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评估中的“级差”理念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级差论文,理念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6)03—0010—04
学术评估可以从不同层面多种方法进行,量化评估是其中颇具可行性且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关键的问题是,在所有的量化评估中,人们都立足在一个平面上“众生平等”地看待所有的学术成果,不注重分别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同一学科研究类别的差异性,以及同一研究类别中文章性质的差异性,衡量这些论文的价值大多只考虑到发表刊物档次的差别,有时还莫名其妙地计较文字数量的多少,其他都一律“平等”。殊不知这种看似平等的学术评估中包含着相当粗糙甚至粗暴的不平等。严肃而科学地对待学术的评估人士应该懂得,不同学科之间,同一学科的不同研究类别之间,同一研究类别中的不同性质的文章之间,存在着研究操作的难与易的巨大差异,存在着成果发表途径的多与少的巨大差异。克服简单粗暴弊病的一个有效然而很少被使用的方法,便是引入“级差学术”的理念,在学术评估中尽可能运用客观的、可统计的方式界定学术成果的“级差”序列,从而使量化学术的评估尽可能体现出学术操作难与易的差异,体现出学术成果发表途径多与少的分别,从而使学术评估体现出更多的公正性。
“级差”本是经济学术语,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安德森(1739—1808)首创了级差地租理论,科学地阐述了由于土地条件不同带来地租差异性的现象。马克思在《资本论》发展了这一理论,将级差地租分为Ⅰ、Ⅱ两种形式。级差地租Ⅰ是由土地肥力和位置的差异带来的差别,级差地租Ⅱ则“是以同一土地上的连续投资有不同的级差生产率为基础”[1](P819) 所引起的利润差。后来人们将这一经典理论中的级差概念移用作有关等级差别的规范性表述,例如管理学中有“级差管理”机制,社会分配中有“级差工资”现象,近年来教育部就高校录取工作的有关规定也正式采用了“级差”概念,要求明确“分数级差”与“专业级差”。学术评估所要求的体现某种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级差”理念,是要将学术操作的难与易、成果实现途径的多与少作为基本参数,对学术成果进行适当的、富有说服力的学术级差的分辨和评价。
一、“水平级差”与“影响级差”
目前流行的学术评估体系并非没有级差意识,各级评估机构和实施学术评估的单位在具体的评估操作中都试图划分出学术成果的“级差”,学术评估的运作本身就体现着学术级差分辨的明显努力。只是,学术评估界没有能够明确地、理直气壮地研究学术级差的确认程序以及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从而导致学术评估中级差理念的相对缺乏、摇摆不定,或者残缺不全。
无论是学术研究者的晋级、晋升,抑或是奖励、分配,学术评估的程序常常少不了各种各样的专家评审。撇开这种专家评审中的人情因素甚至不正之风的因素不说,就目前的情状而言,还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有关判断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级差的标准或规范,所谓的专家评审因此常常与专家个人的好恶直接挂连,客观、科学的学术评估往往被这种个性化的评审所冲淡。何况这其中还可能存在着研究领域的差异所导致的学术歧视等因素。因此,要健全目前已经非常流行的专家评审制度,必须深入研究系统的、公正的、科学的、可行的学术水平级差标准和规范,尽可能将专家评审中由于研究领域、个人好恶甚至是人情、学风所可能造成的评估偏差减少到最低限度。这种分辨学术水平级差的评审标准与评审规范,当然不能像研究生论文评估指标那样简单,只需要机械地打上优、良、中、及格等等级,它必须有关于学术成果观点的创新性,创新观点的可靠性的级差描述,有关于所用资料来源的难易程度及其可靠性、权威性和适用性等级差描述,有关于研究方法的新颖度、可靠性和适用性的级差描述。这些级差描述都应该对应于相应的分值和权重,以此得出较为客观、较为科学的学术水平级差评估的数据。
