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世界经济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关系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24(2004)03-0014-06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但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254-2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这个预见性论断,在当代,已经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了。
1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和原因
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经济全球化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随着机器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产生和出现的国际经济现象。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论及过的。但是,这种由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为纽带表现出来的各国的生产和消费具有的世界性(或全球性),只是局限在国际流通领域,还没有直接涉及各国的生产过程和国际的生产过程。这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这个阶段大体上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即涵盖国际流通过程和国际生产过程,亦即世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全球化日益兴趣。其主要表现,即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包括了国际流通过程和国际生产过程的全球化。
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出现的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由资本向全球扩张来推动和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高度发展和产业资本向全球扩张(其具体表现是工业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世界范围内便兴起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具体而言,90年代高新科技突飞猛进、国际分工深入发展、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席卷全球的市场化改革和冷战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
1)冷战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创造了政治和社会条件。在1990年到1991年,美苏两极对抗的世界冷战格局,以苏联解体而宣告结束,这创造了一个比较宽松的国际政治和社会环境,使得“发展科技”和“经济优先”的原则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内政外交的首选目标,从而有利于促进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现代高新科技突飞猛进,推动现代生产力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来,现代高科技取得一系列突破和进展,主要有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随着现代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从科学发明到技术创新再到生产中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即所谓“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表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极为迅速。有关资料表明,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的周期,在18世纪约为100年,19世纪为50年,20世纪初期为30年,20世纪中期为10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产品的转化周期已经缩短到5年以内。据发达国家的测算,手工业、传统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为1:10:100,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占5%~20%,在50~60年代占50%,在80年代占60%~80%。现代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扩散,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和世界贸易的发展。据经合组织统计,1993年世界贸易量的增幅为2.6%,1994年为5.4%,1995年为6.4%。
3)国际水平分工深入发展,加强了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国际水平分工是在第3次科技革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则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国际水平分工。一般说来,当代发达国家之间、新兴工业国之间在工业生产上的分工,属于水平型国际分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民族工业的过程中,也逐渐参与了工业生产的国际水平分工。例如,现代波音客机(约有450万个零部件),就是建立在国际水平分工基础上的高科技产品。有7个发达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和分布更多国家的1.5万家(其中包括中国)中小企业参与协作制造。目前全球有40%的产品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的。国际水平分工是当代各国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基础,是当代世界市场不断发展和扩大的基础,它将各国生产过程密切结合起来,使国民再生产过程向着国际再生产过程发展。这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兴起的根本原因和坚实基础。
4)全球性市场化改革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兴起创造体制、机制和运行的基础和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了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主要表现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现在一般称为“经济转轨国家”)的市场化改革;一些政府干预较强的发展中国家,逐步放弃行政性调控措施,加强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和调控中的作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发达国家,进一步深化市场改革,如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等。与各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趋势并行的是各国经济体制的国际化趋势,即各国日益转向开放的经济体制,建立能够相互融合的国际市场体制,这意味着各国正在逐步同世界市场接轨。全球性的市场化改革是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是形成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的机制,而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不仅极大地缩短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使各国各地区紧密相连,成为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纽带,并且将会使“地球村”成为事实。
