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解决中国粮食问题_农民论文

江苏解决中国粮食问题_农民论文

中国粮食问题的江苏解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中国论文,粮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撬动过华夏几千年朝代更替兴衰的词,一个关乎着全人类生死存亡的物,一个再次敲响全中国全世界警钟的锤,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又一次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强调,又一次奏响时代的黄钟大吕!

这个词,这个物,这个锤,就是——粮食!粮食!粮食!

中央深重嘱托,地方郑重担当。2013年12月26日,江苏省委常委会上,传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总书记讲话精神后,省委书记罗志军在讲话中强调“粮食”二字的语气、频率和分量,让人强烈感受到的,不啻是不负重托的责任!

尽管全国人口密度最大,人多地少资源约束矛盾最突出,江苏仍然保持了多年的粮食总量自给,粮食总产超过粤、闽、浙、沪4个沿海省市粮食总产之和。

尽管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但江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稳步提升,2013年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十年增产。粮食总产位居全国第五。

尽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但江苏“重粮”的政府之手,始终紧攥,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全国第一,水稻单产连续20年冠居全国主产区。

尽管毗邻的上海、浙江等全国主销区市场对江苏的粳稻等需求依存度较大,但江苏全国一流的粮食流通加工能力,确保了总量自给与省内外需进出口调剂.…..

但是,江苏并没有以此为满足。中央新的号令既发,江苏新的起跑又迈。

因为,一部江苏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史,也是一部鱼米之乡的粮食保护史、稳定史、增长史。更加的保护,更加的稳定,更加的增长,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新的环境中,新的条件下,也更加的任重而道远!

面对“江苏还要不要鱼米之乡”与“江南还要不要水稻田”之辩

江苏一个发展信念坚守到底:任尔东西南北风 咬定粮食不放松

2013年7月,一份国家级新闻周刊,这样描述中国粮食地图:近30多年来,全国部分粮食主产区变为主销区,仅有16个省份的自给率大于100%,其中,进入中国经济最发达省市行列的,唯有江苏,粮食自给率达104%。

“这个‘104%’,实在是来之不易啊!”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十分感慨地说,“这里面包含了历届省委省政府对粮食问题的正确认识,得力举措,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决策,政策给力,才首次实现‘十连增’!”

“江苏的这个‘104%’,也是江苏顾全政治大局与经济GDP冲动两种思想观念大碰撞的结果。”既是多年省农林厅负责人,又是历史见证人的刘立仁,这样跟记者回顾了那一场场有关粮食“保增行动”的风起潮落。

江苏繁体的“稣”由草、水、鱼、禾四字组成,象征着江苏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新石器时代稻作就出现了苏南太湖地区,唐代生产的粳稻,就已成为王室贡品。杜甫在《后出塞》中言:“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倏忽千余年,转眼新时代。改革开放,激发活力,苏南地区率先燃起乡镇工业星火,率先迈出城镇化步伐。市场经济规律和效益观念,使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出现了“江苏还要不要鱼米之乡”、“江南还要不要水稻田”的疑惑和争议。

工业化、城镇化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种工厂”、“种镇子”,发展二产三产,寸土寸金,种粮食效益低,且价跌卖难。有一年一元钱三斤小麦,苏南有农民留在地里不收了,一根火柴放火烧了。说卖粮钱不够雇人雇车钱!于是粮地萎缩。

因粮抛地、与粮争地的结果是,历史上有“粮仓”美誉的苏州市,1994年至2003年,近10年工业以22%的年均增幅增长,而耕地每年却以近10万亩的速度消失;据测算,全市GDP总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耕地就要减少4000亩。

“苏湖熟、天下足”。鱼米之乡的鱼米不值钱了,“有钱不愁买不到粮”之论盛行。从四次大的粮食价涨价落,种难卖难,到后来各地兴起的缩粮扩经热潮,江苏和全国一样,也历经了多次种粮与缩粮的思想认识与结构调整波动。

农业占GDP份额仅为6%左右,但其粮食保障、农业增效、就业增收、生态保护、稳定社会等多种功能不断强化和凸显。“鱼米之乡不能花钱跟人家买鱼米;千缩万缩,粮食面积不能缩!”江苏同志始终保持着清醒。

面对稻米不值钱,“江南还要不要水稻田”的疑惑和争议,省、市领导让专家调研,从生态的角度算出另外一番种植水稻的价值:就调节气候而言,一亩稻田相当于100台5匹的空调;就城市防蓄洪水而言,一亩水稻田能蓄水100立方米,以苏州最多时的420万亩水稻田计算,蓄水总量就超过一个太湖。

苏州市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显示,1990年至2007年间的稻谷总产量为6.6亿公斤,其生产功能约为11.4亿元。但18年间的水稻种植,给苏州带来的生态功能价值却为50.3亿元。专家算出:一亩水稻能产出3840元的生产、生态价值!