这就是说,在学术评估的专家评审环节中,除了对评审专家的公正性和良好学风应有相应的倡导而外,需要研究出一整套系统的、公正的、科学的和可行的级差标准和规范,以保证学术成果水平评估尽可能客观。学术评估界和相应的科研部门之所以未能在这方面拿出较为可靠的学术水平级差评估指标,甚至没有在这方面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是因为我国的学术评估尚未真正确立合理有效的级差理念,没有深入思考学术水平级差评估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的问题。
如果说学术评估的专家评审环节体现出水平级差理念的相对缺乏,那么,学术评估中的刊物等级的考量则体现出我国学术评估体制中影响级差理念的摇摆不定。就目前我国学术评估状况而言,最为成熟的是通过对学术出版物进行影响因子的分析比较,然后据此评定相关学术成果的价值等第。对于学术著作,主要是看它所获得的书评量和引用率来评判它的学术级差,学术论文则往往是根据其所刊载的学术期刊的等级进行相应的价值认定。而学术期刊的等级,例如SSCI刊物、CSSCI刊物、权威刊物、一级刊物、二级刊物、核心刊物、一般刊物等等名称所代表的,常常又都是根据刊物的影响因子判定的。不过事实上,这种影响因子决定论其实不可能贯彻到底,一些主办机构很具有权威性或社会认同度很高的学术刊物,也许影响因子并不很高,但各个“CI”评估系统就是无法将其拒之于门外。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学术期刊分级制度其实在贯彻影响级差的理念方面并没有充分的自信;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术评估单纯靠影响级差来进行评判,其不确定性仍然很多。
对于以刊物等第确定学术成果影响级差的惯常做法,学术界已经相当厌倦,并且提出了严厉的批评。[2] 这确实可以说明影响级差用于学术评估的先天缺陷。这种缺陷首先体现在这样的逻辑悖论之中:一篇论文读的人越多,它的水平就越高;越是为普通人所能接受的论文学术水平就越高。一般来说,学术研究成果影响的大小固然与学术研究成果的内在学术含量的大小有关,但其间的联系并不是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并不是学术含量越大、学术水平越高的成果其学术影响就越大、越普遍。学术成果的影响往往不等于学术价值和学术贡献。有时更复杂的情况在于,常常是那些普及性、通俗性的学术成果其社会影响大于一般的学术成果,其引用率也远远大过一般的学术成果。有些专业性很强,学术含量极为丰富,学术研究很有深度的成果,其影响在一定时间内可能非常窄小。古代音韵学关于上古音的推定,古文字学关于古文字的辨析,体现的都是相当艰深的学问,如果有较为突出的成果,其学术含量远远高于一般的《古代汉语》教程,但在影响、受关注程度和引用率方面很可能不及后者。
在学术界内部也是这样,为一定学术领域所普遍关注并多加引用的,常常是那些概述性、综述性、商榷性的成果,这样的成果学术含量一般来说低于有创见的学术论文,但其影响因子会明显地超过后者。以笔者所熟悉的训诂学研究领域而言,一篇《历来关于“离骚”题名解析的综述》,其影响和引用率自然会比《“离”字新解》这样的论文更大,前者的关注面还可能顺利进入古代文学研究领域。
以刊物的等第直接挂连所反映论文的影响级差,更是“形而上学猖獗”的体现。固然,刊物的影响大小客观上会影响其所刊载论文的影响度,但既然是依仗刊物的影响发散其影响,这样的影响能算是这个学术成果所固有的吗?学术刊物的影响级差如果有重要参考价值,它说明的也仅仅是此前发表的学术成果的总体影响状况,将此拿来为后来发表的论文负责,在学理上确实说不过去。学术界对划分刊物等第的做法已然异议甚多,更何况将刊物的等第直接与所发表的论文价值的评估联系起来呢?
