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燕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湖南醴陵 412200
【摘 要】目的:探讨PICC运用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将其分为两组,两组均行PICC置管术,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针对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PICC置管患儿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PICC;新生儿;针对性护理
由于新生儿年龄较小,身体各项器官和机能尚未发育完善,再加上其浅表静脉比较细,血管隐蔽,静脉穿刺难度大,并且输注药物期间,如果出现药物外渗,还容易导致局部肿胀或坏死,具有较大的危害性[1]。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新型的一种置管技术,因为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留置时间长等诸多优点,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上,尤其适用于输注刺激性药物、肿瘤化疗以及长期静脉输液治疗者。因此,本文对针对性护理运用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16年5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1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编号将其分为两组,每组7例。对照组胎龄(30±1.5)周,其中3例为女孩、4例为男孩,均为早产儿;观察组胎龄(37.1±1.7)周,其中2例为女孩、5例为男孩,均为早产儿。两组患儿的胎龄、性别等资料无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心理疏导、用药护理以及环境护理等。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儿则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包括以下几点:①置管前护理。置管前,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测量,对心肺功能进行评估,如果局部皮肤无明显损伤、感染,且无凝血功能障碍,则耐心给患儿家长讲解置管的必要性和目的,做好解释工作,从而获得家长同意;②置管后护理。1)术后第2d,对无菌敷贴进行更换,此后每7d进行1次更换,一旦发现敷料污染、潮湿或松动时,应该及时更换,并且将穿刺点作为中心,由内向外进行消毒,自然干燥,每7d对肝素帽进行1次更换,并且操作的过程中,严格坚持无菌原则,预防交叉感染;2)输液期间,要加强巡视,使输液环路保持通畅,对穿刺部位进行观察,查看有无水肿、变红、硬结、压痛或渗液情况,并且对臂围进行测量,如果高于置管前数值,则说明可能出现静脉炎,应该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③持续输注高营养液如氨基酸、脂肪乳时,运用3-5ml生理盐水每6h进行1次冲管,为了确保输液的连续性,应该运用输液泵在24h内匀速输入液体总量,完成输注后,运用20ml注射器进行脉冲式正压封管,可以选择生理盐水或肝素液作为封管液,可以达到抗凝目的。同时,妥善固定导管,避免松脱、移动、弯曲或打折等,使管道保持通畅,并且置管后的每次胸片检查应该与前一次相对比,查看有无移位、位置是否一致,从而确保输注效果。
1.3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静脉炎、感染、导管堵塞以及局部渗血等,并且运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价两组护理满意度,有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三个等级可供选择。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分析,组间计数资料比较行X2检验,以P<0.05表示有差异。
2.结果
2.1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两组均无1例不满意,其中观察组0例基本满意,7例满意,满意度为100.0%,而对照组2例基本满意,5例满意,满意度为71.4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PICC作为经外周静脉插入,定位导管尖端于患者中心静脉的一种深静脉置管技术,虽然优点较多,但是如果护理不当,也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如感染、局部渗血以及静脉炎等,不仅危害患儿健康,还可能导致护患纠纷[2]。针对性护理作为新型的一种护理模式,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再结合疾病特点,制定符合患儿需求的护理对策,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3]。同时,在针对性护理中,通过加强输液巡视,能够及时发现异常,采取有效处理措施,确保输液效果,并且妥善固定导管,可以避免弯曲、打折,使其保持通畅,预防导管堵塞。此外,置管前,通过给予家长健康教育,能够使其正确认识PICC治疗,消除内心的疑虑,并且还能增强家长的保健意识,使家长片配合度提高,从而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低于对照组的57.14%,并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满意度高,这一结果与蔡容燕[5]等研究报道一致,提示针对性护理运用在PICC置管中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上给予重症监护室新生儿PICC置管时,再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减轻机体损伤,确保治疗效果,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陆丽华,谭宝琴,韦婷.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临床应用与护理[J]. 中国医刊,2015,50(06):70-72.
[2]马小玮,石红,刘岩,刘蕊,修艳丽,夏娟. PICC置管在重症监护室中的临床应用与护理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5,5(16):109-111.
[3]朱楠楠,李忠彩,张红,刘亚飞,刘海燕. PICC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 哈尔滨医药,2010,30(06):87.
[4]黄小明,余碧仪,曹少珍.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集束化临床干预预防PICC导管血流相关感染研究[J].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7,6(03):134-135.
[5]蔡容燕,李淑妮.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集束化临床干预预防Pl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研究[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32(04):442.
论文作者:周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9
标签:新生儿论文; 导管论文; 并发症论文; 患儿论文; 两组论文; 重症论文; 针对性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