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学院的崛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学院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花了十年时间,现在美国的同行终于相信我的话了。”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EMBA课程主任戴启思(Steven Dckrey)对自己的先见之明颇感得意。
十年以前,这位时任弗罗里达大学MBA项目主任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商学院的明天”,跑到了香港科大。那时候,他的同事都以为他疯了:15年以来一直在美国多家著名商学院任教的戴启思为什么要跑到不知道MBA为何物的中国去?
但是现在,戴启思可以拿着2005年刚刚出炉的《金融时报》全球EMBA课程排名榜去和美国的同行们理论了。
在这个榜单上,戴启思为香港科大引进的与凯洛格合作的EMBA项目从2004年的第六名一下子跃到了第二名,首度超过了合作伙伴凯洛格。凯洛格从2004年的第二名下降到了第八名。
同时,跻身这个榜单前二十的还有另外两家中国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其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排在第13位,比2004年前进了7位。
最近几年,在全球MBA、EMBA的排名中,中国商学院的排名上升势头都非常迅猛。
早在2005年年初《金融时报》公布2005年全球MBA百强排行榜,人们就在惊呼“今年的重头戏是中国商学院的崛起”。在那次排名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的名次都大幅跃进。2004年名列第69位的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上升至第44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则从第53名跃升为第22名。而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甫一进榜就位居第69名。
而前不久刚刚公布的《经济学人》全球MBA排行榜再次印证了“中国商学院的崛起”。香港大学从79名上升到45名,而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也位列百名之内。
为什么是中国商学院?
中国商学院排名的上升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学员薪资高、上涨幅度大;二是学员就业形势乐观。
中国商学院学员薪资增长的幅度令人咋舌。在《金融时报》2005年全球MBA百强排行榜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05年排名大跃进的主因是学生毕业3年后加薪幅度高达191%。
在《金融时报》的EMBA排行榜中,香港科大商学院EMBA的目前薪资是全球最高的。而进入排行榜的三家中国商学院的薪资增长水平都超过50%。“我们排名的上升和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学生的工资增长的非常快,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戴启思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也认为在《金融时报》的EM-BA排行榜中考核的16项变量中,其中有两项中欧的成绩上升较快。“一个就是教授在国际最领先的四种杂志发表科研文章的数量增长最大,这个和过去几年在教授队伍的建设上是有很大关系的。第二个是毕业学生平均年薪提高了,这两个变量上去了从20位提到13位,这和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是有
关系的。”张维炯说。
而进入《经济学人》全球MBA排行榜的三家中国商学院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点,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一指标上,排名都相当靠前。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主要从学员多元化、毕业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人数、通过就业服务机构找到的工作数量、学生评估四方面来衡量。
“中国经济成长迅速,需要准备高端管理人才来适应这个发展速度。”戴启思说。而张维炯也有同样的感受:“中国经济发展对管理的需求非常大,主要有来自三个方面的需求,一个是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当中,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下运作企业;第二,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后需要将高端管理人员当地化;第三,是来自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个需求更是巨大。我们有这样非常好的市场,在这个市场当中我们EMBA课程也不是太多,教育部批准只有30个,所以我们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市场机会,这个机会是欧洲和美国很多高端的商学院所没有的。”
另外,在《经济学人》全球MBA排行榜中,虽然入榜的三家中国商学院在薪资增长一栏都排在100位,但其实这个“薪资增长”包括了两方面数据——读MBA前后薪水的变化以及绝对薪水。在“读MBA前后薪水的变化”这一指标中,中国商学院排名明显靠前:港大商学院排名30,科大排名63,中欧排名11。这说明在中国,名校MBA的含金量相当高,但是中国企业中层管理层的薪水绝对数字相比发达国家而言,仍然偏低。
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尽管中国商学院在世界排名中日渐上升,但仍然有几方面问题值得注意。
商业教育虽然是中国教育产业中最接近市场的地方,但是仍然不够开放。“在中国设立MBA、EMBA项目,有很多限制,需要各种各样的许可。”戴启思抱怨道。
当然,许可并不是最大的限制。按照戴启思的说法,最大的限制在于师资。“世界上前十位的商学院都拥有非常出色的师资,他们中甚至有诺贝尔奖得主。中国也需要世界水平的师资。”他认为,中国商学院总是通过从国外寻找和引进师资,这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并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外,即便是从国外引进师资,研究水平也要紧步跟上,这样国外的教授才能尽快了解中国的情况。
“中国管理教育关键一点还是师资。”中欧的张维炯也指出,“从1980年代开始很多学校成立了管理学院,教育部也派出了很多优秀的人到国外去留学,希望他们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能够回国,但是80年代派出的绝大部分人到90年代都没有回来,这个给我们师资培养带来很大的流失。”
他提出,对中国各个大学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好的师资,开设比较好的博士课程。另外中国的商学院要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把国外优秀的华人师资吸引过来。“那个时候管理教育会再上一个层面,中国管理教育目前面临这么大的需求,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一个学校都没有面临过的,所以能把自己的教育做好,对中国的教育管理会有更大的发展。”
标签:大学论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论文; 经济学人论文; 商学院论文;