学术评估确实应该通过公正而严格的专家评审,从学术水平的高低进行判断,从而在水平级差的意义上对学术成果进行差异性论定,也需要从刊载等第等方面分别出学术成果的影响级差,这些都是判断学术成果质量和价值的重要参数。但实际情形往往是,通过专家评审分别出学术成果水平高低的做法,对专家个人的学术良心和学术道德甚至人格素养有着过多的依赖,离开了这些,所作的评估可能会成为一种荒诞的笑谈。一些省份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形成的负面影响便是最有力的证明。[3] 这是我们的学术评估缺乏水平级差系统甚至评估能力的证明。
二、“难度级差”
更重要的是,从学术评估公正性的角度看,我们的学术评估普遍缺少一种“难度级差”的理念与操作方法,也就是从种类和性质上分别出学术成果形成以及其实现途径的难与易。成果发表途径的多与少实际上也反映出了成果实现的难与易。因此,在学术评估中引入的级差理念实际上是呼吁重视学术成果评估的难度级差。
按照现在越来越流行的量化学术评估方式,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每年应该发表8—10篇学术论文方算过得去的成绩。相当多学科的研究人员完成这样的数量也许并不太困难,但在有些学科,如较冷门的古文字学、考古学等等,每年完成这么多有原创性发现或阐述的论文是否可能?幸好,没有那么多的原创性发现与阐述,可以用与本专业相关的评论文字来抵充,但学术含量和论文质量就不是他们所能考虑的问题了。如果沿用前人所极而言之的说法,在古文字研究中识别出一个文字便相当于在浩瀚的宇宙中发现一颗小行星,则研究古文字的人每年发现近10颗“小行星”,那岂不是创造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神话?如果我们承认成功地识别出每一个古文字都相当困难,就没有理由要求这一专业的研究者也像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研究者乃至文学评论者提供数量相同的学术成果。在我国日益健全的学术评估体系中,应当承认不同学科之间学术难易度的差异性的存在,
果断地引入难度级差的学术评估概念。
学术操作的这种难易差距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常常体现得相当明显。特别是一些非学术性因素介入其中,这样的难易差距会随之加大。当某个学科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热点联系得较为紧密的时候,这个学科的学术操作就比其他学科来得容易:报纸刊物争相刊载所造成的时代“热岛”效应自不待言,即使其所需要的史料数据或理论素材,也会随着这样的“热岛”效应而得到不时的呈现,从而使得相应的学术操作变得相对容易而受人关注。前些年曾有这样的情形:全社会都在谈论诸如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之类的新概念,报纸杂志连篇累牍刊载类似的材料、翻译资料与相关文章,并且以越来越巨大的热忱欢迎这方面的文章,于是发表这样的文章固然显得较为容易,写作这样的文章也会显得较为便当。与此相反,那些远离时代热点,远离舆论关注焦点的学术领域,所产生的学术成果一般来说也相应地会遭到报刊的冷落,除了相当专业性的学术刊物而外,它们别无出路。更重要的是,这类论文的写作资料和其他资源也将显得较为稀缺,此类的学术操作因此相当困难。假如上述这样两个学科放在同一个量化标准上进行评估,不公平的现象就会形成。
避开一些非学术性的因素不说,仅仅就不同学科学术规范性或学术规定性而言,其间的难易差异也十分明显。在中文学科的大范围内,这样的差异甚至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语言学研究的学术要求与文学研究的学术要求相差很大。许多人认为语言学的研究更接近自然科学,需要相当意义上的实验,需要各种调查数据,需要各种手段的证明程序,甚至需要以上实验的重复性以及调查数据的可验证性。古代汉语研究,特别是古文字研究,其学术要求更繁难,学术规范性也更严格,完成相关成果的难度系数更大。这样的难度系数还不包括当代学术刊物对于语言学特别是古汉语研究的歧视性对待,主持这些学术刊物的相当多的编辑者认为,语言学特别是古汉语研究的论文被转摘被引用的机会要比文学论文少很多很多,刊物刊用这样的论文回报率较差,于是对此类论文常常采取婉拒的态度。