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与徽商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与徽商

李小荣[1]2004年在《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与徽商》文中认为本文以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作为研究范围,将徽商的历史文化资料与小说文本相结合,以“文学——文化”的双向互动为论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藉此发掘作品的文化底蕴。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与徽商的经商文化》,从小说对徽商发家过程的揭示,宗族对经商的影响,以及“闹房”体现的徽商桑梓情怀入手,概述徽商的经商文化。第二章《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与徽商的形象系列》,主要分析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所塑造的各种徽商形象及其行业特征。第叁章《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与徽商的观念世界》,主要探讨小说所反映的徽商的贾儒、义利观及其变化和影响。第四章《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与徽商的婚恋生活》,从徽商的“两头大”的特殊婚恋方式以及徽州贞节妇女、情变妇女、追求幸福的女子等几个方面,分析商人文化影响下的徽商以及徽州妇女的婚恋状态。结论部分,对全文观点作一深化。

全贤淑[2]2006年在《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观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明代中后期,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高潮,其中最突出的可谓冯梦龙的“叁言”和凌蒙初的“二拍”蘼凼窃谛鹗滦问交故窃谒枷肽谌莘矫妫饬讲堪谆岸唐?小说集都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翘楚,也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标志之一。明代社会剧烈动荡,封建主义走向末期,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正在寻找着土壤的生机以求发展,商品经济兴起并很快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这一切都促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而思想观念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明代社会的变革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小说中的诚信观念涵括了多重文化的价值取向。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德伦理观念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然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以及一切道德基础的诚信观念是否就不存在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主要流派,对明代人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学的价值观基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概括说来主要表现为肯定人生、重视人伦、推崇道德等几个方面。儒学的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对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及制约。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最重要的也是最可贵的意义之一是它揭示出诚信的负价值——诚信的代价。诚信行为主体明知要付出代价,还要实现诚信,这本身就昭示了人格的力量和人格之美以及道德的提升和净化。对于为诚信付出代价的诚信行为主体个人来说是悲剧性的,至少有悲剧意味;甚至有悲剧的净化作用。在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特别是“叁言”“二拍”中贯穿着儒家的传统思想,“诚”、“信”、“忠”、“义”渗透在小说之中,并成为小说的精神内核。同时,小说反映的主题更加贴近市民阶层,反映了市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爱情婚姻、金钱至上的社会以及揭露社会黑暗等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基本主题,传统道德及诚信观念对小说的影响和制约都体现在这些主题当中。作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主人公,市民阶层人物占据很大的比重,其中不乏商人、书

李小荣[3]2005年在《“朝奉”的称呼与徽商的慕官情结》文中研究表明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多以“朝奉”称呼徽商,这一对商人的称呼在其他地域是极少见的,体现了徽州商人特殊的文化心理,也是徽州文化延伸的一个标志。