2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整和运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2.1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或核心是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的优化配置和使用,必然会促进世界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增长。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转移和扩散,会改造和优化生产力的各种要素,推动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在今后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意味着世界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随之改革,使国际分工日趋合理,促进国际分工。各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推动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竞争的发展,优化世界资源的配置,可提高世界经济的整体效率,还可优化国际经济关系结构。
但是,应当看到,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世界经济增长仍然具有波动性。在一定条件下,经济增长有趋缓趋势。
2)推动世界经济有序运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的国民再生产过程向着国际再生产过程发展,从而要求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各国之间进行合理配置,要求在国际范围内按照经济合理的的原则组织生产和经营,要求有关国家协调它们之间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在当代这种再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又是建立在民族国家利益基础上的。这样,便产生了再生产国际化过程中的国际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矛盾。正是为了缓解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这种矛盾,于是,以国家和国际机构出面组织的国际经济协调便应运而生。在当代世界经济领域中,国际市场活动受到3种机制的调节: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各国政府单独制定的自主经济政策和措施的调节;在国际协商基础上若干国家政府的联合调节,即国际经济协调。在这3种调节机制中,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在当代世界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缺陷需要国际协调机制予以矫正,而各国的调节政策也需要国际协调机制予以协调(如关税政策的协调等)。国际经济协调的核心和目标,是要调节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矛盾,实现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有序运行,促进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在当代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矛盾和利益同在、竞争和合作并存,而国际协调成功与否,则制约着各国经济的兴衰。
3)当代国际经济协调的特点、作用和局限性。当代国际经济协调是一种全球性行为,是世界各国政府对国内经济调节行为向着国际范围内延伸,当代国际经济协调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国际流通领域的调节,促进了国家之间和世界贸易量的增长;通过对国际生产领域的调节,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专业化生产、国际技术合作和交流、国际投资的发展,促进了世界产业的转移及其结构的调整;通过对金融领域的调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货膨胀率,缓和了利率战和汇率战,调整了国际收支,有利于国际经济秩序的相对稳定。但是,从总体上看,当代国际经济协调是建立在国际经济旧秩序基础上,并以大国为核心的,因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于国际协调所形成的比较利益的分享程度是不平等的,发达国家获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只得到小部分。
2.2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1)世界经济进入全球竞争。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正处在两大潮流之中。一是现代高科枝的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显示出当代世界经济竞争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二是世界各国,包括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适应前一个潮流即现代高科技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谋求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展开了一轮高科技发明权、领导权和控制权的争夺战。这都表明,80年代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卷入了争相发展高新技术的国际竞争的大潮之中。展望未来,21世纪上半叶这种国际竞争将会更加发展、深化和激烈。
2)世界各国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同时,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合作的关系也日趋增强。其根本原因是现代高科技、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产业的国际转移的迅速发展。在国际分工日益发展和深化的基础上,各国民族再生产过程日益向着国际再生产过程发展;同时,任何一国都不可能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先进技术,也越来越难于垄断技术,一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产要素配置越来越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才能实现。这就要求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原则来决定取舍,充分发挥国际分工和各国技术、经济互补性的国际经济效益。因此,在现代科技和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同时矛盾和利益同在,竞争和合作并存,而国际协调的成败则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冲突和合作、停滞和发展。这可以说是当代和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
3)南北经济合作加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简称“南北关系”),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南北对话由于发达国家的作梗,不仅南北经济合作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且,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一直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南北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趋于扩大。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中南北关系的基本态势。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东西方的政治对抗结束,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多极化格局和一体化趋势的形成和发展,对南北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之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如1994年初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加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等。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从而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发展、深化和强化。
