业有效的心理引导,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渡过心理危机。本文主要结合心理辅导室接待求助学生的情况,分析中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以及阻碍中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原因,为中学生心理问题校园干预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 心理求助行为;中学生;教育对策

一、引言

心理求助是指,当个体面对心理问题而无法自己应对时,主动向他人求助以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期望能疏导压力及解决困扰[1]。然而研究者发现,当遇到心理问题,甚至陷入心理危机需要求助时,人们的求助态度却很消极[2]。积极的心理求助能有效帮助中学生应对心理困惑,渡过心理危机,对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由上文中工序任务与质量项的关系可知,非质检类工序不对应质量项,而质检类工序对应一个或多个质量项,这些关系可以通过“任务视图节点与质量视图节点之间的关系”得出,因此不再给出。

通过手机媒介对基层岗位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在推行方式上,要做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要根据企业实力,选取适宜的模式。另外,要做好E-training,应加强推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做到持续改进。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学业压力加大、社会快速发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学校园日益凸显,已经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然而,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过于片面,缺乏个体针对性,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救助效果不明显。本文结合近几年中学心理辅导室接待求助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中学生心理求助的行为、主要心理健康问题,以及阻碍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原因,为中学生心理问题校园干预提供实践依据,提高中学心理辅导接待室的心理救助效率和效果。

An LED light source was used to study settlement of a white ceramic substrate. Specifically, a light with a highly concentrated wavelength and brightness was selected to mitigate the influences that the wavelength and luminance of the chip exercised on the color coordinates of the white LED.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的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比例如表4所示。

再比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反思写作技能对学业成功的促进作用[8]。李克特量表、配对t检验以及双因素方差分析评估跨职业教育合作的效果[9]。运用Rasch评级量表分析Pharm.D学生的药房轮换学习成果[10]。收集分析数据用的最多的是调查法,还采用了长期追踪调查反映变化趋势。例如对于第一年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为期10年的跟踪调查[11]。美国药学教育研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研究结果相对也具有可靠性。

(一)调查对象与结果

通过编制标准问卷,对我校(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实验中学)550 名初中和高中学生,进行焦虑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实际回收522 份),并通过标准心理调查数据统计工具spss 分析,得出学生焦虑感心理健康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522 名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结果

This is the house where I lived in two years ago.(这是我两年前居住的房子。)例句中,先行词the house是地点,所以用关系副词where。

前期获得关注度后,则需要研究用户群体属于哪一类,什么样的文章会获得较多的浏览和点赞,什么时间推文最适合。后期则需要不断改进。但是笔者认为无论关注度如何,微信公众号该做的最重要的事是持续输出高质量的内容。

(二)学生心理求助情况统计

作为整个研究的起点,问题提出关系到研究是否有意义和价值,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因此,问题提出是研究的关键.

根据接访的数据,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的男女学生比例如表3所示。

表3 寻求心理援助学生性别比例

为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抽取550 名在校学生,开展焦虑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与分析,统计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此外,对近三年心理辅导室接待的来访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统计与跟踪,摸清当前存在的心理求助的心理问题和人群分布情况。具体分析与统计情况如下。

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焦虑过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为73 人,占总人数的13.98%;存在严重焦虑,心理问题严重的有3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32%。因此,存在焦虑或是焦虑倾向的学生总数为106 人,占总人数的20.30%,焦虑心理问题在中学已经非常凸显。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情况,并且女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如男生,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情况优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情况。