王言锋[4]2003年在《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文中指出中国古代成熟、典型的白话短篇小说自明中叶兴起、经明末清初的繁荣发展,到清中叶衰亡,前后只有短短二百年的历史。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明清白话短篇小说的兴盛发展,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的衰亡,本论文试图通过中国16-18世纪社会心理的变迁来研究这一课题。全文由导言、正文二十章和结语组成。导言主要介绍本论文所使用的理论、方法及研究历史与意义等。正文根据白话短篇小说兴衰的历史,分四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介绍明中叶社会心理的新变化与白话短篇小说的兴起。分五章论述。第一章论述十六世纪社会经济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明代至中叶,社会商品经济获得了显着的发展,特别是在江南,商品经济更为繁荣。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农村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出现了一定的解体趋势;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与此同时,王阳明开创的王学,为社会思想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为社会思想解放打开了门径,此后社会思想异常活跃,程朱理学受到严重冲击。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思想的影响,市民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他们逐渐从四民之末的社会边缘开始走向社会中心,无论在社会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第二章主要论述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等的改变。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重商思潮的兴起,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封闭、保守、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为新的具有商品化倾向的生活方式所代替。由于金钱在商品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社会上也形成了尚利好货的价值观。繁荣的社会发展还培养了奢糜淫逸的社会风气。第叁章论述市民消费生活的变革。在消费观上,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奢侈品、追求僭礼越制、求新尚奇的消费。消费方式由自给自足占主导地位的消费转向商业性占主导地位的消费,形成了新的消费格局。由于消费生活的改变,加上社会余暇的增多和市民文化教育的普及,广大市民对于娱乐消费包括文化娱乐消费的需求增强。这为明中叶以后市民通俗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了消费心理上的准备。第四章论述市民审美能力和审美习惯的养成。明中叶以来的社会通俗文艺的繁荣为白话短篇小说的兴起、繁荣准备了社会审美心理。包括民歌、戏曲、说书、话本小说、白话长篇小说在内的各种通俗文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为白话短篇小说的兴起、繁荣培养了社会审美能力和审美习惯。第五章论述文人心理的世俗化倾向。由于人生处境的变化和社会世俗生活的影响,文人士子在趣味上也出现了世俗化倾向,成为通俗文艺的接受者与创作者。第二部分论述晚明经济繁荣与社会危机下的社会心理与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分五章论述。第六章论述了晚明商业繁荣与市民主体意识的觉醒。晚明商品经济继续发展繁荣,市民阶层继续壮大,在李贽为代表的异端思想的鼓吹下和蓬勃的市民运动的影响下,广大市民主体意识觉醒,开始关注自我,表现在文学上,就是要求作品反映市民自己的生活、思想、愿望和趣味等。第七章论述市民理想与小说创作的关系。主要从情爱之欲与小说的爱情故事、发财之梦与小说的发迹变泰故事、尚义之念与小说的道德主题、公平之心与小说的报应主题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八章论述的是市民趣味与小说创作的关系。主要从“亲俗”与小说的语言风格、“尚奇”与小说的题材选择、“喜变”与小说的情节设置、“求真”与小说的细节描写、“取乐”与小说的喜剧色彩、“寻刺激”与小说的色情描写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九章论述晚明后期社会危机下的社会心理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作品题材上趋向当代题材和道德题材;作品的批判意识增强;小说中的议论劝诫强化;但同时,小说的思想与艺术水平有所下降。第十章论述商业意识与小说创作、出版。在商业意识下,一方面许多文人、出版商、书商纷纷投入到通俗文学创作和出版中去,进一步促进了小说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文人创作时既要迎合读者的低级庸俗趣味,又要宣扬封建道德。第叁部分考察清初鼎革与动荡下的社会心理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变异。分五章论述。第十一章论述鼎革对社会心理的冲击与文学创作的活跃。第十二章论述清初遗民心理与小说创作。在遗民心理影响下,白话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新的特征:偏重于战乱、历史、归隐、官场等题材;表现出鲜明的反思主题;采取较为曲折的表达方式。第十叁章论述逃避现实心理与小说创作。抗清斗争的失败和清统治者的残酷镇压,造成了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的心理。在这一心理下,有的作家在小说创作上逃避反映尖锐、敏感的现实问题,只在才子佳人和穷书生发达等虚幻的故事中寻求自我娱乐,李渔则是这类作家的典型代表。第十四章论述文人审美趣味对市民审美趣味的取代。具体表现为文人生活题材增多;有的作品表达了较为深刻的文人思想;表现出了一定的文人趣味;并且呈现出一定的个性化的创作趋势。第十五章论述晚明精神在社会心理和小说创作中的谈化,小说创作上开始呈现出平庸化的发展倾向。第四部分研究清中叶高圧政策下的社会心理与白话短篇小说的衰落。分五章论述。第十六章论述避祸心理与小说创作。残酷的文字狱和严格?