4)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相互依赖性。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市场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国际经济关系中相互依赖性有如下几种情况和特点:一是相互依赖的全球性。随着国际水平分工广泛而深入的发展,使得全球性的国际经济活动空前发展,同时,现代国际通讯、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各国在贸易、金融、资本、技术、能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合作与协调与日俱增;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在协调和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方面起了并继续起着巨大作用。这样,在当代条件下,随着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各国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全球性质,便日益显现出来。二是不同相互依赖关系的并存和交叉。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大体可分为3种不同的依赖关系:第一,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包括北美、西欧、日本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这个依赖体系以生产力高度发达和高度国际化为基础,相互依赖的紧密程度最高,在当前国际经济关系占主导地位。第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在南北依赖体系中,旧的国际垂直分工体系尚未根本消除,这是南北美不平等的经济根源,但又不同于殖民时代的依附关系,因为现在南方国家在政治上已是主权国家,在经济上正在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和工业化。同时,现在北方国家也要依赖南方国家。第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依赖关系。它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充实的经济基础。在经济上正致力于发展南南经济合作,在政治上正致力于废除旧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建立新的世界经济秩序。
3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3.1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
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资本主义各国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阶段和地位。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划分是这个体系的基本特征。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几百年历史来看,发达国家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则处于不发达状态。
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资料划分,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属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工业国)的仅有22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爱尔兰、荷兰、新西兰、冰岛、挪威、卢森堡、西斑牙、瑞典、瑞士、葡萄牙。而不发达国家则是原来经济落后、现在正逐步发展(民族经济)的国家,一般称为发展中国家,其中绝大多数是过去受帝国主义统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据世界银行有关资料统计,这类国家和地区共有160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在内)。
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一般指经济上落后,正在努力发展民族经济,推进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国家构成比较复杂,有被列入高收入国家的石油出口国,有被称为新兴工业国的国家和地区,还有被称为低收入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等。发展中国家共有160多个,遍布亚、非、拉广大地区。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分为少数发达国家和大多数不发达国家,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逐利润最大化;同时资本主义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要以充分发展的商品流通和广阔市场为前提。资本主义经济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依赖于原料来源、投资场所和销售市场的不断扩大。在资本无限增殖的内在冲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必然向两个方面扩张。在国内,资本通过侵入非资本主义经济领域,不断扩大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内范围,把越来越多的雇佣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置于资本的剥削之下;在国外,资本通过侵入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世界范围,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置于资本的国际统治之下。资本主义制度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发展,必然在资本主义国家范围内和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造成两种不同类型的两极分化。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造成财富在少数资产阶级一极积累和贫困在广大无产阶级一极积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造成少数发达国家(富国)和大多数不发达国家(穷国)的两极分化。
3.2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实际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是竞争型经济,是利益和风险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经济。所以,从总体上看,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共同机遇主要有:第一,提供了各国共同发展的机遇。因为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各国生产和经济发展。第二,给各国提供了提高经济效益的机遇。第三,给各国经济体制趋同带来了机遇。这是因为,全球化实际上是各国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建立能够相互融合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全球化带来的共同挑战主要有:第一,优胜劣败的挑战。既然全球化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全球化,也就是世界各国卷入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有竞争就必然存在优胜劣汰的法则。第二,金融动荡的挑战。金融是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金融全球化,是各国间的金融活动的关联度日益密切,一旦某个国家金融市场出现问题,其他国家便会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全球化给这两种类型的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不是相同和均等的。从总体上说,对于发达国家是机遇大于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则是挑战大于机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20世纪90年代,是经济全球化进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持续扩大的时期。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全球最富有的1/5人口与最贫穷的1/5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60年的30:1扩大到1997年的74:1。在经济全球化中,生产在发展,财富在增加,但是,发达国家拿得很多,发展中国家拿得很少。其根源在于:当今经济全球化是在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基础上发展和运行的。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客观趋势,发展中国家绝不能“因噎废食”,正确的政策选择应该是:积极参与,趋利避害。
