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淑梅
(黑龙江省海林市中医院 妇产科 黑龙江海林 157199)
【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行腹腔镜剔除术,对照组行开腹剔除术,对两组术后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少,术后镇痛剂使用率、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术后效果良好,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显著,具有手术并发症少、保持了盆底结构的完整性、手术时间短、创伤性小、术中出血量少、粘连少、切口美观等诸多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其并不能代替开腹手术。
【关键词】子宫肌瘤;腹腔镜;开腹;疗效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3-0117-02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一般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病率为5%~50%,可高达70%,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在30岁以后迅速上升[1]。目前子宫肌瘤治疗的新术式、新方法不断出现,治疗途径由传统的经腹部、经阴式发展为经宫腔镜、腹腔镜治疗等,各种方法都有其不同的适应证。由于目前患者的年轻化趋势,保留子宫的手术日趋增多。对于需要保留生育功能或希望保留子宫的较年轻患者,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医院对110例子宫肌瘤患者分别给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11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个55例,年龄27岁~59岁,平均(35.7±4.56)岁。观察组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组患者的年龄、肌瘤大小、肌瘤位置、肌瘤数目与术前手术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合并 症,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选标准
①无其他内科疾病及合并症(排除手术禁忌证),包括肌瘤引起的月经量过多或不规则出血导致贫血经保守治疗无效者;②子宫肌瘤压迫邻近器官;③肌瘤引起的反复流产和不孕症;④无明显症状,查体发现子宫肌瘤,肌瘤较大要求行肌瘤剔除术。⑤子宫肌瘤直径2~10cm,肌瘤多发但不超过4个。⑥若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愿望强烈,可适当放宽腹腔镜手术适应证。开腹组中包括可以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由于手术费用或担心术后残留等要求行开腹手术。
1.3 方法
1.3.1观察组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膀胱截石头低足高位。CO2气腹压力≤15mmHg。脐孔上缘10mmtrocar置腹腔镜,麦氏点、反麦氏点、脐孔左侧旁开4cm分别置5mmtrocar。垂体后叶素12U 稀释于20ml生理盐水中,注入肌瘤与肌壁交界处使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于子宫肌瘤突出最明显处用单极钩切开子宫肌层至肌瘤表面,沿假包膜剥离子宫肌瘤,蒂部以双极电凝凝固、切断,创面电凝止血后,2-0可吸收线或薇乔线镜下连续缝合,关闭残腔。若剥离面穿透子宫内膜,先间断缝合子宫内膜再连续缝合子宫肌层和浆膜层。下腹5mm穿刺点扩大至15mm,肌瘤以子宫粉碎器粉碎后从15mmtrocar取出。
1.3.2对照组 在硬膜外麻醉(23例) 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22例)下行常规子宫肌瘤剔除术。
1.4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并评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后排气时间、镇痛剂使用率及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应用SA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剂使用率、住院天数、肛门排气时间分别如下。观察组手术时间(100.45±8.74)min、切口大小(1.5±0.8)cm、术中出血量(80.11±10.21)ml、术后镇痛剂使用率4例(7.27%)、肛门排气时间(20.12±2.32)h、住院时间(4.45±0.75)d;对照组手术时间(70.35±7.35)min、切口大小(4.6±2.4)cm、术中出血量(115.85±12.47)ml、术后镇痛剂使用率25例(45.45%)、肛门排气时间(30.26±4.14)h、住院时间(6.46±1.24)d。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在临床中可以分为良性肌瘤和恶性肌瘤。子宫肌瘤为激素依赖性肿瘤,好发于生育年龄[2],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萎缩或消失。子宫肌瘤表现为实性球形包块,表面光滑,质地较子宫肌层硬,与周围肌组织有明显界限。肌瘤切面常呈白色,可见漩涡状或编织状结构。肌瘤压迫周围肌壁纤维形成假包膜,肌瘤与假包膜间有一层疏松网状间隙。子宫肌瘤在临床中一般表现为: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子宫内静脉丛充血与扩张。患者出现黏膜下肌瘤症状,在一定程度中伴有坏死感染,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或血样脓性排液。长期经量增多还可以导致患者出现继发贫血、乏力、心悸。部分患者可以检测到肿块。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可视的条件下进行,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对于广大爱美的女性来说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选择。而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够保留子宫,患者具有正常的生育功能,十分受患者欢迎。但是腹腔镜下手术也有其自身的缺点[3],术中止血较困难,单纯的电凝止血效果较差,故前要应用垂体后叶素来减少术中子宫出血量。且手术前要行B超检查,确定肌瘤的位置、数目及大小,有的肌瘤剔除难度较大时需要医护人员熟练掌握腹腔镜手术操作技术,必要时中转开腹手术。
综上所述,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降低住院时间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徐莉,李丹,郭凤军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1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8):3011-3013.
[2]陈茜.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评估[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5):96-97.
[3]王瑞敏,侯懿.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2014,43(7):852-853.
论文作者:韩淑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子宫肌瘤论文; 肌瘤论文; 手术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腹腔镜论文; 时间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