张想林[5]2009年在《明代中后期白话短篇小说中的商业和商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使封建秩序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商业、贸易、城镇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财富中心转移并且日渐集中,地区交往甚至国际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商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这种繁荣景象也必然在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本文以“叁言”、“二拍”、《型世言》、《欢喜冤家》、《西湖二集》等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为主要文本,分叁部分来研究明代商品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商业和商人。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明代中后期商业和商人活动的特殊环境,主要从政治环境、地域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主要深入分析明代商业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对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重点从商业发展对作者思想的影响、对小说题材的拓展、对小说大众化传播的促进、对当时人们社会观念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更为广阔的层面上反映商业发展对人的思想意识、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第叁部分主要借助于文本深入分析明代短篇小说中商人形象的塑造,一方面回顾和总结宋元及以前文学作品中的商人形象,另一方面结合文本总结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尤其是“叁言二拍”中塑造的商人形象及其时代特征。此外,本文还将“叁言二拍”与同时期的《型世言》等其它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相比较,探究其创作思想和商人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差异。

吴琼[6]2012年在《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这是一个综观的大课题。明末清初本身乃重要的社会历史转型期,伴随着这个历史转型,文学发生了明显的风格迁移与性格转变:政治经济的变化改变了社会风气与生活方式;个性解放思潮的风起云涌颠覆了知识分子的陈旧观念;传统的伦理道德在式微与复归之间摆荡;士人的命运与精神亦席卷在历史洪流中不能自已。这些文化环境的剧烈变化影响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创作,也在其中遗留了许多深刻而真实的历史信息。截取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段,考察时代作用于文学的复杂层次、丰富形式与辩证过程,梳理文学发展演变的脉络,有助于我们对明末清初历史与文学的关系进行综合把握。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中,文学思潮、时代变化、官方意志分别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明末时个性解放思想对传统文道观进行挑衅与突破,当时心学泛滥,士人思想开放,整个社会呈现出摆脱旧有轨道的兴奋狂乱与生机勃勃。文学创作也积极赶上时代的步伐,加大了对现实生活的表现范围和对个体心灵的挖掘力度。明末文学这在这种精神的笼罩下一改前期颓气,呈现出一种全面繁荣的景象。易代之际的强大外力将文学引领到眼前实际,前期的思潮骤然搁浅,进入到积极反思与调整阶段,时代巨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深沉宏阔、震荡人心的题材,明末文学的自由与自我被大时代图景与心灵震荡替代。清初,传统文学观正式开始对明末个性解放进行打压与修正,命运巨变的一代士人,谱写着宫阙山河之感,衣冠人物之悲,新朝士人则开始顺应太平,大奏雍容和雅之调。各个阶段都充满了激烈的新旧对抗,社会因素的老朽与新变,思想观念的顽固与觉醒,文学表现的保守与激进,明末清初的文学正是在新旧对抗与兼容的文化环境中收获了丰富的成果,而它原本缓慢推进的风格转变每每因为突然的社会历史变化而加快步伐,出现种种新异状况。其种种宏观的风格转变,种种具体而微的原因和表现,正是本文所希望能展现的。本论文以概括阐述明末清初的文学创作变化为内容,从一个大的文化视角,透视明末清初之际文学嬗变的内在外在状貌,描述它背后各种社会的、历史的、思想的因素所勾连形成的文化背景,通过对各个阶段内社会道德风气、社会心理、作家生存精神状况的把握,揭示这个文化背景是怎样作用于文学转变的。即在把握明末清初历史社会变化的基础上,描绘出彼时文学嬗变的清晰轨迹,勾勒出一个文化学角度的明末清初文学简史。本文正文部分叁章为一段,时段界定为:第一阶段万历后期至天启末,这是明末文风的完全展现期;第二阶段崇祯初至顺治前期,这是鼎革之际文学的转变期;第叁阶段顺治后期至康熙中后期,这是清代文学性格的初步成型期。各部分从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切入,联系社会心理与作家本身,从制度层面、思想文化层面进而推进到文学表现层面,层层深入。文学表现部分,选取了各时间段内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流派或者具体作品,通过对作品与时代精神风貌联系的分析,展现文学整体风格转变的蛛丝马迹、社会历史变迁影响文学的途径,从而直观显现明末清初文学嬗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明末清初文学的嬗变,是明末清初时代巨变引起的。这种引发并非是单方面的直接外力强加,而是有一个影响力传递和选择接受及变形表现的复杂过程,这也正是明末清初文学嬗变的特殊魅力。