苏州市为此明确提出要永久确保“四个一百万”,即100万亩优质水稻、100万亩高效园艺、100万亩特色水产、100万亩生态林地,要将农业产业格局从过去的“经济”功能开发,转向农业“生态、生活、生产”功能的综合开发。

更高层次的思考,更大视野的观照,带来了近年来江苏对粮食生产更大力度的重视和更加有效的举措。省委书记罗志军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价是百价之基。粮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江苏无论经济如何发展,粮食生产这根弦,任何时候都松不得。

省长李学勇指出,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全省能够连续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形势就好,这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因此,稳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任务必须落到实处。

省委副书记石泰峰说,粮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不仅具有食物属性,还同时具有政治、经济、能源、人权等多重属性,这些属性,是多少金钱也买不来的。我们的人口大国、人口大省效应明显,让你有钱也不一定能够买到粮。

副省长徐鸣介绍说,江苏粮食安全关键是守住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耕地面积。确保7100万亩耕地、6300万亩基本农田、3300万亩水稻;第二道防线是生产能力。推进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和水利现代化,确保稳产高产;第三道防线是粮食仓储。建设现代化、数字化粮库,确保以丰补歉、调剂有余。

为了守住这三道“防线”,江苏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重要政策和关键举措。

近些年来,在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寸土寸金的江苏,严格地实行着和不断创新着耕地保护制度和措施。2006年7月就出台了《江苏省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把全省各地耕地保护目标纳入各级党政年度绩效考核。

省政府、省国土资源厅为此分别与全省13个省辖市的市政府、国土资源局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全省共签订各级、各类耕地保护责任状900万份。

“保耕地就是保粮食,保耕地就是保发展,保耕地就是保子孙。”江苏人这样说。

多年来,江苏坚持把加强耕地质量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粮食增产的重要手段。2011年在全国率先出台耕地质量管理条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各级财政农田水利投入每年达到50多亿元,到2012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农田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4%、70%,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四成以上。

为科学布局粮食优势生产区域,在保持苏南地区粮食生产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江苏突出加强苏中、苏北,特别是苏北粮食主产区的建设力度。2013年全省水稻总产384.5亿斤,占粮食总产的56.2%,比80年代初提高了5个百分点。

“农田设施好,经营体系好,科技推广好,政策措施好,四大支撑牢固。”省委农工办主任诸纪录说,2003年以来,中央和省里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逐年加大,10年来,省财政安排粮食四项补贴资金超过470亿元。

面对“种粮如何增效增收”与“鱼”和“熊掌”兼得之求

江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水平与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并进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资本的发展……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的。“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然而,粮食这个基础的基础,人们在其生产中创造的生产率和效益却很难统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提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沉重议题。记者来粮食大县兴化采访调研,时任兴化市委书记的吕振霖,就跟记者探讨过如何走出“粮食大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的困境和怪圈的问题。

全国各地发展实践表明:粮食生产区域化格局形成后,如何协调我国不同经济功能区利益和实现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这其中,粮食主产区应如何选择发展道路,走出上述困境和怪圈?江苏为此在全国较早提出了“三增协同提高”。

为了实现这个增粮、增效、增收的协同提高目标,江苏创造性地提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科技创新水平与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并进发展的战略思路。一场既要保供,又要增收,“鱼”和“熊掌”都要兼得的活剧生动开演。

“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是江苏粮食稳定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省农委主任吴沛良说。近年来,江苏省始终坚持不懈地推进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叶龄模式栽培、群体质量栽培、精确定量栽培等技术全国领先。