表4 寻求专业心理援助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

相关资料和实际经验显示,心理求助率与提供的求助方式和途径有紧密联系。便捷的心理求助方式会显著提升心理问题学生寻求心理援助的比例。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消极自闭,不愿主动接触人群和接受咨询意见。形式多样和便捷的心理求助方式,缩短了学生获取心理救助信息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能有效增加心理问题学生获取心理救助咨询的途径。经济性也是影响心理求助的一个主要因素,求助者在求助之前往往会考虑金钱、时间、距离等因素,在考虑求助排期等待时间、付出的经济成本、是否可以便捷地获得心理救助等因素后再决定是否申请心理援助。因此,提升求助反馈时效、缩短求助过程时长,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援助意愿。最后,以往成功的心理求助案例,能极大促进后续求助对象主动寻求心理求助。所以,建立相对完善的中学心理救助流程,总结各类心理问题的救助方案,提高心理救助的效果,是促进问题学生主动寻求专业救助的关键。

由学生心理健康统计调查显示,存在心理问题或倾向人数占比20.30%,而主动求助心理辅导的学生仅为5.8%,求助人数比例明显低于问卷调查显示的有心理问题的人群数目。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援助的人数,仅有1/4。大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没有主动寻求或是接受专业的心理援助。因此,分析中学生心理求助的行为,探寻阻碍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主要因素,能有效提高中学心理辅导接待室的心理救助效率和效果,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根据近三年心理辅导室接待初中和高中学生的求助情况,按照存在的心理问题分类,统计如表2所示。

三、影响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因素

分析心理存在问题学生的求助行为,理清阻碍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主要因素,能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校园心理健康宣传方式,增强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效果,了解问题学生的状况,及时发现心理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提高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基于走访、调研、心理健康活动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当前影响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表2 心理辅导室接待学生心理求助问题分类统计

(一)外因

1.社会文化因素

研究发现,心理求助行为与社会或是周围环境的容认度显著相关[3]。当心理问题对象感知到社会或是周围环境对心理健康援助的容认度越低,就越不倾向于寻求心理援助。如果心理问题对象越认为心理求助的行为被大众所认可,求助的意愿越高,态度也更积极。特别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好面子”的现象,使得个体在受心理问题困扰时,羞于向心理老师或是心理医生寻求帮助。耻辱感与求助态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性相关,学生将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与羞耻感相关联,并将之视为一种有损个体尊严的行为。“面子”成为影响学生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的重要因素之一[4]

在实际的接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来访的学生并不是一遇到心理问题就及时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而是在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心理斗争和挣扎之后,在接受心理知识宣传下,才尝试向老师寻求帮助。然而,这严重拖延了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影响到他们在学校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个人隐私保护

根据我校主动心理求助情况可知,求助人群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方面和学习方面产生的不适和焦虑,分别占总受助人数的37%和33%,排在校园心理问题的第一位和第二位。个性发展、青春期性心理、睡眠障碍、情绪行为等心理健康问题,占比不高,显示并不突出,基本在总人数的1%~3%。从表3数据发现,求助者多为女生,说明女生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同时也表现出女生更倾向于接受心理辅导和救助,排解心理困扰。从表4的总体数据分析发现,主动来心理辅导室寻求专业援助的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为5.8%。

2.专业心理救助的可接近性

另一个影响心理求助的因素,是求助者担心个人隐私被泄露。虽然目前在中学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心理受访者保密制度,但是求助学生仍然存在担心求助情况、心理辅导记录资料等外泄的情况。甚至出现心理老师在心理课堂上将部分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作为案例讲解,增加了问题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负担,阻碍了他们走进心理辅导室求助。实际心理问题接访过程中,很多学生首先都以匿名的形式投递心理信件,在得到老师确定的个人隐私保密的保证后,才敢鼓起勇气迈进心理辅导教室。而且他们会选择上课时间请假来心理辅导室,以免同学发现自己寻求心理援助,并在心理辅导结束后,主动提出要求老师保密。因此,对于中学生心理辅导,应将相关的保密制度告知学生,打消他们的心理求助顾虑。