薛业[7]2012年在《徽学视野下的明中后期徽州本地小说的创作与传播》文中研究说明明代中后期,小说的风靡天下之势与徽州本地深厚文化传统的相互碰撞与结合,使徽州本地一部分文人成长为小说的改编者、创作者,促使一批优秀的徽州本地小说作品面世,同时也让大量的本地徽商和士人群体成为了这些小说作品主要的拥趸,进而成为其主要的传播者。一方面,徽商、刻书、教育、文人的江南交游等人文环境因素为本地小说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生根发芽的土壤,并且深刻地影响了本地小说的题材选择和内容;另一方面,方言、戏曲、保守道德观念等因素又抑制了小说创作队伍和作品传播范围的扩大,进而阻止了本地小说由文言向白话形态的转变。这种“一体两面”的文化现象,向我们昭示了在明代中后期,徽州地区具备强烈地域特色的、为儒家文化中保守正统的一部分所主导而形成的封闭人文环境,对本地文人的小说创作活动和他们作品的传播形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陈梦盈[8]2017年在《明代白话小说中的园林描写与文化研究》文中指出学界内以往关于明代白话小说与园林艺术及文化的研究,通常是站在小说类型的角度展开对文本的讨论,其结果往往只能凸显一类文学题材内部的园林叙事特点,很难清晰、明了地探知不同题材文学作品内部的有机联系。本文以十八部最具代表性的明代白话小说中的园林描写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园林描写中的叙事建构、园林描写中的意象建构,以及园林描写中的文化建构。同时,由于明代社会呈现出士人“雅”文化与市民“俗”文化并行不悖的现象,故而在文章撰写中注重分析此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体现。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包括绪论、正文与结论:绪论部分首先详细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以文中所涉及到的几组关键词语——“明代”、“明代小说”、“明代白话小说”、“园林”、“园林描写”为重点阐释对象,以此严格限定文章的研究范围;第二,该部分从“拓展研究对象”、“拓展园林与人物间关系”、“强化明代的断代分析”、“不同阶层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方面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第叁,交代研究底本,以减少由于版本不同所造成的偏差。其次,从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现状与评述两方面切入,总结其对于本文的借鉴意义。第二章为明代白话小说中的园林描写,首先参考以往对于白话小说的分类成果,确定一套适用于本文的划分标准,并将研究对象逐一分类;其次总结明代白话小说中园林描写所呈现出的共性特征;最后分析不同类型白话小说中最突出的描写特点。第叁章为园林描写中的叙事建构,首先说明明代白话小说中所涉及到的园林类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公共园林、异界园林和其他园林,并逐一探讨每种类型的园林作为环境及背景时在文本叙事中的特殊作用,并探讨作者设计此的用意。第四章为园林描写中的意象建构,首先介绍白话小说园林描写中最常出现的四种意象类型;其次单独说明一类特殊的意象——典故;再次从“意义的指涉”、“多义性指代”、“意义的发展”叁方面探讨园林描写中意象的多种含义及引申含义,以及对于前代意象含义的继承与发展;最后由意象分析抬升至意境分析,探讨园林描写中的意境生成手法。第五章为园林描写中的文化建构,首先从园林描写中的文化建构入手,分析园林描写中所涉及到的多种文化成分,并探讨其对于叙事及人物形象的具体作用,以及其为小说增添的“真”、“善”、“美”;其次探讨园林描写中的审美层次,从“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志”叁方面展开,由浅入深地分析园林描写中审美层次的递进。