4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4.1 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争夺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按照“实力”分享利润和分割市场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于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争夺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主要有:一是冷战格局的结束。二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的问题,一个是和平,一个是发展,而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东西方关系的实质是和平问题,南北方关系的实质是发展问题。三是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四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当前世界经济总量中,美国约占1/3,欧盟约占1/4,是当今最强大的经济实体。五是高新科技的突飞猛进。这些重大变化,不仅对整个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起着制约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高新科技和新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强了它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盟主的地位,这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同两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有所不同。那时的矛盾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分割世界的矛盾;战后美国同西欧、日本的矛盾,从经济上看虽然竞争激烈,但从政治上看,则还不是争夺世界霸权、重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和欧盟、日本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争夺商品市场原料资源和投资场所的经济竞争成为它们之间的主要矛盾。战后由于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了相互渗透和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的局面。因此,自70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处理相互之间经济利益关系方面,采取了一些新措施,例如每年举行一次首脑会议,不定期地举行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以及各种双边国际会议,以协调各国的内外政策(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政策)等。由于出现了这些新情况,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解决由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矛盾和冲突的方式上,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即用协商和协调的和平方法解决矛盾。
4.1 发达国家在贸易、投资、货币金融领域的斗争与协调
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关系表现在很多方面,但主要是由贸易、投资、货币金融领域的关系构成。
1)贸易领域的矛盾和协调。在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中,经常的大量发生的主要是贸易摩擦,即所谓“贸易战”。大致可概括为3个方面:第一,相互间贸易的不平衡发展。例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逆差急剧扩大,1987年逆差达到了1737亿美元的高峰,此后,每年均在1000亿美元以上。而日本80年代后顺差不断扩大,顺差额在500亿~1000亿美元之间,特别是对美贸易差额不断升高。欧共体自1973年石油提价后也一变顺差国而成为逆差国,这就使得美、日、欧相互贸易不平衡发展日趋严重和摩擦不断。因为贸易收支情况对有关国家国民经济具有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如对国际收支、就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等。第二,在主要商品上的贸易冲突。如钢铁、汽车、农产品、纺织品等。2002年3月5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主要进口钢材实施为期3年的配额限制,或加征最高达30%的关税,并从3月20日开始执行。3月28日,欧盟即正式决定将约40亿美元的美国钢铁制品和农产品等列为制裁对象,因此引起了限制和反限制的剧烈贸易摩擦。后经WTO的仲裁和协调,美国政府于2003年12月5日宣布取消加征进口钢铁关税,次日(6日)欧盟、日本等国也宣布放弃对美国实行报复性的关税措施,从而避免了一场贸易战。第三,市场开放程度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市场开放程度高的国家对市场开放程度低的国家的不满和斗争,如美、欧多次逼迫日本更多地开放国内市场即属于此种情况。导致上述发达国家贸易冲突的主要原因有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等。
为了尽可能避免贸易摩擦造成经济损失,各国政府必须对相互贸易关系进行国际协调,这也是发达国家间虽然存在严重的摩擦,但贸易又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缓和贸易摩擦方面采取的国际协调措施主要有:相互削减贸易障碍,包括关税障碍和非关税障碍;贸易顺差国实行自主出口限制,调整产业结构;协调经济政策。
2)投资领域的矛盾和竞争。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和欧共体之间在投资领域的矛盾和竞争日趋激烈,即所谓的“投资战”。发达国家间的相互直接投资约占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80%左右,而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约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9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投资领域的矛盾和竞争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战后,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对西欧的私人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在西欧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在电子、汽车、机械、石油化工等新兴部门更居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资本向西欧大规模渗透,损害了这些国家垄断资本的利益,西欧积极主动地出击,不断扩大对美国的投资。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投资领域的矛盾和摩擦(主要是投资自由化和非歧视性待遇问题)日益显现。为缓解投资领域的矛盾,1995年由若干发达国家组织和开始的“多边投资协定”(MAI)谈判虽已形成了多边投资协定草案,但由于涉及诸多难题,仍待协商谈判。
3)货币金融领域的矛盾和协调。发达国家间的货币金融关系,是指它们之间在建立和维护国际货币体系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的相互作用与协调。货币金融领域历来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角逐的重要场所,简称“货币战”。在当代,发达国家之间的“货币战”主要是围绕着美元、欧元和日元的地位以及利率和汇率等问题而展开的。发达国家金融领域的国际协调,比较集中于利率和汇率两个方面。
综上所述,现代发达国家间既存在对抗和竞争,又存在合作和协调和相互交织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的局面;而对抗和竞争,合作和协调,都不过是发达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交替使用的两种手段。这里着重指出两点:其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实质上是以维护本国垄断资本利益为基本内容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而“实力”则是分享利益的基本原则。其二,这种经济关系对发达国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发达国家再生产过程(含国内和国际)顺利进行的主要条件,它是解决市场问题的主要途径,它是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方面,它是发达国家接受外部影响的主要渠道。
5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即南北经济关系)