联合国粮农组织咨询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朱晶教授认为,江苏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升,对粮食总产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根据测算,2003年至2012年播种面积增加,对江苏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40%,而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则达到了60%。这表明,粮食单产的快速提升有赖于科技进步的长效支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多地少的江苏,既要保面积保产量,又要让种粮的农民在获得政策支持的同时,获得较高的种粮比较效益。江苏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阜宁县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全县年产优质水稻9亿多斤。近年来,该县积极推广先进的种植栽培模式,形成“菜用绿肥+水稻”20万亩、“鱼虾蟹+水稻”25万亩。模式区内的农户,亩均产出5000~10000元。

近年来,大丰市推广的“水稻—菜—大棚番茄”、“水稻—菜”、“稻田养蟹(虾、鱼)”等30多种稻田棉田高效种养面积达到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近50%。2012年全市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3517元,2013年将超过1.5万元。

阜宁和大丰所在的盐城市,是全国粮食总产超百亿斤的十强市,全国首批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市。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达134.5亿斤,实现“九连增”,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列全国百亿斤产粮大市第一位。2013年又好于上年。

既要保供,又要增收,“鱼”和“熊掌”两手抓的结果是,2013年江苏夏粮增产量占全国增产量1/4;全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84.6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7%,是四个与全国实现同步“十连增”的省份之一。

衡量农业产出的综合指标农业增加值,江苏由2002年的1000多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100多亿元,10年增加了2倍多,农民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起增幅连续4年超过城镇居民,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面对“谁来种地怎么种粮”与“天花板效应如何突破”之虑

江苏从粮食生产经营创新和科技体制、机制等创新上求突破

2013年,是后工业时代鱼米之乡的江苏,农业和粮食生产史上,可以,也应该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江苏实现了建国以来首次粮食生产“十连增”。“十连增”后怎么办?还有无增产潜力和空间?是否已经接近了增产的“天花板”?

有学者认为中国粮食生产采取的是依靠物质投入或劳动投入增加的“粗放型”方式,按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粮食增产将面临着能否持续的问题,也就是能否突破这个“天花板效应”?实际上,江苏早几年就已经开始了这种突破。

2010年,常州市水稻单产就在全省实现“八连冠”。随着苏南板块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各种资源要素、政策支持等似乎已经发挥到极致。如何挖掘继续增产的潜力和空间?该市在粮食生产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上做足文章。

他们把粮食高产创建由百亩方竞赛扩大到千亩片、万亩区。2013年,全市各级高产创建总面积约70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5%;全市机插水稻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比例稳定在80%以上,水稻优质高产集成技术应用比例达97.1%;建成省五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数量全省第一,全市水稻生产专业化服务覆盖率达70%,粮田规模化经营比例达到80%以上。2013年该市水稻单产实现全省“十一连冠”。

为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江苏省财政从2008年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高产增效创建,并逐年增加投入,省级资金从开始的200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2.3亿元,部省扶持的万亩示范片达到1065个,比上年增加121个。

各地粮食高产增效创建也亮点纷呈。正在全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无锡市,把高产创建与高产水稻育种相结合,研发的高产水稻大田亩产达900公斤以上;徐州市把设施农业重点引向高亢地区、不占少占优质粮田,制定粮食周年高产模式,力争周年粮食亩产达到2000斤;淮安市近年来粮食产量年年大幅跃升,先后跨越了60亿斤、70亿斤、80亿斤、90亿斤大关;泰州市大力实施粮食“1216”高产增效工程,创建10个万亩粮食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打造60个万亩稻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全面促进粮食高产稳产。

2013年11月4日上午,经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由安徽、浙江、江苏、湖北等省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泰州兴化市钓鱼镇杂交粳稻钵苗精确机插超高产栽培攻关方实产验收。验收结果显示,攻关方平均亩产961.2公斤,其中最高田块亩产为992.6公斤,再次创造了稻麦两熟条件下水稻百亩方单产的全国纪录。

已经走出粮食大县困境和怪圈的兴化市,2013年共落实部省级、市级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64个,镇村千亩、百亩示范方464个,高产创建规模达到70多万亩,大力推进了高产增效技术的普及化,变“专家产量”为“农民产量”。

曾多次赴兴化调研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说,这不是偶然的,兴化市一再突破“天花板效应”的高产创建,不仅是农业科技集成推广应用的过程,也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更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新和优化的过程。

在该市陶庄镇采访,记者了解到这里推行的“土地全程托管”模式,很受农户欢迎。农户将稻麦两季生产和管理,全程托付给农技站组建的合作社,农户“坐收两熟、保产增收”。2013年,土地托管面积1.5万亩,总收入近百万元。