王展[9]2005年在《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情节论稿》文中研究表明从小说概念的发展和作品创作的历程观照,“情节”历来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关注重点。小说作品以情节描写见长,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因继承宋元“说话”伎艺而来,对于情节部分尤为注重,故具有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价值。 本文以“情节”为研究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切入点与重点;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七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叁言”、“二拍”、《型世言》和《西湖二集》;正文部分采用美国文学评论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艺术四维坐标”(作品、宇宙、作家、读者)建构基本理论框架。 全文结构为前言与正文两大部分。正文部分共分叁章八节。 第一章,从作品内部研究出发,分析情节与人物塑造、主题阐释之间的横向联系及其演变脉络,得出结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整体艺术水平,从“叁言”达到的高峰逐渐下滑——人物塑造与情节演绎由互为裨益变为逐渐脱离;小说情节为应证枯燥说教的主题阐释,变得越来越荒诞离奇,失去活力。 第二章,从情节的创作、接受着手,论述作者对于情节的重视;读者对于情节的接受、认同;读者与作者通过小说文本进行“交流”的叁种具体方式,以及这种成功的纸上“交流”,突破中国传统诗文创作“独白”方式的重要意义。 第叁章,从情节映现的世界图式考察,论述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市民与士子的生存状态充满独特的时代气息;人们对于道德问题的评判标准更加合理化、人性化;平凡人生的理想愿望弥漫着更加切合自身实际的现实意味。