(二)内因

1.对心理问题的认识程度以及态度

虽然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但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大部分学生仍然认为心理问题不是病,可以像感冒一样,通过自身的调整就能很快恢复,是一个短期、阶段性的问题。当长期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时,他们羞于向专业的心理老师或是心理医生求助,以至于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影响到学习与生活。因此,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以及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的意愿,从而阻碍了及时的心理帮助。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应该在心理问题认识程度及态度方面开展宣传,让校园形成良好的心理互助氛围,让学生认识到心理问题是正常的,只要及时寻求辅导,就能有很好的效果。

2.求助对象自身的特质

对心理求助对象自身特质的研究发现,高自尊、高自我效能感、高情绪处理能力的学生更倾向于寻求外界帮助,以解决心理困惑[5]。这类人群相对自信,对自己的认知更加理性,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能更加客观地看待,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并寻找专业的心理老师和医生,清晰表达自身心理问题,因此心理辅导效果很好。然而,相对自卑、自我效能低和情绪处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性格往往比较被动,难以分清短期情绪困扰与心理问题,拖延了心理求助的最佳时期,容易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于这类学生,应该加强心理健康筛查,通过标准的心理健康评估量表,尽早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心理救助。

3.家庭环境和父母文化程度

学生所在家庭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也是阻碍学生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来自城镇或城市的学生相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能对寻求专业心理人员的帮助持更积极的态度。父母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比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学生,能更主动地在遭遇心理困扰时,求助于专业的心理辅导[1]

图1示,2014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在≤20岁时缓慢上升,>20岁快速上升,>5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城市地区,≤25岁男女发病率交替升高,25~50岁年龄段,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55~85岁年龄段,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农村地区,<25岁男女发病率交替升高,25~45岁年龄段,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50~85岁年龄段,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中学生处于心理、人格、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成长半成熟半幼稚,单靠自身很难分清楚是心理问题还是青春期的正常心理波动。父母如果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往往会混淆学生心理问题和短期校园生活适应调整问题。父母缺乏对心理常识的了解,容易主观认为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是贪玩、逃避学习的一种手段,继而发展成孩子与父母关系紧张,使得孩子缺少更多的心理安慰和帮助。因此,为了能让孩子清楚认识心理问题,父母也应主动学习心理知识,具备一定的青春期孩子心理状况常识,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心理,以便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发现,并鼓励和帮助孩子主动寻求帮助。

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的提高,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经超过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学与教育,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以加强中学生主动求助的意愿,去除问题学生寻求心理救助的障碍。

首先,在校园内积极开展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氛围,如通过课堂教学、心理月、心理教育沙龙、心理社团以及心理广播站等多种方式,提高全校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以及接纳程度,提高对心理问题的容认度。鼓励和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走进心理辅导室,或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建立完善的心理接访与反馈制度,对求助学生的信息严格保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其次,丰富学校第二课堂建设,积极开展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中学生对心理问题的知觉水平,创设机会,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升。最后,积极开展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加强心理知识学习,主动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求助学校和专业心理医生,引导和鼓励孩子积极配合心理辅导。

五、结论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学业压力加大、社会快速发展,心理问题在中学校园日益凸显,已经困扰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然而,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知识教育过于片面,缺乏个体针对性,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救助效果不明显。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重要转折期,处于心理、人格、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成长半成熟半幼稚。在这个“心理断乳期”,专业有效的心理问题引导,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渡过心理危机。本文首先统计分析了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发现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人数显著高于主动心理求助人数。针对该问题,分析了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探寻阻碍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了改进方案和意见,以期有效提高中学心理辅导接待室的心理救助效率和效果,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余晓敏. 大学生心理求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J V Ciarrochi ,F P Deane. Emotional competence and willingness to seek help from professional and nonprofessional sources[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ing,2001,29(2):233-246.

[3]江光荣,王铭. 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180-184.

[4]江光荣,夏勉. 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决策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2006(6):888.

[5]刘子阳. 高中生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与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 心理医生,2019,25(5):313-314.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2684(2019)34-0062-04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高明实验中学,佛山,528500)

编辑/刘永胜 终校/刘 芳

标签:;  ;  ;  ;  

中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