全国每个省的社会科学院或社科联都拥有两份以上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但至少有一半拒绝刊登或者从来不刊用语言学特别是古代汉语研究的文章。相比之下,与汉语研究相邻的一些学科更接近思想阐述,对于材料的要求,对于实验和调查的要求都相当简单,大多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都不需要各种证明手段,也无法证明,于是学术操作要比语言学容易得多。更重要的是,全国发表这一类研究和批评文章的报刊数量可能是发表语言学论文的报刊(哪怕将语文教学的也计算在内)的8—10倍,这样的学科与语言学研究之间的学术难度级差由此可见相当明显。当学术评估机制将语言学特别是古代汉语研究的成果与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放在同一层面进行数量统计的时候,这种评估机制的不公平也就达到了相当荒诞的地步。
可惜,在目前中国高等学校以及其他学术评估机构的眼中,这种学术难度的差异性几乎并不存在,即使存在也被认为没有任何重视的必要,因为既然量化则一切看量的指标最为合理也最为公平。殊不知,这种忽略学术成果的难度级差的指导思想长期执行下去,会对学术自身起到意想不到的危害。这种危害可能导致一些学术研究者投机取巧,放弃或规避学术的原创性追求,将不痛不痒的批评或评论文章拿来抵充学术论文。如果说这样的后果在其他学术领域未必十分明显,则在上述某些研究领域却司空见惯。在现行的学术评估体制中,上述某些学科中的一般批评性文章与同学科严格的研究文章,只要是发表在被承认的刊物上,都归为同一类别的成果进行学术评估,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学术操作难易差异不可以道里计:一篇有感而发的批评文字可能只相当于一篇普通书评的工作量和写作难度,熟练的快手也许一晚上可以草成,而一篇有理论、有史料、有作品分析和历史解剖的学术论文,恐怕需要花上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功夫和时间才能完成。将这样的两种文章放在同一类成果中作学术评估,就是忽略了学术操作的难易差异,造成了明显的不公平。一些聪明的研究者因此对批评和评论性的文章趋之若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各种话题上频繁出击,发表的常常是同样一通意见,但论文发表出来,数量业绩随之上升。长此以往,学术的原创性就会被搁置在人人忽略的角落,评论之风在低层次上变得愈来愈炽盛。
对这种重批评轻原创的不良学风的遏制和克服可以有多种途径,而在学术量化评估事实上尚无法避免的今天,学术评估中引进学术级差理念,对学术成果获得与发表途径的难易程度予以一种客观的承认与适当的认定,无疑是一种可靠且行得通的途径。具体地说,可以将各个学科研究人员的大致总数与现有学术期刊对于各个学科每年可能的发稿量计算出一种比例值,形成各个学科发表途径难易度的级差参数,再结合各个学科原创性成果每件所需劳动量,特别是在思想性构思之外的实验、调查所需的硬性劳动量进行综合考察,制订出学科之间的难度级差权重,在量化统计的时候将这种难度级差的权重核计在内,以求得到尽可能合理的学术公平。这种难度级差的认定需要建立合理、公正的统计模型,需要各专业的专家会同管理学者、电脑工程师一起研究、攻关。这显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而需要慎重的工作,同时,又是学术评估中非常有价值的考量。其实,在目前尚不具备建立级差学术管理模式的条件下,学术评估机构如能够引入健全的级差学术理念,也是相当有意义的事情。
学术评估在学术研究领域是一件牵涉面很广且十分严肃的事情,在这样的事情上尤其需要克服单纯看论文数量和刊物等第的简单化现象。克服这种简单化现象的有效方法与理想途径,当然首先是建立学术成果质量和价值的科学评估机制,其次便是从学术(含量)水平、学术影响和学术难度等方面引入健全的级差理念,使学术评估在科学、公正和有序的状态下显示其尽可能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目前学术评估在表面上已经注意到了水平级差和影响级差的问题,难度级差则远远没有得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