为适应和推进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兴化市形成了10多种粮食稳产高产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模式,全市已成立创建各类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188家、粮食农地股份合作社65家、农机、植保合作社193家,促进粮食稳定生产。

“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是粮食生产躲不过、绕不开、回避不了的普遍问题。射阳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生产也曾经面临效益不高,成为“老人农业”的现象。尤其大户规模流转后余下的占总耕地面积70%左右的零星、散杂的小田块,由于受界沟、田埂的影响,大中型机械收种难,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难、生产成本高等难题,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种粮效益的提高。

2008年兴桥镇将一块质量差、盐碱重的100多亩抛荒地试行“联耕联种”,3年大耕大翻、秸秆还田,土壤状况大为改观,粮食产量增加了150~200公斤/亩。射阳在全县推广“联耕联种”,亩产普遍提高15%左右,每亩增收200元左右。

“一家三四亩、散落七八处”。分散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阻碍了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也提供了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和进一步增产的空间。适度规模经营在江苏形式多样,并不等于都要大规模流转土地“并大田”。

扬州市宝应县曹甸镇惠农机插秧专业合作社,拥有步行式插秧机194台,机插秧面积达5.36万亩,占全镇水稻面积的85.1%。全县农民土地入股和实行专业化服务面积近30万亩,50%以上用于粮食和高效规模农业,受益农民15万人。

目前,江苏农业和粮食适度规模经济中的合作经营型势头正劲。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据省农委统计,江苏农民合作组织总数达到6.9万个,入社农户比重提高到67.5%,入社农户比例、登记成员数、出资额等均居全国首位。

在粮食连续增产、单产连创新高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江苏继续实施以旱粮改水稻、籼稻改粳稻、直播改机插和高产增效创建为内容的“三改一创建”,要在新的高起点上不断突破粮食增产增效的“天花板”。

面对“产与销的衔接”与“粮与钱的转变”如何增收之惑

江苏像重视粮食生产一样,高度重视粮食流通和加工业

2013年7月,在中国南北漕运千余年的大运河畔,在农民曾因粮贱烧麦田的无锡,建起了占地约2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现代米市,历史上称为“中国米市之首”的无锡米市,又在现代粮食流通中展示着新的生命力。

从空中俯瞰成八角形状、喻义“米”字的市场交易区内,已有288个门店。这个年交易额40亿元的现代米市,紧临的无锡粮油质量检测中心,在全国地级市中检测设备最全,158项国家规定的检测指标在该中心都可进行检测。

“粮食的产销衔接,产加增值,直接关系到粮食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换。江苏不仅粮食生产能力全国领先,粮食流通加工能力也是全国一流,历年粮食购销量、加工量全国第二,油脂产销量全国第一。”省粮食局长陈杰说。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江苏全省国有粮食企业全年收购粮食320亿斤,占收购总量的74%,最低价托市收购95亿斤,促进农民增收35亿元。在粮食流通中,江苏政府这只手十分给力,市场这只手也很是给分。

2012年4月23日,综合运用“电子交易+现代物流”信息化商务运作模式的南方小麦交易市场,在江苏省靖江市粮食产业园正式开业。由此,靖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弱筋小麦集散地,全国最大的优质中高筋红小麦集散地。

专家认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增加,扩大了产区和销区,农村和城市对商品粮的需求,亟须平衡区域间粮食供求。但由于粮食流通手段整体比较落后,粮食的快速中转和及时供应,也就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内涵。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院院长曹宝明认为,江苏粮食“十连增”的过程,也是江苏高度重视粮食流通加工的过程。省粮食局副局长张生彬介绍,近年来,江苏巧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在粮食购、加、销等方面都投入巨大,成效显著。

靖江所在的泰州市,地处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过渡带。该市十分重视粮食流通加工,粮食购销总量连续7年名列江苏全省第一。2011年,泰州全市列统粮油加工企业工业生产总值和销售收入就双双突破200亿元。

江苏粮食业界有句流行语:“粮食‘深’处有金山”。这个“深”指的就是粮食深加工。近年来,江苏粮油加工业蓬勃发展,2013年粮油工业生产总值和销售收入均超过2000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促进了种粮地区财政和农民收入增长。

“猪食贵过人食”,这是国内媒体报道的一个听上去有点荒谬的现象,却已经被权威人士论证为不争的事实:猪饲料豆粕早已贵过稻米和面粉的价格!种植人吃的粮食,如何提高使用价值、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