5.1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南北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于国际水平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沿着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的轨迹发展和演变,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还具有依附性。这种“双向依赖”中还存在着“单向依附性”(其经济基础是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尚未根本铲除),这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
1)国际贸易领域的南北经济关系。南北贸易中存在着相互依赖性。在殖民时代,北方国家与南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是超经济强制型和资源掠夺型的。战后获得政治独立的南方国家力求在国际贸易中保护和扩大自身的利益,反对北方国家垄断性的不平等的贸易关系,并且随着南方国家经济技术和国际经济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国际比较利益的转移,南北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改变,南北贸易关系中的相互依赖度日趋提高。80年代以来,由于北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所带动的国内需求旺盛,不仅使北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占世界贸易的大部分,而且也推动了南北之间的贸易发展。1980年,美国对南方国家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43.5%,日本为47.7%,英国为28.1%。据美国商业部统计,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长达近10年的增长期内,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约占1/3,每增加10亿美元的出口,就可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约占1/3,每增加10亿美元的出口,就可以维持10万个就业机会,而亚洲的南方国家约吸纳了美国1/3的出口。在原材料国际贸易中,北方国家对南方国家仍具有很强的依赖性。1988年,北方国家进口的矿物原料和燃料中有54%来自南方国家,其中美国为67%,日本为85%。
南北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在当代,南北之间的贸易关系虽有了很大发展,但迄今存在不平等、不公平贸易问题。主要表现在贸易中的剪刀差仍然存在,南方国家的贸易条件(即南方国家进口商品平均价格与出口商品平均价格之比)一直处于不利地位。据联合国统计,如果以1963年的价格为100,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15下降为80年代初期的112,而工业制成品的价格指数同期从95上升到124,从总体上看,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北方国家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南方国家的从属地位还没有根本改变,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贸易新秩序是南方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2)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南北经济关系。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北方国家一般是投资国,而发展中国家一般是东道国或资本输入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对南方国家直接投资流量的增加,以北方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已成为南北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90年代以来,随着南方国家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北方国家流入南方国家的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对促进南方国家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其一,跨国公司对南方国家的投资极不平衡。投资主要集中在10个经济增长较快的亚洲和拉美国家,经济最不发达的47个国家流入的投资很少。其二,转移或抽逃投资,造成南方国家经济动荡不稳。例如,跨国公司为了牟取高额利润,往往从某些国家抽走资本,特别是短期投机资本,造成东道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引起东道国货币大幅度贬值和汇率急剧下滑,导致货币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如1995年发生的墨西哥货币金融危机,特别是1997年7月由泰国开始的东南亚和东亚货币金融危机乃至演变成亚洲经济危机,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都属于这种情况。其三,投资自由化的不公平要求。一般而言,北方国家对外来投资开放度较大,而南方国家则限制较多。因此,北方国家作为主要投资国,往往在投资自由化方面对作为东道国的南方国家提出不切实际的过分要求,要南方国家为此作出牺牲,这是不公平的。
3)国际金融领域的南北经济关系。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中,北方国家一直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南方国家基本上处于无权和从属地位。二战后直到70年代中期,国际货币金融领域一直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柜架内及其协调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监管下运行的。该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实行美元同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同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同美元的汇率波动不能超出货币平价的±1%,各国承担维护本币汇率稳定的责任。这在战后维护和建立国际货币金融秩序、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但当时它们主要是美国建立美元霸权、实行经济扩张的工具。70年代中期以后,美元在国际货币金融中虽然丧失了霸主地位,但仍是占主导地位的国际通用货币。接着联邦德国马克、日元、法国法郎等主要北方国家的货币也进入国际流通领域成为具有国际货币性质的币种,南方国家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中的地位和发言权是很小的。80年代初,南方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使它们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国际金融领域实行汇率浮动制度,至今尚未建立起新的稳定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但是,主要北方国家的货币,特别是美元,至今仍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结算手段。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通常要同某个发达国家的货币或发达国家的合成货币(如特别提款权等)挂钩。1982年与单一货币挂钩的发展中国家有56个,其中与美元挂钩的有38个,与合成货币挂钩的有34个。这样,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就直接受到它们所能获得的发达国家的货币数量的制约,并且受到这些货币汇率变动的严重影响。在这种国际金融环境中,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重起和高利率政策的推行,使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急剧恶化,债务激增。1980~1989年,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由6358亿美元上升到13220亿美元。一些债务沉重的国家已经到了靠借新债还旧债的地步,终于在80年代初爆发了债务危机。2002年,南方国家的国际债务已升至2.5万亿美元以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极端的经济困难中,但却成为北方国家控制南方国家的重要手段。南方国家的债务是套在这些国家脖子上的枷锁。
标签:国际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美国金融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贸易金融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扩大基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分工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