夏启发[10]2001年在《明代公案小说研究》文中认为公案小说是一种以形形色色的案件为题材的文学式样;它是以作案、断案或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现方式的一种语言艺术。狭义的公案小说,专指明代的公案小说。 中国公案小说,作品繁多,渊远流长,曾产生过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作品,如《错斩崔宁》、《龙图公案》、《叁侠五义》等几乎家喻户晓,历来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但是,由于种种社会原因与文化偏见(如“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以及公案小说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弊病(如题材的陈陈相同、叙事方式的模式化等),致使它诞生千余年来,一直没有在正统文学史及其相关论着中获得应有的“合法”地位,大多数文人雅士对公案作品几乎是不问原由地轻慢相顾,以至“1979年以前,几乎没有人对它进行过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纵有论者偶然涉及公案作品,则常常是“恶语相加”或贬多褒寡。即使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样的名着,对公案作品的评骘也不乏失当之处。 根据已有的材料看,宋元时期有目可查或存留下来的公案小说可谓凤毛麟角;而明代的各类公案小说,尤其是万历以后的公案小说则可谓汗牛充栋。文言笔记体公案小说在明代得到了稳步推进;书判体公案作品出现了空前繁荣;话本体公案小说获得了蓬勃发展。各种体裁的公案小说,“齐头并进,竞相奔发,出现了绚丽多采的局面”。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万历之后,文坛上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公案小说结集,例如《百家公案》、《龙图公案》、《海刚峰公案》、《新民公案》、《详情公案》、《洋刑公案》、《律条公案》、《廉叫公案》、《诸司公案》、《神明公案》、《明镜公案》等等,真正把公案小说这一至今仍然被认为是“边缘文体”的文学创作,推向了她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包龙图判百家公案》这样具有开创意义的短篇小说结集的出现,使公案小说这一边缘文体开始走向中心。 明代公案小说出现空前的繁荣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明代经济的相对繁荣刺激了市民的物质欲望,到了晚明时期,“德化凌迟,民风不竞”,社会上争奇斗艳、追求炫人耳目的物质刺激,渴望感性欲求的强烈满足,整个社会弥漫着纵情声色、及时行乐的气氛。而公案小说中记述的大量活生生的血腥的凶杀案例、离奇的奸淫事实,形形色色违法犯罪行为正好迎合了这种社会心理的欲求和趣尚。二、明代中叶以降,资本主义的某些因素开始在日趋腐化的封建王朝的肌体内萌芽滋长,同时,思想文化领域的一股启蒙思潮也正在酝酿之中。特别是李贽出现后,“心学异端”崛起,一股猛烈抨击理学、要求人性解放的思想启蒙运动已成燎原之势。从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到李贽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等一系列的新潮观点的提出,对程朱理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哲学上肯定了物欲与自私的合理性之后,文学创作中也表现出对人欲和个性的张扬趋向。叁、从宋、元到明初,市民文化已经崛起,到了明代中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文化便日益壮大起来。公案小说作为市民文化的组成部分,顺应了时代文化的发展。四、明朝中后期的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政治更加腐败、黑暗,冤狱日益增多,人们普遍寄希望于清官。清官形象深入人心,公案小说大行其道。五、出版印刷业空前繁荣,也有助于包括公案小说在内的文学作品的大量刊行。此外,明代统治者重视封建法律的宣传与普及,也是促成晚明公案小说空前兴盛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小说涉及的题材与主题的基本类型看,明代公案小说表现得最深刻和最丰富的主要有以下叁个方面的内容:一、“金钱梦”中的死亡陷阱;二、冲破礼法的“人欲之乱”;叁、市井乡村里的人生百态。从明代公案小说塑造的人物典型看,清官循吏未必就是理所当然的主人公,在大多数公案小说中,清官循吏或判官,与其说是小说的中心人物,还不如说是一些兄有超话力量的图腾人的道广或凋和民主与专制的道德伦理符号,这些公式化概念化的个神丫人的清官,有时更像-张代表着礼法正义和强力意忐的脸谱。”’l然,也确有个少以歌颂清宫循吏为基本主题,并围绕“判官情结”编织故事的公案小说。例如(U公案}}和《)k图公案》等书判体公案小说,描片的就足判宫们折狱断案的故平,沽宫循吏特别是包公的形象,在这类小说中顺理成章地tiM着中心地仙。包公故事反复出现在宋元以降的众多公案义学作IR.中,丁R年来,“包青大”这一过于理想化的消宫形象,在中国几乎成了清正廉沾、正大光叫的代名词。因此,许多研究公案义学的着作,“言必称包公”,正如研究20世纪前后的仆方侦探小说必然要反复提及锅尔摩斯的形象一样。 但是,包公与福尔摩斯义有明显的个同。福尔摩斯破案的关键在于破解雏犯粗心以直的种种“儿亡之谜”,而在“解谜”过程中表现得最充分的似乎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皿维的理性的逻辑力章。包公断案折狱,无沦是“求神问鬼”还是“叫察秋毫”,其白的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验证“善恶必报”的超念的道德理想。如果说以柿尔陪斯为代表的西方推理小说是近代科学精神的产物,它侧重于智力启迪,那么,以包公为代表的公案

参考文献:

[1].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与徽商[D]. 李小荣. 安徽师范大学. 2004

[2].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观念研究[D]. 全贤淑.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 “朝奉”的称呼与徽商的慕官情结[J]. 李小荣.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4]. 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D]. 王言锋. 上海师范大学. 2003

[5]. 明代中后期白话短篇小说中的商业和商人研究[D]. 张想林. 苏州大学. 2009

[6]. 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D]. 吴琼.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7]. 徽学视野下的明中后期徽州本地小说的创作与传播[D]. 薛业. 广西师范学院. 2012

[8]. 明代白话小说中的园林描写与文化研究[D]. 陈梦盈. 陕西师范大学. 2017

[9].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情节论稿[D]. 王展. 南京师范大学. 2005

[10]. 明代公案小说研究[D]. 夏启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标签:;  ;  ;  ;  ;  ;  ;  ;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与徽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