前不久,记者来到宿迁市泗阳县粮食产业城采访,眼前为之一亮:该园区一个年处理10万吨碎米深加工项目,可年产大米淀粉、大米蛋白粉、大米淀粉糖浆制品等共10万余吨,可以实现年销售收入6.85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以上。

“当前我国稻米市场呈现出非常特别的‘稻强米弱’现象,加工业对稻谷资源的增值率仅为1:1.3,远低于国际上的1:4~1:5。由此,整个稻米产业始终在政策调整影响中波动,没有进入市场经济模式。稻米深加工,增值潜力巨大。”

东海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县领导谈到粮食加工,也切入“深”题:该县引种的4800亩多功能低水溶性蛋白特种功能稻,经精细加工配比后,特别可以适应糖尿病、肾病等特殊人群的食用需求。首批250万斤功能米一经投放市场即被抢购一空,市场销售价格达到每斤近20元,农民亩均效益超出常规稻700元以上。

由生态米协会牵头,2013年东海县仅功能稻一个品种就将扩种50万亩,全县优质粮食订单种植100万亩以上,10余家稻米深加工企业中,有2个稻米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年处理米糠4.5万吨,使东海境内米糠价格比以往翻了一番,农户仅米糠销售一项,每年即可增加纯收入300多万元。

2012年12月9日,大运河畔,淮河岸边,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江苏产粮大市准安,第四次举办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来自世界各地的350多家企业、1000多人参展,规模创历史之最,招商签约金额近百亿元。

以稻为媒,因米而名。准安全市水稻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435万亩,总产达250万吨以上,现有注册商标的稻米生产企业15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92家。会上,中国农技推广协会授予淮安“中国优质稻米强市”称号……

曾经舟载漕运过多少亿兆斤粮食,流淌翻转过多少朝代历史的大运河,载着淮安的稻米,载着江苏的稻麦,载着北来南往的粮食,走出了“鱼米之乡”濒萎的困境,走进了一个粮安天下的全新时代。

安民之本,必资于食,安谷则昌,绝谷则危。最早反映粮食安全思想的《礼记·王制》一书中,就提出过“耕三馀一”的观点,即按年度计算,年末官府和民间的粮食库存量要相当于当年粮食总产量的1/3,这样才能居安思危。

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无论何时,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都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在当今的新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中国人的饭碗能不能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全国人口密度最大,人多地少资源约束矛盾最为突出的江苏,所给予的解答,是很能够回应和说明问题的,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

启示之一:中国的国情与江苏的省情都表明和说明,无论经济如何发展,市场效应如何变化,政府的职责和职能,市场抉择的程度和作用,在粮食生产面前,都不可偏废;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什么抉择都可以交给市场,唯有粮食安全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新形势下要端好粮食的饭碗,必须科学运用好这两只手。

启示之二: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布局中,如何协调我国不同经济功能区利益,实现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如何对粮食主产区的功能进行定位?粮食主产区,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粮食主产区,如何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又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既保障粮食安全,又让农民增收致富,“鱼”和“熊掌”都能兼得,是一个全国很多地区已经面临,或者今后也会面临的挑战。这两者的协调和平衡还有更多文章可做,更多文章要做。

启示之三:粮食“十连增”、“N连增”后怎么办?还有无增产潜力和空间?怎样才能突破粮食增产的“天花板效应”?江苏近年来打出的提高粮食科技水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创新农业和粮食生产经营体系、体制和机制的思路和经验的“组合拳”,很值得全国各地思考和借鉴。

启示之四:粮食流通加工是联系粮食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不仅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需的顺利衔接,而且直接关系到粮食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换,即实现马克思所说的“惊险一跳”。如何让粮食商品在流通加工中很好地实现其价值,实现有效的价值转化和增值,同样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关系到种粮地区和农民的收入效益与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像重视粮食生产一样重视粮食流通加工,在“惊险一跳”中,实现惊喜的收益。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中描写的这番梦寐以求的美妙景象,在如今的鱼米之乡江苏,早已成为现实。我们坚信,勤劳智慧的江苏人民,还将会继续谱写出鱼米之乡更加美好的“稻米丰实”之歌。

联系电话:010-85815522转2655

标签:;  ;  ;  ;  ;  ;  ;  ;  ;  ;  

江苏解决中国粮食问题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